检验用卡匣及检验用盘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18385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检验用卡匣及检验用盘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验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检验用卡匣及检验用盘体。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免疫检验装置,例如检验用卡匣,通常是在上盖与下盖之间配置用于承载检体的板体(例如是玻璃材料制成)。为了同时检验多个检体,亦有现有技术在上盖与下盖的其中之一上制作出放置检体的多个隔间。然而,板体夹置在上盖与下盖之间,彼此之间密合性不佳,且板体因受到上盖与下盖的施力而容易产生破裂,降低检验卡匣的耐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较佳的密合性与耐用性的检验用卡匣,以解决现有的检验用卡匣因板体夹置在上盖与下盖之间而存在密合性不佳及易破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较佳的检验效率的检验用盘体,以解决现有的检验用盘体采用的检验用卡匣存在密合性不佳及易破裂的问题,进而导致检验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检验用卡匣,包括:下盖;板体,配置于所述下盖上;第一缓冲件,配置于所述下盖上,且所述第一缓冲件位于所述下盖与所述板体之间,以在组装后接触所述板体与所述下盖使其紧密结合;本体,组装至所述下盖上,并使所述板体夹置在所述本体与所述下盖之间;以及上盖,组装至所述本体上,以封闭所述本体的内部空间。

其中,所述下盖面向所述板体的表面具有凹槽,所述第一缓冲件配置于所述凹槽内并在组装后接触所述板体。

其中,所述下盖面向所述本体的表面与所述本体面向所述下盖的表面均具有一定位结构,设于所述下盖上的定位结构与设于所述本体上的定位结构彼此对应设置,以使得所述下盖与所述本体通过所述定位结构组装在一起。

其中,所述下盖的至少一侧边与所述本体的至少一侧边均具有凸出的至少一延伸部,设于所述下盖上的延伸部与设于所述本体上的延伸部彼此对应设置,所述定位结构对应设置在所述延伸部上。

其中,所述下盖或所述本体设置有位于侧面的拆卸孔,而所述上盖具有撬开件,所述上盖适于在从所述本体移除之后通过将所述撬开件伸入所述拆卸孔而分离所述本体与所述下盖。

其中,检验用卡匣还包括第二缓冲件,配置在所述本体下,并位于所述板体与所述本体之间,以在组装后接触所述板体与所述本体使其紧密结合;并且,所述本体面向所述板体的表面具有凹槽,所述第二缓冲件配置于所述凹槽内并在组装后接触所述板体。

其中,所述本体的所述内部空间内设有多个分隔件,以区隔出用于放置多个检体的多个隔间。

其中,所述下盖具有多个镂空部而呈现栅栏状,且所述缓冲件沿着所述镂空部的边缘配置于所述下盖上而呈现栅栏状。

其中,所述下盖具有一凹入部,用于容置所述板体。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检验用盘体,用以供一自动检验设备执行多个笔检验作业,包括多个定位结构,用于将多个所述的检验用卡匣固定于所述检验用盘体上,使得多个所述检验用卡匣同时进行检验。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检验用卡匣将第一缓冲件配置在下盖与板体之间,以在组装后接触板体与下盖使得紧密结合,且在本体与上盖陆续组装之后,第一缓冲件可吸收本体与上盖所施加的力,以降低板体产生破裂的状况。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检验用盘体通过定位结构将多个检验用卡匣固定于其上,使多个检验用卡匣同时进行检验。据此,本实用新型的检验用卡匣具有较佳的密合性与耐用性,且本实用新型的检验用盘体具有较佳的检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检验用卡匣的立体图;

图2为是图1中的检验用卡匣的分解图;

图3为图1中的检验用卡匣沿A-A’线的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检验用盘体P1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检验用盘体P2的立体图。

图中:100:检验用卡匣;110:下盖;112:镂空部;114:凹入部;1141:侧墙壁;115:板体拿取槽;116、147:凹槽;117、148:定位结构;118、149:延伸部;119:拆卸孔;120:板体;130:第一缓冲件;160:第二缓冲件;140:本体;142:内部空间;142a:分隔件;142b:隔间;144:底部;146:顶部;150:上盖;152:止滑纹;154:撬开件;P1、P2:盘体;P11:凹槽;P12:凹槽;P13:凹槽;P14: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检验用卡匣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的检验用卡匣的分解图。请参考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检验用卡匣100包括下盖110、板体120、第一缓冲件130、本体140以及上盖150,在本实施例中,本体140具有内部空间142。板体120配置于下盖110上。第一缓冲件130配置在下盖110上,并位于下盖110与板体120之间,以在组装后第一缓冲件130接触板体120与下盖110使其紧密结合,具体地,组装后第一缓冲件130分别与板体120及下盖110接触,并使得板体120与下盖110紧密结合。本体140组装至下盖110上,使板体120夹置在本体140与下盖110之间。上盖150组装至本体140上,以封闭本体140的内部空间142。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下盖110例如是由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树脂或者其他透明材料所制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制其材料。下盖110大致呈现平板状,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制其形状。板体120例如是玻璃所制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制其材料。板体120大致呈现平板状,并配置在下盖110上。板体120与下盖110之间配置有第一缓冲件130,第一缓冲件130例如是具有弹性且透明的硅胶所制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制其材料。第一缓冲件130大致呈现平板状,并配置在板体120与下盖110之间,以分别接触板体120与下盖110。如此,第一缓冲件130可在板体120与下盖110之间作为缓冲,以避免板体120在组装后产生破裂,而板体120与下盖110在组装后亦可通过挤压第一缓冲件130增加密合度。

类似地,本体140与板体120之间也可配置第二缓冲件160得到上述功效。详细而言,本体140例如是由ABS树脂或者其他透明材料所制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制其材料。本体140大致呈现盒状,而具有内部空间142,并以其底部144配置在下盖110上,使得板体120夹置在本体140与下盖110之间。基于前述理由,检验用卡匣100还包括第二缓冲件160,配置在本体140下,并位于板体120与本体140之间,以在组装后接触板体120及本体140使其紧密结合,具体地,组装后第二缓冲件160分别与板体120及本体140接触,并使得板体120与本体140紧密结合。第二缓冲件160大致上与第一缓冲件130类似,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制两者必须相同。如此,第二缓冲件160可在板体120与本体140之间作为缓冲,以避免板体120在组装后产生破裂,而板体120与本体140在组装后亦可通过挤压第二缓冲件160增加密合度。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本体140的内部空间142内设有多个分隔件142a,以区隔出用于放置多个检体(未绘示)的多个隔间142b。换言之,本体140被制作成呈现栅栏状,以在其内部空间142中制作出多个检验用的隔间142b供使用者放置检体。之后,上盖150组装至本体140,以封闭本体140的内部空间142。其中,上盖150例如是由ABS树脂或者其他透明材料所制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制其材料。上盖150大致呈现盖状,而可直接覆盖在本体140的顶部146并封闭内部空间142,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制其形状。

更进一步地说,本实施例的各构件采用透明材质所制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制),以便于观察放置在隔间142b内的检体,但多个构件重迭仍可能影响可见度。因此,配合本体140的隔间142b与分隔件142a的栅栏状设计,在本实施例中,下盖110具有多个镂空部112而呈现栅栏状,而所述镂空部112对应隔间142b。类似地,第一缓冲件130沿着镂空部112的边缘配置于下盖110上而呈现栅栏状,而第二缓冲件160沿着隔间142b的轮廓配置于本体140下方而呈现栅栏状。如此,各隔间142b的底部对应板体120且顶部对应上盖150,而不被下盖110、第一缓冲件130与160遮蔽,以增加其可见度。然而,在本实用新型其他未绘示的实施例中,下盖110可为完整的平板而不制作镂空部112,且第一缓冲件130与160可为完整的片状而覆盖整个板体120,本实用新型不限制下盖110、第一缓冲件130与160的形状,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图3为图1中的检验用卡匣沿A-A’线的剖面图。请参考图2与图3,在本实施例中,下盖110与本体140组装在一起而将板体120夹置于其中,故下盖110具有凹入部114,用于容置板体120。所述凹入部114的尺寸大致与板体120相同,使板体120隐藏于下盖110与本体140之间并定位。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凹入部114可制作在本体140的底部144,或以其他形式容置板体120,本实用新型不限制凹入部114的形态及设置与否,其中,进一步定义凹入部114周围之侧墙壁1141可配合板体120设置,设置于板体120的相对两侧边、相邻两侧边、相邻的三侧边(即近似ㄇ字型)或是形成口字型,以协助板体120位于默认位置,或是协助固定板体120与下盖110的相对位置。

类似地,由于第一缓冲件130与第二缓冲件160分别配置在板体120的相对两侧作为板体120对下盖110及本体140的缓冲,故下盖110面向板体120的表面具有凹槽116,且本体140面向板体120的表面具有凹槽147(绘示于图3),使得第一缓冲件130配置于凹槽116内并在组装后接触板体120,且第二缓冲件160配置于凹槽147内并在组装后接触板体120,以隐藏第一缓冲件130及第二缓冲件160。凹槽116及147可配合第一缓冲件130及第二缓冲件160的形状而设计成栅栏状,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其可以是其他形状,亦可采用其他形式容置第一缓冲件130及第二缓冲件160,本实用新型不限制凹槽116及147的形状或设置与否。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下盖110与本体140组装在一起而将板体120夹置于其中,故下盖110面向本体140的表面与本体140面向下盖110的表面各自具有定位结构117与148,以彼此组装在一起。并且,下盖110的侧边与本体140的侧边各自具有凸出的延伸部118与149。延伸部118与149彼此对应,而定位结构117与148对应制作在延伸部118与149上。另外,上盖150可直接组装在本体140的顶部146,而不另设置定位结构(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据此,本实施例的检验用卡匣100具有简易的组装手段。

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下盖110的定位结构117例如是凹槽,而本体140的定位结构148例如是凸柱。作为定位结构117的凹槽与作为定位结构148的凸柱彼此对应,并沿着同一轴向延伸。并且,作为定位结构117的凹槽略大于作为定位结构148的凸柱以容纳凸柱,但两者具有大致上相同的尺寸,使下盖110与本体140通过定位结构117与148互相嵌合且彼此紧配而组装在一起。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结构117与148的设置可以相反,即以凸柱作为下盖110的定位结构117且以凹槽作为本体140的定位结构148,或者采用其他可以互相嵌合的定位结构,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另外,在下盖110的侧边与本体140的侧边分别设置彼此对应的延伸部118与149,并将定位结构117与148对应制作在延伸部118与149上,可避免定位结构117与148影响隔间142b的设计,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再者,上盖150的轮廓略大于本体140的轮廓以覆盖在本体140上,但两者具有大致上相同的尺寸,使上盖150与本体140彼此紧配而组装在一起。

由此可知,使用者可将检验用卡匣100的所有构件依序组装,即板体120与第一缓冲件130及第二缓冲件160配置在下盖110与本体140之间且上盖150配置在本体140上。其中,板体120容置并定位在下盖110的凹入部114,且第一缓冲件130与第二缓冲件160分别容置并定位在下盖110的凹槽116及本体140的凹槽147。并且,下盖110与本体140通过定位结构117与148组装在一起,而上盖150组装至本体140的顶部146。由于定位结构117与148彼此紧配且上盖150与本体140彼此紧配,故下盖110、本体140及上盖150可通过彼此之间的摩擦力而固定。如此,使用者可通过施力而简单地组装上述构件,反之亦可通过施力简单地将上述构件分离,不需使用其他复杂的手段。

再者,为使检验用卡匣100更易于拆卸,本实施例还采用其他相关设计。请参考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上盖150的侧边具有止滑纹152,其例如是多个条状凸肋,但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为具有其他图案的粗糙表面,本实用新型不限制其形状。借此,使用者可直接施力于上盖150的侧边而将上盖150从本体140的顶部146移除,而止滑纹152的设计有助于使用者施力于上盖150的动作。再者,下盖110具有位在侧面的拆卸孔119。更进一步地说,拆卸孔119从下盖110的边缘往内凹入,以在组装后与本体140的底部144形成凹孔。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拆卸孔可以是制作在本体140上而从本体140的边缘往内凹入,以在组装后与下盖110形成凹孔,或者是直接制作在本体140的侧面的凹孔。对应地,上盖150具有撬开件154。所述撬开件154例如从上盖150边缘往下延伸的凸出部,且其截面轮廓大致上对应于拆卸孔119的轮廓。借此,上盖150适于在从本体140移除之后通过将撬开件154伸入拆卸孔119并转动以进行撬开,使得本体140与下盖110自此处开始分离。借由上述止滑纹152、拆卸孔119与撬开件154的设置,可使检验用卡匣100易于拆卸,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制上述构件的设置与否,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另,下盖110的侧面边缘设置有一板体拿取槽115,该拿取槽115的开口位于该板体120的边缘下方,借此,使用者可利用手指通过该板体拿取槽115与板体120之间的空隙而接触到板体120的边缘,以带起板体120离开下盖110。

上述地检验用卡匣100可用于检体的检验(例如是免疫检体之检验,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即将多个检体分别配置于本体140的多个隔间142b内,并将组装完成且配置有检体的检验用卡匣100用于进行检验。如此,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检验用盘体P1、P2(如图4至图5所示),其包括多个定位结构,适用于将多个上述之检验用卡匣100固定于其上,使检验用卡匣100同时进行检验。所述定位结构可为机构式的卡榫或是其他可对检验用卡匣100达到定位的任何手段,本实用新型不限制其实施形式。然而,所述检验用卡匣100亦可单独使用而不限于应用于检验用盘体,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其中,所述之定位结构的其中一实施例可为在任一盘体的相对侧设置对应的凹槽,即如图4,在盘体P1的两相对壁顶端设置对位的凹槽P11与P12,使得检验用卡匣100的两端可置入凹槽P11与P12内,并使检验用卡匣100的底面与盘体P1的底面具有一高度,以使不慎流出的液体可以统一被搜集于盘体P1内。如图4所示为两组凹槽的设置,即可配合自动检验设备执行多量的检验作业,而在实际作业时,可配合自动检验设备的设置,对应设计凹槽P11与P12的数量,以供自动检验设备快速地完成数笔检验。

进者,如图5所公开在盘体P2上设置另一种形状的凹槽P13与P14,其中,凹槽P13与P14相互对应,并各自呈T字型,借以利于在测试时所漏出的液体自边缘T字型的垂直端顺延往下流动而留存在盘体P2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检验用卡匣将缓冲件配置在下盖与板体之间,以在组装后接触板体与下盖使其紧密结合,且在本体与上盖陆续组装之后,缓冲件可吸收本体与上盖所施加的力,以降低板体产生破裂的状况。本体与板体之间亦可采用类似设计达成类似功效。再者,下盖与本体之间通过定位结构组装在一起,而上盖直接组装至本体。并且,上盖设有止滑纹而易于上盖的拆卸,而下盖设有拆卸孔可通过上盖的撬开件分离本体而易于下盖与本体的拆卸。此外,检验用盘体通过定位结构将多个检验用卡匣固定于其上,使检验用卡匣同时进行检验。据此,本实用新型的检验用卡匣具有较佳的密合性与耐用性以及简易的组装与拆卸手段,且本实用新型的检验用盘体具有较佳的检验效率。

综上所述,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检验用卡匣,包括:下盖;板体,配置于下盖上;第一缓冲件,配置于下盖上,且第一缓冲件位于下盖与板体之间,以在组装后第一缓冲件分别与板体及下盖接触,并使得板体与下盖紧密结合;本体,组装至下盖上,并使板体夹置在本体与下盖之间;以及上盖,组装至本体上,以封闭本体的内部空间。通过将第一缓冲件配置在下盖与板体之间,以在组装后第一缓冲件分别与板体及下盖接触,并使得板体与下盖紧密结合,且在本体与上盖陆续组装之后,第一缓冲件可吸收本体与上盖所施加的力,以降低板体产生破裂的状况。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检验用盘体通过定位结构将多个检验用卡匣固定于其上,使多个检验用卡匣同时进行检验。据此,本实用新型的检验用卡匣具有较佳的密合性与耐用性,且本实用新型的检验用盘体具有较佳的检验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