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料仓及其进料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60315发布日期:2018-09-05 00:36阅读:150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储存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料仓及其进料结构。



背景技术:

在各行业中广泛采用储料仓来对物料进行储存,授权公告号为CN205555593U,授权公告日为2016.09.0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防离析散装砂浆储存罐,包括罐体,在罐体的顶部设置有使物料进入到罐体内的进料结构,其中包括与输送物料的输送系统连通的导料管,在罐体的顶面设置有与罐体内的防离析流管相接的进料斗,防离析溜管设置有三根,能够将物料均匀装卸到储存罐内。在导料管与进料斗之间设置有分流机构,具体由三支倾斜设置的进料管共用一个进料口形成,分流机构上部与导料管连接,下部具有三个分别设置的出口,出口分别与三根防离析溜管上的进料斗接通,物料在进入导料管后经过分流机构的分流,分别进入到三根防离析溜管中。

上述专利存在的问题是,物料在经过输送系统输送后,在自重的作用下,做自由落体运动经过导料管进入到分流机构内,物料的运动方向没有改变,仍会沿竖直方向下落,斜向设置的分流机构对物料竖直方向的运动产生了阻挡,物料直接撞击到分流机构中的管壁上,对分流机构造成了冲击损伤,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储存罐的进料部分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磨损,需要技术人员频繁更换,甚至磨损会直接导致储存罐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进料结构,能够对物料的下落进行缓冲,减少了物料对进料管的冲击,提高了进料管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另外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该进料结构的储料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中储料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1、储料仓,包括仓体和设置在仓体顶部的进料结构,所述进料结构包括多支倾斜设置的进料管,所述进料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向储料仓内送料的输送系统与进料管之间的缓存斗,缓存斗的底部设有与各进料管对应的分料口,所述分料口处设有用于承接进入缓存斗内的物料的承接部,所述缓存斗的顶部设有供物料进入缓存斗内的缓存斗进料口,所述缓存斗进料口与所述承接部上下对应。

其有益效果在于:在输送系统与进料管之间设置有缓存斗,缓存斗能够对物料产生一个缓冲作用,物料通过设置在缓存斗底部的分料口进入到进料管内,设置在分料口处的承接部能够使物料在下落过程中受到阻挡,减缓了物料下落的速度,物料在经过承接部的减速之后再进入进料管内,其动能减少,减少了对进料管的冲击力,从而减缓了进料管的磨损,提高了进料管的使用寿命。

2、在1的基础上,所述缓存斗为圆柱体状,所述分料口间隔设置在圆柱体的底壁上,各分料口之间的间隔形成了所述承接部。

其有益效果在于:将分料口间隔设置在圆柱体的底壁上,便于技术人员与进料管进行连接,各个分料口之间的底壁形成了承接部,能够对下落的物料进行阻挡,经过底壁阻挡减速的物料可以直接滑入分料口内,结构简单。

3、在1或2的基础上,所述缓存斗进料口处设有用于与所述输送系统进行可拆连接的上连接管,所述上连接管沿竖直方向布置。

其有益效果在于:在缓存斗进料口处设置有上连接管,上连接管保证了缓存斗与输送系统的密封性,并且上连接管竖直布置,能够对物料下落的运动方向进行矫正,使物料能够沿着竖直方向下落,减少了物料对缓存斗的冲击;可拆连接便于技术人员对缓存斗进行检修更换。

4、在1或2的基础上,所述分料口处设有与对应进料管进行连接的下连接管,所述下连接管上设有与所述进料管实现可拆连接的可拆连接部。

其有益效果在于:在分料口处设置有下连接管,保证了缓存斗与进料管的密封性,并且减少了进料管的磨损,可拆连接部便于技术人员对缓存斗进行检修更换。

5、在1或2的基础上,所述进料管设置有三支。

其有益效果在于:将进料管设置为三支,既能够保证物料不会在储料仓内堆积,又能够优化缓冲的结构,便于技术人员布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中进料结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1、储料仓的进料结构,包括多支倾斜设置的进料管,所述进料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向储料仓内送料的输送系统与进料管之间的缓存斗,缓存斗的底部设有与各进料管对应的分料口,所述分料口处设有用于承接进入缓存斗内的物料的承接部,所述缓存斗的顶部设有供物料进入缓存斗内的缓存斗进料口,所述缓存斗进料口与所述承接部上下对应。

2、在1的基础上,所述缓存斗为圆柱体状,所述分料口间隔设置在圆柱体的底壁上,各分料口之间的间隔形成了所述承接部。

3、在1或2的基础上,所述缓存斗进料口处设有用于与所述输送系统进行可拆连接的上连接管,所述上连接管沿竖直方向布置。

4、在1或2的基础上,所述分料口处设有与对应进料管进行连接的下连接管,所述下连接管上设有与所述进料管实现可拆连接的可拆连接部。

5、在1或2的基础上,所述进料管设置有三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储料仓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A向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储料仓实施例1的缓存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储料仓实施例2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1.输送系统;2.缓存斗;21.上连接管;22.下连接管;23.分料口;3.进料管;4.除尘器;5.仓体;6.防离析管;7.出料口;8.料位计;9.挡板;10.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储料仓的实施例1,储料仓包括仓体5和设置在仓体顶部的进料结构,仓体5的上半部为圆柱体,内部设有用于防止物料出现离析现象的防离析管6,防离析管6围绕仓体5的轴线均匀设置有三支,且都沿竖直方向设置,仓体5的下半部为与上半部相接的倒圆锥,在锥顶处设置有出料口7,设置在仓体5的上半部中的防离析管6连通了仓体5的顶部和仓体5的下半部,使物料能够通过防离析管6进入到仓体5的下半部进行储存或下料。

在仓体5的顶部设置有对输送系统1输送的物料进行的承接的进料结构,进料结构包括三支共用一个总进料口的进料管3,三支进料管3自总进料口分离,以仓体5的轴线为轴向下倾斜设置,并且通过开设在仓体5顶部的通孔与设置在仓体内的防离析管6连通。

在进料管3的总进料口中设置有对有输送系统输送来物料进行承接、缓存的缓存斗2,缓存斗2为封闭的圆柱体,在缓存斗2的顶部开设有与输送系统1中送料管连接的缓存斗进料口,缓存斗进料口设置在缓存斗2的轴线上,在缓存斗进料口处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布置的上连接管21,在上连接管21上设有与输送系统1进行可拆连接的法兰。

在缓存斗2的底壁间隔设置有三个分别与三支进料管3进行连接的分料口23,分料口23以缓存斗2的轴线为轴,均匀布置在缓存斗2的底壁上,底壁上未开设有分料口23的地方形成了供物料堆积的承接部。在缓存斗2底部的外侧面上设有与分料口23相接的下连接管22,下连接管22的布置方向与对应的进料管3倾斜方向相同,并且下连接管22上设有与进料管3可拆连接的法兰。

另外,在仓体5的顶部设有平衡仓体5内外气压的透气孔,并且在透气孔处设置有减少粉尘污染的吸尘器4。在仓体5的顶部还设置有三个料位计8,料位计8分别靠近进料管3设置,通过观察料位计8可以得到仓体5内物料的堆积情况,防止料流满仓。

在技术人员使用本实用新型中的储料仓来储存物料时,技术人员先使用输送系统1例如提升机将物料提升一定的高度后与缓存斗2相接,物料从提升机落下后在自重的作用下倾斜进入到缓存斗2内,缓存斗2的底部会对落下的物料产生一个阻挡的作用,使物料的下落速度变慢,一部分物料通过缓存斗2的底部支撑改变了运动方向,从而通过倾斜设置的分料口直接进入到三支进料管3内,另一部分会自下而上地堆积在缓存斗2内,下方堆积的物料会被上方新落下的物料挤压,并由缓存斗2的中部向四周扩散,从而进入到进料管内,物料的运动速度变慢,动能变小,对进料管3的冲击力变小,减少了进料管3的磨损。

进入仓体5的物料通过防离析管6进入到仓体5的底部,由于防离析管6均匀布置,物料不会直接堆积在分料口23的上方,而是均匀堆积在分料口23的四周,当技术人员开启出料口7出料时,能够使物料由出料口7四周向中部滑落,顺利出料。

设置在仓体5顶部的透气孔可以在物料进入到仓体5的过程中平衡仓体5内外的气压,并且设置在透气孔处的除尘器4可以收集由仓体5内向外扩散的粉尘,保护了环境。

本实用新型中储料仓的实施例2如图4所示,与上述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布置在缓存斗2内的作为承接部的形式,分料口的上方搭接有圆形的挡板9和固定在分料口23边沿处的支撑架10,支撑架10对挡板9进行支撑,当物料落入出料管3上时,挡板9对物料进行阻挡,并使物料减速,经过减速的物料通过挡板9与分料口23之间的间隙落入进料管内,从而实现了物料的装卸工作。

在其他实施例中,缓存斗还可以替换为其他形式,例如将缓存斗设置为正方体或长方体。

在其他实施例中,缓存斗还可以替换为其他形式,例如将缓存斗内的分料口还可以不间隔设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连接管还可以与使用卡箍实现与输送系统实现可拆连接;或者将上连接管与输送系统中的管路插接,并在上连接管与对应管路的侧壁上使用销或螺丝进行紧固。

在其他实施例中,下连接管还可以与使用卡箍实现与进料管实现可拆连接;或者将上连接管与输送系统中的管路插接,并在上连接管与对应管路的侧壁上使用销或螺丝进行紧固。

在其他实施例中,进料管的数量还可以根据仓体的截面面积来进行调整,仓体的截面面积越大,设置的进料管越多。

在其他实施例中,若物料为粗细均匀的同一种物料颗粒,则仓体中可以不设置防离析管。

在其他实施例中,透气孔处还可以不设置除尘器。

进料结构的实施例与上述储料仓实施例中进料结构的结构和工作过程相同,因此不再重复说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