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重复使用的容积可调存储式瓶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20980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可重复使用的容积可调存储式瓶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存储溶质的瓶盖,尤其涉及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容积可调存储式瓶盖,属于容器瓶瓶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用于盛装饮料等混合液体的容器通常由瓶体和瓶盖两部分组成,瓶体中装有的饮料等混合液体通常是在工厂车间里用溶剂和溶质及添加物等调配而成的,消费者打开瓶盖即可使用。由于液体加工完成到消费者使用还要经过一段时间,因此为了保证液体不会变质,延长其保质期,在生产过程中往往都会在其中添加防腐剂、稳定剂等化学助剂,这不但影响产品的风味、营养成分、增加了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产品的安全隐患,不利于人体健康。

针对上述现象,目前有技术人员开发出一种可存储溶质的饮料瓶盖,此种饮料瓶盖通常是包括一个内部装有固体溶质的溶质储存仓,该溶质储存仓的上表面通常设置为可按压易变形但不易破损的结构,该溶质储存仓的下表面正对瓶体的瓶口处,且下表面通过锡纸或防水纸等易于被刺破的材料密封起来,通过用力按压使下表面密封膜被刺破,使溶质储存仓里面的溶质掉落下来进入瓶体内进行溶解,形成混合饮料。

目前现有的此类瓶盖大多为一次性,溶质储存仓下表面的密封膜使用一次破损后就无法实现再次储存溶质的作用了;且现有这类瓶盖溶质储存仓的储存空间大小不能根据需要储存物质种类的不同进行调节,大大限制了这类瓶盖的使用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容积可调存储式瓶盖,该瓶盖用于存储溶质部分的容积大小可以调整,且该瓶盖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符合环保绿色概念,结构简单、密封性好,能够在饮用前方便的将风味溶质与瓶体中的溶液进行混合。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容积可调存储式瓶盖,包括瓶盖本体、容纳管、顶盖和复位弹簧,其中瓶盖本体呈上、下端均开口的管状结构,该管状结构的上半部形成有上侧壁,该管状结构的下半部形成有能够旋拧于瓶口侧壁处的外下侧壁和通过连接板连接的伸入式设于瓶口内的内下侧壁,所述内下侧壁的底端开口处密封式设有阻隔件;容纳管呈上、下端均开口的管状结构,该管状结构过盈配合式密封套设于瓶盖本体的内下侧壁内并能够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且该容纳管的底部形成有顶开部,顶盖定位盖设于容纳管的上端开口处,复位弹簧卡设于瓶盖本体的连接板上表面和顶盖下表面之间;所述顶盖下表面、容纳管内表面、瓶盖本体内下侧面内表面和阻隔件上表面共同围设形成容纳腔,该容纳腔内设有溶质;所述顶盖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抵紧所述容纳管上端面使顶开部顶开所述阻隔件,且复位弹簧能够在弹性作用力下使顶盖带动容纳管回复原位。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阻隔件包括一次性阻隔件和重复性阻隔件,其中一次性阻隔件为密封于内下侧壁底端开口处的密封膜;其中重复性阻隔件为一硅胶塞头,内下侧壁的底端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有一圈凸边,所述硅胶塞头的底部形成有与该凸边匹配的翻边,该翻边扣设于凸边上,且该硅胶塞头的一侧定位挂设于内下侧壁上。

所述硅胶塞头的一侧定位挂设于内下侧壁上的结构是:设有一挂绳,该挂绳的一端固设于硅胶塞头上,该挂绳的另一端可拆卸式扣设于杯盖本体内下侧壁的外表面上。

所述容纳管的下端面整体呈一端高一端低的倾斜面,该倾斜面与所述容纳管下端的周向侧壁共同形成所述顶开部。

所述容纳管下端周向侧壁的底面为内高外低的斜面,该斜面的外缘处抵靠于所述杯盖本体下内侧壁的内表面上。

还包括一保护盖,该保护盖呈上端封闭且下端开口的盖状结构,所述保护盖定位连接于瓶盖本体的上侧壁上。

所述瓶盖本体的上侧壁的外表面上设有外螺纹,保护盖下端的内表面上设有卡槽,所述外螺纹能够插拔式卡设于所述卡槽内。

所述保护盖的下端内表面设有内螺纹,所述瓶盖本体上侧壁的外表面上设有外螺纹,该内螺纹与外螺纹之间通过螺纹旋拧连接。

所述保护盖上端的内表面上向下延伸形成有一凸圈,该凸圈的下表面能够在向下旋拧保护盖时抵紧于顶盖的上表面上。

本申请所述的可重复使用的容积可调存储式瓶盖,还包括若干根用于替换的不同长度的替换容纳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该瓶盖包括瓶盖本体、套设于瓶盖本体内下侧壁内的容纳管、盖设于容纳管上端开口处的顶盖和卡设于瓶盖本体与顶盖之间的复位弹簧,上述部件中的部分围设形成的容纳腔内放置有溶质,在瓶盖本体内下侧壁的底端开口处密封式设有阻隔件,该阻隔件包括仅能一次性使用的密封膜和重复多次使用的硅胶塞头,在容纳管的底部形成有顶开部且容纳管能够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顶盖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抵紧容纳管上端面使顶开部顶开所述阻隔件,且复位弹簧能够在弹性作用力下使顶盖带动容纳管回复原位,容纳管为可替换结构,可根据需要替换成不同长度的容纳管,因此该瓶盖用于存储溶质部分的容积大小可以调整,且该瓶盖的阻隔件不仅包括仅一次使用的密封膜还包括可重复多次使用的硅胶塞头,使该瓶盖的储存功能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符合环保绿色概念,结构简单、密封性好,能够在饮用前方便的将风味溶质与瓶体中的溶液进行混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其中:

1-瓶盖本体;11-上侧壁;12-外下侧壁;13-内下侧壁;13a-凸边;14-连接板;15-空隙;16-限位凸台;

2-容纳管;21-顶开部;22-限位凹槽;

3-顶盖;

4-复位弹簧;

5-保护盖;51-凸圈;

6-阻隔件;61-一次性阻隔件;62-重复性阻隔件;62a-翻边;62b-挂绳;

7-容纳腔;

8-瓶口侧壁;

9-第一密封圈;

10-第二密封圈;

上述图中虚线部分为使用较长替换容纳管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具体实施例一:按压重复式可调容积存储式瓶盖

本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一种按压重复式可调容积存储式瓶盖。

按压重复式可调容积存储式瓶盖的基础结构包括瓶盖本体1、容纳管2、顶盖3和复位弹簧4。

其中瓶盖本体1呈上、下端均开口的管状结构,该管状结构的上半部形成有上侧壁11,该上侧壁为单层结构,且该上侧壁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该管状结构的下半部形成有下侧壁,该下侧壁为双层结构,其包括外下侧壁12、内下侧壁13和连接该内、下侧壁的连接板14,该内、外下侧壁平行设置且两者之间形成有空隙15,瓶体的瓶口侧壁位于该空隙15内,其中外下侧壁12的内表面上设有内螺纹,利用瓶口侧壁外表面上的外螺纹与前述内螺纹旋拧在一起使瓶盖本体位于瓶体上;其中内下侧壁13伸入式设于瓶口内并靠近瓶口侧壁的内表面,所述内下侧壁13的底端开口处密封式设有阻隔件6。

上述阻隔件6有两种形式:一种为一次性阻隔件61,该一次性阻隔件是配制在初始产品上的,其为密封于内下侧壁底端开口处的密封膜,该密封膜通常是铝箔密封片、锡纸密封片、热熔型塑料密封片等常见的食品用密封材料制备形成的密封膜,通常是通过热熔焊接在内下侧壁底端开口处的。另一种是重复性阻隔件62,该重复性阻隔件62为一食品级硅胶制成的硅胶塞头,该硅胶塞头并没有匹配在初次使用的产品上,而是增配的配件,供该瓶盖在初次使用后仍然能够储存溶质进行重复使用。该硅胶塞头密封式设于内下侧壁底端开口处的结构是:内下侧壁13的底端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有一圈凸边13a,该硅胶塞头形状为常规塞头的形状,包括塞入部分和露出部分,其中塞入部分的顶面外周圈形成内高外低的倾斜面,且露出部分的底部形成有与该凸边匹配的翻边62a,该翻边扣设于凸边上;此外设有一挂绳62b,该挂绳的一端固设于硅胶塞头上,该挂绳的另一端可拆卸式扣设于杯盖本体内下侧壁的外表面上,利用该挂绳使硅胶塞头的一侧定位挂设于内下侧壁上。挂绳的设计是为防止该硅胶塞头被顶开后直接掉落在瓶体内。

容纳管2呈上、下端均开口的管状结构,该管状结构过盈配合式套设于瓶盖本体的内下侧壁内,该管状结构与内下侧壁之间过盈配合,一方面可以增加容纳管的外表面与瓶盖本体内下侧壁内表面之间的摩擦力,避免出现误操作或由于重力引起的滑落;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容纳管与内下侧壁之间的密封性能。该容纳管2在周向方向上受瓶盖本体1内下侧壁的限制没有相对位移,但该容纳管2在轴向方向(即竖直方向)上进行上、下移动。容纳管2进行上、下移动的位移距离通过限位结构进行限制,该限位结构如下所述:杯盖本体1内下侧面的内表面上沿径向朝内凸起形成有一圈限位凸台16;所述容纳管2的周向外表面上沿径向朝内凹进形成有一圈限位凹槽22,该限位凹槽在轴向方向上延伸有一定距离,所述限位凸台16卡设于该限位凹槽22内,该限位凹槽在轴向方向上的距离就是所述容纳管2进行上、下移动的位移距离,该位移距离能够使位于容纳管2底部的顶开部顶开阻隔件,又不能使容纳管从上端或下端脱离出杯盖本体,该结构也能使容纳管2与杯盖本体1内下侧壁定位连接在一起。同时为保证容纳管与内下侧壁之间的密封性能,在所述容纳管2的外表面上与内下侧壁的内表面重复部位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密封胶圈9和第二密封胶圈10,该第一、二密封圈设于限位凹槽22的上、下两端处为最优。

此外该容纳管2的底部形成有顶开部21。容纳管2的下端面整体呈一端高一端低的倾斜面,该倾斜面与容纳管下端的周向侧壁共同形成所述顶开部21。顶开部设计为一端高一端低倾斜的原因主要是,在顶开阻隔件时一端可以先将阻隔件的一侧顶开,这个设计尤其是在初次使用在第一阻隔件(密封膜)上时极为有用,可以避免阻隔件(密封膜)全部脱离从而掉落到瓶体中;同时在顶开第二阻隔件(硅胶塞头)时可以先将未连接有挂绳一端的硅胶塞头顶开(设计挂绳位置时,将挂绳位置设置在倾斜面后顶开阻隔件的一侧)。此外除了容纳管2的下端面整体呈倾斜面外,容纳管2下端周向侧壁的底面也呈内高外低的斜面,该斜面的外缘处抵靠于所述杯盖本体下内侧壁的内表面上,这样设计是为防止容纳管内真空效应,方便该顶开部不用费较大的力气就能将阻隔件顶开。

顶盖3呈上端封闭且下端开口的盖状结构,该顶盖3可根据容纳腔内溶质种类的不同设置为多种不同的颜色:如溶质为医用类的可用白色顶盖;溶质为药用类的可用红色或蓝色顶盖;溶质为家用类的可用黄色顶盖;溶质为其它一般性用途类的可用绿色顶盖;具体的颜色可以根据用途不同自行设计。同时标记溶质的方法不限于上述用不同颜色顶盖进行标记,还可以采用在顶盖上贴标签等方式,本申请中不再赘述。上述的顶盖3定位盖设于容纳管的上端开口处,具体结构为:在容纳管2上端开口处的外周侧壁上开设有外螺纹,顶盖3的内侧周壁上开设有内螺纹,该内、外螺纹旋拧在一起时顶盖3盖设于容纳管2上。复位弹簧4套设于容纳管2的外表面上,且该复位弹簧卡设于瓶盖本体的连接板14上表面和顶盖3下表面之间。

上述的顶盖3下表面、容纳管2内表面、瓶盖本体1内下侧面内表面和阻隔件16上表面共同围设形成容纳腔7,该容纳腔内设有溶质。而顶盖3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抵紧所述容纳管上端面使顶开部顶开所述阻隔件,且复位弹簧4能够在弹性作用力下使顶盖带动容纳管回复原位。

该按压重复式可调容积存储式瓶盖的基础结构中所包括的容纳管2,不仅包括如上所述的已经装设在瓶盖成品上的容纳管,还包括增配的若干根用于替换的不同长度的替换容纳管。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容纳腔内所放置溶质量的多少不同来更换不同长度的容纳管。如瓶盖中需要放置奶粉等大容量的溶质,使用者可更换长度较长的容纳管;如瓶盖中需要放置药片等小容量的溶质,使用者可更换长度较短的容纳管,此处结合前述第二阻隔件(硅胶塞头)的使用,能够实现该瓶盖的重复使用和容积大小可调。

以此设计概念,如瓶盖中需要放置其它等更大容量的溶质,可依据此按压重复式可调容积存储式瓶盖的基础结构横向比例放大制造瓶盖瓶口尺寸换取管径更大的容纳仓容积或该按压重复式可调容积存储式瓶盖的基础结构同等比例放大整体尺寸制造瓶盖换取更大的容纳仓容积。

其顶开功能是通过下述过程实现的:

在初次使用时,将外力作用于顶盖3上,由于顶盖3与容纳管2之间固定连接,因此顶盖3带动容纳管2向下移动,进而带动位于容纳管2下部的顶开部21向下移动的同时,复位弹簧4受到挤压变形,顶开部将第一阻隔件(密封膜)顶开,位于容纳腔内的溶质掉落到瓶体内;顶开动作完成后,复位弹簧4所积蓄的弹力向上回复,顶到顶盖3的下表面上,使顶盖3带动容纳管2回复到原来的位置,这样完成该瓶盖的初次使用;进行后续的多次重复使用时,可以将溶质先放入容纳腔内,然后将增配的第二阻隔件(硅胶塞头)塞入到杯盖本体的内下侧壁下端开口处,同时将挂绳62b扣在杯盖本体内下侧壁的外表面上,使用顶开的过程和回复原位的过程同上所述。

本具体实施例为按压式瓶盖,其还包括一个保护盖5,该保护盖呈上端封闭且下端开口的盖状结构,可采用透明材料制备而成,方便看到内部顶盖3的颜色或其它标记来初步判断溶质种类。保护盖5定位连接于瓶盖本体的上侧壁上,其具体的定位连接方式可以是直接盖设在瓶盖本体的上侧壁上,也可以旋拧在瓶盖本体的上侧壁上,还可以卡设在瓶盖本体的上侧壁上。本具体实施例中采用卡设的方式:瓶盖本体的上侧壁11的外表面上设有外螺纹,保护盖5下端的内表面上设有卡槽,所述外螺纹能够插拔式卡设于所述卡槽内。在使用时,直接将保护盖5拔下,然后手动按压顶盖3即可。

具体实施例二:旋压重复式可调容积存储式瓶盖

本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一种旋压重复式可调容积存储式瓶盖。

本具体实施例所述的旋压重复式可调容积存储式瓶盖的基础结构与具体实施例一种所述的按压重复式可调容积存储式瓶盖的基础结构一致,仅在保护盖5的结构和使用方式上略有不同。

本具体实施例为旋压式瓶盖,该旋压式瓶盖还包括一个保护盖5,该保护盖呈上端封闭且下端开口的盖状结构,可采用透明材料制备而成,方便看到内部顶盖3的颜色或其它标记来初步判断溶质种类。保护盖5定位连接于瓶盖本体的上侧壁上,其具体的定位连接方式为旋拧在瓶盖本体的上侧壁上,具体为:保护盖5的下端内表面设有内螺纹,瓶盖本体上侧壁的外表面上设有外螺纹,该内螺纹与外螺纹之间通过螺纹旋拧连接。此外保护盖5上端的内表面上向下延伸形成有一凸圈51,该凸圈的下表面能够在向下旋拧保护盖时抵紧于顶盖3的上表面上。在使用时,向下旋拧保护盖5,则凸圈51随保护盖5向下移动抵紧到顶盖3的上表面上,此时继续向下旋拧保护盖5,则顶盖3受到挤压的外力向下移动,实现顶开阻隔件的功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