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梯厅门用解锁器具以及候梯厅门的开锁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792491发布日期:2020-01-24 14:34阅读:890来源:国知局
候梯厅门用解锁器具以及候梯厅门的开锁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手动将电梯的候梯厅门进行解锁的候梯厅门用解锁器具以及候梯厅门的开锁方法。



背景技术:

电梯的候梯厅门被上锁装置上锁。在维护时或在将轿厢内的乘客救出时,需要将候梯厅门进行开锁,因此在候梯厅门设置有与上锁装置连接的钥匙孔。候梯厅门的开锁通常由维护员进行。

维护员将解锁钥匙插入于设置在电梯的候梯厅门的钥匙孔,通过使解锁钥匙旋转以将上锁装置进行解锁,从而将候梯厅门进行开锁。钥匙孔为了外观性、防盗,而设置在候梯厅门的上方这样不显眼且手难以够到的场所。因此,解锁操作中要付出大量的劳力。

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了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37326号公报)中记载的技术。在该公报中记载了一种技术方案,其设有支承解锁钥匙且伸缩自如的延长器具,将解锁钥匙安装在该延长器具,在将解锁钥匙插入候梯厅门的钥匙孔的状态下,使解锁装置整体向左右旋转而将上锁装置进行解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3732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电梯的候梯厅门中,左右的门被设置在候梯厅门的上锁装置卡止。在解锁操作时,需要使设置在解锁装置的锁构件与解锁钥匙嵌合且使解锁装置旋转,而将上锁装置进行解锁。锁构件例如形成为三角形状、星型形状。另外,锁构件被设置为从钥匙孔露出。被从钥匙孔插入的解锁钥匙也与锁构件的形状相匹配,形成为三角形状、星型形状。在使锁构件进行旋转时,需要调整位置,以将分别形成为三角形状、星型形状的锁构件与解锁钥匙进行嵌合。

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完全没有考虑关于调整位置以将锁构件与解锁钥匙进行嵌合的功能。因此,解锁作业繁琐。

另外,在转动解锁钥匙时,需要将解锁装置整体向左右旋转,但在电梯的候梯厅中,在候梯厅门的周围设置有从候梯厅门向候梯厅侧突出的门框(三方枠),会出现解锁装置与门框发生碰撞而导致不能使解锁钥匙进行旋转的情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一种即使在上锁装置设置于候梯厅门的较高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解锁操作的候梯厅门用解锁器具以及候梯厅门的开锁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插入于设置在电梯的候梯厅门的钥匙孔而将所述候梯厅门进行解锁的候梯厅门用解锁器具中,具有:柄部,其形成为筒状;旋转机构部,其设置在所述柄部的一端侧;钥匙固定部,其能够旋转地设置在所述柄部的另一端侧;旋转力传递机构,其设置在所述柄部内且将所述旋转机构部的旋转力传递至所述钥匙固定部;以及操作部,其设置在所述旋转机构部,绕所述旋转机构部的轴线赋予旋转力。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将候梯厅门用解锁器具插入于设置在电梯的候梯厅门的钥匙孔而将所述候梯厅门的上锁装置进行解锁从而将所述候梯厅门进行开锁的候梯厅门的开锁方法中,所述候梯厅门用解锁器具具有:柄部,其形成为筒状;旋转机构部,其设置在所述柄部的一端侧;钥匙固定部,其能够旋转地设置在所述柄部的另一端侧;解锁钥匙,其固定在所述钥匙固定部且形成有钥匙凹部;旋转力传递机构,其设置在所述柄部内且将所述旋转机构部的旋转力传递至所述钥匙固定部;以及操作部,其设置在所述旋转机构部,绕所述旋转机构部的轴线赋予旋转力,所述候梯厅门的开锁方法具备:将所述解锁钥匙插入所述钥匙孔而使所述钥匙凹部与所述上锁装置的锁构件对置的工序;使所述操作部旋转而使所述钥匙凹部与所述锁构件卡合的工序;以及操作所述候梯厅门用解锁器具而将所述上锁装置进行解锁的工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上锁装置设置在候梯厅门的较高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解锁操作的候梯厅门用解锁器具以及候梯厅门的开锁方法。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以外的课题、结构以及效果通过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加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候梯厅门用解锁器具的俯视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表示钥匙部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4为表示解锁器具的使用状态的图。

图5a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候梯厅门用解锁器具与上锁装置的锁构件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5b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候梯厅门用解锁器具与上锁装置的锁构件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5c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候梯厅门用解锁器具与上锁装置的锁构件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6为从候梯厅侧观察的电梯的候梯厅门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6是从候梯厅侧观察的电梯的候梯厅门的主视图。

如图6所示的电梯的候梯厅门具备:门框,其包括包围电梯的出入口的纵框61a、61b以及上框62;向左右开闭的候梯厅门63a、63b;以及门槛64,其设置在候梯厅门63a、63b的各自下部,与未图示的门靴能够滑动地卡合。候梯厅门63a、63b与停靠在候梯厅层的轿厢所具备的被公知的门驱动装置驱动的轿厢门连动,且由门槛64以及未图示的门导轨引导而开闭。

在候梯厅门63a的上方形成有用于与上锁装置连接的钥匙孔65。该钥匙孔65为了外观性、防盗,而设置在候梯厅门63的上方这样不显眼且手难以够到的场所。在本实施例中,钥匙孔65设置在候梯厅门63a的上方。

候梯厅门63通常被上锁装置固定,无法从外侧开启,但在维护时或在将轿厢内的乘客救出时,需要将候梯厅门63进行开锁。候梯厅门63的开锁由维护员进行。维护员将解锁钥匙16插入钥匙孔65,使解锁钥匙16的钥匙凹部31与和上锁装置连接的锁构件50卡合而将上锁装置进行解锁。钥匙孔65在候梯厅门的上方,因此在使解锁钥匙16插入钥匙孔65时,需要器具等。以下,利用图1~3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解锁器具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候梯厅门用解锁器具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表示钥匙部的结构的侧视图。

解锁器具10具备:具有规定的长度的筒状的柄部11、设置在柄部11的一端侧的旋转机构部12、一端侧设置在柄部11的另一端侧且弯曲成l字状的弯曲部13、安装在弯曲部13的另一端侧的保持部14、以及能够旋转地保持在保持部14的钥匙固定部15。在解锁器具10的内部设有传递旋转力的旋转力传递机构20。旋转力传递机构20具备:一端侧与旋转机构部12连结的轴21、一端侧安装在钥匙固定部15且能够弯曲的线缆22、以及将轴21的另一端与线缆22的另一端连接的连结部23。在本实施例中,轴21、线缆22以及连结部23构成旋转力传递机构20,但这些结构也可以例如全部由线缆22构成。特别是在弯曲部13中需要将旋转轴弯曲,因此需要配置能够弯曲的线缆22。在旋转机构部12设有绕旋转机构部12的轴线赋予旋转力的操作部12a。

在钥匙固定部15能够装卸地安装有解锁钥匙16。如图3所示,解锁钥匙16包括:钥匙部30、形成在该钥匙部30的内部的钥匙凹部31、插入钥匙固定部15的凸缘部32、以及将钥匙部30与凸缘部32连接且具有规定的长度的延长部33。解锁钥匙16将凸缘部32插入钥匙固定部15的切口槽(未图示)后,通过旋紧螺钉17而被固定。钥匙凹部31的形状对应于电梯的上锁装置的种类而形成为例如三角形状、星型形状等。本实施例的解锁钥匙16能够通过拧松螺钉17而从钥匙固定部15取下,因此能够与电梯的上锁装置的种类匹配地适当更换解锁钥匙。

对本实施例的解锁器具10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使操作部12a绕旋转机构部12的轴线进行旋转时,旋转力被传递至构成旋转力传递机构20的轴21、线缆22以及连结部23。虽然线缆22配置在弯曲部13内,但是线缆22能够弯曲,因此在弯曲部13内也能够可靠地传递旋转力。在线缆22连接有钥匙固定部15,旋转力被传递至钥匙固定部15。进而在钥匙固定部15安装有解锁钥匙16,旋转力被传递至解锁钥匙16。这样由操作部12a赋予的旋转力经由旋转机构部12、旋转力传递机构20、钥匙固定部15被传递至解锁钥匙16。

接下来利用图4以及图5a、图5b、图5c说明进行解锁器具10的操作的动作。图4是表示解锁器具10的使用状态的图,图5a、图5b、图5c是表示候梯厅门用解锁器具与上锁装置的锁构件的关系的侧视图。

在电梯用候梯厅门63中,在位于电梯用候梯厅门63上方的部分形成有钥匙孔65,在钥匙孔65的内部设有与上锁装置连结的锁构件50。在本实施例中,锁构件50为呈大致三角形向钥匙孔65的插入口侧突出的形状,钥匙凹部31为呈大致三角形凹陷的形状。

在从候梯厅侧开放电梯用候梯厅门63的情况下,维护员首先握持解锁器具10的柄部11,使钥匙部30匹配钥匙孔65的高度(使钥匙部30匹配钥匙孔65的高度的工序(图5a))。本实施例的钥匙部30能够通过l字状的弯曲部13相对于柄部11向直角方向弯曲,进行钥匙部30与锁构件50的对位。接下来将钥匙部30从钥匙孔65的插入口侧插入,使锁构件50与钥匙凹部31对置(使锁构件50与钥匙凹部31(解锁钥匙16)对置的工序(图5b))。然而,在该状态中不清楚锁构件50的大致三角形状的朝向,锁构件50与钥匙凹部31未卡合,因此不能将上锁装置进行解锁。锁构件50设置在较高位置,因此很难判断钥匙凹部31的凹凸状态与锁构件50的凹凸状态是否准确对应。于是,在本实施例中,首先,将柄部11做成棒状,在解锁钥匙16的钥匙部30与凸缘部32之间设置延长部33而使解锁钥匙16的轴长变长,使得在操作位于较高位置的锁构件50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

维护员一边用单手保持柄部11,一边用另一只手使操作部12a旋转而使钥匙部30在相同的轴线上旋转。接下来,在锁构件50的形状与钥匙凹部31的形状吻合时,锁构件50与钥匙凹部31卡合(使锁构件50与钥匙凹部31(解锁钥匙16)卡合的工序(图5c))。在本实施例中,容易调整解锁钥匙16的钥匙部30中的钥匙凹部31以与锁构件50的凹凸状态对应,能够在不目视确认位于较高位置的锁构件50的情况下容易地使两者的凹凸一致而形成为卡合状态。

随后若维护员以与锁构件50处于卡合状态的钥匙部30为支点使柄部11的自由端侧旋转而动作,则能够转动锁构件50而解除锁定(将上锁装置进行解锁的工序)。并且,此时维护员若用另一只手同时握持操作部12a和操作部12a附近的柄部11,则能够一个人简单地一边阻止钥匙部30的旋转,一边动作以将柄部11的自由端侧旋转(阻止钥匙部30的旋转的工序)。本实施例的操作部12a与柄部11的一端侧的距离被设定在人所能够握持的范围。从而,能够手动开放候梯厅门63(开放候梯厅门63的工序)。这种效果能够通过在柄部11的轴向端部附近设置操作部12a而获得,优选地,这种效果能够通过构成与柄部11同轴地设置且能够旋转的操作部12a而获得。

这样一来,设置在高处的锁构件50的解锁变得能够容易进行,因此也使统一锁构件50的位置变得可能,上锁装置侧的部件也能够统一。另外,在使锁构件50通过解锁器具10成为解锁状态的情况下,维护员也不会有较大负担,能够容易地进行锁构件50的解锁。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例,在使设置在候梯厅门63的附近的锁构件50解锁的解锁器具10中,设有:形成为筒状的柄部11、设置在柄部11的一端侧的旋转机构部12、能够旋转地设置在柄部11的另一端侧的钥匙固定部15、设置在柄部11内且将旋转机构部12的旋转力传递至钥匙固定部15的旋转力传递机构20、以及设置在旋转机构部12且绕旋转机构部12的轴线赋予旋转力的操作部12a。

通过这种结构,在对位状态之后,若维护员用单手握持柄部11而处于支承的状态,用另一只手操作操作部12a而使固定在钥匙固定部15的解锁钥匙16的钥匙部30同轴地旋转,则能够容易地将钥匙部30中的钥匙凹部31的凹凸状态调整为与锁构件50的凹凸状态对应。因此,能够得到如下的解锁器具10:即使在锁构件50设置于较高位置时,作业员也能够通过旋转钥匙部30而容易地将该解锁器具10调整至与锁构件50的凹凸状态对应。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还包含种种变形例。上述的实施例是为了易于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进行的详细说明,并不一定限定为具备已说明的全部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0解锁器具,11柄部,12旋转机构部,12a操作部,14保持部,15钥匙固定部,16解锁钥匙,20旋转力传递机构,21轴,22线缆,23连结部,30钥匙部,31钥匙凹部,32凸缘部,33延长部,50锁构件,63、63a、63b候梯厅门,64门槛,65钥匙孔。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