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入片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18565阅读:7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入片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面板传输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入片系统。



背景技术:

液晶面板在厂区内大量快速传输时,一般集中安装在CST(一种集中大量暂存液晶面板的装置)内由物流小车运输。当液晶面板输送到起始位,需要进入制程设备线时,通常需要机械手用牙叉将液晶面板取出,送至制程线入口,传输过程需要保证平稳、快速、安全。

随着液晶面板市场的不断扩大,对于更快速的将液晶面板搬运出CST成为提高产能的关键点。

而现有的搬运方式,每次只能取出一片液晶面板,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当液晶面板的大小尺寸有变化时,需要操作人员手动拆卸牙叉再调整牙叉之间的间距以适应液晶面板的尺寸,这样不仅工序繁琐,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在拆装牙叉时机械手误动作造成安全事故。

鉴于上述原因,需要开发出一种能够快速平稳搬运液晶面板的入片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入片系统,能够实现同时搬运多片面板,并且具有自动调节功能以适应不同尺寸的面板,不仅提高了面板的输送效率,并且能有效提高生产安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入片系统,用于同时对多个面板进行运送,所述入片系统至少包括搬运装置,所述搬运装置包括机架、沿上下方向间隔地设于所述机架上的至少两层牙叉组,每层所述的牙叉组包括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用于共同支撑所述面板的至少两个牙叉,每层的所述牙叉组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所述牙叉之间的间距可调整地设置。

进一步的,每层所述牙叉组至少包括位于最外两侧的可滑动的两个动牙叉以及固定地设于两所述动牙叉之间的静牙叉,所述机架上设有分别用于驱使两个所述动牙叉沿水平方向滑动的驱动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分别与两个所述动牙叉相连接的两组驱动组件,每组所述驱动组件均包括第一驱动气缸,所述第一驱动气缸的缸体与伸缩杆这两者中的一者固定连接在所述动牙叉上,另一者与所述机架相连。

进一步的,每层所述牙叉组包括两个所述静牙叉,两个所述动牙叉对称地设于两所述静牙叉的两侧。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牙叉均为扁平杆状,每一层所述牙叉组的所有所述牙叉的上表面形成用于支撑所述面板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上间隔地设有多个吸盘,所述吸盘通过吸管与真空设备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机架上设有用于对所述动牙叉的所述吸管进行牵引和保护的拖链,所述动牙叉的所述吸管内置于所述拖链中,所述拖链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动牙叉的长度方向相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牙叉组有两层,所述入片系统还包括用于同时承接所述牙叉组上的两个所述面板并依次将其传输的交接升降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交接升降装置包括安装座、设于所述安装座上用于传输位于下层所述牙叉组承载的所述面板的传动辊以及用于放置位于上层所述牙叉组承载的所述面板的升降台,所述升降台沿竖直方向升降地设于所述安装座上。

进一步的,所述交接升降装置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升降台上升或下降的至少一个第二驱动气缸,所述第二驱动气缸的缸体设于所述安装座上,所述第二驱动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升降台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台至少包括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当所述升降台位于所述第一工作位置时,所述升降台位于所述传动辊的正上方;当所述升降台位于所述第二工作位置时,所述升降台穿插于所述传动辊之间且所述升降台的上表面不高于所述传动辊的上表面。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中的搬运装置能同时搬运多片面板,并且可以根据面板的尺寸进行自动调整,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高,可有效提高输送效率和生产安全性。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暂存装置(CST)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搬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搬运装置内部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搬运装置内部另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搬运装置内部结构的俯视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搬运装置与交接升降装置相配合的轴测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搬运装置与交接升降装置相配合的俯视图;

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搬运装置与交接升降装置相配合的侧视图。

其中,1、机架;11、上牙叉臂;12、下牙叉臂;2、牙叉;21、静牙叉;22、动牙叉;3、连接件;4、滑轨;5、第一驱动气缸;6、吸盘;7、拖链;8、交接升降装置;81、安装座;82、传动辊;83、升降台;9、第二驱动气缸;10、导向柱;100、暂存装置;200、液晶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液晶面板200在厂区内大量快速传输时,一般集中安装在如附图1所示的暂存装置100(CST)内,暂存装置100(CST)用于集中大量暂存液晶面板200。暂存装置100(CST)内设有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多层托板组,每层托盘组用于支撑一块液晶面板200,从而使得多块液晶面板200沿竖直方向间隔排布于暂存装置100(CST)中。

如图2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入片系统,尤其适用于同时对多个面板进行运送,本实施例以运送液晶面板200为例加以说明。入片系统至少包括搬运装置,搬运装置包括机架1、沿上下方向间隔地设于机架1上的至少两层牙叉组,每层牙叉组包括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用于共同支撑液晶面板200的至少两个牙叉2,每层的牙叉组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牙叉2之间的间距可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牙叉组的数量为两层,每层牙叉组中的牙叉2其上表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每个牙叉2均相互平行。相应的,机架1包括用于与上层牙叉组相连的上牙叉臂11以及与下层牙叉组相连的下牙叉臂12,上牙叉臂11为呈横向放置的、具有开口的U型结构,下牙叉臂12设于上牙叉臂11的开口中。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每层牙叉组包括相互对称的设于机架1两侧的两对牙叉2,每对牙叉2包括位置固定的静牙叉21和可沿水平方向滑动的动牙叉22,静牙叉21设置在动牙叉22的内侧。每层牙叉组中共有两个位于外侧的动牙叉22和位于内侧的静牙叉21。每层牙叉组分别用于搬运一块液晶面板200,从而可以同时搬运两块液晶面板200,效率大大提高。

通过控制每层牙叉组中每个动牙叉22沿水平方向的运动可以调整每层牙叉组的宽度,从而可以搬运具有不同尺寸的液晶面板200。

牙叉2与机架1相连接的部位套设有连接件3,静牙叉21通过连接件3与机架1固定,机架1上设有供动牙叉22滑动的滑轨4,滑轨4与动牙叉22的长度方向相垂直,动牙叉22通过连接件3与滑轨4可滑动的相连。

本实施例中,用于驱使动牙叉22沿水平方向运动的驱动装置为第一驱动气缸5,第一驱动气缸5的数量与动牙叉22的数量相对应,每个第一驱动气缸5用于控制每个动牙叉22的运动。第一驱动气缸5的缸体与伸缩杆这两者中的一者固定连接在动牙叉22上,另一者与机架1相连。通过控制第一驱动气缸5伸缩杆的伸长长度,可以控制动牙叉22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的牙叉2采用碳纤维制作成扁平的杆状,重量轻,强度高。为便于吸附玻璃,牙叉2的上表面间隔设有多个吸盘6,吸盘6通过吸管与真空设备相连。

如图3至图7所示,机架1上还设有拖链7,本实施例中共设有四根拖链7,每根拖链7对应一个动牙叉22,拖链7的长度方向与动牙叉22的长度方向相垂直。动牙叉22的吸管内置于拖链7中,当动牙叉22沿滑轨4做往复运动时,拖链7用于对动牙叉22的吸管进行牵引和保护。通过控制真空设备,可以控制吸盘6吸附液晶面板200。

在将液晶面板200从暂存装置100(CST)取出时,首先根据待运输的液晶面板200的尺寸调整动牙叉22沿滑轨4滑动,使每层牙叉组的宽度与液晶面板200的尺寸相适配,再控制两层牙叉组分别伸入相邻的两片液晶面板200下方将其从暂存装置100(CST)中运出。

本实施例中,该系统还包括交接升降装置8,如图5至图7所示,交接升降装置8可同时承接牙叉组上的两片液晶面板200并依次将它们向外传输。

交接升降装置8包括安装座81、设于安装座81上的传动辊82以及升降台83,升降台83为框型结构,传动辊82用于传输液晶面板200,升降台83用于放置液晶面板200。升降台83可沿竖直方向上下运动,当升降台83上升时,升降台83位于传动辊82的正上方;当升降台83下降至最低位置时,升降台83穿插于传动辊82之间,升降台83的上表面与传动辊82的上表面齐平或低于传动辊82的上表面,则升降台83上的液晶面板200可通过传动辊82向外传输。

实际交接操作时,首先使升降台83上升,且升降台83与传动辊82之间的高度差与两层牙叉组的高度差相对应。通过机械手精密传输,将两层牙叉组上的两片液晶面板200同时分别交接至升降台83上和传动辊82上,传动辊82将置于它表面的下层液晶面板200向外传输,上层液晶面板200暂放于升降台83上;再使升降台83下降至穿插于传动辊82之间,升降台83的上表面与传动辊82的上表面齐平,此时上层液晶面板200与传动辊82相接触,通过传动辊82可将升降台83上的上层液晶面板200向外传输。通过这样的操作,交接升降装置8可同时交接两片液晶面板200,操作方便,效率高。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驱动气缸9驱动升降台83的上升或下降,第二驱动气缸9的数量至少为一个,优选设置多个第二驱动气缸9并将它们间隔分布在安装座81和升降台83之间。第二驱动气缸9的缸体设于安装座81上,第二驱动气缸9的输出端与升降台83相连。

为保证升降台83上升和下降的平稳性,升降台83和安装座81之间可设置多个导向柱10。

本实用新型的液晶面板200入片系统能同时搬运多片液晶面板200,并且能自动调节牙叉组的宽度以适应不同尺寸的液晶面板200,大大提高了液晶面板200的输送效率和生产安全性。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