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菌喷雾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42999发布日期:2019-04-09 19:47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菌喷雾泵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液体(比如药液、液态化妆品、液态清洗剂等)存放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将容器内液体喷出的无菌喷雾泵。



背景技术:

喷雾泵是当用户按压时以喷雾状态喷射液体状态物质的泵,当喷雾泵用于喷射药液时,喷雾泵通常具有无菌的要求。目前,市面上存在各种形式的喷雾泵,但都存在下述缺点:

1、普通的喷雾泵多为开放式喷头的结构,在使用后空气直接与喷头处的药液接触,且药液残留在喷头内部,残留的药液与空气长时间接触易变质,且在下次使用时残留的药液又再次被喷出,直接影响使用效果。

2、普通的喷雾泵都设计有回气结构,用于在喷雾泵使用过程中将外部空气补充至容器内,否则喷雾泵无法正常工作,但外部空气直接进入容器内会对容器内的药液造成污染。

3、无菌喷雾泵大多采用真空泵的形式,而安装有真空泵的容器内的药液装量不得超过容器的2/3,且容器容量受一定限制,如容器容量偏大内部负压过大,会导致剂量不稳定;同时,随着喷雾泵使用次数的增加,容器内部压力不断加大,导致喷雾泵喷射剂量逐渐衰减,进而导致容器内液体无法全部使用完。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菌喷雾泵,其在喷雾泵正常工作时能够使外部空气补充至容器内,使容器容量、容器内药液装量、以及喷雾泵喷射剂量不受限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无菌喷雾泵,包括用于和容器相连接的主活塞、可上下移动地安装于主活塞的喷头、以及固定在喷头内的副活塞,所述副活塞可上下移动地安装于主活塞、且副活塞和主活塞之间形成有第一压缩空间和第二压缩空间,所述主活塞内具有与容器的内腔相通的主吸液腔、以及与主吸液腔相通的补气口,所述补气口与第二压缩空间连通、且补气口中固设有覆盖补气口的过滤元件,所述副活塞具有与主吸液腔相通的副吸液腔、第一排气构件、以及第二排气构件;未向下按压喷头时,所述主活塞和副活塞之间密封;向下按压喷头且主活塞与第一排气构件和第二排气构件抵接后,所述第一压缩空间通过第一排气构件和主吸液腔相通,所述第二压缩空间通过第二排气构件与无菌喷雾泵的外部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主活塞内固定有设在主吸液腔中的过滤连接器,所述补气口开设在过滤连接器中,所述过滤元件为固定于过滤连接器的过滤膜。

进一步地,所述主活塞具有主内环部、以及位于主内环部外周侧的主外环部,所述副活塞具有副内环部、以及位于副内环部外周侧的副外环部,所述主内环部的上端伸入副外环部和副内环部之间、且三者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压缩空间,所述副外环部的下端伸入主内环部和主外环部之间、且三者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压缩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主活塞在主内环部的上端设有与副内环部的外周面密封连接的第一密封圈、以及在主外环部的上端设有与副外环部的外周面密封连接的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排气构件包括至少两道固设在副内环部的外周面上且沿副内环部周向排布的第一凸筋、以及形成在相邻两道第一凸筋之间的第一排气通道,所述第二排气构件包括至少两道固设在副外环部的外周面上且沿副外环部周向排布的第二凸筋、以及形成在相邻两道第二凸筋之间的第二排气通道;当向下按压喷头后,所述第一凸筋顶开第一密封圈、使第一压缩空间通过第一排气通道与主吸液腔连通,所述第二凸筋顶开第二密封圈、使第二压缩空间通过第二排气通道与无菌喷雾泵的外部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无菌喷雾泵还包括套设在主外环部和副外环部外周的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副活塞和主活塞相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主活塞和喷头之间形成有空气通道,所述主活塞的外周设有一圈径向外突的上卡接部,所述喷头的内周设有一圈径向内突的下卡接部;未向下按压喷头时,所述上卡接部与下卡接部相抵接、且下卡接部与主活塞之间密封;向下按压喷头后,所述上卡接部与下卡接部相分离、且解除下卡接部与主活塞之间的密封,所述空气通道的一端与无菌喷雾泵的外部连通、另一端通过第二排气构件与第二压缩空间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无菌喷雾泵还包括固定在喷头内的喷雾嘴、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喷雾嘴和副活塞之间的密封阀、以及设在副吸液腔上端的单向阀组件,所述喷头具有喷射口,所述副活塞、喷头、密封阀和喷雾嘴之间形成有喷射通道,所述单向阀组件用于连通或封堵喷射通道与副吸液腔;当喷射通道中未填充满液体时,所述喷雾嘴、喷头和密封阀之间密封、以封堵喷射通道和喷射口;当喷射通道中填充满液体时,所述密封阀向下移动、使喷射通道与喷射口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阀上具有一段伸入副活塞中的阀下段部,所述阀下段部的外周套设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密封阀和副活塞相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阀上具有一段伸入喷雾嘴中的阀上段部,当喷射通道中未填充满液体时,所述阀上段部与喷雾嘴之间周面密封,所述喷雾嘴与喷头之间周面密封,所述喷头与密封阀之间端面密封。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阀上设有一段位于密封阀和喷雾嘴密封连接处下方的推动面,所述推动面为外端向外下方倾斜延伸的锥面。

进一步地,所述单向阀组件包括开设在副活塞上的阀口、设在阀口内侧且设在副活塞上的阀座密封面、以及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副活塞中的阀芯,所述阀口与喷射通道相通;当副吸液腔中未填充满液体时,所述阀芯与阀座密封面密封连接,所述阀芯封堵阀口和副吸液腔;当副吸液腔中填充满液体时,所述阀芯上移,所述阀口和副吸液腔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阀座密封面为内端向内下方倾斜延伸的锥面,所述阀芯为一不锈钢珠。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无菌喷雾泵,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通过第一压缩空间、第二压缩空间、第一排气构件、第二排气构件以及补气口实现无菌喷雾泵的正常工作,使得无菌喷雾泵能够吸取容器内的液体、并将液体喷出,由于其能够将外部空气正常补充至容器内,而不是采用真空泵形式,故本申请中的无菌喷雾泵不受装量和使用次数的影响,使容器容量、容器内药液装量、以及喷雾泵喷射剂量不受限制;并且通过过滤元件满足无菌喷雾泵正常工作的空气交换,又避免了污染,达到无菌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至图3为本申请中无菌喷雾泵在不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中主活塞和过滤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中副活塞和单向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中喷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中密封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中喷雾嘴的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0第一压缩空间

20第二压缩空间

30主活塞

301主吸液腔

302补气口

303主内环部

304主外环部

305第一密封圈

306第二密封圈

307上卡接部

308第一连接部

309第一台阶部

310第五连接部

311活塞主体部

312第六连接部

313活塞连接部

314第一腔室

315第三台阶部

40喷头

401下卡接部

402喷射口

403第四连接部

404喷头内环部

405喷头外环部

406第二腔室

407第七连接部

408第四密封面

409第六密封面

50副活塞

501副吸液腔

502第一排气构件

503第二排气构件

504副内环部

505副外环部

506第二连接部

507第三连接部

508第一卡槽

509第四台阶部

60过滤连接器

601过滤元件

602连接器内腔

603压套

604第二台阶部

70喷雾嘴

701第八连接部

702第二卡槽

703第二密封面

704第三密封面

80密封阀

801阀下段部

802阀上段部

803推动面

804阀连接部

805阀外环部

806第一密封面

807第五密封面

90单向阀组件

901阀口

902阀座密封面

903阀芯

110吸液管

120第一复位弹簧

130空气通道

140喷射通道

150第二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为便于叙述,以下实施例中上下方向定义如下:将无菌喷雾泵中与容器相连的一端定义为下端,将无菌喷雾泵中设有喷射口402的一端定义为上端,上下方向同时为无菌喷雾泵的轴向。

如图1、以及图4至图6所示,本申请提供的无菌喷雾泵包括主活塞30、喷头40和副活塞50;其中,主活塞30的下端用于和容器相连接,主活塞30内具有上下延伸的主吸液腔301、以及径向延伸的补气口302,主吸液腔301的下端与容器的内腔相通,补气口302的内端与主吸液腔301相通;喷头40的下段部分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主活塞30的外周;副活塞50的上端固定在喷头40的上段部分内,副活塞50随喷头40一起上下移动,故副活塞50的下端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主活塞30的上端,副活塞50具有副吸液腔501、第一排气构件502、以及第二排气构件503,副吸液腔501上下延伸、且副吸液腔501的下端与主吸液腔301的上端相通;副活塞50和主活塞30之间形成有第一压缩空间10和第二压缩空间20,第二压缩空间20的下端与补气口302的外端连通、且补气口302中固设有覆盖补气口302的过滤元件601。未向下按压喷头40时,如图1所示,主活塞30和副活塞50之间密封,使得第一压缩空间10与主吸液腔301之间不连通、以及第二压缩空间20与无菌喷雾泵的外部之间也不连通。向下按压喷头40至最下端,如图2所示,喷头40带动副活塞50一起相对于主活塞30下移,使得主活塞30同时与副活塞50上的第一排气构件502和第二排气构件503相抵接,此时,第一压缩空间10通过第一排气构件502和主吸液腔301相通,第二压缩空间20通过第二排气构件503与无菌喷雾泵的外部相通。因此,第一次向下按压喷头40至最下端,第一压缩空间10中的压缩空气依次经第一排气构件502和主吸液腔301后被排至容器内,同时,容器的内腔依次经主吸液腔301、补气口302、第二排气构件503和无菌喷雾泵的外部相通,容器内的压缩空气依次经主吸液腔301、补气口302和第二排气构件503后被排出至外部,使容器内的压力与外部压力平衡;松开喷头40,喷头40带动副活塞50向上回弹,如图3所示,第一压缩空间10、第二压缩空间20、以及主吸液腔301内形成负压,将容器内的液体吸出;第二次向下按压喷头40至最下端、以及后续的每一次向下按压喷头40至最下端,第一排气构件502和第二排气构件503都会使得容器内的压力与外部压力平衡,外部空气依次经第二排气构件503、第二压缩空间20、补气口302和主吸液腔301后补入容器内;之后松开喷头40,容器内的液体被吸出,以此不断循环,直至液体由喷头40上端的喷射口402喷出。因此,本申请通过第一压缩空间10、第二压缩空间20、第一排气构件502、第二排气构件503以及补气口302实现无菌喷雾泵的正常工作,使得无菌喷雾泵能够吸取容器内的液体、并将液体喷出,由于其能够将外部空气正常补充至容器内,而不是采用真空泵形式,故本申请中的无菌喷雾泵不受装量和使用次数的影响,使容器容量、容器内药液装量、以及喷雾泵喷射剂量不受限制;并且通过过滤元件601满足无菌喷雾泵正常工作的空气交换,又避免了污染,达到无菌的要求。

进一步地,主活塞30与容器之间、以及主活塞30与补气口302之间的优选连接结构为:如图1和图4所示,主活塞30内固定有设在主吸液腔301中的过滤连接器60,补气口302开设在过滤连接器60中,过滤元件601为固定于过滤连接器60的过滤膜,过滤膜通气不通水,隔绝向容器内补充外部空气时外部污染物进入容器内部。另外,过滤连接器60具有连接器内腔602,连接器内腔602为主吸液腔301的一部分,过滤连接器60的下端紧配合地固定连接有吸液管110,吸液管110上端与连接器内腔602相通、下端伸入容器内的液体中,副活塞50中有一部分可上下移动地穿设在过滤连接器60的连接器内腔602中。另外,过滤膜固定在一压套603中,该压套603固定在补气口302中,从而将过滤膜固设在补气口302中。

进一步地,主活塞30与副活塞50之间的优选连接结构为:如图1、图4和图5所示,主活塞30具有上下延伸的主内环部303、以及位于主内环部303外周侧且上下延伸的主外环部304,主内环部303通过水平延伸的第一连接部308与主外环部304相连;副活塞50具有上下延伸的副内环部504、以及位于副内环部504外周侧且上下延伸的副外环部505,副内环部504通过水平延伸的第二连接部506与副外环部505相连;主内环部303的上端伸入副外环部505和副内环部504之间、且三者之间形成第一压缩空间10,副外环部505的下端伸入主内环部303和主外环部304之间、且三者之间形成第二压缩空间20,故第一压缩空间10和第二压缩空间20都为环形腔室。另外,主活塞30在主内环部303、主外环部304和第一连接部308三者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一台阶部309,该第一台阶部309和过滤连接器60外周的第二台阶部604相抵接,对过滤连接器60向上装入主活塞30中时形成限位。

进一步地,如图1、图4和图5所示,主活塞30在主内环部303的上端设有与副内环部504的外周面密封连接的第一密封圈305、以及在主外环部304的上端设有与副外环部505的外周面密封连接的第二密封圈306,第一排气构件502包括两道固设在副内环部504的外周面上且沿副内环部504周向排布的第一凸筋、以及形成在相邻两道第一凸筋之间的第一排气通道,第二排气构件503包括两道固设在副外环部505的外周面上且沿副外环部505周向排布的第二凸筋、以及形成在相邻两道第二凸筋之间的第二排气通道。未向下按压喷头40时,如图1所示,第一密封圈305远离于第一凸筋,使主活塞30的主内环部303与副活塞50的副内环部504之间密封,进而封堵第一压缩空间10与过滤连接器60的连接器内腔602,也即封堵第一压缩空间10与主吸液腔301,进而使得第一压缩空间10与容器内部不连通;同时,第二密封腔远离于第二凸筋,使主活塞30的主外环部304与副活塞50的副外环部505之间密封,进而封堵第二压缩空间20与外界。向下按压喷头40至最下端时,如图2所示,喷头40带动副活塞50下移,第一密封圈305被第一凸筋顶开,使得第一压缩空间10通过第一排气通道与连接器内腔602连通,也即使得第一压缩空间10通过第一排气通道与主吸液腔301连通,进而连通第一压缩空间10和容器内部;同时,第二密封腔被第二凸筋顶开,使得第二压缩空间20通过第二排气通道与无菌喷雾泵的外部连通,进而使得容器内部与外界连通、容器内外压力平衡。

进一步地,主活塞30、副活塞50与喷头40之间的优选连接结构为: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副活塞50在副外环部505的外周侧设有折弯延伸的第三连接部507,第三连接部507和副外环部505之间形成有一圈第一卡槽508;喷头40的内壁上设有向下延伸的第四连接部403,喷头40的第四连接部403卡接在副活塞50的第一卡槽508中,进而将副活塞50固定于喷头40。另外,主活塞30还具有从主外环部304的下端水平向外延伸的第五连接部310、从第五连接部310的外端向上延伸的一圈活塞主体部311、从活塞主体部311的上端水平向外延伸的第六连接部312、从第六连接部312的外端向下延伸的一圈活塞连接部313、形成在主外环部304与活塞主体部311之间的第一腔室314、以及固设在第一腔室314底部的第三台阶部315,第一腔室314中设有套设在主外环部304和副外环部505外周的第一复位弹簧120,第一复位弹簧120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副活塞50的第三连接部507和主活塞30的第三台阶部315相抵接;向下按压喷头40时,第一复位弹簧120被压缩;则松开喷头40后,在第一复位弹簧120的作用下使得副活塞50和喷头40一起向上回弹。如图1、图4和图6所示,喷头40的下段部分具有喷头内环部404、位于喷头内环部404外周侧的喷头外环部405、以及形成在喷头内环部404和喷头外环部405之间的第二腔室406,喷头内环部404位于活塞主体部311的内周侧,喷头外环部405位于活塞连接部313的外周侧,故主活塞30中的活塞主体部311、第六连接部312和活塞连接部313位于喷头40的第二腔室406内。特别地,喷头内环部404与主外环部304之间的区域、喷头内环部404与活塞主体部311之间的间隙、喷头40中位于第六连接部312上方的一部分第二腔室406、以及喷头外环部405与活塞连接部313之间的间隙形成一道空气通道130,故主活塞30和喷头40之间形成有空气通道130;主活塞30在活塞连接部313上端的外周设有一圈径向外突的上卡接部307,喷头40在喷头外环部405的内周面是上设有一圈径向内突的下卡接部401,下卡接部401位于上卡接部307的下方侧;未向下按压喷头40时,上卡接部307与下卡接部401相抵接、且下卡接部401与活塞连接部313之间密封,进而使喷头40与主活塞30之间密封,从而封堵外界和空气通道130的一端,而空气通道130的另一端与第二压缩空间20之间也由第二排气构件503封堵;向下按压喷头40至最下端时,上卡接部307与下卡接部401相分离,并解除下卡接部401与活塞连接部313之间的密封,使得空气通道130的一端与外界相通,而空气通道130的另一端也通过第二排气构件503与第二压缩空间20相通,进而使得容器内外压力平衡。

如图1至图3所示,无菌喷雾泵还包括固定在喷头40内的喷雾嘴70、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喷雾嘴70和副活塞50之间的密封阀80、以及设在副吸液腔501上端的单向阀组件90,喷头40的上端具有喷射口402,副活塞50、喷头40、密封阀80和喷雾嘴70之间形成有喷射通道140,单向阀组件90用于连通或封堵喷射通道140的下端与副吸液腔501。经多次向下按压喷头40后,吸液管110吸取容器内的液体后,液体逐渐填充满连接器内腔602和副吸液腔501;当副吸液腔501中未填充满液体时,单向阀组件90处于关闭状态、以封堵喷射通道140和副吸液腔501;当副吸液腔501中填充满液体时,液体的压力迫使单向阀组件90打开、以连通喷射通道140和副吸液腔501,则液体逐渐填充满喷射通道140;当喷射通道140中未填充满液体时,则喷雾嘴70、喷头40和密封阀80之间密封,以此来封堵喷射通道140的上端和喷射口402;当喷射通道140中填充满液体时,液体的压力迫使密封阀80向下移动、以使喷射通道140的上端与喷射口402相通,则液体经喷雾嘴70后产生雾化效果,并由喷头40上的喷射口402喷出;液体喷出后内部压力消失,喷雾嘴70、喷头40和密封阀80之间再次密封,以此循环,从而可防止残留的药液与空气接触,避免污染。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单向阀组件90包括开设在副活塞50的副内环部504上的阀口901、设在阀口901内侧且设在副活塞50的副内环部504上的阀座密封面902、以及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副活塞50中的阀芯903;阀座密封面902为内端向内下方倾斜延伸的锥面,阀芯903为一不锈钢珠;阀口901与喷射通道140的下端相通;当副吸液腔501中未填充满液体时,阀芯903与阀座密封面902密封连接,故阀芯903封堵阀口901和副吸液腔501,以封堵喷射通道140和副吸液腔501;当副吸液腔501中填充满液体时,液体压力迫使阀芯903上移,使得阀口901和副吸液腔501相通,从而使得喷射通道140和副吸液腔501相通。

进一步地,如图1、图5和图7所示,密封阀80具有一段伸入副活塞50中的阀下段部801、一段伸入喷雾嘴70中的阀上段部802、从阀下段部801和阀上段部802连接处水平向外延伸的阀连接部804、从阀连接部804的外端向下延伸并位于阀下段部801外周的阀外环部805,副活塞50中副内环部504的上端伸入阀外环部805和阀下段部801之间,同时,副活塞50在副内环部504的内周设有第四台阶部509,阀下段部801的外周套设有位于副内环部504内周侧的第二复位弹簧150,第二复位弹簧150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密封阀80中的阀连接部804和副活塞50中的第四台阶部509相抵接;当喷射通道140中未填充满液体时,在第二复位弹簧150的作用下使得密封阀80向上顶住喷雾嘴70和喷头40,进而使得喷雾嘴70、喷头40和密封阀80之间密封;当喷射通道140中填充满液体时,液体的压力克服第二复位弹簧150的作用力,进而可迫使密封阀80下移;液体喷出后内部压力消失时,第二复位弹簧150又使得密封阀80上移顶住喷雾嘴70和喷头40。另外,为了便于液体向下推移密封阀80,密封阀80的阀上段部802的外周面上设有一段位于密封阀80和喷雾嘴70密封连接处下方的推动面803,推动面803为外端向外下方倾斜延伸的锥面。

进一步地,喷头40和喷雾嘴70之间的优选连接结构为:如图1、图6和图8所示,喷头40上端的内壁上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七连接部407;喷雾嘴70的外周设有折弯延伸的第八连接部701,第八连接部701与喷雾嘴70之间形成有一圈第二卡槽702;喷头40的第七连接部407卡接在喷雾嘴70的第二卡槽702中,进而将喷雾嘴70固定于喷头40。另外,当喷射通道140中未填充满液体时,喷雾嘴70、喷头40和密封阀80之间密封结构优选为:密封阀80在阀上段部802的外周设有第一密封面806,喷雾嘴70的内周设有第二密封面703,第一密封面806和第二密封面703相配合,使密封阀80的阀上段部802与喷雾嘴70之间形成周面密封;喷雾嘴70的外周设有第三密封面704,喷头40的内周设有第四密封面408,第三密封面704和第四密封面408相配合,使喷雾嘴70与喷头40之间形成周面密封;密封阀80的阀上段部802的上端面具有第五密封面807,喷头40顶部的下端面具有第六密封面409,第五密封面807和第六密封面409相配合,使喷头40与密封阀80之间形成端面密封。当喷射通道140中填充满液体使密封阀80下移后,解除密封阀80和喷雾嘴70之间的周面密封、以及密封阀80与喷头40之间的端面密封,副内环部504和副外环部505上段的一段区域、阀外环部805和喷头40之间的间隙、阀外环部805与喷雾嘴70之间的间隙依次连通形成喷射通道140,且喷射通道140的上端延伸至喷射口402处。

综上所述,上述无菌喷雾泵的工作原理如下:

1、初始状态下,如图1所示,喷头40未往下按,第一压缩空间10和第二压缩空间20内都有空气,容器内的液体未被吸入连接器内腔602(即主吸液腔301)中,主活塞30和副活塞50之间密封,主活塞30和喷头40之间密封,副活塞50中的单向阀组件90关闭,密封阀80和喷雾嘴70之间周面密封,密封阀80和喷头40之间端面密封,第一压缩空间10与连接器内腔602之间由第一密封圈305封堵,第二压缩空间20和空气通道130之间由第二密封圈306封堵,空气通道130和外界之间由主活塞30和喷头40之间的密封结构封堵,故无菌喷雾泵在不工作时为全密封状态,达到无菌的目的。

2、第一次向下按压喷头40至最下端,如图2所示,喷头40带动喷雾嘴70和副活塞50一起下移,第一压缩空间10和第二压缩空间20被压缩,第一复位弹簧120被压缩,喷头40和主活塞30之间的密封被解除;第一密封圈305被第一凸筋顶开,则第一压缩空间10内的压缩空气经第一排气通道和连接器内腔602被排入容器内;同时,第二密封腔被第二凸筋顶开,容器内外压力平衡,故容器内的压缩空气依次经连接器内腔602、补气口302、第二压缩空间20、第二排气通道和空气通道130后被排出至无菌喷雾泵的外部。

3、松开喷头40,在第一复位弹簧120的作用下使得副活塞50上移,进而带动喷头40和喷雾嘴70一起上移回弹,如图3所示,第一压缩空间10、第二压缩空间20、以及连接器内腔602中形成负压,通过吸液管110将容器内的液体吸出。

4、第二次向下按压喷头40至最下端、以及后续的每一次向下按压喷头40至最下端,由于容器内的液体被吸出,故容器内形成负压;而通过第一排气构件502和第二排气构件503都会使得容器内的压力与外部压力平衡,故外部空气依次经空气通道130、第二排气通道、第二压缩空间20、补气口302和连接器内腔602后补充到容器内。

5、再次松开喷头40,副活塞50、喷头40和喷雾嘴70一起上移回弹,再次将容器内的液体吸出;重复循环按压喷头40至最下端和松开喷头40的动作,液体填充满连接器内腔602和副吸液腔501后顶开单向阀组件90的阀芯903,单向阀组件90打开;之后,液体填充满喷射通道140后使密封阀80下移,液体经喷雾嘴70后产生雾化效果、并由喷头40上的喷射口402喷出;液体喷出后内部压力消失,喷雾嘴70、喷头40和密封阀80之间再次密封,以此循环。

综上所述,本申请通过第一压缩空间10、第二压缩空间20、第一排气构件502、第二排气构件503以及补气口302实现无菌喷雾泵的正常工作,使得无菌喷雾泵能够吸取容器内的液体、并将液体喷出,由于其能够将外部空气正常补充至容器内,而不是采用真空泵形式,故本申请中的无菌喷雾泵不受装量和使用次数的影响,使容器容量、容器内药液装量、以及喷雾泵喷射剂量不受限制,提高了容器装量的利用率;并且通过过滤元件601满足无菌喷雾泵正常工作的空气交换,又避免了污染,达到无菌的要求。

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