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02437发布日期:2019-04-03 05:12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将粉碎机碎屑等的再生资源物大量地向其处理设施统一搬运的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



背景技术:

除了报废车辆等的金属部件以外的粉碎机碎屑等的再生资源物被作为燃料使用。这种粉碎机碎屑处于散乱状态,因此一般在被捆包于柔性集装袋(flexiblecontainerbag)或捆扎包(纸制包装容器)的状态下装载于卡车,并在搬运目的地卸货。

但是,在粉碎机碎屑为散乱状态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捆包作业及卸货后的从捆包材料中取出的取出作业,作业效率差。另外,在将塞满粉碎机碎屑的柔性集装袋或捆扎包(veil)装载于卡车时,在相邻的柔性集装袋或捆扎包之间会产生间隙,因此装载效率变差。

作为这种集装箱的现有例子,存在专利文献1~4所示的集装箱。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集装箱,其能够进行在设置于集装箱内的衬里中(衬里可拆卸)填充散装货材的散装运输和将堆积在预定尺寸的托盘上的货物连同托盘一起装到集装箱内的托盘运输。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一种搬运用集装箱,其在半旧集装箱的上表面设置搬运物的搬入口兼搬出口,并将后部开口作为搬运物排出后的残渣的扫出口。

搬运方法如下:使搬运用车辆移动到搬运物的搬入现场,在该现场将搬运物从搬运物搬入口兼搬出口搬入,接着,使搬运用车辆移动到搬运物处理场所,在该处理场所将搬运物从搬运物搬入口兼搬出口搬出,并将搬运物的残渣从所述后部开口扫出。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一种废弃物的搬运用集装箱,其为了有毒废弃物的搬运/保管而能够可靠地进行容器主体与盖构件之间的紧固,且操作容易。

该搬运用集装箱由上部开口的容器主体和对容器主体的开口进行封闭的盖构件构成,沿着容器主体的各侧面部配置有通过动力构件而上下移动的杆主体,并且设置有开闭构件,该开闭构件使基端部轴支承于各杆主体的前端部且在前端部具有与形成于所述盖构件的卡定片卡合脱离的钩挂部。

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一种进行海上运输的废弃物集装箱,具备:罩,在用于装入废弃物的可海上运输的集装箱的上部开口部通过使前方的一端前后滑动而波纹管状地伸缩,从而对该开口部进行开闭;滑轮,在所述集装箱的前后两个位置安装于将两侧面贯通的旋转轴的两端;环状的金属丝,分别卷绕于各侧面的滑轮之间且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固定环,将该两侧面的金属丝与所述罩的前方的一端附近分别固定;旋转单元,用于使至少一个所述滑轮旋转而使所述罩与所述两侧面的金属丝一起沿前后方向移动。

该集装箱能够在地上安全地对上部开口的罩进行开闭而不用登上集装箱上部,并且也能够防止装入的废弃物从上方飞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31959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23746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5881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9-8659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能够在散装运输时确保安全性的同时实现托盘运输的装载空间的效率化,但在将散装货材填充到在集装箱内设置的衬里内的散装运输中,在散装货材的填充前需要进行衬里的安装作业,另外,在卸货时,由于要使集装箱倾斜来从衬里排出散装货物,因此作业效率变差。

在使用托盘作为装卸台的托盘运输中,将装入了货材的柔性集装袋或纸袋放置于托盘上,因此需要事前向袋进行货材的捆包作业及卸货后进行从捆包中取出的取出作业,作业效率变差。

在专利文献2中,通过灵活应用半旧的集装箱而能够大幅抑制成本,但在载有搬运物的状态下使搬运用车辆移动时,由于为集装箱的上表面打开的状态,因此有散乱状的搬运物向周围飞散的担忧。另外,在该处理场所,由于需要将搬运物抬起而从集装箱的上方搬出,因此在为散乱状的搬运物的情况下卸货的效率较差,且还有搬运物向作业地飞散而使作业环境恶化的担忧。

在专利文献3中,为了有毒的废弃物的搬运/保管而可靠地进行容器主体与盖构件的紧固,且操作容易。但是,由于要将装入了废弃物的状态下的容器收容于容器主体,散乱状的废弃物一度被装入容器,因此作业效率和收容效率变差。另外,由于从集装箱的上方取出废弃物,因此在为散乱状的废弃物的情况下有搬出效率变差且废弃物向作业地飞散而使作业环境恶化的担忧。

在专利文献4中,能够在地上安全地对上部开口的罩进行开闭而不用登上集装箱上部,但在为波纹管状的帆布罩的情况下,会有海上运输时的防水性不充分的情况。另外,由于从集装箱的上方进行废弃物的卸货,因此在为散乱状的废弃物的情况下搬出效率变差并且有向作业地飞散而使作业环境恶化的担忧。

本发明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完成,提供一种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其能够高效地对散乱状的搬运物进行装载、卸货,并且在搬运时及卸货时抑制搬运物的飞散而改善作业环境。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是一种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其由容器主体和盖部构成,该容器主体在上部具有开口部,该盖部从上方封闭所述容器主体的开口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主体由对向的长侧面、对向的短侧面及地板面构成,

所述对向的长侧面分别由上部侧框、下部侧框及可开闭地安装于所述上部侧框与下部侧框之间的多个门构成,

所述对向的短侧面的一方由上部端框、下部端框及可开闭地形成于所述上部端框与下部端框之间的门构成,

在所述容器主体和所述盖部中的任一方设置防水条,在另一方具备与所述防水条水密性接触的衬垫,

所述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还具备在将所述开口部从上方封闭的状态下将所述盖部固定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固定配件。

根据该结构,容器主体的两长侧面的对向面被打开而开口并且短侧面的一方被打开而开口,因此通过在搬运目的地将搬运物从一方的开口朝向另一方的开口推出,从而能够简单地将搬运物卸货。另外,由于能够用固定配件容易地将盖部固定且在固定时将开口部水密性关闭,因此在陆地及海上运输中能够防止雨水的浸入。

另外,在上述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配件包括设置于所述下部侧框的手柄、在所述上部侧框的上部配置的固定片及将所述手柄与所述固定片连结的杆,在所述盖部上,在侧面设置供所述固定片进入的固定孔,所述再生资源物运输集装箱构成为通过所述手柄的操作,所述固定片进入所述固定孔内而将所述盖部固定。

根据该结构,能够简单地构成盖部的固定构造,且能够在下方位置安全地进行用以固定盖部的手柄操作。

另外,在上述中,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容器主体的长侧面的门经由铰链安装于在所述上部侧框与下部侧框之间固定的支柱,所述固定配件设置于沿着所述支柱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进行盖部的固定操作的固定配件设置于对门的开闭不产生障碍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构成为,在通过所述固定配件将所述盖部固定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固定状态时,所述杆处于所述门的开闭动作范围外的非干涉位置。

另外,在上述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构成为,在通过所述固定配件将所述盖部从所述容器主体解除时,所述杆处于所述门的开闭动作范围的干涉位置。

根据这些结构,在盖部的固定状态下,固定配件的杆不妨碍门的打开,因此不会成为卸货的障碍。在该卸货时,能够通过关闭的盖部来防止搬运物从上方的飞散。另外,在盖部被解除时(开口部处于打开),能够为了准备搬运物的装载而将门维持为关闭的状态,。

另外,在上述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条沿着所述开口部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侧,所述衬垫设置于所述盖部侧,所述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构成为在用所述盖部关闭所述开口部时,所述衬垫从上方与所述防水条水密性接触。

根据该结构,在容器主体侧突出设置水平面积较小的防水条,因此在搬运物的装载时少有搬运物的碎片载于防水条的情况,少有妨碍与衬垫之间的水密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主体构成为在上部具有多个开口部且各开口部由单独的盖部封闭,所述固定配件与各盖部对应而单独设置。

根据该结构,即使是大的集装箱,也能够以分割的盖部来对各开口进行封闭,因此容易进行盖部的操作。

另外,在上述中,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各长侧面的所述门彼此配置于相互对向的对称位置。

根据该结构,长侧面的相互对称位置的门开口,因此能够通过打开一部分成对的门来将搬运物从一方的开口向另一方推出从而高效地进行卸货。此时,若关闭其他成对的门,则能够减少伴随卸货而产生的搬运物向集装箱外的飞散。

另外,在上述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门由对开门构成,且该对开门的两侧用铰链安装于在所述上部侧框与下部侧框之间固定的支柱。

根据该结构,能够以较少的支柱来支承门,且能够增大构成长侧面的门的面积而较大获取开口面积,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搬运物的卸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集装箱的盖部和构成集装箱的容器主体的长侧面的多个门高效地进行散乱状的搬运物的装载、搬运以及卸货,并且在搬运时及卸货时能够极力抑制搬运物向集装箱外的飞散而实现作业环境的改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再生资源物搬运用集装箱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2是将盖部向该集装箱的容器主体安装的说明图。

图3是该集装箱的盖部的立体图。

图4是从内部观察该集装箱的容器主体而得到的各部分的说明图。

图5是将盖部固定于容器主体时的固定配件的动作说明图。

图6是将盖部从容器主体解除的中途的固定配件的动作说明图。

图7是将盖部从容器主体解除时的固定配件的动作说明图。

图8是表示将盖部固定于容器主体时的固定配件和盖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将盖部从容器主体解除时的固定配件和盖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将盖部固定于容器主体时的防水条与衬垫的接触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容器主体的防水条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容器主体的防水条的另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将搬运物从容器主体卸货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将门打开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图14对本发明的再生资源物搬运用集装箱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再生资源物搬运用集装箱的一部分的主视图。本实施例在集装箱的容器主体的上部具有两个开口部8(后述)且具备两个从上方将各开口部封闭的盖部。图2是将盖部向所述集装箱的容器主体安装的说明图,并且以立体图表示集装箱。

在图1、图2中,集装箱的容器主体100由钢材构成的对向的长侧面2、对向的短侧面3及地板面4(后述)构成为箱型。对向的各长侧面2由钢材构成的上部侧框5、下部侧框6及可开闭地安装于各侧框5与6之间的多个门7构成。各上部侧框5和各下部侧框6的两端部由纵框9连结。

对向的短侧面3的一方由上部端框19、下部端框18及可开闭地安装于各端框18与19之间的门7构成。另外,上部端框19和下部端框18的两端部由纵框9连结。

容器主体100的上部的两个开口部8(后述)由对应的两个盖部1(1a、1b)封闭,在图1中局部地表示盖部1b。盖部1由叉车或起重机抬起而向容器主体的上部装卸。在图2中表示用叉车50抬起单个盖部1b的情况。

41是上下两端固定于对向的长侧面2的上部侧框5与下部侧框6之间的多个支柱,端部的支柱41a也固定于纵框9。支柱在图1中表示出41a、41b、41c这三根,但在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中,在单侧的长侧面2设置五根支柱,从而在集装箱两侧共设置十根支柱。

门7是分别成对的对开门。在图1的长侧面2中,最左侧的门7的左端经由四个铰链42而可旋转地安装于支柱41a,其右侧相邻的门7的右端经由铰链42安装于支柱41b的左侧。

其再向右侧相邻的门7的左端经由铰链42安装于支柱41b的右侧,再向右侧相邻的门7的右端经由铰链42安装于支柱41c的左侧。在支柱41b上,在其左右经由铰链42可旋转地安装有相邻的一方的对开的门7和另一方的对开的门7。

形成对向的短侧面3的一方的门7也是两侧经由铰链(未图示)而安装的对开门。

如此,若使用对开门,则能够以共用的支柱41支承相邻的多个门,因此能够以较少的支柱支承多个门。另外,由于能够与支柱减少量相应地将容器主体100的长侧面和短侧面的门的面积增大,因此能够在将门打开时得到大的开口面积,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搬运物的卸货。

16是在各门7分别设置两根的开闭操作用的把手,呈沿纵向延伸的棒状,在其上下端具有与上部侧框5和下部侧框6卡定的卡定部17,在门被关闭时维持封闭状态。

21是在将容器主体100的开口部封闭的状态下将盖部1(1a)固定的固定配件,设置于容器主体100的两侧。固定配件21由可沿纵向和横向旋转地设置于下部侧框6的手柄22、配置于上部侧框5的上部的固定片23、使手柄22停止的手柄止动配件25及将手柄22与固定片23连结的杆24构成。

杆24以能够上下移动和旋转的方式贯通上部侧框5而向上方突出,在其上端固定有固定片23。固定片23与杆24的运动一起进行上下和旋转的动作。

固定配件21设置于沿着所述支柱41b的位置。也即,杆24通过在支柱41b的两侧设置的铰链42之间而纵向配置,杆24的下部与手柄22结合。

固定配件21也设置于图2所示的容器主体100的右半部分的盖部1b的两侧,并且沿着在两侧设置有铰链的支柱41(未图示)配置杆24。在该杆的上下也分别连结固定片23和手柄22(均未图示)。

31是在各盖部1的两侧面的中央部凹状设置的盖部的固定孔。由手柄22的操作产生的上下及旋转动作经由杆24而向固定片23传递。固定片23旋转而进入固定孔31内,并且通过下降而将盖部1按压于容器主体100进行固定。

固定配件21安装于图1、图2所示的长侧面2的对向的两侧的长侧面,共设置四个。与此对应,固定孔31形成于盖部1a、1b各自的两侧面,共设置四个。如此,各盖部1a、1b各自的两侧面由固定配件21稳定地固定。

图3是集装箱的盖部1的立体图。32是在夹着固定孔31的两侧设置的货叉孔,供叉车50的货叉插入。货叉孔32设置于各盖部1的两侧的侧面中央部,以使盖部1平衡良好地被抬起。

35是在盖部1的上表面的四个位置设置的悬吊配件。在搬运物向集装箱装入等情况下容器主体100的开口部由盖部1进行开闭,但是根据场所不同,有时叉车无法接近集装箱。在这种情况下,用起重机吊起悬吊配件35来移动盖部1。

图4是从内部观察集装箱的容器主体100时的各部分的说明图。8是设置于容器主体100的上部的开口部。在上部端框19与下部端框18之间安装有一对对开门7。

20是以与上部端框19平行的方式固定于上部侧框5的中间部的上部中央框,并且在中央将容器主体100的开口部8分隔。在图4中表示出在中央被分隔而成的两个开口部中的一个开口部8。

在配置于下部的两根下部侧框6之间形成由钢材构成的地板面4。固定于两侧的上部侧框5与下部侧框6之间的支柱41彼此配置于相互对向的对称位置。因此,安装于各支柱41的两侧的门7彼此也配置于相互对向的对称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两侧的对向的门7被打开时,其开口部分处于对称位置,因此能够将集装箱内的搬运物从一方的开口朝向另一方的开口笔直地推出,使卸货变得容易。

图4表示全部的门7被打开的状态,其开口面积为从容器主体100的侧面的面积中去除多个支柱41的总面积而得到的较大的面积,能够使搬运物的卸货效率提高。

图5~图7是固定配件的动作说明图,各图中的(a)表示盖部1的固定孔31与固定片23的位置关系,各图中的(b)表示盖部1与固定配件的位置关系。

杆24使下端枢轴支承于手柄22,其上方以沿上下方向滑动自如且旋转自如的方式贯通上部侧框,在前端固定有固定片23。26是将手柄22支承为能够沿横向(水平方向)和纵向旋转的手柄枢轴支承部,25是手柄止动配件,其将手柄22卡定在以手柄枢轴支承部26为支点沿横向旋转180度的位置。

图5表示使手柄22大致水平地位于手柄枢轴支承部26的右侧而将盖部1固定于容器主体100的状态。

即以如下的方式进行旋转操作:通过使手柄22以手柄枢轴支承部26为中心沿横向(从上方观察为逆时针方向)旋转而经由杆24使固定片23进入盖部1的固定孔31内。接下来,手柄22下降(沿纵向旋转),从而使固定片23下降而将盖部1向上部侧框5按压并固定于容器主体100。

以图8的立体图来表示的话,可知固定片23进入盖部1的固定孔31内并将盖部1向容器主体按压。

图6表示如图5的(b)的箭头那样将手柄22向上方抬起而将盖部1从容器主体解除并进一步向左侧(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的中途操作状态。

即,通过以手柄枢轴支承部26为支点将手柄22沿纵向抬起,而经由杆24使固定片23在固定孔31内向上方移动。接下来,通过使手柄22沿图6的箭头所示的横向(从上方观察为顺时针方向)旋转,固定片23以从固定孔31脱出的方式旋转。此时,杆24的下方部分在图中稍向左侧弯曲。

图7表示使手柄22从图6的状态向左侧旋转而将盖部1从容器主体解除后的状态。

即,通过使手柄22以手柄枢轴支承部26为支点沿横向旋转,固定片23沿图7的(a)的箭头的方向旋转而从固定孔31脱出。接下来,通过使手柄22沿纵向下降到大致水平位置,固定片23下降而移动到比固定孔31靠下侧处。

以图9的立体图来表示的话,可知固定片23从盖部1的固定孔31脱离,盖部1向容器主体的按压被解除。

在上述状态下,如图7的(b)所示,手柄22卡定于手柄止动配件25,杆24的下方部分与手柄22的移动一起向左移动而向支柱41的左侧的门7的前方大幅弯曲。

因此,在基于固定配件的固定被解除而能够将盖部1从容器主体100拆卸的状态下,杆24位于一部分的门7的开闭动作范围内而阻止门的打开。

这是以防止失误操作为目的,能够对部分门的开放与否起到物理性抑制作用的构造。

图10是表示将盖部固定于容器主体后的防水条与衬垫的接触的状态的剖视图,表示在盖部1与上部侧框5之间的接触状态的截面。

11是通过焊接设置于上部侧框5的上表面的凸状的防水条,具有沿着容器主体的开口部8的矩形形状。12是从上方与防水条11接触的由弹性体构成的宽幅的衬垫,且以与防水条11对向的方式呈矩形状地设置于盖部1的底面。

衬垫12收纳于在盖部1的底面固定的矩形状的衬垫保持件14的凹部13内而安装。在盖部1将开口部8封闭时,衬垫12以从上方覆盖的方式与防水条11接触。

上述结构的衬垫12为宽幅,且覆盖面积较小的防水条11的上表面,因此即使在海上运输等情况下被波浪笼罩,也能够保持良好的水密性。

另外,防水条11由于其上表面的面积小,因此在装载搬运物时(盖部被拆卸的状态),搬运物的碎片落下而载于防水条的上表面的可能性低,在安装了盖部时,在防水条11与衬垫12之间夹着碎片而损害水密性的可能性小。

图11是表示设置于容器主体的防水条11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在图11中表示在容器主体的上部侧框5与上部端框19的各拐角部的上部侧框5上设置的防水条11及盖部1的安装引导部45。

上部侧框5在其中央附近的上表面,以沿着开口部8的方式突出设置有防水条11。上部端框19在其缘部即形成开口部8的缘部设置有连续形成的防水条11。盖部的安装引导部45呈l字型形状,且在上部具有引导用的引导斜面46,并且空开距离地设置于防水条11的外侧。

上述各防水条11在上部侧框5与上部端框19的拐角部处配置于上部侧框5上,并且作为整体成为沿着开口部8的连续的矩形的防水条。

图12是表示设置于容器主体的防水条的另一部分的立体图。在图12中表示在容器主体的上部侧框5与上部中央框20的两个拐角部形成的单独的两个防水条11。

另外,在上部侧框5与上部中央框20的两个拐角部的上部侧框5上,跨两拐角部而设置盖部1的安装引导部47。盖部的安装引导部47呈t字型形状,在上部具有引导用的引导斜面48,并且空开距离地设置于防水条11的外侧。盖部的安装引导部47也设置于上部中央框20的相反侧端的两个拐角部。

上部中央框20通过在中央将容器主体100的上部的开口部8分隔而将开口部8分成两个。

与上部中央框20交叉并向两侧延伸的上部侧框5在其两侧的上表面突出设置有沿着开口部8的矩形的两组防水条11。

另外,上部中央框20在中央框两侧的缘部即形成两个开口部8的两侧的缘部设置有连续形成的单独的防水条11。

设置于上部中央框20的缘部的单独的防水条11在分别向两侧延伸的上部侧框5与上部中央框20的单独的拐角部处的上部侧框5上被连接,成为呈沿着两侧的开口部8的连续的两组矩形的防水条。

在上述结构中,在用盖部1(1a、1b)关闭容器主体100的开口部8时,将各盖部1a、1b分别用叉车或起重机抬起而使之位于容器主体的上部,并且以覆盖各开口部8的方式下降。盖部1的内侧的各拐角部与盖部的安装引导部45和47接触,盖部1被引导斜面46和48引导而下降,将开口部8封闭。

在容器主体100的开口部8由盖部1(1a、1b)封闭时,与两组矩形的防水条11对应的两个盖部的衬垫12从上方接触该两组矩形的防水条11,将两个开口部8水密性地关闭。

在装载场所,首先,从集装箱的容器主体的开口部装载搬运物。搬运物在为散乱状的情况下由抓斗起重机或输送机等装载。在装载之后通过叉车等用盖部1将开口部8封闭。接下来,盖部1通过固定配件21的操作而被固定于容器主体的上部。

装载有搬运物的集装箱经过挂车的陆地运输和船舶的海上运输而被运送到目的地的卸货场所。由于盖部1水密性地固定于容器主体,因此在海上运输中能够防止海水的浸入,另外,在整个运输过程中能够防止搬运物的飞散。

图13是表示从容器主体将搬运物卸货的动作的说明图。在图13中,将容器主体的近前侧的长侧面2的门7全部打开,在里侧的长侧面中将一部分的门打开。由于除了报废车辆等的金属部件以外的粉碎机碎屑等的再生资源物较轻,因此即使将近前侧的门7全部打开,也很少引起货物倒塌。

另外,在图13中,为了简单易懂地对容器主体的构造进行说明,将上部的开口部8全部打开。实际上,在搬运物的运输和卸货整个过程中,开口部8由盖部1关闭,从而即使在卸货作业中也能够抑制搬运物从上方的飞散。

如图13所示,卸货如下进行:从打开近前侧的门7而形成的开口用铲装机51等推压搬运物,从而从里侧(相反侧)的对向的开口推出。此时,由于两侧的长侧面的开口处于对称位置,因此能够通过将搬运物从一方侧的开口向另一方侧的开口笔直地推出来进行卸货,作业效率提高。

另外,在图13中,若仅打开近前侧的左侧的门7和其对向面的门7而关闭其他门7,则能够抑制在卸货作业中搬运物从容器主体侧面的飞散,因此能够改善作业环境。此外,由于是对开门,因此能够增大门的开口面积,能够高效地进行搬运物的卸货。

图14表示将门7打开的状态下的门7的表面与容器主体的短侧面3之间的关系。各门由于是对开构造而面积较大,因此在屋外因风压会有较大的力作用于打开的门,对于作业者较为危险。

36是门支承棒,一端经由支点38安装于容器主体,其另一端是卡定部37,与打开的门卡定而阻止门7的运动。门支承棒36平时悬挂于容器主体,且与各门用对应地在容器主体悬挂多个。

标号说明

1(1a、1b)盖部

2长侧面

3短侧面

4地板面

5上部侧框

6下部侧框

7(7a~7d)门

8开口部

9纵框

11防水条

12衬垫

13凹部

14衬垫保持件

16把手

17卡定部

18下部端框

19上部端框

20上部中央框

21固定配件

22手柄

23固定片

24杆

25手柄止动配件

26手柄枢轴支承部

31固定孔

32货叉孔

35悬吊配件

36门支承棒

37卡定部

38支点

41(41a~41c)支柱

42铰链

45、47盖部的安装引导部

46、48引导斜面

50叉车

51铲装机

100容器主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