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20686发布日期:2018-09-11 23:19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系关于一种包装容器,特别系关于一种具有固定件与密封件的包装容器。



背景技术:

一般用于保存食品的包装容器,常以一塑料的包装袋搭配容器外壳,将包装袋放入外壳后并将其开口向外翻开,之后再使用一外盖盖上外壳的开口以保存食品。然而,包装袋沿着外壳的开口向外翻折时会产生皱褶,此时盖上外盖会因为这些皱褶而无法完全地与外壳密合,这将会造成外界湿气或微生物侵入包装容器中,而可能使食品产生变质或劣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包装容器,包括一容纳壳件、一包装袋、一固定件、一密封件。前述容纳件具有一开口,包装袋穿过开口并设置容纳壳件上,且具有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前述固定件设置于容纳壳件上并具有一中心轴,且在垂直中心轴方向上,固定件位于包装袋的第一、二侧之间。前述密封件设置于固定件与包装袋上,并与容纳壳件固定,其中密封件与包装袋的第一侧的上表面接触。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密封件具有一密封垫,且在中心轴方向上,密封垫与固定件重叠并与第一侧的上表面接触。

于一实施例中,当前述密封件与容纳壳件固定时,密封垫与无皱褶的包装袋第一侧的上表面接触。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容纳壳件具有一凸出结构,且固定件具有一沟槽,凸出结构卡合于沟槽,且包装袋的第一、第二侧的一部分位于凸出结构与沟槽之间。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包装容器更包括一结合件与一外盖,结合件固定密封件与容纳壳件,且外盖与密封件相互固定并覆盖包装袋。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结合件具有中空结构,套设并围绕密封件与容纳壳件。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容纳壳件具有多个第一凸出部,密封件具有多个第二凸出部,且结合件具有在中心轴方向上不同位置的多个第三凸出部,当结合件固定密封件与容纳壳件时,第一、第二凸出部位于第三凸出部之间。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外盖具有多个第一卡合部,密封件具有多个第二卡合部,当外盖与密封件相互固定时,该些第一卡合部与该些第二卡合部在中心轴方向上重叠。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容纳壳件与密封件分别形成有一锥形结构,且容纳壳件具有双开口,位于容纳壳件的相反两侧。

于一实施例中,包装容器更包括一束带,且容纳壳件与密封件分别具有多个第一延伸结构与多个第二延伸结构,当密封件设置于容纳壳件上时,于中心轴方向第一延伸结构位于第二延伸结构之上,且束带位于第一、第二延伸结构之间。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另一种包装容器,包括一容纳壳件、一包装袋与一固定件。容纳壳件具有一开口。包装袋穿过开口并设置于容纳壳件中,且具有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一固定件,设置于容纳壳件上并包含两个子固定件,其中包装袋的第一、第二侧结合形成一上表面,且上表面夹设于两个子固定件之间并接触。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固定件与塑料袋熔合。

于一实施例中,一熔融机从固定件的上方接触固定件熔合固定件与塑料袋,且熔融机的口径宽度小于子固定件的口径宽度。

附图说明

图1系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包装容器1的示意图。

图2系表示包装容器的爆炸图。

图3系表示容纳壳件、包装袋与固定件结合的示意图。

图4系表示图3中的局部区域的放大图。

图5系表示密封件与容纳壳件结合的示意图。

图6A-6D系表示包装容器的组装的示意图。

图7系表示包装容器的组装的流程图。

图8A-8C系表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具有两个子固定件的固定件30’组装于容纳壳件10上的示意图。

图9A-9B系表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包装容器1X的示意图。

图10系表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包装容器1Y的示意图。

图11A-11B系表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具有锥形结构TA2的密封件与容纳壳件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X、1Y~包装容器;

10、10X、10Y、10Z~容纳壳件;

10P~开口;

11~凸出结构;

20~包装袋;

21~第一侧;

22~第二侧;

30、30’~固定件;

30’A~第一子固定件;

30’B~第二子固定件;

31~沟槽;

40、40X、40Y、40Z~密封件;

41~凹槽;

42~密封垫;

50、50X~外盖;

A~局部区域;

A1、A2、A3、A4、A5~箭头(方向);

C~中心轴;

D1、D2~口径宽度;

E1~第一卡合部;

E2~第二卡合部;

H~熔融机;

M、MX~结合件;

P1~第一凸出部;

P2~第二凸出部;

P3~第三凸出部;

S1-S7~步骤;

TA1、TA2~锥形结构;

V1~第一延伸结构;

V2~第二延伸结构;

W~束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包装容器。然而,可轻易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许多合适的创作概念而可实施于广泛的各种特定背景。所揭示的特定实施例仅仅用于说明以特定方法使用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语(包括技术及科学用语)具有与此篇公开所述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相同涵义。能理解的是这些用语,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读成具有一与相关技术及本公开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应以一理想化或过度正式的方式解读,除非在此特别定义。

实施例1

图1-2系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包装容器1的示意图,其中图2系为图1的包装容器1的爆炸图。如图1-2所示,前述包装容器1可用以保存食品、物料或液体,主要包括一容纳壳件10、一包装袋20、一固定件30、一密封件40、一外盖50及多个结合件M。前述容纳壳件10例如为一圆形筒,其具有一开口10P与一容纳空间,包装袋20系设置于此容纳空间中,可供食品、物料或液体保存于包装袋20内。

请一并参阅图2-3,其中图3为容纳壳件10、包装袋20与固定件30组合的示意图。前述包装袋20例如为软性的塑料袋,具有一第一侧21与一第二侧22。固定件30与密封件40大致呈圆环形并具有中空结构,其中固定件30系设置于包装袋20中与容纳壳件10上,密封件40则设置于固定件30与包装袋20的第一侧21上。

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前述固定件30具有一中心轴C,在垂直中心轴C方向上,固定件30系位于包装袋20的第一、第二侧21、22之间,其中第一、第二侧21、22的一部分是夹设于固定件30与容纳壳件10之间,且第一侧21系覆盖过固定件30。应了解的是,为了清楚地表示,于图3中的前述包装袋20的第一、第二侧21、22系以分离绘示,以表示所指为包装袋20的不同侧,实际上可通过一热封口机将此二者结合,详细将于后述(图6A-6D)。

图4为图3中的局部区域A的放大图。前述容纳壳件10于开口侧形成有一凸出结构11,固定件30则形成有一沟槽31,凸出结构11与沟槽31相互匹配,使得当固定件30放置于容纳壳件10上时,包装袋20的第一、第二侧21、22的一部分系被夹设于固定件30与容纳壳件10之间,以利于稳固住包装袋20。

图5系表示密封件40与容纳壳件10组装的示意图。请一并参阅图2、5,前述密封件40具有一环状的凹槽41与设置于其中的环状密封垫42,其系用以紧密地压住在固定件30上的包装袋20。具体而言,当密封件40放置于固定件30与包装袋20的第一侧21的上表面上时,密封件40的凹槽41会与固定件30相互匹配(或卡合),且其密封垫42会压在包装袋20的第一侧21的上表面上,此时,在中心轴C方向上,密封垫42系与固定件30重叠(于一实施例中,在中心轴C方向上,密封垫42亦可与固定件30、容纳壳件10的凸出结构11皆重叠)。当通过结合件M(图1)将密封件40与容纳壳件10相互固定时,包装袋20得以被密封垫42紧密地压于固定件30上。如此一来,在取出放置于包装袋20内的物料或置入其他物料后(如图1,可利用刀具以割开包装袋20的上表面),由于位在固定件30与密封垫42之间的包装袋20已被紧密地夹设,将外盖50组装于密封件40后,即可使包装容器1保持紧闭。

有关前述包装容器1的组装请一并参阅图6A-6D。如图6A所示,首先将包装袋20放入容纳壳件10中,使包装袋20的开口与容纳壳件10的开口10P位于同一侧,并把包装袋20的两侧(第一、第二侧21、22)沿着容纳壳件10的开口10P边缘向外翻出(如沿箭头A1、A2的方向)。接着将固定件30放入包装袋20中并放置于容纳壳件10之上,如图6B所示,其中固定件30的沟槽31与容纳壳件10的凸出结构11相互匹配(或卡合),使得包装袋20的第一、第二侧21、22的一部份夹设于固定件30与容纳壳件10之间,以稳固包装袋20。

接着,请参阅图6C,将包装袋20的第一侧21翻过并覆盖固定件30(如箭头A3的方向)并将其拉平,并使包装袋20的第一、第二侧21、22结合以使得包装袋20的开口被密封,其中密封的方式例如可通过一热封口机(heat sealer)藉以密封,之后可裁切掉已密封后的多余部分的包装袋20。此时,已拉平的包装袋20的第一侧21的上表面为一无皱褶的平整表面。

之后,将前述密封件40设置于固定件30与包装袋20上,用以固定包装袋20,如图6D所示,并通过数个结合件M使密封件40与容纳壳件10相互固定。详细而言,密封件40具有一凹槽41及一密封垫42(请一并参阅图5、6D),其中密封垫42设于凹槽41内。当密封件40放置于固定件20上并通过其凹槽41与固定件30相互匹配或卡合(固定件30容纳于凹槽41内)时,设于凹槽41内的密封垫42会压在包装袋20的第一侧21的表面(无皱褶的表面)上,以固定住包装袋20,并通过数个结合件M使密封件40与容纳壳件10相互固定。最后,再将外盖50与密封件40组装(例如以卡勾、卡合或紧配合的方式),如图1所示,外盖50将盖住位在密封件40内的包装袋20显露的部分,即完成组装。

当欲取出包装袋20内的物料或液体时,打开外盖50,并以一工具或刀具将包装袋20第一侧21的上表面刺破即可取出。使用完毕或加入其他欲保存的物料后,再将外盖50与密封件40结合。如此一来,当取出包装容器1内的部分物料,或者是放入其他欲保存的物料后,由于密封件40的密封垫42系压在无皱褶的包装袋20的第一侧21的上表面上,使得在固定件30上的包装袋20被紧密地闭合,此时再将外盖50与密封件40组装结合(外盖50不接触被夹设于密封件40与固定件30之间的包装袋20),即可使包装容器1保持密闭,可减少或避免外界空气、湿气或微生物进入于其中而影响设置于其中的物料或液体,藉以提升包装容器1的保存性能。

此外,欲更换新的包装袋20时,仅需将密封件40从容纳壳件10拆离,并从已割开的包装袋20第一侧21的上表面取出固定件30,即可丢弃旧的包装袋20,并依图6A-6D的组装来换上新的包装袋20,以达简易、快速更换之效,且前述容纳壳件10、固定件30、密封件40与外盖50可重复使用,可降低使用成本。

于另一实施例中,前述容纳壳件10、固定件30、密封件40、外盖50可为矩形,或大至呈矩形并具有圆弧导角结构。

根据前述实施例的说明可知,关于包装容器的组装流程,如图7所述的步骤,主要包括:提供具一开口的容纳壳件(步骤S1),并提供一包装袋穿过开口并设置于容纳壳件上(步骤S2),接着提供一固定件设置于包装袋中并设置于容纳壳件上,使包装袋的第一、第二侧部分地夹设于固定件与容纳壳件之间(步骤S3),再将包装袋的第一侧覆盖固定件使其的上表面位于固定件之上(步骤S4),随后将包装袋的第一、第二侧结合(例如通过电热、黏着结合)(步骤S5),再设置一密封件于固定件与包装袋上,并固定密封件于容纳壳件上,其中密封件与包装袋的第一侧的上表面接触(密封件将包装袋的第一侧的上表面压在固定件上)(步骤S6),最后将一外盖与密封件结合(步骤S7)。

于另一实施例中,前述将包装袋的第一、第二侧结合的步骤S5,可于设置一密封件于固定件与包装袋上的步骤S6之后,再实施结合包装袋的第一、第二侧。

实施例2

请参阅图8A~8C,本实用新型提供另一固定件30’,其具有两个子固定件:第一、第二子固定件30’A、30’B。在前述包装袋20穿过容纳壳件10的开口10P并设置于容纳壳件10上之后(如图6A、前述步骤S2),先将第一子固定件30’A放入包装袋10中并设置于容纳壳件10上,如图8A所示,之后将包装袋20的第一、第二侧21、22于开口10P上方(或第一子固定件30’A的上方)相互结合(例如利用热封口机使其密封,并可裁切掉多余部分),接着再将第二子固定件30’B放置在已封口的塑料袋20的上表面上,如图8B所示。之后,可通过一熔融机H使塑料袋20与第一、第二子固定件30’A、30’B熔合,以使固定件30’与塑料袋20稳固地结合,如图8C所示,熔融机H从子第二固定件30’B的上方往下压,使塑料袋20与固定件30’熔合,并使子第二固定件30’B的上表面为平整。其中熔融机H的一口径宽度D1是小于(于另一实施例中可为等于)第二子固定件30’B(或第一子固定件30’A)的口径宽度D2。最后再将密封件40设置于固定件30’上并与容纳壳件10固定(例如通过图1的结合件M),并盖上外盖50(图1);或者通过适当的结合件(例如相似于图1的结合件M)直接将固定件30’与容纳壳件10固定(即省略密封件40),并盖上外盖50其使其与固定件30’结合。

实施例3

请参阅图9A-9B,本实用新型提供另一包装容器1X,其与前述包装容器1主要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密封件40X、容纳壳件10X、外盖50X与前述实施例的密封件40、容纳壳件10、外盖50不同,且更包括一具中空结构的环形结合件MX。详细而言,如图9A所示,容纳壳件10X具有多个第一凸出部P1,密封件40X具有多个第二凸出部P2,结合件MX具有上、下两排(于中心轴C方向不同位置)的多个第三凸出部P3。当密封件40X放置于容纳壳件10X上之后,将结合件MX套设于密封件40X与容纳壳件10X外侧,使得第一、第二凸出部P1、P2介于具上、下两排的第三凸出部P3之间,并将结合件MX旋转(如图9B的箭头A4方向旋转),使得第一、第二凸出部P1、P2与第三凸出部P3相对应(沿中心轴C方向重叠或相互对齐),以达到密封件40X、容纳壳件10X稳固结合的目的。

最后,外盖50X盖上密封件40X并予以旋转(如箭头A5方向),即可完成包装容器1X的组装。其中,外盖50X的第一卡合部E1与密封件40X的第二卡合部E2相互对应(沿中心轴C方向重叠或相互对齐,且在中心轴C方向上,第一卡合部E1位于第二卡合部E2之下)。

实施例4

本实用新型提供另一包装容器1Y,请参阅图10,与前述包装容器1X主要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包装容器1Y具有双出口位于相反两侧(上、下两侧),且容纳壳件1Y的两侧与两个密封件40Y形成有锥形结构TA1。在具有双出口的本实施例中,可搭配亦具有双开口的塑料袋设置于其中,让使用者可方便地从包装容器1Y上、下两侧取出物料。

实施例5

如图11A-11B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另一种具有锥形结构TA2的密封件40Z,且容纳壳件10Z亦可形成有相同形成的锥形结构TA2(图11A-11B中的容纳壳件10Z仅绘示其锥形结构TA2的部分),其中锥形结构TA2的表面形成有朝外凸出的多个第一、第二延伸结构V1、V2。当密封件40Z放置于容纳壳件10Z上时,两个相同的锥形结构TA2重叠,且容纳壳件10Z的第一延伸结构V1会设置于密封件40Z的第二延伸结构V2上,此时可在第一、第二延伸结构V1、V2之间设置一束带W(或弹性束绳、橡皮筋)以使密封件40Z容纳壳件10Z相互结合。于本实施例中,由于密封件40Z和容纳壳件10Z具有相同的锥形结构TA2,使得对象成型所需使用的模具可为同一个模具,让生产成本能够降低;此外,通过两个锥形结构TA2堆栈而使一束带W即可将密封件40Z与容纳壳件10Z相互固定,亦达降低组装成本的功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包装容器,主要包括一容纳壳件、一包装袋、一固定件、一密封件与一外盖,包装袋设置于容纳壳件上,且固定件设置于包装袋中,包装袋的一侧覆盖过固定件并形成无皱褶的表面,并通过密封件将包装袋的一侧的无皱褶表面紧密地夹设于密封件与固定件之间,外盖与密封件结合;本实用新型提供亦另一种包装容器,主要包括一容纳壳件、一包装袋、一固定件与一外盖,其中固定件具有两个子固定件(第一、第二子固定件),包装袋设置于容纳壳件上,且固定件的一子固定件设置于包装袋中,包装袋的第一、第二侧覆盖过第一子固定件并相互结合且形成一无皱褶的上表面,第二子固定件则设置于此上表面上,使包装袋的无皱褶表面紧密地夹设于两个子固定件之间,外盖则与固定件结合。藉此达成密封的功效,避免外界气体、微生物进入,提升保存容器的效能。

在本说明书以及申请专利范围中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等等,彼此之间并没有顺序上的先后关系,其仅用于标示区分两个具有相同名字的不同组件。

上述的实施例以足够的细节叙述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通过上述的描述实施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装置,以及必须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以及范围内,当可做些许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