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处理工具和包括这种负载处理工具的液压起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12890发布日期:2019-08-13 18:57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负载处理工具和包括这种负载处理工具的液压起重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负载处理工具。本发明还涉及包括这种负载处理工具的液压起重机。



背景技术:

普通的随车起重机可以设置有安装到具有所谓的外吊杆的形式的起重机吊杆的外端的负载处理工具,外吊杆可伸缩地可延伸且铰接连接到具有所谓的内吊杆的形式的另一起重机吊杆,其中,内吊杆反过来铰接连接到起重机的可旋转柱。

先前从ep2778109a1已知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负载处理工具。该先前已知的负载处理工具具有带有开放壳体的蛤壳形斗的形式,且旨在安装到起重机吊杆,其中,蛤壳形斗(bucket)的斗颚部(jaw)中的一个设置有凹部,该凹部用于接收起重机吊杆的一部分,以便允许起重机吊杆和蛤壳形斗呈现紧凑停机位置。在ep2778109a1中公开的蛤壳形斗尤其适用于与所谓的z-型起重机一起使用,z-型起重机是在ep1475345a1和us4183712a中示出的类型的液压随车起重机,其中,当要运输或者存储起重机时,起重机的内吊杆和外吊杆可折叠到紧凑的z-形停机位置中。当z-型起重机的外吊杆在工作位置和停机位置之间移动时,外吊杆的尖端将从不在起重机柱的侧面处经过,这意味着,当外吊杆在工作位置和停机位置之间移动时,安装到外吊杆的外端的蛤壳形斗将从不干扰柱。

还存在另一常规类型的液压随车起重机,在下文中命名为可折叠的转向节吊杆起重机,其中,当移动到停机位置内时,如与z-型起重机的外吊杆相比较,外吊杆沿相对于内吊杆相对的方向折叠。这种可折叠的转向节吊杆起重机例如在ep0360071a1和ep1580159a1中示出。当该类型的可折叠的转向节吊杆起重机的外吊杆在工作位置和停机位置之间移动时,外吊杆的尖端将在起重机柱的侧面处经过,这意味着当外吊杆在工作位置和停机位置之间移动时,安装到外吊杆的外端的蛤壳形斗将干扰柱。因此,在外吊杆从工作位置移动到停机位置之前,必须从起重机移除蛤壳形斗。对于起重机操作员来说,从外吊杆移除蛤壳形斗构成非期望的耗费时间的任务,并且意味着,必须占据在卡车上的空间以用于存储移除的蛤壳形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上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借助于具有在权利要求1中限定的特征的负载处理工具实现。

本发明的负载处理工具包括:

-载体头,其被配置成用于连接到起重机吊杆;

-相对彼此定位的第一和第二斗颚部,第一斗颚部经由第一枢转臂可枢转地连接到载体头,且第二斗颚部经由第二枢转臂可枢转地连接到载体头,从而允许斗颚部朝彼此枢转以便抓持负载,以及彼此远离以便释放所抓持的负载,每个枢转臂具有面对载体头的第一端和相对的第二端,其中,每个枢转臂在其第一端处可枢转地连接到载体头;以及,

-致动装置,其用于相对于载体头枢转枢转臂,且由此枢转斗颚部。

每个枢转臂在其第二端处铰接连接到关联的斗颚部,从而允许斗颚部相对于枢转臂在向下折叠的工作位置和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之间枢转,其中,斗颚部被配置成定位在枢转臂之间且在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中彼此相对地置放。负载处理工具包括第一锁定装置和第二锁定装置,第一锁定装置用于在向下折叠的工作位置中将第一斗颚部锁定到第一枢转臂,第二锁定装置用于在向下折叠的工作位置中将第二斗颚部锁定到第二枢转臂。

能够通过将斗颚部移动到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来将本发明的负载处理工具带到紧凑状态内,且在作用于枢转臂的致动装置的作用下,负载处理工具可以被保持在该紧凑状态中。该类型的可折叠的负载处理工具适用于与上述类型的可折叠的转向节吊杆起重机一起使用,其中,当外吊杆在工作位置和停机位置之间移动时,带有处于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的斗颚部的负载处理工具可以保持连接到外吊杆的外端,如在下文中的说明书中更紧密详细地解释。

根据本发明的负载处理工具的更多特征根据下文中的说明书和从属权利要求中显而易见。

本发明还涉及具有在权利要求9中限定的特征的液压起重机。

根据本发明的液压起重机的更多有利的特征将根据下文中的说明书和从属权利要求中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下文是作为示例引用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具体描述。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负载处理工具的透视图,正如所看到的,负载处理工具的斗颚部被锁定在向下折叠的工作位置中,

图2是图1的负载处理工具的侧视图,其中,斗颚部被锁定在向下折叠的工作位置中,

图3-5是图1的负载处理工具的局部视图,其中,斗颚部被锁定在向下折叠的工作位置中,

图6是图1的负载处理工具的透视图,正如所看到的,斗颚部被解锁在向下折叠的工作位置中,

图7是图1的负载处理工具的局部视图,其中,斗颚部被解锁在向下折叠的工作位置中,

图8是图1的负载处理工具的透视图,正如所看到的,斗颚部在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中,

图9是图1的负载处理工具的侧视图,其中,斗颚部在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中,

图10是图1的负载处理工具的局部视图,其中,斗颚部在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中,

图11是设置有在图1-10中示出的类型的负载处理工具的液压起重机的主视图,

图12是图11的液压起重机的主视图,正如所看到的,其处于紧凑停机位置中,

图13是处于停机位置中的从图11的液压起重机的上方的平面视图,

图14是处于停机位置中的图11的液压起重机的的侧视图,

图15是处于停机位置中的图11的液压起重机的的局部视图,

图16和图17是被包括在图11的液压起重机中的保持和锁定机构的透视图,

图18a-18h是图11的液压起重机的正视图,正如所看到的,其在起重机从停机位置到竖立的工作位置的移动期间处于不同阶段,

图19是在图18c中示出的位置中的液压起重机的局部视图,

图20-22是在图18d中示出的位置中的液压起重机的局部视图,

图23和图24是在图18e中示出的位置中的液压起重机的局部视图,以及,

图2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负载处理工具的透视图,正如所看到的,斗颚部处于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10中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负载处理工具1。如在图11中所示,负载处理工具1要附接到起重机吊杆。在图示示例中,负载处理工具1被设计为带有开放壳体的的蛤壳斗。

负载处理工具1包括载体头2和安装到载体头的旋转体3,其中,载体头2被配置成经由旋转体3连接到起重机吊杆。负载处理工具1可以借助于旋转体3相对于起重机吊杆旋转。负载处理工具1还包括由载体头2承载且彼此相对定位的第一和第二斗颚部10、30。第一斗颚部10经由第一枢转臂11可枢转地连接到载体头2,且第二斗颚部30经由第二枢转臂31可枢转地连接到载体头2,从而允许斗颚部10、30朝彼此枢转以便抓持负载,以及彼此远离以便释放所抓持的负载。每个斗颚部10、30具有前缘12、32,其中,第一斗颚部10的前缘12面对第二斗颚部30的前缘32。

每个枢转臂11、31具有第一端11a、31a和相对的第二端11b、31b,第一端11a、31a面对载体头2,第二端11b、31b面对关联的斗颚部10、30,其中,每个枢转臂11、31在其第一端11a、31a处可枢转地连接到载体头2。第一枢转臂11围绕第一枢转轴线a1(参见图2)相对于载体头2可枢转,且第二枢转臂31围绕第二枢转轴线a2相对于载体头2可枢转,其中,第二枢转轴线a2定位在距第一枢转轴线a1一定距离处,且与第一枢转轴线a1平行地延伸。

每个枢转臂11、31在其第二端11b、31b处铰接连接到关联斗颚部10、30,从而允许斗颚部相对于枢转臂11、31在向下折叠的工作位置(参见图1-7)和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参见图8-10)之间枢转。斗颚部10、30被配置成定位在枢转臂11、31之间,且彼此相对地置放在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中,如在图8和9中所示。

第一斗颚部10围绕第三枢转轴线a3(参见图2)相对于第一枢转臂11可枢转,第三枢转轴线a3与上述的第一枢转轴线a1平行延伸,其中,在第一和第三枢转轴线a1、a3之间的距离大于在第三枢转轴线a3和第一斗颚部10的前缘12之间的距离,以由此允许当第一斗颚部10处于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时,第一斗颚部10被接收在第一和第二枢转臂11、31之间。

第二斗颚部30围绕第四枢转轴线a4(参见图2)相对于第二枢转臂31可枢转,第四枢转轴线a4与上述的第二枢转轴线a2平行延伸,其中,在第二和第四枢转轴线a2、a4之间的距离大于在第四枢转轴线a4和第二斗颚部30的前缘32之间的距离,以由此允许当第二斗颚部30处于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时,第二斗颚部30被接收在第一和第二枢转臂11、31之间。

在所示实施例中,每个斗颚部10、30具有封闭的底部表面13、33。然而,在一个或两个斗颚部的底部表面13、33中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开口。

负载处理工具1包括第一锁定装置14和第二锁定装置34,第一锁定装置14用于在向下折叠的工作位置中将第一斗颚部10锁定到第一枢转臂11,第二锁定装置34用于在向下折叠的工作位置中将第二斗颚部30锁定到第二枢转臂31。

而且,负载处理工具1包括致动装置4,其用于使枢转臂11、31和由此斗颚部10、30相对于载体头2枢转。在图1-图10中所示的实施例中,致动装置4是容纳在载体头2中的液压马达,例如在de202004013158u1或ep1541771b1中以更紧密的细节描述的类型的液压马达。致动装置4包括可旋转地安装到载体头2的两个可旋转的从动枢转轴,每个枢转轴具有两个相对的轴端,轴端在载体头2的相对侧上从载体头2突出。第一枢转臂11不可旋转地固定到枢转轴中的第一个的相对的轴端5,且第二枢转臂31不可旋转地固定到另一枢转轴的相对的轴端6。作为替代,致动装置可以包括一个或两个液压汽缸,其用于相对于载体头2枢转枢转臂11、31和由此枢转斗颚部10、30。任何其他合适类型的致动装置也可用于相对于载体头2枢转枢转臂11、31。

在图25中示出根据替代实施例的负载处理工具1。该负载处理工具1包括具有液压缸的形式的致动装置4',其竖直地布置在载体头2中且被配置成经由连杆机构6对第一和第二枢转臂11、31起作用,以便相对于载体头2枢转枢转臂11、31。至于剩余部分,在图25中示出的负载处理工具1对应于在图1-10中示出的负载处理工具。

上述的第一锁定装置14包括可在解锁位置(参见图6-8)和锁定位置(参见图1、3和4)之间移动的至少一个锁定构件15,在解锁位置中,第一斗颚部10相对于第一枢转臂11在向下折叠的工作位置和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之间自由枢转,在锁定位置中,锁定构件15防止第一斗颚部10相对于第一枢转臂11从向下折叠的工作位置朝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枢转。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一锁定装置14包括两个这种锁定构件15,其可滑移地安装到在第一枢转臂11上的横杆16,从而可沿该横杆16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滑移。在图示示例中,每个锁定构件15包括肩部17a(参见图7),当锁定构件15处于锁定位置时,如在图4中所示,肩部17a被配置成与在第一斗颚部10上的对应肩部17b(参见图8)接触,且由此防止第一斗颚部10相对于第一枢转臂11朝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枢转。当锁定构件15处于解锁位置中时,如在图7和图8中所示,在锁定构件上的肩部17a不再与在第一斗颚部10上的对应肩部17b接触,且第一斗颚部由此被允许相对于第一枢转臂11在向下折叠的工作位置和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之间枢转。

上述的第二锁定装置34包括可在解锁位置(参见图6和图10)和锁定位置(参见图1)之间移动的至少一个锁定构件35,在解锁位置中,第二斗颚部30相对于第二枢转臂31在向下折叠的工作位置和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之间自由枢转,在锁定位置中,锁定构件35防止第二斗颚部30相对于第二枢转臂31从向下折叠的工作位置朝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枢转。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二锁定装置34包括两个这种锁定构件35,其可滑移地安装到在第二枢转臂31上的横杆36,从而可沿该横杆36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滑移。第二锁定装置34的锁定构件35具有与第一锁定装置14的锁定构件15相同的构型,且以与第一锁定装置14的锁定构件15相同方式操作。

在所示实施例中,每个锁定装置14、34包括把手18、38,借助于把手18、38,锁定装置的锁定构件15、35可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把手18、38经由连杆机构19、39连接到关联的锁定构件15、35。

第一和第二锁定装置14、34当然还可以以任何其他合适的方式配置和操作。每个锁定装置14、34可以例如包括液压或电气操作的致动单元,以用于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锁定构件15、35。

每个斗颚部10、30设置有至少一个止动构件20、40(参见图1、5、8和10),其被配置成与在关联枢转臂11、31上的对应止动构件21、41接触,且由此当斗颚部10、30已经相对于枢转臂11、31从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枢转到向下折叠的工作位置时,停止斗颚部10、30相对于枢转臂21、31的枢转移动。在所示实施例中,每个斗颚部10、30设置有沿斗颚部分布的若干这种止动构件20、40。

当斗颚部10、30要从向下折叠的工作位置移动到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时,锁定构件15、35首先从锁定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在第一和第二斗颚部10、30的前缘12、32彼此接触的情况下,负载处理工具1之后针对朝上突出的对象朝下降低,以便该对象将围绕第三和第四枢转轴线a3、a4相对于枢转臂11、31以枢转移动朝上推动斗颚部10、30的前缘12、32,直到前缘12、32呈现在水平平面上方跨第三和第四枢转轴线a3、a4的位置且因此朝上指向为止。借助于上述的致动装置4实现斗颚部10、30到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的最终移动,致动装置4使枢转臂11、31朝彼此枢转,且由此朝彼此推动斗颚部10、30,以便斗颚部被迫相对于枢转臂11、31进一步朝上枢转,以便最终呈现在图8和9中示出的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之后在致动装置4的作用下,斗颚部10、30被维持在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中,致动装置4保持斗颚部在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中被夹紧在枢转臂11、31之间。负载处理工具1还可设置有合适的锁定装置,以用于保持斗颚部10、30被锁定在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中。如在图18g和图18h中所示,当稍后要使用负载处理工具1时,枢转臂11、31借助于致动装置4彼此远离地枢转,以便允许斗颚部10、30在重力的作用下相对于枢转臂11、31朝下枢转。

根据替代实施例(未示出),负载处理工具1设置有液压或电气操作的致动单元,以用于使斗颚部10、30相对于枢转臂11、31在向下折叠的工作位置和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之间枢转。

在图11-24中示出设置有上文中描述的类型的负载处理工具1的液压起重机60。所示起重机60安装在框架61上,框架61例如可以连接到卡车的底盘。框架61设置有可调整的支撑腿62,以用于支撑起重机60。起重机60包括:

-起重机基部63,其固定到框架61;

-柱64,其可旋转地安装到起重机基部63,从而借助于致动装置(未示出)可相对于起重机基部围绕基本上竖直的旋转轴线a5旋转;

-可上升和可降低的第一起重机吊杆65,在下文中命名为内吊杆,其以一种方式铰接连接至柱64,使得其可相对于柱围绕基本上水平的旋转轴线a6枢转;

-第一液压缸66,其用于使内吊杆65相对于柱64上升和降低;

-可上升和可降低的第二起重机吊杆67,在下文中命名为外吊杆,其以一种方式铰接连接至内吊杆65,使得其可相对于内吊杆围绕基本上水平的旋转轴线a7枢转;以及,

-第二液压缸68,其用于外吊杆67相对于内吊杆65的上升和降低。

外吊杆67可伸缩地可延伸,其实现其延伸长度的调整。外吊杆67包括基部区段67a和若干可伸缩的起重机吊杆区段67b,外吊杆67通过基部区段67a铰接连接到内吊杆65,可伸缩的起重机吊杆区段由基部区段67a承载且可借助于用于调整外吊杆67的延伸长度的液压汽缸69沿基部区段的纵向方向移位。

所示的起重机60是可折叠的转向节吊杆起重机,其中,如在图12-14中所示,当要运输或存储起重机时,起重机的内吊杆65和外吊杆67可折叠到紧凑停机位置内。当内吊杆65和外吊杆67要从在图11中示出的竖立工作位置折叠到停机位置内时,外吊杆67的可伸缩起重机吊杆区段67b首先收缩到外吊杆的基部区段67a内,然后外吊杆67朝下朝内吊杆65折叠,从而呈现与内吊杆基本上平行的位置,如在图18b中所示。之后,内吊杆65与外吊杆67一起朝下朝框架61从在图18b中示出的中间位置折叠到在图12中示出的最终停机位置。当内吊杆65和外吊杆67从停机位置移动到竖立的工作位置时,内吊杆65和外吊杆67以相对的方式移动。

负载处理工具1安装到外吊杆67的外端。当内吊杆65和外吊杆67从竖立的工作位置移动到停机位置或从停机位置到竖立的工作位置时,为了防止负载处理工具1撞击到柱64中,负载处理工具1的斗颚部10、30必须处于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中,且相对于外吊杆67布置在合适的固定位置中。为了做到这一点,起重机60包括保持和锁定机构70(参见图15-17),保持和锁定机构70用于在第一和第二斗颚部10、30处于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中以及负载处理工具1相对于外吊杆67处于给定固定位置和在外吊杆67的侧面处的情况下,锁定负载处理工具1。

在所示实施例中,保持和锁定机构70包括:

-第一联接构件72a(参见图16、17和24),其固定到外吊杆67且配置成用于与在第一斗颚部10上的对应第二联接构件22(参见图11和24)接合;

-第三联接构件72b(参见图16、17和24),其固定到外吊杆67且配置成用于与在第二斗颚部30上的对应第四联接构件42(参见图11和24)接合;以及,

-锁定构件73(参见图15-17和19),其可在锁定位置(参见图15)和解锁位置(参见图19)之间移动,在锁定位置中,锁定构件73防止第一和第三联接构件72a、72b从在斗颚部10、30上的对应联接构件22、42脱离,在解锁位置中,锁定构件73允许第一联接构件72a从第二联接构件22脱离以及第三联接构件72b从第四联接构件42脱离。

在图示示例中,第一和第三联接构件72a、72b具有钩的形式,然而第二联接构件22具有在第一斗颚部10中的凹部的形式,且第四联接构件42具有在第二斗颚部30中的凹部的形式。在该情形中,第一联接构件72a可插入到第二联接构件22内,且第三联接构件72b可插入到第四联接构件42内。

保持和锁定机构70还包括基部结构74,其固定到外吊杆67的基部区段67a,其中,第一和第三联接构件72a、72b固定到基部结构74且从基部结构74突出。在所示实施例中,保持和锁定机构70的锁定构件73具有杠杆的形式,且通过接头75枢转安装到基部结构74,从而可相对于基部结构74围绕该接头75在其锁定位置及其解锁位置之间枢转。锁定构件73设置有突出的锁定元件76(参见图16和图19),当锁定构件73处于其锁定位置中时,锁定元件76被配置成与第二或第四联接构件22、42接合。在图示示例中,当第三联接构件72b与第四联接构件42接合且锁定构件73处于其锁定位置中时,锁定元件76靠近第三联接构件72b定位且被配置成被直接在第三联接构件72b后面接收在第四联接构件42中,以由此防止第四联接构件42相对于第三联接构件72b滑移到其中第三联接构件72b可以从第四联接构件42移动出来的位置。锁定元件76位于上述接头75的第一侧上,其中,锁定构件73的重心位于该接头75的相对侧上,以便允许锁定构件73通过在重力作用下且根据在锁定构件73的空间中的定向的围绕接头75的旋转移动,在其锁定位置及其解锁位置之间自动地移动。因此,锁定构件73将充当摇臂,且根据在外吊杆67和基部结构74的空间中的定向呈现其锁定位置或其解锁位置。当外吊杆67和基部结构74在空间中具有使得在锁定构件73上的锁定元件76朝上指向的定向时,锁定构件73将呈现其锁定位置,其中,锁定元件76被迫朝外离开外吊杆67,如在图15中所示。当外吊杆67和基部结构74在空间中具有使得在锁定构件73上的锁定元件76朝下指向的定向时(参见图19),锁定构件73将呈现其解锁位置,其中,锁定元件76被迫朝内朝外吊杆67,如在图19中所示。

在所示实施例中,在基部结构74上设置钩形引导构件77(参见图14-17和21),其中,该引导构件77被配置成用于与负载处理工具1接触,以便确保负载处理工具1将相对于基部结构74正确地定位,其中,在负载处理工具1的斗颚部10、30上的第二和第四联接构件22、42定位在基部结构74上的第一和第三联接构件72a、72b的前方。如在图14和15中所示,钩形引导构件77被配置成与第一枢转臂11的部分11a接合。

当起重机60处于停机位置中时,如在图12-14中所示,保持和锁定机构70保持负载处理工具1在外吊杆上方的位置中和在柱64和内吊杆65的侧面处固定到外吊杆67,其中,钩形引导构件77与第一枢转臂11接合,在基部结构74上的第一和第三联接构件72a、72b与在斗颚部10、30上的对应联接构件22、42接合,并且锁定构件73处于其锁定位置中,其中,锁定元件76被接收在第四联接构件42中。当起重机60要移动到竖立的工作位置内时,内吊杆65首先相对于柱64枢转,且从在图12中示出的位置朝上上升到在图18a中示出的位置,且进一步到在图18b中示出的位置上。当外吊杆67和负载处理工具1与内吊杆65一起从在图12中示出的位置枢转到在图18b中示出的位置时,锁定构件73仍然在其锁定位置中,且由此防止负载处理工具1相对于外吊杆67移动。在下一个步骤中,外吊杆相对于内吊杆65枢转且从在图18b中示出的位置朝上上升到在图18c中示出的位置,且进一步到在图18d中示出的位置上,其中,锁定构件73在重力作用下从其锁定位置自动地枢转到其解锁位置,这意味着,锁定元件76不再防止在斗颚部10、30上的第二和第四联接构件22、42从基部结构74上的对应第一和第三联接构件72a、72b释放。在外吊杆67处于在图18d中示出的位置的情况下,通过外吊杆67的短的延伸,在斗颚部10、30上的第二和第四联接构件22、42从基部结构74上的对应第一和第三联接构件72a、72b释放。之后,通过负载处理工具1借助于旋转体3从在图18d和20中示出的位置到在图18e和23中示出的位置的旋转,负载处理工具1可以从基部结构74上的钩形引导构件77释放。如在图18g和18h中所示,负载处理工具1现在自由悬吊在外吊杆67的外端处,且通过朝外彼此远离地枢转枢转臂11、31,可以允许斗颚部10、30在重力作用下从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朝下枢转到向下折叠的工作位置。最终,第一和第二锁定装置14、34的锁定构件15、35从解锁位置移动到锁定位置,以便在向下折叠的工作位置中将斗颚部10、30锁定到枢转臂11、31。

当斗颚部10、30已经从向下折叠的工作位置枢转到向上折叠的存储位置时,通过以相对次序执行在图18a-18h中示出的步骤,负载处理工具1可以借助于保持和锁定机构70和移动到停机位置起重机60固定到外吊杆67。

保持和锁定机构70当然还可以具有与在附图中示出的一个不同的任何其他合适的构型。

本发明当然不以任何方式受到上文中描述的实施例的约束。相反,在不脱离诸如在所附权利要求中限定的本发明的基本构思的情况下,本发明的修改的许多可能性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