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各种尺寸塑料袋的单容器分类垃圾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57427发布日期:2018-10-26 18:52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生活垃圾收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适用各种尺寸塑料袋,并且 能够在单个容器中实现多种垃圾分类的家用垃圾桶。



背景技术:

传统家用垃圾桶一般为一个带盖或不带盖桶体,实现垃圾分类则需要设置多个垃圾桶, 使用时一般套上塑料材质的垃圾袋,待盛满后将垃圾袋取出置于专门集中垃圾存放处,垃圾 桶换上新垃圾袋后继续使用。

在生活中使用传统垃圾桶一般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塑料垃圾袋容积及尺寸与垃圾桶 不匹配。(2)垃圾分类需要设置多个垃圾桶,占地较大;且每个垃圾桶盛满时间不同造成清 运频次提高或者垃圾袋容积浪费。(3)在盛厨余垃圾等含水率较高的垃圾时,塑料垃圾袋经 常出现渗漏情况污染垃圾桶内壁。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各种尺寸塑料袋的单容器分类垃圾桶, 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家用垃圾桶存在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提供一种适用各种尺寸塑料袋的单容器分类垃圾桶,包括:牙口、桶体、垃圾袋,其中, 牙口位于筒体开口上沿,牙口与桶体可以是一体制造也可以分体制造后组装连接成一体。将 较大的垃圾袋置于桶体中,铺展开底部,将垃圾袋上沿撑开固定于牙口适合齿口位置,形成 外层垃圾袋;采用同样操作步骤将较小的垃圾袋固定与垃圾桶中,形成内层垃圾袋;以此类 推,内层垃圾袋可以是0-10层。使用时,将厨余垃圾等含水率较高的生活垃圾置于内层垃圾 袋中,将其它垃圾置于外层垃圾袋中:由于塑料垃圾袋空间具有弹性,可以自动调节分类垃 圾容积比例;若内侧垃圾袋出现渗漏情况,液体会被外层垃圾吸收或被外层垃圾袋阻隔,不 会污染桶体内壁;待垃圾盛满后,将多层垃圾袋上沿同时从牙口上摘下,送到垃圾集中收集 处,完成一次垃圾收集过程。

其中上述的牙口,其特征在于,与桶体上沿口相匹配,周圈设置齿口,当塑料垃圾袋上 沿撑开面积大于牙口所包围面积时,垃圾袋全部上沿外翻包裹住齿口,垃圾袋被固定;当塑 料垃圾袋上沿撑开面积小于牙口所包围面积时,将塑料袋一侧外翻包裹住齿口,另一侧绷紧 后将与齿口交接部分钩挂在齿口内,垃圾袋被固定。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 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本发明的一种适用各种尺寸塑料袋的单容器分类垃圾 桶纵剖面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本发明的一种适用各种尺寸塑料袋的单容器分类垃圾 桶牙口结构示意图;

其中:①表示牙口;②表示桶体;③表示塑料袋;④表示齿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1所示,一种适用各种尺寸塑料袋的单容器分类垃圾桶包括:牙口1、桶体2、垃圾 袋3。如图2所示,一种适用各种尺寸塑料袋的单容器分类垃圾桶所述的牙口周边设置齿口4。

将较大的垃圾袋置于桶体中,铺展开底部,将垃圾袋上沿撑开固定于牙口适合齿口位置, 形成外层垃圾袋;采用同样操作步骤将较小的垃圾袋固定与垃圾桶中,形成内层垃圾袋;以 此类推,内层垃圾袋可以是0-10层。使用时,将厨余垃圾等含水率较高的生活垃圾置于内层 垃圾袋中,将其它垃圾置于外层垃圾袋中:由于塑料垃圾袋空间具有弹性,可以自动调节分 类垃圾容积比例;若内侧垃圾袋出现渗漏情况,液体会被外层垃圾吸收或被外层垃圾袋阻隔, 不会污染桶体内壁;待垃圾盛满后,将多层垃圾袋上沿同时从牙口上摘下,送到垃圾集中收 集处,完成一次垃圾收集过程。

牙口与桶体可以是一体制造也可以分体制造后组装连接成一体,牙口与桶体上沿口相匹 配,周圈均匀或不均匀设置2-1000个齿口,齿口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水滴型、矩形、三角形、 梯形,当塑料垃圾袋上沿撑开面积大于牙口所包围面积时,垃圾袋全部上沿外翻包裹住齿口, 垃圾袋被固定;当塑料垃圾袋上沿撑开面积小于牙口所包围面积时,将塑料袋一侧外翻包裹 住齿口,另一侧绷紧后将与齿口交接部分钩挂在齿口内,垃圾袋被固定。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有效解决了传统家用垃圾桶使用中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用简单的方法实现废塑料袋重 复利用和垃圾分类,并克服了垃圾袋渗漏带来的垃圾桶污染问题。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可以用塑料、金属、木材或其它合成 材料加工来实现,它们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系统中,或者分别集成于多个子系统组成项目。 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子系统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先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值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 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