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PE管或电缆的多功能放线架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497571发布日期:2019-04-23 21:45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PE管或电缆的多功能放线架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pe管或者电缆线安装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pe管或电缆的多功能放线架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在pe管或者电缆的安装作业工程中,作业工人发现整卷的pe管或电缆没有中心盘,导致放线费时费力,作业效率受到严重影响。虽然,放线架的结构设计已有申请人对此作了相关申请,有的放线架虽然便于安装携带但是功能单一、有的放线架虽然稳定性高但是结构尺寸较大,为了改进放线架,申请人以此作为研究背景,需要提出一种能够用于pe管或电缆多功能放线架,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省时省力、节省人工、功能多样的放线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pe管或电缆放线装置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pe管或电缆的多功能放线架及其使用方法,其具有结构设计合理、操作使用方便、取材方便、用途广泛、维护成本低、自动化程度相对较高、可有效提高作业工人放线效率等优点,尤其可用于路灯工程等市政工程的pe管与电缆放线。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pe管或电缆的多功能放线架,该放线架包括底座部、支撑部和放置部;其中,所述底座部包括槽钢和第一角钢,所述槽钢和第一角钢呈十字交叉焊接成底座部;所述支撑部设置于底座部的十字中心处;所述支撑部包括可调顶撑凹槽和可调顶撑螺杆;所述可调顶撑凹槽设置于底座部的中心十字处;所述可调顶撑螺杆设置与可调顶撑凹槽的顶部中央位置处;所述可调顶撑螺杆上同轴设置有轴承;所述轴承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调节轴承高度的调节螺母;所述下部的调节螺母的两端与所述第一角钢之间还设置有斜撑;所述放置部焊接于轴承上;所述放置部包括若干根第二角钢,每根第二角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呈十字交叉焊接于轴承的外周面上;所述放置部还包括门字形支架或者圆柱形支架;所述门字形支架或者圆柱形支架设置于上述第二角钢所在水平面的上部且与轴承同轴。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二角钢包括焊接端、连接部和自由端,所述焊接端与自由端通过连接部将两者连接;每根第二角钢的焊接端相互焊接呈放置部;所述自由端与连接部的夹角为钝角。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自由端与连接部之间通过铰链连接;所述铰链包括左侧合页板、右侧合页板和枢轴,所述左侧合页板上设置有左轴套,所述右侧合页板上设置有右轴套,所述枢轴设置于左轴套与右轴套中;所述左轴套和右轴套的内壁上均设置有若干个凸起,所述枢轴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一个与凸起形状配合的凹部;或者所述左轴套和右轴套的内壁上均设置有若干个凹部,所述枢轴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一个与凹部形状配合的凹部;所述枢轴的两端设置有防尘盖,所述防尘盖与左轴套、右轴套的端头部螺纹配合连接或者插接;所述自由端为可伸缩板;所述可伸缩板包括外壳板、以及伸缩滑动配合设置于外壳板内的内壳板,所述内壳板上设置有弹性突起;所述外壳板上设置有与若干个与弹性突起形状配合的通孔,所述通孔沿内壳板滑动方向在外壳板上并排设置。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该放线架还包括自动控制组件,所述自动控制组件包括控制器、电源、用于检测pe管或者电缆长度的长度传感器,所述电源与长度传感器、控制器电连接;所述长度传感器与控制器数据信号连接,用于实时检测pe管或者电缆长度信号,并将检测的长度信号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将接收到的长度信号经数据转换后存储与存储器中;所述自动控制组件还包括与控制器相连接的用于显示pe管或电缆长度的显示器;所述电源还与显示器电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可调顶撑凹槽上设置有水平仪,所述底座部还包括设置于第一角钢底部两端位置处的调节垫片;所述调节垫片可拆卸的设置于第一角钢底部两端用于调节底座部的水平度。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轴承与上下两端的调节螺母之间还设置有缓冲部,所述缓冲部为橡胶或者压缩弹簧。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斜撑为伸缩杆,所述第一角钢上设置有若干个限位孔,所述伸缩杆的杆端设置有与限位孔形状配合的限位凸起。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可调顶撑螺杆上设置有刻度。

本发明上述用于pe管或电缆的多功能放线架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利用可调顶撑凹槽顶部的水平仪调节底座部的水平位置,通过调节上端调节螺母和下端调节螺母将轴承固定在期望高度;

2)将两根斜撑分别固定在第一角钢的预设位置中用于支撑下端调节螺母;

3)将pe管或者电缆的卷线盘放置于放置部的门字形架或者圆柱形支架上;

4)通过将放置部的自由端旋转至期望的角度用于限位所述卷线盘,此时即完成了卷线盘的固定;

5)待完成pe管或电缆的安装作业后,将卷线盘从放置部中去下,取下斜撑,并将上部调节螺母和下端调节螺母恢复至初始位置即可。

采用本发明的用于pe管或电缆的多功能放线架及其使用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结构设计更加合理,安装方便,取材方便,可用于路灯工程等市政工程的pe管与电缆放线。

(2)利用上下两端的调节螺母能够调整轴承的安装高度,通过调整限位凸起在若干个限位孔中的位置可方便调整伸缩杆的长度以便于支撑。

(3)通过在可调顶撑凹槽上设置水平仪,能够便于pe管或电缆作业工人准确快速地确定放线架是否处于水平状态,如不水平,能够及时通过调节垫片调节高度。

(4)通过长度传感器能够方便作业工人准确地知晓已经作业的pe管或电缆的长度,一方面能够方便确认作业工人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还能确定已经作业的pe管或电缆线的长度以及剩余卷线盘上的pe管或电缆长度。

(5)通过设置缓冲部能够减少卷线盘在随放置部转动时的震动,降低噪音;通过带有刻度的可调顶撑螺杆方便作业工人准确的获取放线架的高度。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用于pe管或电缆的多功能放线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对本发明用于pe管或电缆的多功能放线架及其使用方法作以详细说明。

一种用于pe管或电缆的多功能放线架,该放线架包括底座部1、支撑部2和放置部3;其中,所述底座部包括槽钢4和第一角钢5,所述槽钢和第一角钢呈十字交叉焊接成底座部;所述支撑部设置于底座部的十字中心处;所述支撑部包括可调顶撑凹槽6和可调顶撑螺杆7;所述可调顶撑凹槽设置于底座部的中心十字处;所述可调顶撑螺杆设置与可调顶撑凹槽的顶部中央位置处;所述可调顶撑螺杆上同轴设置有轴承8;所述轴承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调节轴承高度的调节螺母9、10;所述下部的调节螺母的两端与所述第一角钢之间还设置有斜撑11;所述放置部焊接于轴承上;所述放置部包括若干根第二角钢12,每根第二角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呈十字交叉焊接于轴承的外周面上;所述放置部还包括门字形支架或者圆柱形支架;所述门字形支架或者圆柱形支架13设置于上述第二角钢所在水平面的上部且与轴承同轴。

所述第二角钢包括焊接端121、连接部122和自由端123,所述焊接端与自由端通过连接部将两者连接;每根第二角钢的焊接端相互焊接呈放置部;所述自由端与连接部的夹角为钝角。

所述自由端与连接部之间通过铰链连接;所述铰链包括左侧合页板、右侧合页板和枢轴,所述左侧合页板上设置有左轴套,所述右侧合页板上设置有右轴套,所述枢轴设置于左轴套与右轴套中;所述左轴套和右轴套的内壁上均设置有若干个凸起,所述枢轴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一个与凸起形状配合的凹部;或者所述左轴套和右轴套的内壁上均设置有若干个凹部,所述枢轴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一个与凹部形状配合的凹部;所述枢轴的两端设置有防尘盖,所述防尘盖与左轴套、右轴套的端头部螺纹配合连接或者插接;所述自由端为可伸缩板;所述可伸缩板包括外壳板、以及伸缩滑动配合设置于外壳板内的内壳板,所述内壳板上设置有弹性突起;所述外壳板上设置有与若干个与弹性突起形状配合的通孔,所述通孔沿内壳板滑动方向在外壳板上并排设置。

该放线架还包括自动控制组件,所述自动控制组件包括控制器、电源、用于检测pe管或者电缆长度的长度传感器,所述电源与长度传感器、控制器电连接;所述长度传感器与控制器数据信号连接,用于实时检测pe管或者电缆长度信号,并将检测的长度信号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将接收到的长度信号经数据转换后存储与存储器中;所述自动控制组件还包括与控制器相连接的用于显示pe管或电缆长度的显示器;所述电源还与显示器电连接。

所述可调顶撑凹槽上设置有水平仪,所述底座部还包括设置于第一角钢底部两端位置处的调节垫片;所述调节垫片可拆卸的设置于第一角钢底部两端用于调节底座部的水平度。

所述轴承与上下两端的调节螺母之间还设置有缓冲部,所述缓冲部为橡胶或者压缩弹簧。

所述斜撑为伸缩杆,所述第一角钢上设置有若干个限位孔,所述伸缩杆的杆端设置有与限位孔形状配合的限位凸起。

所述可调顶撑螺杆上设置有刻度。

本发明上述用于pe管或电缆的多功能放线架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利用可调顶撑凹槽顶部的水平仪调节底座部的水平位置,通过调节上端调节螺母和下端调节螺母将轴承固定在期望高度;

2)将两根斜撑分别固定在第一角钢的预设位置中用于支撑下端调节螺母;

3)将pe管或者电缆的卷线盘放置于放置部的门字形架或者圆柱形支架上;

4)通过将放置部的自由端旋转至期望的角度用于限位所述卷线盘,此时即完成了卷线盘的固定;

5)待完成pe管或电缆的安装作业后,将卷线盘从放置部中去下,取下斜撑,并将上部调节螺母和下端调节螺母恢复至初始位置即可。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发明。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发明不限于这里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揭示,不脱离本发明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