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线卷绕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44830发布日期:2019-04-17 05:24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纱线卷绕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纱线卷绕机。



背景技术:

已知包括多个纱线卷绕单元的纱线卷绕机,所述纱线卷绕单元卷绕纱线而形成卷装。在这种纱线卷绕机中设有接纱装置,所述接纱装置例如在为了除去纱线缺陷而切断纱线等时连接供给侧的纱线和卷装侧的纱线。接纱装置有设置于每个纱线卷绕单元的情况和相对于20个以上、40个以下纱线卷绕单元共用设置的情况。在接纱装置相对于多个纱线卷绕单元共用设置的情况下,该接纱装置构成为可相对于20个以上、40个以下纱线卷绕单元移动(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5-33059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每个纱线卷绕单元设置一个接纱装置的情况下,当各纱线卷绕单元中的接纱次数较少时,接纱所需的接纱装置的数量过剩,成本效益降低。在相对于20个以上、40个以下纱线卷绕单元共用设置一个接纱装置的情况下,当各纱线卷绕单元中的接纱次数较多时,接纱所需的接纱装置的数量不足,卷装的生产率降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成本效益下降和卷装的生产率下降这两者的纱线卷绕机。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纱线卷绕机包括:第1纱线卷绕单元,卷绕第1纱线而形成第1卷装;第2纱线卷绕单元,以沿着规定方向与第1纱线卷绕单元相邻的方式配置,并卷绕第2纱线形成第2卷装;以及接纱装置,仅相对于第1纱线卷绕单元和第2纱线卷绕单元共用设置,在第1纱线卷绕单元与第2纱线卷绕单元的每一个中进行接纱。

在该纱线卷绕机中,接纱装置仅相对于第1纱线卷绕单元和第2纱线卷绕单元共用设置。因此,即使各纱线卷绕单元中的接纱次数较少,与一个接纱装置设于一个纱线卷绕单元的情况相比,接纱所需的接纱装置的数量难以变得过剩。另外,即使各纱线卷绕单元中的接纱次数较多,与一个接纱装置相对于20个以上、40个以下纱线卷绕单元共用设置的情况相比,接纱所需的接纱装置的数量难以不足。因此,根据该纱线卷绕机,能够抑制成本效益下降和卷装的生产率下降这两者。

在本发明的纱线卷绕机中,也可以是,接纱装置设置成可沿着规定方向在第1纱线卷绕单元中的第1接纱位置与第2纱线卷绕单元中的第2接纱位置之间移动。该情况下,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第1纱线卷绕单元和第2纱线卷绕单元共有接纱装置。

在本发明的纱线卷绕机中,也可以是,接纱装置超出了如下区域的移动被限制,所述区域是指第1纱线卷绕单元中的与第2纱线卷绕单元相反一侧的端部与第2纱线卷绕单元中的与第1纱线卷绕单元相反一侧的端部之间的区域。该情况下,由于接纱装置的移动距离变短,能够缩短各纱线卷绕单元中的接纱的等待时间。

也可以是,本发明的纱线卷绕机还包括:第1框架,沿着第1纱线卷绕单元中的与第2纱线卷绕单元相反一侧的端部设置,并至少支承第1纱线卷绕单元的一部分;以及第2框架,沿着第2纱线卷绕单元中的与第1纱线卷绕单元相反一侧的端部设置,至少支承第2纱线卷绕单元的一部分,接纱装置设置成可沿着规定方向在第1框架与第2框架之间的区域移动,并超出第1框架与第2框架之间的区域的移动被限制。该情况下,由于无需设置使接纱装置移动的专用空间,能够增大纱线卷绕机的布局的自由度。而且,由于无需在第1框架和第2框架上设置使接纱装置通过的开口,例如与设置该开口的情况相比,能够以较少的材料确保第1框架和第2框架足够的刚性。

在本发明的纱线卷绕机中,也可以是,规定方向上的接纱装置的宽度为规定方向上的第1纱线卷绕单元和第2纱线卷绕单元的每一个的宽度以下。该情况下,由于接纱装置不会超出第1纱线卷绕单元和第2纱线卷绕单元的每一个的外侧,所以能够抑制纱线卷绕机的设置空间的扩大。

在本发明的纱线卷绕机中,也可以是,接纱装置具有用于使其沿着规定方向移动的驱动部。该情况下,能够使接纱装置容易地移动至适当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纱线卷绕机中,也可以是,接纱装置具有接纱部,接纱部进行第1纱线的接纱,并进行第2纱线的接纱。该情况下,能够适当地实施第1纱线和第2纱线的每一个的接纱。

在本发明的纱线卷绕机中,也可以是,接纱部可相对于第1纱线卷绕单元中的第1纱线的移动路径进退,并相对于第2纱线卷绕单元中的第2纱线的移动路径进退。该情况下,在第1纱线的接纱时间和第2纱线的接纱时间以外的时间,使接纱部退避从而不妨碍各部件,在第1纱线的接纱时间和第2纱线的接纱时间,能够在第1纱线和第2纱线的每一个的移动路径上或各自的移动路径附近适当地实施第1纱线和第2纱线的每一个的接纱。

在本发明的纱线卷绕机中,也可以是,接纱装置还具有纱线输送部,纱线输送部在进行第1纱线的接纱时向接纱部输送第1纱线,在进行第2纱线的接纱时向接纱部输送第2纱线。该情况下,在第1纱线的接纱时间和第2纱线的接纱时间,能够将第1纱线和第2纱线的每一个适当地输送至接纱部。

在本发明的纱线卷绕机中,也可以是,第1纱线卷绕单元具有:第1牵伸装置,生成第1纤维束;第1纺纱装置,以回旋空气流对所述第1纤维束进行纺纱而生成第1纱线;以及第1卷绕装置,卷绕所述第1纱线而形成第1卷装,第2纱线卷绕单元具有:第2牵伸装置,生成第2纤维束;第2纺纱装置,以回旋空气流对所述第2纤维束进行纺纱而生成第2纱线;以及第2卷绕装置,卷绕所述第2纱线而形成第2卷装,第1牵伸装置的顶罗拉和第2牵伸装置的顶罗拉由相对于第1纱线卷绕单元和第2纱线卷绕单元共用设置的牵伸摇架支承。该情况下,由于也由第1纱线卷绕单元和第2纱线卷绕单元共有牵伸摇架,能够使纱线卷绕机的结构简单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纱线卷绕机的纺纱机中的纺纱单元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纺纱机中的一对纺纱单元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纺纱机中的一对纺纱单元的主视图。

图4是图1的纺纱机中的接纱动作时的纺纱单元的侧视图。

图5是图1的纺纱机中的接纱动作时的纺纱单元的侧视图。

图6是图1的纺纱机中的接纱动作时的纺纱单元的侧视图。

图7是图1的纺纱机中的接纱动作时的纺纱单元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此外,在各图中,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纺纱机(纱线卷绕机)10包括多个纺纱单元1和机台控制装置(未图示)。多个纺纱单元1配置成沿着规定方向d相邻。机台控制装置集中管理各纺纱单元1。在图2和图3中,仅示出了多个纺纱单元1中的、配置成沿着规定方向d相邻的一对第1纺纱单元(第1纱线卷绕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第2纱线卷绕单元)1b。但实际上多对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隔着框架17沿着规定方向d并列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总称为纺纱单元1。此外,在图2和图3中,在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的每一个中省略了结构的一部分。

如图1所示,纺纱单元1用纺纱装置(第1纺纱装置、第2纺纱装置)3对从牵伸装置(第1牵伸装置、第2牵伸装置)2送来的纤维束(第1纤维束、第2纤维束)f进行纺纱而生成纱线(第1纱线、第2纱线)y,并用卷绕装置(第1卷绕装置、第2卷绕装置)4卷绕生成的纱线y而形成卷装(第1卷装、第2卷装)p。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纱线y的移动方向上的上游简称为上游,将纱线y的移动方向上的下游简称为下游。

在纺纱单元1中,沿着纱线y的移动路径从上游侧开始按顺序设置有牵伸装置2、纺纱装置3、纱线蓄留装置5、纱线监视装置6以及卷绕装置4。纺纱单元1的各部由设于每个纺纱单元1的单元控制器(未图示)控制。一对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共有一个接纱装置90(参照图2和图3)。接纱装置90在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的每一个中位于接纱位置(详细情况后述)并进行接纱。

牵伸装置2具有4对牵伸罗拉对21、22、23、24。4对牵伸罗拉对21、22、23、24沿着纱线y的移动路径从上游侧开始按顺序分别为后罗拉对、第3罗拉对、中间罗拉对、前罗拉对。牵伸罗拉对21由作为从动罗拉的顶罗拉21a和作为驱动罗拉的底罗拉21b构成。牵伸罗拉对22由作为从动罗拉的顶罗拉22a和作为驱动罗拉的底罗拉22b构成。牵伸罗拉对23由作为从动罗拉的顶罗拉23a和作为驱动罗拉的底罗拉23b构成。牵伸罗拉对24由作为从动罗拉的顶罗拉24a和作为驱动罗拉的底罗拉24b构成。在构成作为中间罗拉对的牵伸罗拉对23的顶罗拉23a和底罗拉23b的每一个上架设有输送带25。牵伸装置2通过一边用4对牵伸罗拉对21、22、23、24夹持从纱条筒供给的纱条s一边进行输送,拉伸纱条s而生成纤维束f。如图2和图3所示,第1纺纱单元1a的牵伸装置2的顶罗拉21a、22a、23a、24a和第2纺纱单元1b的牵伸装置2的顶罗拉21a、22a、23a、24a由相对于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共用设置的牵伸摇架26支承。

如图1所示,纺纱装置3以回旋空气流对在牵伸装置2生成的纤维束f进行纺纱而生成纱线y。具体而言(但未图示),纺纱装置3包括纤维引导部、回旋流产生喷嘴以及中空引导轴体。纤维引导部将从牵伸装置2送来的纤维束f引导至纺纱装置3内的纺纱室。回旋流产生喷嘴配置在纤维束f的路径的周围,并在纺纱室内产生回旋空气流。由此,在纺纱室内使纤维端反转并回旋。中空引导轴体将纺纱而成的纱线y从纺纱室引导至纺纱装置3的外部。在纺纱装置3中生成的纱线y由输出罗拉7和握持罗拉8夹持并朝向纱线蓄留装置5送出。此外,也可以省略输出罗拉7和握持罗拉8,利用纱线蓄留装置5从纺纱装置3拉出纱线y。

纱线蓄留装置5具有纱线蓄留罗拉51、驱动马达52以及导纱钩部件53。驱动马达52使纱线蓄留罗拉51旋转。导纱钩部件53将纱线y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纱线蓄留装置5通过将纱线y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从而暂时蓄留纱线y。此外,在纺纱单元1中,在纱线蓄留装置5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较大地改变纱线y的移动路径的方向。具体而言,在纱线蓄留装置5的上游侧,使纱线y从前侧朝向纱线蓄留装置5大致水平地移动,在纱线蓄留装置5的下游侧,使纱线y从纱线蓄留装置5朝向前侧且上侧倾斜地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纺纱机10,将具有操作人员用的通路的一侧称为前侧,将其相反侧称为后侧。将纺纱机10的高度方向上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纺纱机10的高度方向上的下侧简称为下侧。

导纱钩部件53被支承为可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51相对旋转。纱线蓄留罗拉51和导纱钩部件53中的一方上安装有永磁体,而在另一方上安装有磁滞件。利用这些磁机构产生抵抗导纱钩部件53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51相对旋转的转矩。因此,仅在超过该转矩的力施加在导纱钩部件53上的情况(规定值以上的张力施加在纱线y上的情况)下,导纱钩部件53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51相对旋转,卷绕于纱线蓄留罗拉51的纱线y被退绕。在超过该转矩的力未施加在导纱钩部件53上的情况下,导纱钩部件53与纱线蓄留罗拉51一体地旋转,纱线y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

这样,当在纱线蓄留装置5的下游侧纱线y的张力上升时纱线蓄留装置5退绕纱线y,在纱线蓄留装置5的下游侧纱线y的张力降低时(当纱线y看起来快松弛时)纱线蓄留装置5蓄留纱线y。由此,纱线蓄留装置5能够消除纱线y的松弛而对纱线y赋予适当的张力。而且,纱线蓄留装置5能够吸收在纱线蓄留装置5下游侧的纱线y的张力变动,并防止该张力变动影响纱线y在纱线蓄留装置5的上游侧的移动。

在纱线蓄留装置5的上游侧附近配置有第1引导件11。第1引导件11将纱线y引导至纱线蓄留装置5。在纱线蓄留装置5的下游侧附近配置有一对第2引导件12和第3引导件13。第2引导件12和第3引导件13使从纱线蓄留装置5退绕的纱线y的动作稳定。为了在进行接纱等时将纱线y拉近至纱线蓄留装置5,第1引导件11和第2引导件12可移动。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1个接纱装置90仅相对于一对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共用设置。接纱装置90在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的每一个中进行纱线y的接纱。即,在第1纺纱单元1a中纱线y由于某些理由而在纺纱装置3与卷装p之间成为断裂状态时,接纱装置90在第1纺纱单元1a中的第1接纱位置sp1(图2中以实线表示的位置)连接来自纺纱装置3的纱线y与来自卷装p的纱线y。在第2纺纱单元1b中纱线y由于某些理由而在纺纱装置3与卷装p之间成为断裂状态时,接纱装置90在第2纺纱单元1b中的第2接纱位置sp2(图3中以实线表示的位置)连接来自纺纱装置3的纱线y与来自卷装p的纱线y。

接纱装置90设置成可沿着规定方向d在第1框架17a与第2框架17b之间的区域移动,且超出第1框架17a与第2框架17b之间的区域的移动被限制。第1框架17a沿着第1纺纱单元1a的与第2纺纱单元1b相反一侧的端部竖立设置,并至少支承第1纺纱单元1a的一部分(卷绕装置4等)。第2框架17b沿着第2纺纱单元1b的与第1纺纱单元1a相反一侧的端部竖立设置,并至少支承第2纺纱单元1b的一部分(卷绕装置4等)。

也就是说,接纱装置90可沿着规定方向d在第1纺纱单元1a的与第2纺纱单元1b相反一侧的端部与第2纺纱单元1b的与第1纺纱单元1a相反一侧的端部之间的区域移动。但是,接纱装置90超出了第1纺纱单元1a的与第2纺纱单元1b相反一侧的端部与第2纺纱单元1b的与第1纺纱单元1a相反一侧的端部之间的区域的移动被限制。接纱装置90可沿着规定方向d在第1纺纱单元1a的第1接纱位置sp1与第2纺纱单元1b的第2接纱位置sp2之间移动是由于:规定方向d上的接纱装置90的宽度w1为规定方向d上的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的每一个的宽度w2以下。此外,规定方向d上的接纱装置90的宽度w1例如为21omm以上、260mm以下。规定方向d上的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的每一个的宽度w2例如为215mm以上、270mm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w1为从垂直于规定方向d的方向观察时(例如从前侧观察时)容纳一个接纱装置90的整体的最小长方形的“沿着规定方向d的边的长度”。另外,宽度w2为从垂直于规定方向d的方向观察时(例如从前侧观察时)容纳一个纺纱单元1的整体的最小长方形的“沿着规定方向d的边的长度”。不过,宽度w1也能够理解为:在假设接纱装置90同时位于相邻配置的两个纺纱单元1的每一个中的情况下,从垂直于规定方向d的方向观察时除去两个接纱装置90相互重叠的部分得到的一个接纱装置90的部分(不重叠的部分)的“规定方向d上的宽度”。宽度w2也能够理解为将第1框架17a的内侧部与第2框架17b的内侧部的距离除以存在于其之间的纺纱单元1的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得到的值。宽度w2也能够理解为将第1框架17a的宽度的中心部与第2框架17b的宽度的中心部的距离除以存在于其之间的纺纱单元1的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得到的值。宽度w2也能够理解为从纱线y的移动路径向规定方向d上的两侧各取规定长度的范围。该情况下,纱线y的移动路径既可以通过宽度w2的中心,也可以不通过。

接纱装置90具有接纱部91、上游侧纱线输送部(纱线输送部)92、下游侧纱线输送部(纱线输送部)93、滑架主体97、驱动部98以及控制部(未图示)。滑架主体97可沿着架设于第1框架17a与第2框架17b之间的一对轨道18a、18b移动。具体而言,在滑架主体97上设有引导罗拉94、从动罗拉95以及驱动罗拉96。引导罗拉94设置成在与设于上侧轨道18a上的槽卡合的状态下可转动。从动罗拉95设置成在从前侧与上侧轨道18a抵接的状态下可转动。驱动罗拉96设置成在从前侧与下侧轨道18b抵接的状态下可转动。驱动罗拉96通过装载于滑架主体97的作为驱动马达的驱动部98而旋转。控制部控制接纱部91、上游侧纱线输送部92、下游侧纱线输送部93以及驱动部98的动作。

接纱部91是在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的每一个中利用回旋空气流使来自纺纱装置3的纱线y与来自卷装p的纱线y捻合从而进行接纱的捻接装置。不过,接纱部91不限定于捻接装置,例如也可以是机械式的打结器等。

接纱部91以相对于第1纺纱单元1a中的纱线y的移动路径可进退的方式、并以相对于第2纺纱单元1b中的纱线y的移动路径可进退的方式安装于滑架主体97。在接纱装置90位于第1接纱位置sp1时,接纱部91在第1纺纱单元1a的纱线y的移动路径上或纱线y的移动路径的附近前进,在第1纺纱单元1a中进行接纱。在接纱装置90位于第2接纱位置sp2时,接纱部91在第2纺纱单元1b的纱线y的移动路径上或纱线y的移动路径的附近前进,在第2纺纱单元1b中进行接纱。在接纱装置90位于第1待机位置wp1(在图2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时,接纱装置90位于第2待机位置wp2(在图3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时以及接纱装置90沿着规定方向d移动时,接纱部91被保持在从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的每一个的纱线y的移动路径上或纱线y的移动路径附近后退的位置。

在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的每一个中接纱部91进行接纱时,上游侧纱线输送部92向接纱部91输送来自纺纱装置3的纱线y。上游侧纱线输送部92构成为管状,以可将基端部92a作为中心向上侧和下侧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滑架主体97。上游侧纱线输送部92通过将基端部92a作为中心向下侧转动,使前端部92b位于输出罗拉7和握持罗拉8的下游侧附近,并利用吸引空气流捕捉来自纺纱装置3的纱线y。上游侧纱线输送部92通过将基端部92a作为中心向上侧转动,向接纱部91输送来自纺纱装置3的纱线y。在利用上游侧纱线输送部92捕捉并输送来自纺纱装置3的纱线y时,既可以使输出罗拉7与握持罗拉8接触,也可以使输出罗拉7与握持罗拉8分离。

在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的每一个中接纱部91进行接纱时,下游侧纱线输送部93向接纱部91输送来自卷装p的纱线y。下游侧纱线输送部93构成为管状,以可将基端部93a作为中心向上侧和下侧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滑架主体97。下游侧纱线输送部93通过将基端部93a作为中心向上侧转动,使前端部93b位于卷绕装置4的上游侧附近,并利用吸引空气流捕捉来自卷装p的纱线y。下游侧纱线输送部93通过将基端部93a作为中心向下侧转动,向接纱部91输送来自卷装p的纱线y。也可以用一个驱动马达来驱动接纱部91、上游侧纱线输送部92以及下游侧纱线输送部93。

利用驱动马达(未图示)使接纱部91相对于纱线y的移动路径进退。上游侧纱线输送部92和下游侧纱线输送部93以凸轮等连结机构连结,利用相对于上游侧纱线输送部92和下游侧纱线输送部93共用设置的驱动马达(未图示)使上游侧纱线输送部92和下游侧纱线输送部93向上侧和下侧转动。也可以针对上游侧纱线输送部92和下游侧纱线输送部93分别设置驱动马达。

通过上游侧纱线输送部92和下游侧纱线输送部93与吸引用管道19连接,在上游侧纱线输送部92和下游侧纱线输送部93产生吸引空气流(参照图1)。吸引用管道19沿着一对轨道18a、18b在全部纺纱单元1中延伸。在吸引用管道19中以与各纺纱单元1对应的方式设有闸门(未图示)。仅在接纱装置90位于第1接纱位置sp1时,与第1纺纱单元1a对应地设置的闸门被打开,吸引用管道19与设于接纱装置90的吸引用连接部连接。由此,吸引空气流从上游侧纱线输送部92和下游侧纱线输送部93朝向吸引用管道19流动。仅在接纱装置90位于第2接纱位置sp2时,与第2纺纱单元1b对应地设置的闸门被打开,吸引用管道19与设于接纱装置90的吸引用连接部连接。由此,吸引空气流从上游侧纱线输送部92和下游侧纱线输送部93朝向吸引用管道19流动。

通过连接从压缩空气流流经的喷射用管道(未图示)分支出来的空气管道(管)(未图示)与接纱部91,在接纱部91产生喷射空气流。喷射用管道沿着一对轨道18a、18b在全部纺纱单元1中延伸。在接纱部91进行接纱动作的情况下,空气管道与设于接纱装置90的图示省略的电磁阀连接。通过在适当的定时将电磁阀从关闭切换为打开,接纱部91能够喷射用于接纱的空气流。

也可以在喷射用管道上以与各纺纱单元1对应的方式设置闸门(未图示)来代替上述结构。仅在接纱装置90位于第1接纱位置sp1时,与第1纺纱单元1a对应地设置的闸门被打开,喷射用管道与设于接纱装置90的喷射用连接部连接。由此,喷射空气流从喷射用管道朝向接纱部91流动。仅在接纱装置90位于第2接纱位置sp2时,与第2纺纱单元1b对应地设置的闸门被打开,喷射用管道与设于接纱装置90的喷射用连接部连接。由此,喷射空气流从喷射用管道朝向接纱部91流动。

在接纱装置90的滑架主体97上装载有阀,所述阀对在接纱部91产生的空气流的流路进行开闭。但是,在滑架主体97在未装载对在上游侧纱线输送部92和下游侧纱线输送部93的每一个产生的空气流的流路进行开闭的阀以及调整在接纱部91、上游侧纱线输送部92和下游侧纱线输送部93的每一个产生的空气流的压力的调节器。调整在接纱装置90中需要的空气的压力的调节器(未图示)相对于设置在纺纱机10中的多个接纱装置90共用地设置在机台侧(例如原动机箱内)。由此,实现滑架主体97的小型化。在上游侧纱线输送部92除了吸引空气流之外还产生加捻用的空气流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滑架主体97上装载开闭在上游侧纱线输送部92产生的空气流的流路的阀。

如图1所示,纱线监视装置6利用光学式传感器监视移动的纱线y的粗细。纱线监视装置6在检测出纱线y的纱线缺陷(纱线y的粗细等存在异常的位置)的情况下,将纱线缺陷检测信号发送给单元控制器。单元控制器当接收到纱线缺陷检测信号时,使配置于纱线监视装置6的上游侧附近的刀具14动作,使刀具14切断纱线y。此外,纱线监视装置6不限定于光学式传感器,例如也可以是静电电容式传感器等。纱线监视装置6也可以检测出纱线y所包含的异物。纱线监视装置6也可以包括刀具,而不是与纱线监视装置6分开地设置刀具14。另外,也可以省略刀具14而停止纺纱装置3的纺纱动作并切断纱线y。

卷绕装置4卷绕在纺纱装置3生成的纱线y而形成卷装p。卷绕装置4具有摇架臂41、卷绕卷筒42以及纱线拉出装置43。

摇架臂41以使用于卷绕纱线y的卷绕管t可转动的方式支承该卷绕管t。摇架臂41设置成可将基端部作为中心向上侧和下侧转动,被施力成将基端部作为中心向下侧转动。由此,即使纱线y卷绕于卷绕管t而卷装p的直径逐渐变大,摇架臂41也能够使卷装p以适当的压力与卷绕卷筒42接触。

通过传递驱动马达(未图示)的驱动力,卷绕卷筒42在与卷绕管t或卷装p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旋转。在卷绕卷筒42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用于使纱线y以规定宽度横动的横动槽。由此,卷绕装置4能够一边使纱线y横动一边将纱线y卷绕在卷绕管t上而形成卷装p。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卷绕卷筒42旋转的驱动马达设置在每个纺纱单元1上。因此,在需要接纱等的纺纱单元1中拉出卷装p的纱线y时,能够使卷绕卷筒42独立地动作并使卷装p反向旋转。

纱线拉出装置43配置在卷绕卷筒42的上游侧附近。在纱线拉出装置43的上游侧附近配置有第4引导件16。纱线拉出装置43在进行接纱等时以沿着卷装p的外周面向下侧流动的方式产生空气流。由此,纱线拉出装置43能够从卷装p拉出卷装p的纱线y,并将纱线y引导至第4引导件16。下游侧纱线输送部93通过将基端部93a作为中心向上侧转动,使前端部93b位于第4引导件16的上游侧附近。而且,下游侧纱线输送部93能够利用吸引空气流捕捉来自卷装p的纱线y。

接着,着眼于一对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说明在纺纱机10中实施的接纱动作。

在第1纺纱单元1a中纱线y断裂的情况(具体而言,在卷装p的卷绕期间发生了纱线断裂的情况或者刀具14切断纱线y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接纱装置90移动至第1纺纱单元1a的第1接纱位置sp1并停止。这时,如图4所示,使由卷绕装置4进行的卷装p的卷绕动作、由牵伸装置2进行的牵伸动作以及由纺纱装置3进行的纺纱动作停止,第1引导件11和第2引导件12从纱线蓄留装置5附近向输出罗拉7和握持罗拉8的上方移动。在接纱装置90中,接纱部91在第1纺纱单元1a的纱线y的移动路径上或纱线y的移动路径的附近前进。

接着,下游侧纱线输送部93向上侧转动,并捕捉由纱线拉出装置43拉出并引导至第4引导件16的来自卷装p的纱线y。然后,如图5所示,下游侧纱线输送部93向下侧转动并向接纱部91输送来自卷装p的纱线y。这时,通过卷绕卷筒42使卷装p反向旋转。接着,如图4所示,上游侧纱线输送部92向下侧转动,并移动至捕捉来自纺纱装置3的纱线y的位置。然后,再次开始牵伸装置2的牵伸动作和纺纱装置3的纺纱动作,并利用上游侧纱线输送部92捕捉从纺纱装置3纺出的纱线y。随后,如图5所示,上游侧纱线输送部92向上侧转动并向接纱部91输送来自纺纱装置3的纱线y。此外,也可以先进行利用上游侧纱线输送部92捕捉和输送来自纺纱装置3的纱线y,之后进行利用下游侧纱线输送部93捕捉和输送来自卷装p的纱线y。

接着,如图6所示,第1引导件11在捕捉来自纺纱装置3的纱线y的同时向纱线蓄留装置5的上游侧附近移动。接着,如图7所示,第2引导件12在捕捉来自纺纱装置3的纱线y的同时向纱线蓄留装置5的下游侧附近移动。然后,接纱部91进行接纱。由此,能够将纱线y钩挂在纱线蓄留装置5的导纱钩部件53上,并将纱线y蓄留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能够消除在接纱期间产生的纱线y的松弛。

当由接纱部91进行的接纱完成时,再次开始由卷绕装置4进行的卷装p的卷绕动作。然后,如图2所示,接纱装置90移动至接近第1纺纱单元1a的第1接纱位置sp1的第1待机位置wp1并停止。

此外,在第2纺纱单元1b中纱线y断裂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接纱装置90移动至第2纺纱单元1b的第2接纱位置sp2并停止,与上述同样地,在第2纺纱单元1b进行接纱动作。然后,当该接纱动作完成时,接纱装置90移动至接近第2纺纱单元1b的第2接纱位置sp2的第2待机位置wp2并停止。这样,接纱装置90不在二等分第1接纱位置sp1与第2接纱位置sp2的中心位置待机。接纱装置90的待机位置是从该中心位置朝向进行接纱动作的接纱位置偏移了的位置。由此,在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双方中需要进行接纱动作的情况下,通过在该时刻从待机的待机位置移动至较近的接纱位置,能够高效地实施接纱动作。

如以上说明地,在纺纱机10中,接纱装置90仅相对于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共用设置。因此,即使各纺纱单元1中的接纱次数较少,与接纱装置90设于每个纺纱单元1的情况相比,接纱所需的接纱装置90的数量难以变得过剩。另外,即使各纺纱单元1中的接纱次数较多,与接纱装置90相对于20个以上、40个以下纺纱单元1共用设置的情况比,接纱所需的接纱装置90的数量难以不足(即,从需要接纱到开始接纱的等待时间缩短化)。因此,根据纺纱机10,能够抑制成本效益下降和卷装p的生产率下降这两者。

在纺纱机10中,由于各接纱装置90的移动距离变短,能够适度地抑制滑架主体97的刚性,使各罗拉94、95、96和驱动部98小型化。由此,能够使接纱装置90轻重量化而实现构成接纱装置90的部件长寿命化,使接纱装置90相对于一对轨道18a、18b的装卸容易而实现维护性的提高。在纺纱机10中,由于各接纱装置90的移动距离变短,驱动部98的选择范围也扩展。例如,作为驱动部98,也能够使用气缸等致动器来代替驱动马达。

在纺纱机10中,接纱装置90设置成可沿着规定方向d在第1框架17a与第2框架17b之间的区域移动,且超出第1框架17a与第2框架17b之间的区域的移动被限制。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共享接纱装置90。另外,由于无需设置使接纱装置90移动的专用空间,能够增大纺纱机10的布局的自由度。而且,无需在第1框架17a和第2框架17b上设置使接纱装置90通过的开口。因此,例如与设置该开口的情况相比,能够以较少的材料确保第1框架17a和第2框架17b足够的刚性。

在纺纱机10中,规定方向d上的接纱装置90的宽度w1为规定方向d上的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的每一个的宽度w2以下。由此,由于接纱装置90不会超出至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的每一个的外侧,能够抑制纺纱机10的设置空间扩大。而且,能够使不同的两个接纱装置90同时位于以隔着框架17(第1框架17a或第2框架17b)而相邻的方式配置的两个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的每一个中,并也能够在该两个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的每一个中实施纱线y的接纱。

在纺纱机10中,接纱装置90具有用于使其沿着规定方向d移动的驱动部98。由此,能够使接纱装置90容易地移动至适当的位置。

在纺纱机10中,接纱装置90具有在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的每一个中进行接纱的接纱部91。由此,能够在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的每一个中适当地实施接纱。

在纺纱机10中,接纱部91设置成:相对于第1纺纱单元1a中的纱线y的移动路径可进退,另外,相对于第2纺纱单元1b中的纱线y的移动路径可进退。由此,能够在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的每一个中的接纱时间以外的时间使接纱部91预先退避从而不妨碍各部件。能够在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的每一个中的接纱时,接纱部91在纱线y的移动路径上或纱线y的移动路径附近适当地实施接纱。而且,通过在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的每一个中的接纱时间以外的时间使接纱部91退避从而不妨碍各部件,能够增大上游侧纱线输送部92和下游侧纱线输送部93的动作轨迹的自由度。

在纺纱机10中,接纱装置90具有:在进行接纱时向接纱部91输送来自纺纱装置3的纱线y的上游侧纱线输送部92以及在进行接纱时向接纱部91输送来自卷装p的纱线y的下游侧纱线输送部93。由此,在接纱时,能够适当地向接纱部91输送来自纺纱装置3的纱线y和来自卷装p的纱线y的每一个。

在纺纱机10中,第1纺纱单元1a的牵伸装置2的顶罗拉21a、22a、23a、24a和第2纺纱单元1b的牵伸装置2的顶罗拉21a、22a、23a、24a由相对于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共用设置的牵伸摇架26支承。由此,由于也由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共享牵伸摇架26,能够使纺纱机10的结构简单化。

以上,针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规定方向d上的接纱装置90的宽度w1也可以超过规定方向d上的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的每一个的宽度w2。在该情况下,通过在第1框架17a和第2框架17b的每一个上设置开口(至少可配置接纱装置90的一部分的开口),或者在第1纺纱单元1a与第1框架17a之间以及第2纺纱单元1b与第2框架17b之间的每一个上设置空间,也能够使接纱装置90在第1纺纱单元1a和第2纺纱单元1b的每一个中实施接纱。

作为下游侧纱线输送部93,也可以使用设置有具有与卷装p的长度相当的长度的长条状吸引口的抽吸口。在该情况下,不需要纱线拉出装置43和第4引导件16。也可以在纺纱单元1中设置上游侧纱线输送部92和下游侧纱线输送部93中的至少一个。在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实现接纱装置90的轻重量化。

接纱部91不限定于可相对于纱线y的移动路径进退,也可以固定于在接纱装置90中能够接纱的位置。也可以在接纱装置90中设置使第1引导件11和第2引导件12动作的机构。此外,也可以在接纱装置90中设置接纱动作所需的结构。牵伸摇架26也可以设置于每个纺纱单元1中。

本发明的纱线卷绕机不限定于纺纱机,也可以是自动络纱机等其他纱线卷绕机。本发明的第1纱线卷绕单元和第2纱线卷绕单元不限定于纺纱单元,也可以是络纱机单元等其他纱线卷绕单元。本发明的第1纱线卷绕单元和第2纱线卷绕单元也可以是使纱线在纺纱机10的高度方向上从上侧向下侧移动的部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