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煤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37352发布日期:2018-12-11 22:44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输煤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输煤构筑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输煤系统。

背景技术

卸煤槽是火电厂内重要的输煤系统建(构)筑物。输煤系统是火力发电厂燃煤锅炉的供应系统,输煤系统的土建范围就是从卸煤槽开始的。燃煤经汽车或火车运至电厂后经过卸煤槽将煤卸在输煤装置内,然后通过输煤装置将煤运入主厂房。

卸煤槽的主体结构一般是较深的地下室结构,该结构受土压力、水压力、堆煤压力以及卸煤槽本身的静力、动力荷载,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结构体系。输煤栈桥一般为建造于地面之上的构筑物,同样用于将燃煤运送至主厂房内部供给燃烧。

然而,现有的输煤栈桥和卸煤槽通常是分别施工建造的,如此会占用过多的厂区用地,并且单独设计建造会增加过多的基础工程量,导致前期工程造价和投资成本高,经济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输煤系统,通过优化工艺和结构布置,可大大减少占用厂区用地,并且通过系统设计建造,可减少基础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性。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输煤系统,包括:

卸煤槽,所述卸煤槽埋设于地面以下;及

输煤栈桥,所述输煤栈桥包括框架支撑机构和输煤机构,所述框架支撑机构设置于所述卸煤槽上并位于地面以上,所述输煤机构设置于所述框架支撑机构上。

上述的输煤系统,通过将卸煤槽施工建造于地面以下,并同时在卸煤槽正上方同时建造框架支撑机构,最后在框架支撑机构的上方搭建输煤机构,由此将传统意义和形式上相互分离、独立的卸煤槽和输煤栈桥进行的优化组合,并形成了由地下至地面以上的立体构筑物。如此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占用厂区的用地面积,同时卸煤槽和输煤栈桥可以一同设计施工,可有效减少基础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性。

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卸煤槽包括煤斗、煤斗支撑墙、卸煤槽底板、及设置于所述卸煤槽底板上的卸煤槽侧壁,所述卸煤槽底板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卸煤槽侧壁间隔布置的立柱,所述煤斗连接于所述卸煤槽侧壁与所述立柱之间,所述煤斗支撑墙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卸煤槽底板上,另一端与所述煤斗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两个煤斗,所述卸煤槽包括间隔设置于所述卸煤槽底板上的两个所述卸煤槽侧壁,所述立柱布设于两个所述卸煤槽侧壁之间;其中一个所述煤斗连接于所述立柱的一侧与其中一个所述卸煤槽侧壁之间,另一个所述煤斗连接于所述立柱的另一侧与另一个所述卸煤槽侧壁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煤斗包括第一煤斗斜壁和第二煤斗斜壁,所述第一煤斗斜壁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卸煤槽侧壁上,另一端朝向所述立柱倾斜设置,所述第二煤斗斜壁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立柱上,另一端朝向所述卸煤槽倾斜设置,所述第一煤斗斜壁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煤斗斜壁的自由端配合形成落煤口,所述煤斗支撑墙与所述第二煤斗斜壁的自由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给煤平台板,所述给煤平台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煤斗斜壁的自由端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卸煤槽侧壁水平延伸设置,所述给煤平台板与所述第一煤斗斜壁配合形成所述落煤口,所述煤斗支撑墙连接于所述第二煤斗斜壁与所述给煤平台板的转角结合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横向支撑柱,所述横向支撑柱与所述立柱交错相接,且所述横向支撑柱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煤斗斜壁一一对应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煤斗支撑横梁,所述煤斗支撑横梁布设于所述卸煤槽的槽口并与所述立柱交错相接,且所述煤斗支撑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煤斗斜壁一一对应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煤机构与预设在所述卸煤槽底板上的输煤装置构成双输煤系统;所述输煤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卸煤槽侧壁上的第一框架柱、设置于所述立柱上的第二框架柱、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柱和所述第二框架柱上的框架梁、设置于所述框架梁上的楼面层、及间隔设置于所述楼面层上的至少两个输煤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中控装置、伸出设置于所述楼面层的第一侧端的第一延伸体、伸出设置于所述楼面层的第二侧端的第二延伸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延伸体的顶面上的第一光伏面板、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延伸体的顶面上的第二光伏面板,所述第一光伏面板和所述第二光伏面板均与所述中控装置电性连接,且所述中控装置还与所述输煤机及所述输煤装置均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遮雨棚、设置于所述第一遮雨棚上的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驱动机构、第二遮雨棚及设置于所述第二遮雨棚上的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延伸体上并与所述第一遮雨棚旋转驱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延伸体上并与所述第二遮雨棚旋转驱动连接,且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均与所述中控装置电性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输煤系统的剖面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卸煤槽,110、卸煤槽底板,120、卸煤槽侧壁,200、立柱,300、煤斗,310、第一煤斗斜壁,320、第二煤斗斜壁,400、煤斗支撑墙,500、落煤口,600、给煤平台板,700、中间层平台板,800、横向支撑柱,900、煤斗支撑横梁,1000、输煤栈桥,1100、第一框架柱,1200、第二框架柱,1300、框架梁,1400、输煤机构,1410、楼面层,1420、输煤机,1500、第一延伸体,1500a、第二延伸体,1600、第一光伏面板,1600a、第二光伏面板,1700、第一遮雨棚,1700a、第一压力传感器,1800、第二遮雨棚,1800a、第二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设置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优选采用螺纹连接的固定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展示的一实施例的输煤系统,包括:卸煤槽100,所述卸煤槽100埋设于地面以下;及输煤栈桥1000,所述输煤栈桥1000包括框架支撑机构和输煤机构1400,所述框架支撑机构设置于所述卸煤槽100上并位于地面以上,所述输煤机构1400设置于所述框架支撑机构上。

上述的输煤系统,通过将卸煤槽100施工建造于地面以下,并同时在卸煤槽100上位于槽口正上方同时建造框架支撑机构,并在框架支撑机构的上方搭建输煤机构1400,由此将传统意义和形式上相互分离、独立的卸煤槽100和输煤栈桥1000进行的优化组合,并形成了由地下至地面以上的立体构筑物。如此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占用厂区的用地面积,同时卸煤槽100和输煤栈桥1000可以一同设计施工,可有效减少基础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性。

建造时,先施工出地坑,在地坑中建造卸煤槽100,待卸煤槽100凝结稳固以后,再以卸煤槽100的槽口端面作为基础,直接施工建造框架支撑机构(框架支撑机构位于地面以上),最后再在框架支撑机构的顶端修建输煤机构1400,该施工工艺流程简单,易于实施,利于降低前期投资与施工成本。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卸煤槽100包括煤斗300、煤斗支撑墙400、卸煤槽底板110、及设置于所述卸煤槽底板110上的卸煤槽侧壁120,所述卸煤槽底板110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卸煤槽侧壁120间隔布置的立柱200;所述煤斗300连接于所述卸煤槽侧壁120与所述立柱200之间;所述煤斗支撑墙400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卸煤槽底板110上,另一端与所述煤斗300连接。

上述新型结构的卸煤槽100,在卸煤槽底板110上间隔建造卸煤槽侧壁120和立柱200,之后将煤斗300连接在卸煤槽侧壁120与立柱200之间,此时煤斗300能够承接外运的燃煤并向用煤设备供送。当卸煤槽100应用在大型超深地下室环境时,此时煤斗300所需承载装填的燃煤数量是比较巨大的,因而煤斗300侧壁所受到的燃煤重力转化而来的侧向挤压力、装填过程中的静动载荷等也较为巨大,导致煤斗300的可靠性较差,存在断裂破坏的风险。而本技术方案通过在卸煤槽底板110与煤斗300之间固定煤斗支撑墙400,该煤斗支撑墙400能够对煤斗300形成纵向支撑,提高煤斗300的结构强度,有效改善卸煤槽100的结构受力性能,提升其在复合压力及载荷作用下的工作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实际施工时,为便于进行卸煤槽100的建造,可采用由下至上的施工流程,即先建造卸煤槽100底壁,然后建造卸煤槽侧壁120、立柱200以及煤斗支撑墙400,最后再建造煤斗300。而根据施工场地的地下环境条件等因素,煤斗支撑墙400可灵活选用钢架结构、混凝土框架结构或砖块结构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然而,考虑到上述具有单煤斗300的卸煤槽100的结构冗余度较小,存在单次填装的燃煤数量比较有限,使用性能较差。

为解决上述问题,请继续参阅图1,本技术方案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对卸煤槽100的结构作出改进,即卸煤槽100包括两个煤斗300,所述卸煤槽100包括间隔设置于所述卸煤槽底板110上的两个所述卸煤槽侧壁120,所述立柱200布设于两个所述卸煤槽侧壁120之间;其中一个所述煤斗300连接于所述立柱200的一侧与其中一个所述卸煤槽侧壁120之间,另一个所述煤斗300连接于所述立柱200的另一侧与另一个所述卸煤槽侧壁120之间。因而从俯视角度观察,卸煤槽100具有并排布置的两个煤腔,即具有该双煤斗300的卸煤槽100结构能够有效提升填装燃煤的数量,提升容煤性能。当然了,根据场地条件及煤电厂的运行容量要求,卸煤槽100的结构及燃煤容量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例如采用三煤斗300、四煤斗300结构,也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具体地,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煤斗300包括第一煤斗斜壁310和第二煤斗斜壁320,所述第一煤斗斜壁310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卸煤槽侧壁120上,另一端朝向所述立柱200倾斜设置,所述第二煤斗斜壁320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立柱200上,另一端朝向所述卸煤槽100倾斜设置,所述第一煤斗斜壁310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煤斗斜壁320的自由端配合形成落煤口500,所述煤斗支撑墙400与所述第二煤斗斜壁320的自由端连接。如此,第一煤斗斜壁310和第二煤斗斜壁320构成v型或近似v型的结构,通过横截面积纵向方向由上至下逐渐递减的结构特点,使得位于煤斗300内部的燃煤能够通过自身重力缓慢通过落煤口500掉落到下方的输煤带上,使得送煤均匀,避免煤量堆积过大而从输煤带上掉落造成浪费。并且,此时煤斗支撑墙400能够对悬臂状态下的第二煤斗斜壁320形成可靠支撑,提高第二煤斗斜壁320的安装强度,优化其受力性能。

请继续参阅图1,进一步地,卸煤槽100还包括给煤平台板600,所述给煤平台板60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煤斗斜壁320的自由端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卸煤槽侧壁120水平延伸设置,所述给煤平台板600与所述第一煤斗斜壁310配合形成所述落煤口500,所述煤斗支撑墙400连接于所述第二煤斗斜壁320与所述给煤平台板600的转角结合处。如此水平设置的给煤平台板600改善其落煤路径,并能够进一步调节煤斗300内燃煤的落煤速度,使燃煤能够以更加优化的速率和掉落点落到输煤带上,提高供煤可靠性;此外,给煤平台板600还能够对从煤斗300内滑落出的燃煤起到导引和疏导作用,避免造成燃煤堵塞致使无法正常供煤。

如上所述,由于煤斗300采用的是第一煤斗斜壁310和第二煤斗斜壁320的悬臂式安装结构,第二煤斗斜壁320通过煤斗支撑墙400来提高结构强度,而第一煤斗斜壁310仍旧处于无约束状态,仍处于巨大的安全隐患中。因而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卸煤槽100还包括中间层平台板700,所述中间层平台板700的一端与所述卸煤槽侧壁12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煤斗斜壁310连接。如此,中间层平台板700使得第一煤斗斜壁310得到一个弹性支撑,能够有效降低所受燃煤的侧向压力时产生的弯矩,防止第一煤斗斜壁310出现弯折断裂。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卸煤槽100还包括横向支撑柱800,所述横向支撑柱800与所述立柱200交错相接,且所述横向支撑柱80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煤斗斜壁320一一对应连接。如此,横向支撑柱800能够对两侧的第二煤斗斜壁320形成支撑固定,提高承受横向载荷和弯矩的能力。而可以理解的是,横向支撑柱800可以是与两个第二煤斗斜壁320一体成型的,也可以是装配连接的。而当为装配连接的关系时,横向支撑柱800的两个端面为斜面,该斜面与第二煤斗斜壁320的斜度适配,以保证能够可靠接触且紧密贴合。

请继续参阅图1,此外,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输煤机构1400与预设在所述卸煤槽底板110上的输煤装置构成双输煤系统;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位于上方的输煤栈桥1000以及位于卸煤槽100底壁上的输煤带能够同时对运抵的燃煤向用煤设备进行输煤操作,从而极大的提升输煤效能。

卸煤槽100还包括煤斗支撑横梁900,所述煤斗支撑横梁900布设于所述卸煤槽100的槽口并与所述立柱200交错相接,且所述煤斗支撑横梁90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煤斗斜壁310一一对应连接。如此,煤斗支撑横梁900能够对两侧的第一煤斗斜壁310以及两个卸煤槽侧壁120形成横向支撑,提高卸煤槽100的整体结构强度,同时还能够对上方的输煤栈桥1000形成纵向支撑定位,使输煤栈桥1000安装更加牢固。

需要说明的是,输煤栈桥1000可以是现有技术中任意一种或两个以上结构的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选择实施。而具体地到本实施例中,所述输煤栈桥1000包括设置于所述卸煤槽侧壁120上的第一框架柱1100、设置于所述立柱200上的第二框架柱1200、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柱1100和所述第二框架柱1200上的框架梁1300。如此,输煤栈桥1000的整体结构不仅简单易于建造,利于降低施工成本,同时结构稳定性高,且能够形成入煤口,便于外部运煤车向煤斗300内装填燃煤。

进一步地,所述输煤栈桥10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框架梁1300上的楼面层1410、及间隔设置于所述楼面层1410上的至少两个输煤机1420。通过将输煤机1420安装在楼面层1410上,不会对输煤栈桥1000的主体框架结构造成损伤,利于保证结构强度,延长使用寿命与可靠性;同时,可根据需要灵活安装输煤机1420的数量,例如两台、三台等,从而使输煤栈桥1000满足需求负荷高效运行,以节省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性。

而需要说明的是,输煤机1420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需要在现有技术中选择实现。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输煤系统还包括中控装置、伸出设置于所述楼面层1410的第一侧端的第一延伸体1500、伸出设置于所述楼面层1410的第二侧端的第二延伸体1500a、设置于所述第一延伸体1500的顶面上的第一光伏面板1600、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延伸体1500a的顶面上的第二光伏面板1600a,所述第一光伏面板1600和所述第二光伏面板1600a均与所述中控装置电性连接,且所述中控装置还与所述输煤机1420及所述输煤装置均电性连接。此时,第一光伏面板1600和第二光伏面板1600a能够接收太阳光照射的光能量,并将该光能量高效转化为电能并存储至中控装置内,紧接着可由中控装置将电能供给给输煤栈桥1000上的输煤机1420以及预设在卸煤槽100内的输煤装置运行使用,如此可避免接入外部电能,节省能源损耗,降低运行成本支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侧端为图1中所示楼面层1410的左端,第二侧端为图1中所示楼面层1410的右端。中控装置可选是现有技术中的任意一种工作原理的控制器件或系统。

请继续参阅图1,为了方便车辆将燃煤倒入卸煤槽100的煤斗300内,要求输煤栈桥1000应当具有一定的离地高度,这就使得立柱结构的框架支撑机构在周向方向会露出几块面积较大的镂空区域,该镂空区域直接连通卸煤槽100的内部空腔,导致恶略天气时雨雪飘入煤斗300内浸湿燃煤,导致燃煤无法正常使用。鉴于此,在本申请进一步地实施方案中,输煤系统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遮雨棚1700、设置于所述第一遮雨棚1700上的第一压力传感器1700a、第二驱动机构、第二遮雨棚1800及设置于所述第二遮雨棚1800上的第二压力传感器1800a,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延伸体1500上并与所述第一遮雨棚1700旋转驱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延伸体1500a上并与所述第二遮雨棚1800旋转驱动连接,且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均与所述中控装置电性连接。此时,第一遮雨棚1700和第二遮雨棚1800布设于输煤栈桥1000的两侧,能够对卸煤槽100形成侧向围护,可有效防止雨、雪从侧向落入卸煤槽100内部,避免对燃煤造成损坏。并且进一步地,当出现较为恶略的天气,导致雨雪以比较大的斜向角度或者在大风扰动下频繁变换落下角度时,第一压力传感器1700a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800a能够实时获取击打到第一遮雨棚1700和第二遮雨棚1800上的雨雪的冲击压力,并根据该变化的冲击压力值,反馈给中控装置,使得中控装置能够快速响应并精准驱动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动作,进而带动第一遮雨棚1700和第二遮雨棚1800进行翻转而调整遮挡的空间姿态,从而可以更加有效的发挥遮挡雨雪的功能,提升围护能力。

可以理解的,雨滴的滴落角度不同,击打到遮雨棚上的冲击压力是不同的,例如以斜向60落设的击打压力是小于以垂直90度落设的击打压力的。

并且,为了提高遮挡效果,第一遮雨棚1700和第二遮雨棚1800的纵向长度可选大于或等于框架支撑机构的高度,从而能够对形成的镂空区域完全遮挡,避免出现缝隙,导致漏雨进入卸煤槽100中。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