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贴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41079发布日期:2019-01-08 20:24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一种贴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fpc、pcb线路板贴合工序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贴膜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客户群体对线路板产品优良率以及生产效率的要求不断提升,现有技术已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目前市场上现有的片到卷到片的设备都是在产品贴膜前将干膜割下特定长度通过预贴的方式在将干膜覆盖在产品上进行生产。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点:

1、在产品待贴膜过程中对干膜进行切割从而产生干膜碎屑,这些碎屑会覆盖于产品表面,最终导致产品不良;

2、在产品待贴膜过程中进行干膜切割,皮带带动切刀的运动磨损造成粉尘直接造成产品不良;

3、先切割再覆贴的方式会导致产品尾部干膜因无张力拉扯造成尾部出现干膜褶皱、气泡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贴膜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产品待贴膜过程中对干膜进行切割从而产生干膜碎屑,这些碎屑会覆盖于产品表面,最终导致产品不良以及产品尾部容易出现褶皱、气泡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贴膜装置,包括:支架、上干膜收纳传输机构、上压辊、下压辊和下干膜收纳传输机构,所述上干膜收纳传输机构、所述上压辊、所述下压辊和所述下干膜收纳传输机构从上至下依次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架上;且所述上压辊和所述下压辊之间留有进料通道;

所述上干膜收纳传输机构包括:上干膜收纳部、上干膜废料收集部和上干膜待用料传输部;未切割的上干膜绕设在所述上干膜收纳部上,分离出的上干膜废料由所述上干膜废料收集部收集,上干膜待用料经由所述上干膜待用料传输部传输至所述进料通道;

所述下干膜收纳传输机构包括:下干膜收纳部、下干膜废料收集部和下干膜待用料传输部;未切割的下干膜绕设在所述下干膜收纳部上,分离出的下干膜废料由所述下干膜废料收集部收集,下干膜待用料经由所述下干膜待用料传输部传输至所述进料通道;

所述上干膜待用料和所述下干膜待用料同时输送至所述进料通道,然后在所述上压辊和所述下压辊的共同作用下贴覆在产品的上下两面。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包括对称设置的左立板和右立板以及对称设置的上梁和下梁;所述上梁和所述下梁均固定设置在所述左立板和所述右立板之间;

所述上干膜收纳部包括第一上干膜棍轴,所述第一上干膜棍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立板和所述右立板转动设置,未切割的上干膜缠绕在所述第一上干膜棍轴上;所述上干膜废料收集部包括第二上干膜棍轴,所述第二上干膜棍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立板和所述右立板转动设置;所述上干膜待用料传输部包括第一上干膜倒模杆和第二上干膜倒模杆,所述第一上干膜倒模杆和所述第二上干膜倒模杆均与所述左立板和所述右立板转动设置,且所述第一上干膜倒模杆和所述第二上干膜倒模杆位于同一水平面;

所述贴膜装置工作时,上干膜废料在所述第二上干膜棍轴的转动下与未切割的上干膜分离,留下的待用料呈s形依次经过所述第一上干膜倒模杆和所述第二上干膜倒模杆,经由所述第一上干膜倒模杆和所述第二上干膜倒模杆转动传输至所述进料通道;

所述下干膜收纳部包括第一下干膜棍轴,所述第一下干膜棍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立板和所述右立板转动设置,未切割的下干膜缠绕在所述第一下干膜棍轴上;所述下干膜废料收集部包括第二下干膜棍轴,所述第二下干膜棍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立板和所述右立板转动设置;所述下干膜待用料传输部包括第一下干膜倒模杆和第二下干膜倒模杆,所述第一下干膜倒模杆和所述第二下干膜倒模杆均与所述左立板和所述右立板转动设置,且所述第一下干膜倒模杆和所述第二下干膜倒模杆位于同一水平面;

所述贴膜装置工作时,下干膜废料在所述第二下干膜棍轴的转动下与未切割的下干膜分离,留下的待用料呈s形依次经过所述第一下干膜倒模杆和所述第二下干膜倒模杆,经由所述第一下干膜倒模杆和所述第二下干膜倒模杆转动传输至所述进料通道。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调节机构和第二调节机构,所述第一调节机构和所述第二调节机构分别用于调节所述第一上干膜棍轴和所述第一下干膜棍轴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节机构包括第一旋转运动部、第一直线运动部和第一滑动定位部;所述第一旋转运动部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一直线运动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运动部上;

所述第一滑动定位部包括第一主动单元和第一定位单元,所述第一主动单元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直线运动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上干膜棍轴连接;所述第一定位单元设置在所述支架上,限制所述第一上干膜棍轴在x轴方向上的运动,且能够与所述第一主动单元发生相对运动;

所述第一直线运动部能够在所述第一旋转运动部的带动下沿y轴方向做直线运动,从而通过所述第一主动单元带动所述第一上干膜棍轴在y轴方向上做直线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旋转运动部包括第一旋钮和第一上转杆,所述第一上转杆的两端分别转动设置在所述左立板和所述右立板上,所述第一旋钮设置在所述第一上转杆的一端,能够带动所述第一上转杆相对所述支架转动;

所述第一直线运动部包括第一上连接板和第二上连接板,所述第一上连接板套设在所述第一上转杆上,且能够沿所述第一上转杆的轴线方向做直线运动,所述第二上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上连接板连接;

所述第一主动单元包括第一导轨和第一连接套,所述第一连接套套设在所述第一上干膜棍轴上,所述第一导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套上,且所述第一导轨同时与所述第二上连接板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定位单元包括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设置在所述支架的翼板上,且能够与所述第一导轨相对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调节机构包括第二旋转运动部、第二直线运动部和第二滑动定位部;所述第二旋转运动部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二直线运动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运动部上;

所述第二滑动定位部包括第二主动单元和第二定位单元,所述第二主动单元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直线运动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下干膜棍轴连接;所述第二定位单元设置在所述支架上,限制所述第一下干膜棍轴在x轴方向上的运动,且能够与所述第二主动单元发生相对运动;

所述第二直线运动部能够在所述第二旋转运动部的带动下沿y轴方向做直线运动,从而通过所述第二主动单元带动所述第一下干膜棍轴在y轴方向上做直线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旋转运动部包括第二旋钮、第一下转杆、第一转向齿轮、第二下转杆、第二转向齿轮和第三下转杆;

所述第一下转杆的两端分别转动设置在所述左立板和所述右立板上,所述第二旋钮设置在所述第一下转杆的一端,能够带动所述第一下转杆相对所述支架转动;所述第二下转杆与所述第一下转杆垂直设置,二者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转向齿轮;所述第三下转杆与所述第二下转杆垂直设置,二者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转向齿轮,且所述第三下转杆与所述支架的翼板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直线运动部包括第一下连接板,所述第二主动单元包括第二导轨和第二连接套,所述第一下连接板的一端套设在所述第三下转杆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套套设在所述第一下干膜棍轴上,所述第二导轨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套上;

所述第一下连接板能够沿所述第三下转杆的轴线方向做直线运动,通过所述第二导轨和所述第二连接套的作用,带动所述第一下干膜棍轴在y轴方向上做直线运动;

所述第二定位单元包括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设置在所述支架的翼板上,且能够与所述第二导轨相对滑动。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三调节机构,所述第三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上压辊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

所述第三调节机构包括左调节部、右调节部和横梁,所述横梁与所述上压辊的左端和右端连接,所述左调节部和所述右调节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左立板和所述右立板上,且分别与所述横梁的两端连接,用于从左右两端提升或者下压所述上压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调节机构还包括平衡杆、左连接部和右连接部,所述平衡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立板和所述右立板连接设置;

所述左连接部的一端套设在所述平衡杆的左端,另一端与所述上压辊连接;所述右连接部的一端套设在所述平衡杆的右端,另一端与所述上压辊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左调节部包括动力源和提拉杆,所述动力源固定在所述左立板上,所述提拉杆的一端与所述动力源的输出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横梁的左部分连接;

所述左连接部包括套环和连接板,所述套环套设在所述平衡杆上,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套环和所述上压辊铰接。

本发明提供的贴膜装置,未切割的上干膜和未切割的下干膜分别绕设在上干膜收纳部和下干膜收纳部,然后在上压辊和下压辊的共同作用下将上干膜和下干膜同时贴覆在pcb等产品的上下表面,贴覆完成的pcb板,再进入切割装置,进行切割;采用上述贴膜装置,先贴膜再切割,整个过程不会产生干膜碎屑,也不会产生粉尘,同时也不会导致产品尾部干膜因无张力拉扯造成尾部出现干膜褶皱、气泡的现象出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贴膜装置的轴侧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贴膜装置的主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贴膜装置的后视图。

附图标记:

11-左立板;12-右立板;13-上梁;14-下梁;15-翼板;21-第一上干膜棍轴;22-第二上干膜棍轴;23-第一上干膜倒模杆;24-第二上干膜倒模杆;3-上压辊;4-下压辊;51-第一下干膜棍轴;52-第二下干膜棍轴;53-第一下干膜倒模杆;54-第二下干膜倒模杆;61-第一旋钮;62-第一上转杆;63-第一上连接板;64-第二上连接板;65-第一导轨;66-第一连接套;67-第一滑块;71-第一旋钮;72-第一下转杆;73-第一转向齿轮;74-第二下转杆;75-第二转向齿轮;76-第三下转杆;77-第一下连接板;78-第二导轨;79-第二连接套;70-第二滑块;81-动力源;82-提拉杆;83-横梁;84-套环;85-连接板;86-平衡杆;9-进料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贴膜装置,包括:支架、上干膜收纳传输机构、上压辊3、下压辊4和下干膜收纳传输机构,上干膜收纳传输机构、上压辊3、下压辊4和下干膜收纳传输机构从上至下依次转动设置在支架上;且上压辊3和下压辊4之间留有进料通道9;上干膜收纳传输机构包括:上干膜收纳部、上干膜废料收集部和上干膜待用料传输部;未切割的上干膜绕设在上干膜收纳部上,分离出的上干膜废料由上干膜废料收集部收集,上干膜待用料经由上干膜待用料传输部传输至进料通道9;下干膜收纳传输机构包括:下干膜收纳部、下干膜废料收集部和下干膜待用料传输部;未切割的下干膜绕设在下干膜收纳部上,分离出的下干膜废料由下干膜废料收集部收集,下干膜待用料经由下干膜待用料传输部传输至进料通道9;上干膜待用料和下干膜待用料同时输送至进料通道9,然后在上压辊3和下压辊4的共同作用下贴覆在产品的上下两面。

在使用上述贴膜装置时,首先将未切割的上干膜和未切割的下干膜分别绕设在上干膜收纳部和下干膜收纳部上,上干膜和下干膜均为三层的感光干膜;在使用时,以上干膜为例,首先将第一层膜与其它两层膜分开,第一层膜即为废料,废料通过上干膜废料收集部进行收集,剩余的两层干膜即为待用料,待用料经上干膜待用料传输部运送至进料通道9;下干膜与上干膜使用方法相同。

本实施例提供的贴膜装置,未切割的上干膜和未切割的下干膜分别绕设在上干膜收纳部和下干膜收纳部,然后在上压辊3和下压辊4的共同作用下将上干膜和下干膜同时贴覆在pcb等产品的上下表面,贴覆完成的pcb板,再进入切割装置,进行切割;采用上述贴膜装置,先贴膜再切割,整个过程不会产生干膜碎屑,也不会产生粉尘,同时也不会导致产品尾部干膜因无张力拉扯造成尾部出现干膜褶皱、气泡的现象出现。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如图2-3所示,支架包括对称设置的左立板11和右立板12以及对称设置的上梁13和下梁14;上梁13和下梁14均固定设置在左立板11和右立板12之间;上干膜收纳部包括第一上干膜棍轴21,第一上干膜棍轴21的两端分别与左立板11和右立板12转动设置,未切割的上干膜缠绕在第一上干膜棍轴21上;上干膜废料收集部包括第二上干膜棍轴22,第二上干膜棍轴22的两端分别与左立板11和右立板12转动设置;上干膜待用料传输部包括第一上干膜倒模杆23和第二上干膜倒模杆24,第一上干膜倒模杆23和第二上干膜倒模杆24均与左立板11和右立板12转动设置,且第一上干膜倒模杆23和第二上干膜倒模杆24位于同一水平面;贴膜装置工作时,上干膜废料在第二上干膜棍轴22的转动下与未切割的上干膜分离,留下的待用料呈s形依次经过第一上干膜倒模杆23和第二上干膜倒模杆24,经由第一上干膜倒模杆23和第二上干膜倒模杆24转动传输至进料通道9;下干膜收纳部包括第一下干膜棍轴51,第一下干膜棍轴51的两端分别与左立板11和右立板12转动设置,未切割的下干膜缠绕在第一下干膜棍轴51上;下干膜废料收集部包括第二下干膜棍轴52,第二下干膜棍轴52的两端分别与左立板11和右立板12转动设置;下干膜待用料传输部包括第一下干膜倒模杆53和第二下干膜倒模杆54,第一下干膜倒模杆53和第二下干膜倒模杆54均与左立板11和右立板12转动设置,且第一下干膜倒模杆53和第二下干膜倒模杆54位于同一水平面;贴膜装置工作时,下干膜废料在第二下干膜棍轴52的转动下与未切割的下干膜分离,留下的待用料呈s形依次经过第一下干膜倒模杆53和第二下干膜倒模杆54,经由第一下干膜倒模杆53和第二下干膜倒模杆54转动传输至进料通道9。

以上干膜为例:上干膜废料收集部为第二上干膜棍轴22,在收集时,废料直接缠绕在第二上干膜棍轴22上,方便快捷,而且便于收纳;上干膜待用料传输部采用平行设置的第一上干膜倒模杆23和第二上干膜倒模杆24,不仅能够起到传输待用料的作用,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张力,能够保证传输的顺利进行;下干膜同理。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还包括第一调节机构和第二调节机构,第一调节机构和第二调节机构分别用于调节第一上干膜棍轴21和第一下干膜棍轴51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定义的y轴方向为:第一上干膜棍轴21与左立板11和右立板12相垂直的方向,即,第一上干膜棍轴21朝靠近左立板11或者靠近右立板12的方向运动,该方向即为y轴方向;同理,在左立板11和右立板12之间的空间内,水平方向上运动即为x轴方向,竖直方向上上下运动即为z轴方向;x/y/z轴的定义在本申请中通用。

以上干膜为例,为了确保上干膜的待用料恰好能够完全贴覆在pcb等产品的表面,即,上干膜待用料的宽度与pcb等产品的宽度相等,在贴覆时,两者左右边正好平齐,不会出现物料浪费的现象,因此设置第一调节机构调节第一上干膜棍轴21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下干膜同理。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第一调节机构包括第一旋转运动部、第一直线运动部和第一滑动定位部;第一旋转运动部转动设置在支架上,第一直线运动部设置在第一旋转运动部上;第一滑动定位部包括第一主动单元和第一定位单元,第一主动单元的一端与第一直线运动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上干膜棍轴21连接;第一定位单元设置在支架上,限制第一上干膜棍轴21在x轴方向上的运动,且能够与第一主动单元发生相对运动;第一直线运动部能够在第一旋转运动部的带动下沿y轴方向做直线运动,从而通过第一主动单元带动第一上干膜棍轴21在y轴方向上做直线运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第一旋转运动部包括第一旋钮61和第一上转杆62,第一上转杆62的两端分别转动设置在左立板11和右立板12上,第一旋钮61设置在第一上转杆62的一端,能够带动第一上转杆62相对支架转动;第一直线运动部包括第一上连接板63和第二上连接板64,第一上连接板63套设在第一上转杆62上,且能够沿第一上转杆62的轴线方向做直线运动,第二上连接板64的一端与第一上连接板63连接;第一主动单元包括第一导轨65和第一连接套66,第一连接套66套设在第一上干膜棍轴21上,第一导轨65设置在第一连接套66上,且第一导轨65同时与第二上连接板64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定位单元包括第一滑块67,第一滑块67设置在支架的翼板15上,且能够与第一导轨65相对滑动。

在使用时,通过转动第一旋钮61从而带动第一上转杆62做螺旋运动,此时第一上连接板63沿第一上转杆62的轴线方向做直线运动,即,沿着y轴方向移动;此时第二连接板85也做同样的直线运动,由于第一导轨65既与第二连接板85连接,又与套设在第一上干膜棍轴21上的第一连接套66连接,所以,旋转第一旋钮61,可以带动第一上干膜棍轴21在y轴方向上移动。为了防止第一上干膜棍轴21在运动时,产生在x方向上的轻微位移,因此,设置第一滑块67,第一滑块67能够和第一导轨65相对滑动,同时第一滑块67还与支架的翼板15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调节机构和第二调节机构的结构可以完全相同,也可以不同。若相同,则第二调节机构的使用方法与第一调节机构的使用方向相同。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第二调节机构包括第二旋转运动部、第二直线运动部和第二滑动定位部;第二旋转运动部转动设置在支架上,第二直线运动部设置在第二旋转运动部上;第二滑动定位部包括第二主动单元和第二定位单元,第二主动单元的一端与第二直线运动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下干膜棍轴51连接;第二定位单元设置在支架上,限制第一下干膜棍轴51在x轴方向上的运动,且能够与第二主动单元发生相对运动;第二直线运动部能够在第二旋转运动部的带动下沿y轴方向做直线运动,从而通过第二主动单元带动第一下干膜棍轴51在y轴方向上做直线运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第二旋转运动部包括第二旋钮71、第一下转杆72、第一转向齿轮73、第二下转杆74、第二转向齿轮75和第三下转杆76;第一下转杆72的两端分别转动设置在左立板11和右立板12上,第二旋钮71设置在第一下转杆72的一端,能够带动第一下转杆72相对支架转动;第二下转杆74与第一下转杆72垂直设置,二者之间设置有第一转向齿轮73;第三下转杆76与第二下转杆74垂直设置,二者之间设置有第二转向齿轮75,且第三下转杆76与支架的翼板15转动连接;第二直线运动部包括第一下连接板77,第二主动单元包括第二导轨78和第二连接套79,第一下连接板77的一端套设在第三下转杆76上,另一端与第二导轨78连接;第二连接套79套设在第一下干膜棍轴51上,第二导轨78设置在第二连接套79上;第一下连接板77能够沿第三下转杆76的轴线方向做直线运动,通过第二导轨78和第二连接套79的作用,带动第一下干膜棍轴51在y轴方向上做直线运动;第二定位单元包括第二滑块70,第二滑块70设置在支架的翼板15上,且能够与第二导轨78相对滑动。

由于第一下转杆72与第一下干膜棍轴51在z轴方向上相距较远,因此,为了满足调节的精度以及稳定性的要求,采用上述第二旋钮71、第一下转杆72、第一转向齿轮73、第二下转杆74、第二转向齿轮75和第三下转杆76的结构设置;其它作用和原理同第一调节机构。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还包括第三调节机构,第三调节机构用于调节上压辊3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第三调节机构包括左调节部、右调节部和横梁83,横梁83与上压辊3的左端和右端连接,左调节部和右调节部分别设置在左立板11和右立板12上,且分别与横梁83的两端连接,用于从左右两端提升或者下压上压辊3。

设置第三调节机构改变上压辊3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能够使本实施例提供的贴膜装置满足更多不同型号产品的贴膜需求,同时也使检修等方便操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第三调节机构还包括平衡杆86、左连接部和右连接部,平衡杆86的两端分别与左立板11和右立板12连接设置;左连接部的一端套设在平衡杆86的左端,另一端与上压辊3连接;右连接部的一端套设在平衡杆86的右端,另一端与上压辊3连接。

设置平衡杆86、左连接部和右连接部,可以确保上压辊3的左右两端被同时提升或者下压,保证良好的平衡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左调节部包括动力源81和提拉杆82,动力源81固定在左立板11上,提拉杆82的一端与动力源81的输出轴连接,另一端与横梁83的左部分连接;左连接部包括套环84和连接板85,套环84套设在平衡杆86上,连接板85的两端分别与套环84和上压辊3铰接。

需要说明的是,右调节部的结构与左调节部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优选的,相同。右连接部的结构和左连接部的结构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优选的,相同。

左连接部采用的是杠杆原理,从而确保上压辊3的左右两端同时提升或者下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施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