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热线缆传输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30256发布日期:2018-10-23 17:07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线的传输,具体地涉及预热线缆传输机。



背景技术:

线缆在生产好之后通常需要将很长一根进行缠绕储存,传统的缠绕方式就是简单的将线缆通过各种绕卷机构进行绕卷,然而,由于天气的因素,在天气较为寒冷的时候,尤其是北方的冬季,线缆在绕卷的时候往往受到冷温的影响而变得坚硬,非常不便于绕卷,即便是绕卷成功了,对于线缆的外包层的损坏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使用传统的线缆绕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各种环境需求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热线缆传输机,该传输机能够在线缆绕卷前给予预热,使得线缆的韧性加强,便于绕卷,从而避免线缆在寒冷的环境中绕卷时致使线缆损坏的情况发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热线缆传输机,所述传输机包括:箱体和自上而下顺次设置于所述箱体内的多个传输机构,多个所述传输机构的传输方向正、反间隔交替设置,且每个所述传输机构的上方均相对应地设置有加热板,所述箱体的底部位于所述传输机构的下方设置有蒸汽发生机构;其中,所述箱体的第一侧壁的上部设置有线缆入口,且线缆伸入所述线缆入口能够伸入至位于最上方的所述传输机构的驶入端,所述箱体的第二侧壁的下部设置有线缆出口,且线缆自位于最下方的所述传输机构的驶出端能够通过所述线缆出口延伸至所述箱体外部;每个所述传输机构下方的首个所述加热板位于对应的所述传输机构的驶出端的一端设置有转换通孔,每个所述转换通孔靠近所述箱体内壁的一侧均设置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面向所述传输机构的一侧设置有内陷弧形槽,弧形槽的弧面的上端高出所述传输机构的上表面,下端的切线位于下一个所述传输机构的上方和所述加热板之间,且平行于任意一个所述传输机构。

优选地,除位于最上方的所述加热板外的其他所述加热板的上表面紧邻所述转换通孔的边缘设置有挡块。

优选地,蒸汽发生机构包括设有盖体的沸水池,所述盖体上均匀地设置有若干排放蒸汽的柱形孔。

优选地,每个所述柱形孔内均设置有电控调节阀门。

优选地,所述传输机构包括:主动轮、从动轮和传输带,所述传输带转动地套设于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上。

优选地,所述传输带上并排设置有多个传输槽,所述内陷弧形槽内设置有多个与所述传输槽相对应的导向槽。

优选地,所述导向槽的宽度小于所述传输槽的宽度。

优选地,所述加热板为镂空电热板。

优选地,所述箱体的内壁上位于所述线缆入口处设置有第一撑块,所述第一撑块的上表面的两端分别与线缆入口的下边缘和位于最上方的所述传输机构的上表面对齐;所述箱体的内壁上位于所述线缆出口处设置有第二撑块,所述第二撑块的上表面的两端分别与线缆出口的下边缘和位于最下方的所述传输机构的上表面对齐。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传输机包括:箱体和自上而下顺次设置于所述箱体内的多个传输机构,多个所述传输机构的传输方向正、反间隔交替设置,且每个所述传输机构的上方均相对应地设置有加热板,所述箱体的底部位于所述传输机构的下方设置有蒸汽发生机构;其中,所述箱体的第一侧壁的上部设置有线缆入口,且线缆伸入所述线缆入口能够伸入至位于最上方的所述传输机构的驶入端,所述箱体的第二侧壁的下部设置有线缆出口,且线缆自位于最下方的所述传输机构的驶出端能够通过所述线缆出口延伸至所述箱体外部;每个所述传输机构下方的首个所述加热板位于对应的所述传输机构的驶出端的一端设置有转换通孔,每个所述转换通孔靠近所述箱体内壁的一侧均设置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面向所述传输机构的一侧设置有内陷弧形槽,弧形槽的弧面的上端高出所述传输机构的上表面,下端的切线位于下一个所述传输机构的上方和所述加热板之间,且平行于任意一个所述传输机构。在使用时,线缆由线缆入口进入箱体内并落在位于最上方的传输机构的上表面的驶入端进行传输,直至传输至该传输机构的末端之后再向前继续传输直到线缆端部抵触到导向块,由于导向块面向该线缆端部的表面为弧形槽,因此,该弧形槽顺势将线缆向下弯折,而弧形槽的下端的切线位于下一个所述传输机构的上方和所述加热板之间,且平行于任意一个所述传输机构,因此,线缆被导入至下一个传输机构上,下一个传输机构的传输方向与上一个传输机构的传输方向相反,从而线缆在箱体内呈“蛇”型移动,在移动过程中不需要人工介入,另外线缆也不需要翻面即可对其正、反两面通过加热板进行间隔加热,最后通过线缆出口驶出后再进行绕卷,而通过蒸汽发生机构向上发生蒸汽则可以将蒸汽包裹于线缆的外表面,再在加热板的配合下也给予蒸汽加热,此时,蒸汽也起到了导热的作用,从而加入线缆的预热,另外蒸汽也能给予线缆的外表面充足的水分,防止其加热过渡造成干涸的情况发生。因此,该传输机能够在线缆绕卷前给予预热,使得线缆的韧性加强,便于绕卷,从而避免线缆在寒冷的环境中绕卷时致使线缆损坏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传输机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传输带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箱体 2 加热板

3 传输带 4 挡块

5 导向块 6 蒸汽发生机构

7 第一撑块 8 第二撑块

9 柱形孔 10 主动轮

11从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包含在术语中的方位词仅代表该术语在常规使用状态下的方位,或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俗称,而不应视为对该术语的限制。

参见图1-2所示的预热线缆传输机,所述传输机包括:箱体1和自上而下顺次设置于所述箱体1内的多个传输机构,多个所述传输机构的传输方向正、反间隔交替设置,且每个所述传输机构的上方均相对应地设置有加热板2,所述箱体1的底部位于所述传输机构的下方设置有蒸汽发生机构6;其中,所述箱体1的第一侧壁的上部设置有线缆入口,且线缆伸入所述线缆入口能够伸入至位于最上方的所述传输机构的驶入端,所述箱体1的第二侧壁的下部设置有线缆出口,且线缆自位于最下方的所述传输机构的驶出端能够通过所述线缆出口延伸至所述箱体1外部;每个所述传输机构下方的首个所述加热板2位于对应的所述传输机构的驶出端的一端设置有转换通孔,每个所述转换通孔靠近所述箱体1内壁的一侧均设置有导向块5,所述导向块5面向所述传输机构的一侧设置有内陷弧形槽,弧形槽的弧面的上端高出所述传输机构的上表面,下端的切线位于下一个所述传输机构的上方和所述加热板2之间,且平行于任意一个所述传输机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所述传输机包括:箱体1和自上而下顺次设置于所述箱体1内的多个传输机构,多个所述传输机构的传输方向正、反间隔交替设置,且每个所述传输机构的上方均相对应地设置有加热板2,所述箱体1的底部位于所述传输机构的下方设置有蒸汽发生机构6;其中,所述箱体1的第一侧壁的上部设置有线缆入口,且线缆伸入所述线缆入口能够伸入至位于最上方的所述传输机构的驶入端,所述箱体1的第二侧壁的下部设置有线缆出口,且线缆自位于最下方的所述传输机构的驶出端能够通过所述线缆出口延伸至所述箱体1外部;每个所述传输机构下方的首个所述加热板2位于对应的所述传输机构的驶出端的一端设置有转换通孔,每个所述转换通孔靠近所述箱体1内壁的一侧均设置有导向块5,所述导向块5面向所述传输机构的一侧设置有内陷弧形槽,弧形槽的弧面的上端高出所述传输机构的上表面,下端的切线位于下一个所述传输机构的上方和所述加热板2之间,且平行于任意一个所述传输机构。在使用时,线缆由线缆入口进入箱体1内并落在位于最上方的传输机构的上表面的驶入端进行传输,直至传输至该传输机构的末端之后再向前继续传输直到线缆端部抵触到导向块5,由于导向块5面向该线缆端部的表面为弧形槽,因此,该弧形槽顺势将线缆向下弯折,而弧形槽的下端的切线位于下一个所述传输机构的上方和所述加热板2之间,且平行于任意一个所述传输机构,因此,线缆被导入至下一个传输机构上,下一个传输机构的传输方向与上一个传输机构的传输方向相反,从而线缆在箱体1内呈“蛇”型移动,在移动过程中不需要人工介入,另外线缆也不需要翻面即可对其正、反两面通过加热板2进行间隔加热,最后通过线缆出口驶出后再进行绕卷,而通过蒸汽发生机构6向上发生蒸汽则可以将蒸汽包裹于线缆的外表面,再在加热板2的配合下也给予蒸汽加热,此时,蒸汽也起到了导热的作用,从而加入线缆的预热,另外蒸汽也能给予线缆的外表面充足的水分,防止其加热过渡造成干涸的情况发生。因此,该传输机能够在线缆绕卷前给予预热,使得线缆的韧性加强,便于绕卷,从而避免线缆在寒冷的环境中绕卷时致使线缆损坏的情况发生。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线缆端部在经过导向块5之后没有进入下一个传输机构而进入到加热板2的上方,优选地,除位于最上方的所述加热板2外的其他所述加热板2的上表面紧邻所述转换通孔的边缘设置有挡块4。通过挡块4阻挡线缆进入到加热板2的上方,作为更有选地,可以将挡块4朝向导向块5的上端方向倾斜设置,这样更便于线缆进入下一个传输机构。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实现蒸汽发生机构6能够完成蒸汽的发生,优选地,蒸汽发生机构6包括设有盖体的沸水池,所述盖体上均匀地设置有若干排放蒸汽的柱形孔9。其中,沸水池中的液体可以采用电加热,而使用柱形孔9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废水溢出,更加的安全。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合理的控制蒸汽量,防止蒸汽过多造成线缆外部的水分增加过多对电缆带来损坏,优选地,每个所述柱形孔9内均设置有电控调节阀门。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实现传输机构的传输作用,优选地,所述传输机构包括:主动轮10、从动轮11和传输带3,所述传输带3转动地套设于所述主动轮10和所述从动轮11上。

另外,为能够同时传输更多的线缆,对更多的线缆同时进行预热,优选地,所述传输带3上并排设置有多个传输槽,所述内陷弧形槽内设置有多个与所述传输槽相对应的导向槽。

而为了减小线缆进入传输槽内的难度,优选地,所述导向槽的宽度小于所述传输槽的宽度。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蒸汽向上更加均匀的输送,优选地,所述加热板2为镂空电热板。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线缆顺利进入位于最上方的传输机构以及便于由位于最下方的传输机构驶出,防止线缆在箱体1内卡机,优选地,所述箱体1的内壁上位于所述线缆入口处设置有第一撑块7,所述第一撑块7的上表面的两端分别与线缆入口的下边缘和位于最上方的所述传输机构的上表面对齐;所述箱体1的内壁上位于所述线缆出口处设置有第二撑块8,所述第二撑块8的上表面的两端分别与线缆出口的下边缘和位于最下方的所述传输机构的上表面对齐。在入口处和出口处分别通过增加第一撑块7和第二撑块8给线缆增加辅助支撑导向的作用。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