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高速盛汤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97640发布日期:2018-08-19 01:14阅读:6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餐厅用品或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高速盛汤机。



背景技术:

几乎每所高中、高校,大型工矿企业等工作人员集中用餐的单位食堂,都存在一种现象:每个人都要自助盛一碗免费汤,打汤时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人员排长队拥挤,而且都用同一把勺子极不卫生,为解决这个问题,本项目提出了一种自动高效盛汤机,既可以解决拥挤排队,缩短用餐时间,提高餐位利用率;又可大大提高用餐卫生标准,减少疾病传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高速盛汤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高速盛汤机,包括底座、汤桶总成、汤勺机构、碗架、举升装置以及控制系统;所述汤桶总成与碗架均置于底座上方且碗架设置在汤桶总成外周处,汤桶总成上方盖有汤桶盖,所述汤勺机构设置在汤桶盖上,所述举升装置设置在碗架下方并调整其高度,所述控制系统与各部分间电连接;

汤桶总成主要由汤桶本体以及出汤管组成,出汤管一端伸入汤桶本体内,另一端伸出汤桶本体;所述出汤管有若干个,绕汤桶本体周向依次间隔布置在汤桶本体上端,各出汤管内设有电磁阀门,下方对应设有控制电磁阀门开启的接触器;

汤勺机构主要由汤勺架、汤勺本体以及线性步进电机组成,所述汤勺本体有若干个,绕汤勺架周向间隔可转动连接在汤勺架底端,线性步进电机中的电机固设在汤桶盖上,汤勺架固设在线性步进电机中的滑块上并由滑块带动上下移动,汤勺架部分伸入汤桶本体内且汤勺架上的各汤勺本体与汤桶本体上的各出汤管一一对应;

所述汤勺本体为筒状结构,其上设有可与汤勺架转动连接的销轴以及用以限制汤勺本体转动角度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位于销轴前方,汤勺本体的开口端面上由前至后设有让位斜面,限位块与销轴均布置在靠近让位斜面的一端;对应的,伸入汤桶本体内的出汤管管口的上部边缘处设有与汤勺本体让位斜面相配合的凸出边沿;

所述碗架主要由架板以及碗架座组成,所述架板为套在汤桶本体外周的环状结构,若干个碗架座绕汤桶本体周向依次间隔设置在架板上,各碗架座与汤桶本体上的各出汤管一一对应,各碗架座两侧对应设有挡板。

进一步,所述举升装置主要由若干个设置在架板下方的液压缸以及设置在底座中的电机与液压泵组成,各所述液压缸通过液压管路与液压泵相连,各液压管路上设有回油控制电磁阀。

进一步,汤桶本体内的底部处对应设有若干个与各汤勺本体相配合的凹坑。

进一步,还包括罩扣在汤桶盖上方的汤桶罩,所述线性步进电机中的电机伸出汤桶罩。

进一步,控制系统中的操控台设置在汤桶罩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该设备集电、机械、控制系统于一体,实现了全自动操作;整体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布局紧凑,造价低廉,占地面积小;灌装定位精确,运行稳定可靠,极大的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且更加安全卫生。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发明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汤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汤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汤勺架与汤勺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汤勺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底座-1、汤桶总成-2、汤勺机构-3、碗架-4、举升装置-5、控制系统-6、汤桶盖-7、碗-8、汤桶罩-9;

汤桶总成中:汤桶本体-21、出汤管-22、凸出边沿-221、电磁阀门-23、接触器-24、凹坑-25;

汤勺机构中:汤勺架-31、连接板-311、连接杆-312、汤勺本体-32、销轴-321、限位块/轴-322、让位斜面-323、线性步进电机-33、电机-331、滑块-332;

碗架中:架板-41、碗架座-42、挡板-4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发明中的智能高速盛汤机,包括底座1、汤桶总成2、汤勺机构3、碗架4、举升装置5以及控制系统6;其中汤桶总成2与碗架4均置于底座1上方且碗架4设置在汤桶总成2外周处,汤桶总成2上方盖有汤桶盖7,汤勺机构3设置在汤桶盖7上,可与汤桶盖7一起搬离,举升装置5设置在碗架4下方用以调整碗架4的高度,控制系统6对应与汤桶总成2、汤勺机构3以及举升装置5中的各控制部分电连接。

具体的,汤桶总成2主要由汤桶本体21以及出汤管22组成,出汤管22一端伸入汤桶本体21内,另一端伸出汤桶本体;其中出汤管22有若干个,绕汤桶本体21周向依次间隔布置在汤桶本体上端,各出汤管22内设有电磁阀门23,用以实现各出汤管22的开启与关闭,下方则对应设有接触器24,用以控制电磁阀门23的开启与关闭。

汤勺机构3主要由汤勺架31、汤勺本体32以及线性步进电机33组成,其中汤勺本体32有若干个,绕汤勺架31周向间隔可转动连接在汤勺架31底端,线性步进电机33中的电机331固设在汤桶盖7上,汤勺架固设在线性步进电机33中的滑块332上并由滑块332带动上下移动。此处的汤勺架31是由一块连接板311以及多根连接杆312组成的伞状结构,连接板311与滑块332固连,连接杆312一端与连接板固连成整体,另一端穿过汤桶盖7后与汤勺本体32铰接;汤勺架中的连接杆及汤勺本体32伸入汤桶本体内,且保证汤勺架上的各汤勺本体与汤桶本体上的各出汤管22一一对应。在电机331驱动作用下,滑块332带动汤勺架31上下移动,依次实现汤勺本体32舀起汤桶本体21底部的汤、汤勺本体32将舀起的汤从汤桶本体底部送至汤桶本体上端的出汤管22管口处、汤勺本体32再次下降舀汤等一连串动作。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线性步进电机33也可替换成伸缩式气缸等其他能实现线性移动的设备;汤勺架31也可根据情况替换成其他结构形式。

本实施例中的汤勺本体32为筒状结构,其上设有可与汤勺架31转动连接的销轴321以及用以限制汤勺本体32转动角度的限位块/轴322,所述限位块/轴322位于销轴321前方(汤勺本体上开口端为前,非开口端为后),汤勺本体32的开口端面上由前至后设有让位斜面323,限位块/轴322与销轴321均布置在靠近让位斜面323的一端。汤勺本体32内装满汤后,由于铰接点靠近前端,故汤勺本体32后端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偏转,以防止在汤勺本体32上升过程中汤洒出,而前方的限位块/轴322对应与汤勺架31配合,以限制汤勺本体32转动角度,防止其偏转过多造成无法与出汤管22内管口(即出汤管上位于汤桶本体内的管口)良好对接。此处汤勺本体32上的让位斜面323是与出汤管内管口配合设置的,具体的,内管口上部边缘处设有与汤勺本体让位斜面相配合的凸出边沿221。此凸出边沿221的作用是:隔挡、下压汤勺本体32前端,使汤勺本体32在凸出边沿221的隔挡下压以及线性步进电机33的上提作用下,完成汤勺本体32后端翘起的动作,从而实现汤勺本体32向前倾翻倒汤;而汤勺本体32上让位斜面323的作用是:使汤勺本体32的开口端能更好的与出汤管内管口相配合,减少汤勺本体32在倾倒过程中汤洒出的量。

本实施例中,碗架4主要由架板41以及碗架座42组成,其中架板41为套在汤桶本体21外周的环状板式结构,若干个碗架座42绕汤桶本体21周向依次间隔设置在架板41上,且各碗架座42与汤桶本体21上的各出汤管22外管口(即出汤管上位于汤桶本体外的管口)一一对应,各碗架座42两侧对应设有挡板43。多个碗8叠放在碗架座42上,碗架座42两侧的挡板43可防止叠放的碗8过分倾斜或倾倒,各碗架座42上的碗8与各出汤管22外管口一一对应,使得从出汤管22流出的汤直接流入最上层的碗8内,取用时,直接拿走最上层已盛满汤的碗8即可。

此处的举升装置5为液压系统,主要由若干个设置在架板41下方的液压缸以及设置在底座1中的电机与液压泵组成,各所述液压缸通过液压管路与液压泵相连,各液压管路上设有回油控制电磁阀。液压缸做直线往复运动,对应实现碗架4的升降;由液压缸驱动的碗架4上升到位后,通过碗架4顶层的碗8触碰接触器24,释放到位信号,控制电磁阀门23开启,出汤管22出汤。当然,此处的举升装置5采用丝杠升降机构、导轨升降机构、伸缩式气缸、电动推杆等装置也可实现同样目的。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汤桶本体21内的底部处对应设有若干个与各汤勺本体32相配合的凹坑25。此处的凹坑25数量与汤勺本体32数量相同,且位置正好一一对应,以实现各汤勺本体32的对应落入。各凹坑25为从中心朝圆周边向下倾斜的凹坑,即位于汤桶本体21圆周边的凹坑25深度最深,朝汤桶本体21中心方向逐渐变浅,凹坑25可使少量留存在汤桶本体21底部处的汤聚集在各凹坑中,而向外侧下方倾斜的设置可使汤勺本体32能尽量多的舀起底部的汤。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罩扣在汤桶盖7上方的汤桶罩9,所述线性步进电机33中的电机伸出汤桶罩9,控制系统6中的操控台设置在汤桶罩9上。汤桶罩9可将汤勺机构3封闭起来,以保证卫生。

该设备的动作流程为:在操控台上输入开始信息,控制系统6控制线性步进电机33工作,汤勺机构3从汤桶本体21最下部舀起汤并提升到汤桶本体21最上部,在汤勺本体32接近上止点时,通过汤勺本体32与出汤管22内管口的配合完成汤勺本体32向出汤管倒汤的动作。碗架4通过举升装置5将碗8送到预设的高度,一次盛汤完成后,碗架下降一定高度,方便人手抓取汤碗。因存在各碗架座42上的碗层高度不一致的情况,故各出汤管是否出汤还由碗层高度控制,当只有当顶层的碗触碰到接触器24时,出汤管22才出汤,防止了因碗层较低造成的汤溅撒问题。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