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71988发布日期:2019-01-02 23:12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后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后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对从图像形成装置(例如mfp)排出的片材(纸张)进行规定的后处理的后处理装置。

在后处理装置中,从mfp排出的片材被输送到待命托盘。片材从待命托盘下落到下方的处理托盘并堆叠。在处理托盘中设置有用于检测片材的检测传感器。处理托盘在通过执行后处理的订书机对片材进行装订处理期间,对齐和支承所堆叠的片材。

在装订模式的处理中,当处理期间供纸盒中的纸张消失并从mfp收到操作停止指令时,后处理设备即停止。在处理托盘上的堆叠片材数量少于装订数量的状态下接收到来自mfp的操作停止命令时,向mfp通知处理托盘上是否有纸张。当判定处理盘上不存在片材时,执行强制排纸。并且,在恢复mfp的作业之后,片材从第一张开始堆叠在处理托盘上,在到达装订张数之后执行装订处理。如果存在片材,则待命而不排出片材,等待mfp的操作恢复指令。恢复作业后,剩余的片材被堆叠,并在达到装订张数后执行装订处理。

另外,用于检测有无在处理托盘上设置的片材的检测传感器,多使用价格便宜的机械致动型。除非施加一定程度的片材负荷,否则机械致动型检测传感器不会运行。

因此,当片材是薄纸或片材宽度窄时,或者当片材尺寸大时,由于片材的负载不足或弯曲等原因,有时会导致检测传感器无法检测到该片材。处理托盘上有片材但检测传感器却无法检测到,因此,有时会根据mfp的指令强制排纸,从而排出尚未装订的片材。因此,存在一个问题,即、有无片材的检测并不稳定。当强制将片材从处理托盘中排出时,在mfp恢复作业后必须从第一张片材开始堆叠,造成处理时间和片材损失,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后处理装置,无论片材的种类或尺寸如何,都能够稳定地检测有无片材。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具有处理托盘、检测传感器、按压辊、输送辊。处理托盘放置片材。检测传感器检测有无在所述处理托盘上放置的所述片材。当所述检测传感器没检测到所述片材时,按压辊移动到所述处理托盘。输送辊通过所述处理托盘将所述片材夹在其与所述按压辊之间,并旋转规定量以拉伸所述片材。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简要构成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侧截面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第一动作的侧截面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第二动作的侧截面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第三动作的侧截面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处理的第一流程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处理的第二流程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处理的第三流程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处理的第四流程图。

符号说明

2...图像形成装置;3...后处理装置;17...待命托盘;18...处理托盘;30...桨部;40...纵向对齐辊(输送辊);41...检测传感器;47...夹持辊(按压辊);s...片材;ss...片材摞。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进行说明。

参照图1至图8,对一种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中的后处理设备3进行说明。图1示出了图像形成系统1的简要构成例。图像形成系统1具有图像形成装置2(mfp)和后处理装置3。图像形成装置2在纸张等片状的记录介质(以下,称为“片材s”)上形成图像。后处理装置3对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送的片材s(把堆叠有多张片材s的物质称为片材摞ss)进行后处理。

图像形成装置2包括:控制面板(操作部)5、扫描部6、打印部7、进纸部8、排纸部9。控制面板5包括用于接受用户操作的各种按键或触摸面板等。控制面板5接受与片材s的后处理类型相关的输入。控制面板5可以进行执行分类处理的分类模式、执行装订处理的装订模式、或者不执行分类处理和装订处理的非分类模式的选择。

当选择了非分类模式时,控制面板5接受下述选择之一,即、是将片材s排出到后处理装置3的固定托盘14a上,还是将片材s排出到可动托盘14b上。图像形成设备2向后处理设备3发送通过控制面板5输入的后处理类型的信息。

扫描部6包括读取部,读取要被复制的目标文件的图像信息。扫描部6将读取的图像信息发送到打印部7。打印部7基于从扫描部6或外部设备发送的图像信息,利用色调剂等显影剂来形成输出图像。打印部7对转印到片材s上的色调剂图像施加热量和压力,以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在片材s上。

进纸部8根据打印部7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定时,将片材s逐张地提供给打印部7。排纸部9向后处理装置3输送从打印部7排出的片材s。

接下来,对后处理装置3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后处理装置3与图像形成装置2相邻设置。后处理装置3通过控制面板5对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送来的片材s执行指定的后处理。例如,后处理是装订处理等。

后处理装置3包括待命部12、处理部13、排出部14以及后处理控制部15。待命部12使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送来的片材s暂时停留(缓冲)。待命部12包括待命托盘17。例如,在通过处理部13执行先行片材s的后处理的期间,待命部12使随后的多张片材s待命。待命部12设置在处理部13的上方。例如,待命部12将多张预先设定的片材s重叠,并使其处于待命状态。待命部12在处理部13清空时使停留的片材s向处理部13下落。

处理部13对输送来的片材s进行后处理。处理部13包括处理托盘18。处理部13对多张片材s对齐而得的装订张数的片材摞ss进行基于装订的订书处理即装订处理。处理部13向排出部14排出进行过后处理的片材s。

如图1和图2所示,排出部14的固定托盘14a设置在后处理装置3的上部。可动托盘14b设置在后处理装置3的侧部。可动托盘14b能够沿着后处理装置3的侧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片材s从待命部12和处理部13排出到固定托盘14a和可动托盘14b。

后处理控制部15控制后处理装置3的整体动作。即,如图1和图2所示,后处理控制部15控制待命部12、处理部13和排出部14。后处理控制部15控制入口辊20a和20b、出口辊21a和21b以及辅助引导件22的动作,并控制钩爪驱动机构23和夹持辊驱动机构25的动作。后处理控制部15由包括cpu、rom和ram的控制电路形成。

接下来,通过图2至图5,对后处理装置3的各部分构成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游侧”和“下游侧”是指片材s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图像形成装置2侧)和下游侧(固定托盘14a侧或可动托盘14b侧)。“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是指片材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和“上游侧端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与片材s的平面(片材面方向)大致平行且与片材输送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称为片材宽度方向w。

如图1和图2所示,后处理装置3具有延续在图像形成装置2的排纸部9之后的片材s的输送路径26。还具有:在输送路径26中的一对入口辊20a和20b以及一对出口辊21a和21b、待命部12和处理部13。输送路径26设置在后处理装置3的内部。

输送路径26具有:设置有入口辊20a和20b的片材供应口26a、和设置有出口辊21a和21b的片材排出口26b。片材供应口26a与图像形成装置2的排纸部9相对。片材s从图像形成装置2供应至片材供应口26a。片材排出口26b面向待命部12。已通过输送路径26的片材s从片材排出口26b输送到待命部12。

如图1和图2所示,输送路径26朝向排出部14的固定托盘14a延伸而分支出第二输送路径26c。第二输送路径26c在非分类模式中将片材s引导向固定托盘14a。在选择了分类模式或装订模式时,输送路径26将片材s引导至待命部12。输送路径26朝向待命部12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处理部13的纵向对齐辊40(输送辊)延伸而分支出第三输送路径26d。

在图3中,入口辊20a和20b设置在片材供应口26a的附近。入口辊20a和20b彼此平行并在径向上相对。入口辊20a是设置在输送路径26的上表面侧的驱动辊。入口辊20b是设置在输送路径26的下表面侧的从动辊。入口辊20a和20b将片材s夹在彼此之间的辊隙中。入口辊20a和20b将夹持的片材s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输送。

出口辊21a和21b设置在片材排出口26b的附近。出口辊21a和21b彼此平行且在径向上彼此相对。出口辊21a是设置在输送路径26的上表面侧的从动辊。出口辊21b是设置在输送路径26的下表面侧的驱动辊。出口辊21a和21b将片材s夹在彼此之间的辊隙中。出口辊21a和21b将夹持的片材s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

接下来,对待命部12进行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待命部12具有待命托盘(缓冲盘)17和辅助引导件22。待命托盘17的后端部位于出口辊21a和21b的附近。待命托盘17的后端部位于比输送路径26的片材排出口26b更靠近下方处。待命托盘17以随着向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前进而逐渐升高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在由处理部13执行后处理的期间,待命托盘17重叠多张片材s并使其待命。

待命托盘17具有能够在片材宽度方向w上彼此接近和远离的一对托盘部件。当片材s在待命托盘17待命时,一对托盘部件可以彼此接近以支承片材s。当从待命托盘17向处理部13的处理托盘18移动片材s时,一对托盘部件彼此分离,并使所支承的片材s向处理托盘18下落(移动)。

辅助引导件22设置在待命托盘17的上方。辅助引导件22具有与待命托盘17基本相同的长度,例如在片材输送方向上。辅助引导件22在片材s从待命托盘17向处理托盘18移动时,将片材s推向处理托盘18。辅助引导件22在片材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具有摆动轴。辅助引导件22通过摆动轴使片材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向下方摆动,并将片材s向处理托盘18推动。

在待命托盘17的上游侧和处理托盘18的上游侧之间设置有桨部30。桨部30以沿着片材宽度方向w的旋转轴为中心而旋转,由此将片材s向处理托盘18按压。桨部30在片材s从待命托盘17向处理托盘18移动时,将片材s的后端部推向处理托盘18。桨部30具有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的桨30a,并通过该桨30a将片材s的后端部向处理托盘18按压。

桨部30在桨30a与片材s接触的状态下沿图中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落在处理托盘18上的片材s被移动或推向处理部13的片材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桨部30与设置在处理部13的下游侧的纵向对齐辊40和设置在上游侧的后端止动件32一起构成纵向对齐装置,该纵向对齐装置在片材输送方向上执行片材s的对齐(所谓的纵向对齐)。

桨部30可以改变与处理托盘18的片材s抵接的桨30a的角度,以调整片材s的移动或按压的压力。通过将桨30a更换为刚度不同的部件,也能够调整移动或按压的压力。

接下来,对处理部13进行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处理部13具有:处理托盘18、横向对齐板33、后端止动件32、订书机(装订处理部)35、顶出器(ejector)36、推力器36a、钩爪(推动部件)38、钩爪带39和纵向对齐辊40。另外,在放置处理托盘18的片材s的搬送面18a上设有检测有无片材s的检测传感器41。

处理托盘18设置在待命托盘17的下方。处理托盘18以随着向片材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前进而逐渐升高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处理托盘18例如与待命托盘17大致平行地倾斜。处理托盘18具有支承片材s(片材s放置在其上)的输送面18a。

在处理托盘18的输送面18a的片材宽度方向w上的两侧相对地设置有一对横向对齐板33。一对横向对齐板33在片材宽度方向w上彼此分离地设置。横向对齐板33能够在片材宽度方向w上,在彼此靠近的方向和彼此远离的方向上移动。横向对齐板33构成横向对齐装置,在片材宽度方向w上进行片材s的对齐(所谓的横向对齐)。

后端止动件32设置在处理托盘18的上游侧的端部。通过纵向对齐辊40沿图中顺时针方向的反向旋转驱动,放置在处理托盘18上的片材s向后端止动件32输送。纵向对齐辊40与桨部30配合使片材s的上游侧端与后端止动件32抵接,由此执行片材s的纵向对齐。通过沿图中逆时针方向将纵向对齐辊40正向旋转驱动,而与按压片材s的后端部的桨部30配合,从而拉伸薄而轻的片材s和弯曲的片材s。片材s被平面状地拉伸以与输送面18a抵接,并推动机械致动型检测传感器41的端部。

订书机35设置在处理托盘18的后方。订书机35能够将抵接后端止动件32并对齐的片材s的端部订牢。当选择装订模式时,订书机35对抵接后端止动件32并对齐的片材摞ss的端部进行装订处理。

顶出器36设置在处理托盘18的上游侧端的初始位置。顶出器36被设置成在侧视观察下与后端止动件32重叠。顶出器36能够使片材s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移动。当顶出器36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移动时,顶出器36使进行了装订处理或分类处理的片材摞ss前进。顶出器36将片材摞ss的端部设置在能够转移到钩爪38的位置。顶出器36被向上述移动前的初始位置施力。

推力器(thruster)36a沿着输送面18a设置。推力器36a能够与顶出器36一起向片材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移动。当推力器36a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移动时,推力器36a从纵向对齐辊40更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突出。推力器36a以使输送面18a从纵向对齐辊40更朝向输送方向下游侧延伸的方式突出。在所述移动前的初始位置,推力器36a从纵向对齐辊40更向输送方向上游侧没入。推力器36a被向所述移动前的初始位置施力。

图2所示的钩爪38固定在钩爪带39上。钩爪带39环绕地张挂在位于处理托盘18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和下游侧的一对皮带轮43a和43b之间。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皮带轮43a设置为在侧视观察下与纵向对齐辊40重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皮带轮43a是驱动滑轮,通过该驱动滑轮的旋转来驱动钩爪带39。这些钩爪带39和皮带轮43a、43b构成用于驱动钩爪38的钩爪驱动机构23。

随着钩爪带39的驱动,钩爪38沿着钩爪带39的卷绕方向从下表面侧(背面侧)移动至上表面侧的输送面18a。钩爪38在输送面18a上与放置在处理托盘18上的片材s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抵接,并以向处理托盘18的输送方向下游侧推出的方式输送该片材s。钩爪38在处理托盘18的上表面侧(输送面18a侧)向片材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移动。

在输送片材s之后,钩爪38沿着处理托盘18的前端侧的皮带轮43a的外周向下表面侧移动。之后,钩爪38使处理托盘18的下表面侧向片材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移动。钩爪38以处理托盘18的后端侧的皮带轮43b的跟前的下表面侧作为原位置hp而待命。钩爪38沿着处理托盘18的后端侧的皮带轮43b的外周从原位置hp移动至输送面18a,并输送从顶出器36转出的片材摞ss。

钩爪驱动机构23具备由钩爪38(皮带轮43a)、顶出器36和推力器36a共享的作为驱动源的钩爪驱动电机45。钩爪驱动电机45始终连接到皮带轮43a,却经由电磁离合器46以能够连接和断开的方式连接至顶出器36和推力器36a。钩爪驱动机构23只在电磁离合器46启动时(连接时),利用钩爪驱动电机45的驱动力使顶出器36和推力器36a前进。顶出器36和推力器36a在电磁离合器46关闭时(断开时)通过自身的弹性力返回前进之前的初始位置。

当皮带轮43a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正向旋转驱动时,钩爪38、排出器36和推力器36a在处理托盘18的输送面18a上从输送方向上游侧移动至下游侧(图中的左侧)。当皮带轮43a沿图中的顺时针方向反向旋转驱动时,钩爪38、顶出器36和推力器36a在处理托盘18的输送面18a上移动至输送方向上游侧(图中的右侧)。

纵向对齐辊40通过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正向旋转驱动,向排出部14的可动托盘14b输送放置在处理托盘18上的片材s。纵向对齐辊40通过从下方接触放置在处理托盘18上的片材s来对片材s施加驱动力。此时,如图3所示,当处理托盘18上的片材s挠曲并与纵向对齐辊40分离时,纵向对齐辊40的驱动力不能施加到片材s。因此,在处理托盘18的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待命托盘17的上方),设置有用于将片材s夹在其自身与纵向对齐辊40之间的夹持辊47作为按压辊。

夹持辊47是不具有驱动源的从动辊。夹持辊47能够在位于待命托盘17上方的待命位置(参见图3)和面对纵向对齐辊40的旋转位置(参见图2、4和5)之间移动。夹持辊47由夹持辊驱动机构25驱动而在待命位置与旋转位置之间移动。通过将夹持辊47移动到下方的旋转位置,夹持辊47压靠纵向对齐辊40以将片材s夹在其间。由此,能够将纵向对齐辊40的驱动力稳定地传递到片材s。

在装订模式中,放置在处理托盘18的输送面18a上的片材s被保留,直到它们堆叠成装订张数的片材摞ss。片材s中既存在薄且轻或弯曲的,也存在a3等容易弯曲的大尺寸的片材。因此,即使是多张片材s,有时检测传感器41也无法检测。这种情况下,如图5所示,在片材s的后端部被桨部30按压的状态下,片材s的前端部被夹在纵向对齐辊40和夹持辊47之间并延伸到下游侧。即使片材s薄且轻,或者即使弯曲,被延伸后通过检测传感器41也能够检测。

图3和图4所示的夹持辊驱动机构25具有支承臂49,其在前端部(先端部)支承夹持辊47的同时,基端部(后端部)能够沿着片材宽度方向w绕轴摆动。支承臂49的基端部连结有螺线管50。如图3所示,当螺线管50驱动以使柱塞突出时,夹持辊47以轴为中心通过支承臂49向上方摆动并移动至待命位置。如图4所示,当螺线管50使柱塞没入(吸引)时,夹持辊47通过支承臂49向下方摆动并移动到旋转位置。夹持辊47在旋转位置按压纵向对齐辊40。

用于检测有无片材s存在的检测传感器41是机械致动型。检测传感器41从处理托盘18的输送面18a以例如传感器部能够进退的方式突出。当片材s从待命托盘17落下时,检测传感器41的传感器部被负载推动并移位,从而检测片材s。堆叠在处理托盘18上的片材s的张数由后处理装置3中的输送路径26中的传感器(图中没有示出)检测。

从输送路径26通过第三输送路径26d输送的片材s经过较大的台阶和空间,直至到达处理托盘18的纵向对齐辊40。因此,处理托盘18可以设置有在输送面18a上出没的斜坡状的引导件(图中没有示出)。由此,在非分类模式下,当选择可动托盘14b作为片材s的排出目的地时,就能够向处理托盘18的纵向对齐辊40稳定地引导从第三输送路径26d输送的片材s。

在非分类模式中,当选择固定托盘14a作为片材s的排出目的地时,后处理控制部15控制分支部件(图中没有示出)等,将片材s输送到第二输送路径26c,并将片材s排出至固定托盘14a。

当选择装订模式或分类模式时,后处理控制部15控制分支部件等,将片材s输送到第三输送路径26d,并将片材s输送到待命部12。之后,通过控制待命部12和处理部13,将已执行缓冲和后处理的片材s排出至可动托盘14b。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的后处理装置3具有上述构成,接下来,将描述处理托盘18中的片材有/无检测控制方法。

在后处理装置3中,选择装订模式。从图像形成装置2的排纸部9向输送路径26输送的片材s被输送到待命部12的待命托盘17。在待命托盘17上存留多张片材s。当在处理托盘18上完成片材摞ss的装订处理而排出片材摞ss时,堆积的多张片材s从待命托盘17落到处理托盘18上。并且,当剩余片材s从待命托盘17落到处理托盘18,并达到装订张数的片材摞ss时,在对齐之后,由订书机35执行装订处理。当已完成装订处理的片材摞ss沿图中逆时针驱动钩爪带39时,钩爪38从原位置hp移动至上游侧。之后,钩爪38沿着输送面18a向下游侧移动,接收由顶出器36推动的片材摞ss,将其挤出至下游侧并排出。

接下来,从待命托盘17使停留的多张片材s落在处理托盘18上。此时,在图像形成装置2的例如进纸部8中,片材s排完时,图像形成装置2就暂停。后处理装置3在接收到来自图像形成装置2的动作停止命令时即停止,并向图像形成装置2通知停止完成信息等。

在这种状态下,当检测传感器41检测到处理托盘18中的片材s时,其进入待命状态直到图像形成装置2再次驱动。当图像形成装置2再驱动时,在处理托盘18中供应预先设定的装订处理所需的剩余片材s后,恢复装订处理。图像形成装置2暂停(动作停止状态)的原因,除了进纸部8的片材s用完以外,有时也会是定影器的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或是选择了手动订书机的情况等。

在检测传感器41检测到片材s不存在的情况下,即使处理托盘18上有片材s存在,如图3所示,当片材s薄且轻或弯曲时,也可能检测不到。即使检测传感器41检测到片材s,如果用户在图像形成装置2再驱动之前取出片材s,即便在重新驱动图像形成装置2之后供应剩余片材s,装订处理所需的片材张数也不足。

以下将沿着图6至图8的流程图,描述这些情况下的片材有/无检测控制方法的示例。

如图6的第一流程图所示,从图像形成装置2的暂停状态供应片材s至进纸部8,恢复作业(act1)。后处理装置3根据来自图像形成装置2的指示而再次驱动。检测传感器41检测片材s是否存在于后处理装置3的处理托盘18上(act2)。当检测到片材s时(是),通过act3通知图像形成装置2,照原样继续后处理装置3的处理。如果未检测到片材s(否),则在act4中确认是否是装订模式。如果不是装订模式(否),则继续该模式下的后处理装置3的处理。如果是装订模式(是),则在act5的第二流程中进行处理托盘18的片材有/无检测控制(片材检查)。

在图7所示的第二流程图中,图3所示的后处理装置3的桨部30沿图中逆时针旋转。通过桨部30的桨30a将放置在处理托盘18上的片材s的后端部拉回并按压。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由于像a3等这种尺寸大的片材s是弯曲的,因此,检测传感器41不能检测到它。后处理控制部15控制夹持辊驱动机构25,以使夹持辊47旋转而向下方下降(act10)。

由此,如图4所示,放置在处理托盘18的输送面18a上的片材s被夹持并保持在纵向对齐辊40和夹持辊47之间。纵向对齐辊40的驱动力通过夹持辊47的按压力施加到片材s上。如图5中所示,通过在act11沿着图中逆时针方向使纵向对齐辊40按规定量旋转,后端部被桨部30按压的片材s向下游侧线性地拉伸(act12)。预先设定纵向对齐辊40的规定旋转量,使得能够根据片材s的长度和薄度等消除挠曲,即使是薄纸,也能够施加张力并能够由检测传感器41检测到。

由于张力通过纵向对齐辊40的旋转而施加到片材s,且挠曲消除,因此,通过机械致动型检测传感器41再次判断有无片材s的存在(act13)。当判定存在片材s时(是),图像形成装置2被通知并保持在待命状态(act14)。在图像形成装置2的作业恢复之后,剩余片材s通过待命托盘17供应到处理托盘18,并堆叠,直至达到装订张数的片材摞ss为止。

当由检测传感器41判定不存在片材s时(否),在act15检测到它不是第二操作,就返回到act11。在act11,使纵向对齐辊40在片材排出方向再次按照规定量旋转。检测传感器41进行第二次有无片材s存在的判定(称为重操作)。如果在第二次判定有片材s存在,则进行入act14。如果判定不存在片材,则在act15确认已完成第二次判定。控制夹持辊驱动机构25,以使夹持辊47远离纵向对齐辊40并上升(act16)。使桨部30返回远离输送面18a的原位置。向图像形成装置2通知处理托盘18上没有片材(act18),结片材有/无判定控制。

返回图6所示的第一流程图,在act6中,检测传感器41再次确认处理托盘18上有无片材s。如果不存在片材(否),则处理转至接受作业,并等待图像形成装置2的处理开始。当有片材存在时(是),在图8的第三流程图中执行片材摞ss的对齐处理(act7)。

在图8的第三流程图中,通过恢复图像形成装置2的作业,剩余片材s被供应到处理托盘18,并成为装订张数的片材摞ss。在对齐处理时,在图5中,使桨部30沿图中逆时针旋转规定量,以将片材摞ss拉到上游侧(act21)。使纵向对齐辊40沿图中顺时针方向旋转,以将片材摞ss拉到上游侧并使其与后端止动件32抵接(act22)。由此,片材摞ss在纵方向上对齐。确认片材摞ss向后端止动件32的拉出完成。

接下来,使片材摞ss两侧的一对横向对齐板33在例如片材宽度方向w上彼此靠近的方向和彼此远离的方向上往复移动两次,以执行片材摞ss的横向对齐(act23)。然后,桨部30再次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规定量,以将片材摞ss拉回上游侧(act24)。停止纵向对齐辊40的旋转,以完成片材摞ss的对齐工作(act25)。之后,订书机35装订处理托盘18上的片材摞ss。也可以省略act25的再次纵向对齐处理步骤。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像形成装置2的暂停状态下,即使片材s是薄纸或弯曲的情况,或片材s尺寸大,也能够通过检测传感器41可靠地进行处理托盘18中有无片材存在的检测。而且,通过使用机械致动型检测传感器41,能够降低成本。在装订模式中,通过在处理托盘18中重复两次片材s的拉伸和有无片材的检测,可以消除片材检查中的错误。能够防止检测传感器41不检测处理托盘18中的片材s而强制排出,并能够在恢复作业之后减少处理时间的损失。

在下文中,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于和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和部件,均采用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图像形成装置2和后处理装置3连续执行片材s上的图像形成和装订处理。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用户也可以不使用图像形成装置2而手动地装订装订张数的片材摞ss。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片材摞ss的片材s是薄且轻的,或是大尺寸的,则片材摞ss有时会在处理托盘18上挠曲。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3进行片材有/无检测控制。参照图9所示的第四流程图,对该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图像形成装置2的暂停状态下,通过后处理装置3的操作按钮转变为手动装订模式。此外,通过按压操作按钮,执行装订处理。

在图9的第四流程图所示的手动装订模式中,用户将装订张数的片材摞ss供应到处理托盘18。通过检测传感器41判断处理托盘18有无片材摞ss(act31)。当通过检测传感器41判定片材摞ss存在(是)时,在act35中通过订书机35执行装订处理。当判定片材摞ss不存在(否)时,在act32中进入图7的第二流程,以执行片材摞ss的片材检查。

片材检查的结果,如果在act33中由检测传感器41判定片材摞ss不存在(否),则结束处理。如果存在片材摞ss(是),则在act34根据图8的第三流程图执行片材摞ss的对齐处理。然后,在act35执行装订处理,由订书机35装订片材摞ss。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3也可以应用于手动装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后处理装置3与图像形成装置2分离,但后处理装置3也可以是例如在箱体内具有机身内修整器(finisher)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处理托盘18中的片材有/无检测控制(片材检查)时,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在由检测传感器41进行了无片材s的判定时,重复两次相同的判定控制。然而,片材有/无检测控制不限于两次。如果由检测传感器41检测有无片材的检判断精度高,则可以一次结束,也可以进行三次以上的判定。

在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在片材有/无检测控制之后,执行片材摞ss的对齐处理,但对齐处理也可以省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桨部30和纵向对齐辊40拉伸处理托盘18上的片材s,由检测传感器41检测有无片材s的存在。检测传感器41设置在桨部30和纵向对齐辊40之间,可以仅通过纵向对齐辊40拉伸处理托盘18上的片材s来检测。这种情况下,片材s夹在纵向对齐辊40和夹持辊47之间,利用纵向对齐辊40以不会移动到下游侧的程度的方式将处理托盘18的片材s旋转并延伸。结果,也可以由检测传感器41检测片材s。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当在处理托盘18的片材摞s比装订张数少的状态下接收到图像形成装置2的动作停止指令时,就在恢复作业时检测处理托盘18中有无片材。取而代之,也可以在图像形成装置2的作业暂停之后,在作业恢复之前的时间段,通过片材有/无检测控制来检测处理托盘18上有无片材的存在。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用户没有进行从处理托盘18中取出片材s等操作,就可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精确地执行有无片材的检测控制。

在该实施方式中,假定片材处理的待命状态包括上述图像形成装置2的暂停状态或停止状态。

根据上述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通过具有按压处理托盘内的片材的按压辊和输送辊,能够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待命状态下,拉伸并检测不能由检测传感器检测的片材。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