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温箱箱体及保温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81804发布日期:2018-09-18 22:50阅读:157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保温箱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保温箱箱体及保温箱。



背景技术:

保温箱可以用于存放高端的钻头,钻头上带有涂层,涂层易被氧化损毁。为了避免钻头氧化损毁,保温箱需要与加气设备连接,通过加气设备向保温箱内充二氧化碳,以防止保温箱内存放的高端钻头氧化。

为了便于与加气设备连接,通常在保温箱外板上焊接有框架,用于与加气设备固定。但是保温箱外板比较薄,与框架焊接后容易变形,影响保温箱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保温箱箱体,解决了箱体外板因焊接易变形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保温箱箱体,所述箱体包括箱体本体和内衬板、安装座;所述箱体本体包括由内及外依次布设的内板、发泡层、外板;所述内衬板布设在发泡层内,且与外板的内壁贴合固定;所述内衬板距离内板设定距离;在所述箱体本体上与内衬板对应的位置开设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连通箱体本体内外部空间;所述安装座焊接在外板的外壁上与内衬板对应的位置;所述安装座内部具有通孔,所述通孔与通气孔连通;所述安装座与加气设备可拆卸式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座包括盒体以及固定于盒体内部的套筒,所述套筒内部具有所述的通孔;所述盒体与所述外板的外壁焊接,所述盒体与加气设备可拆卸式连接。

又进一步的,所述通气孔包括第一段通气孔和第二段通气孔,所述第一段通气孔与第二段通气孔连通,且连接处位于发泡层内;所述盒体的一端穿过第一段通气孔,并位于第一段通气孔与第二段通气孔的连接处,所述通孔的一端与第二段通气孔连通,所述第二段通气孔与箱体本体内部空间连通;所述盒体的另一端位于箱体本体外部,所述通孔的另一端与箱体本体外部连通。

更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座还包括盖体,所述盖体盖设在盒体上,与盒体可拆卸式连接。

再进一步的,所述盒体位于箱体本体外部的端面上形成有翻边,在所述翻边上开设有多个螺钉孔,所述翻边通过螺钉与加气设备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盒体位于箱体本体外部的端面向所述端面中心方向弯折并延伸,形成所述的翻边。

又进一步的,所述翻边与套筒的筒壁连接。

优选的,所述盒体为方形体,相适配的,所述第一段通气孔为方形孔;所述内衬板为回字形板。

优选的,所述内衬板的厚度为4mm~10mm,所述内衬板的外侧边距离盒体的距离≥40mm。

基于上述保温箱箱体的设计,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保温箱,包括所述的保温箱箱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温箱箱体及保温箱,由于安装座焊接在外板的外壁上与内衬板对应的位置,即外板上的焊接位置与内衬板相对应,内衬板增强了外板的强度,避免外板因焊接而变形,保证保温箱正常使用,延长了箱体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而且,由于内衬板距离内板设定距离,即内衬板与内板不接触,避免热桥现象的发生,避免保温箱内的热量流失,使得保温箱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而且,安装座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实现,安装座与加气设备可拆卸式连接,便于拆装,便于维修。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保温箱箱体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图1中安装座与箱体本体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箱体本体的剖面图;

图4是图1中安装座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主视图;

图6是图5的A-A剖视图;

图7是图6的C-C剖视图;

图8是图5的B-B剖视图;

图9是图4中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P、箱体本体;1、内板;2、发泡层;3、外板;4、内衬板;

F、安装座;5、盒体;5-1、翻边;5-1-1、螺钉孔;

6、套筒;6-1、通孔;7、盖体;8、螺钉;

9、第一段通气孔;10、第二段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本实施例的保温箱箱体,主要包括箱体本体P和内衬板4、安装座F,箱体本体P包括由内及外依次布设的内板1、发泡层2、外板3等,参见图1至图3所示;内衬板4布设在发泡层2内,内衬板4与外板3的内壁贴合固定;内衬板4距离内板1设定距离,即内衬板4的厚度小于发泡层2的厚度,内衬板4的一面与外板内壁贴合,另一面与内板1不接触;在箱体本体P上与内衬板4对应的位置开设有通气孔;通气孔连通箱体本体内外部空间;即,通气孔依次穿过内板1、泡沫层2、内衬板4、外板3,连通箱体本体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安装座F焊接在外板3的外壁上与内衬板4对应的位置;安装座F内部具有通孔6-1,通孔6-1与通气孔连通;安装座F与加气设备可拆卸式连接。

当安装座F与加气设备连接固定时,加气设备的喷气管与通孔连通,喷气管喷出的气体通过通孔、通气孔进入箱体本体内部。加气设备内的气体可以是二氧化碳,喷入箱体本体内部后,可以避免保温箱内的物品氧化。当然,加气设备内还可以是其他气体,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当然,安装座F不只可以与加气设备固定,还可以与传感器组件等其他需要与保温箱连接的设备固定在一起。

本实施例的保温箱箱体,由于安装座F焊接在外板3的外壁上与内衬板4对应的位置,即外板3上的焊接位置与内衬板4相对应,内衬板4增强了外板3的强度,避免外板3因焊接而变形,解决了外板因焊接易变形的问题,保证保温箱正常使用,延长了箱体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而且,由于内衬板4距离内板1设定距离,即内衬板4与内板1不接触,避免热桥现象的发生,避免保温箱内的热量流失,使得保温箱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而且,安装座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实现,安装座与加气设备可拆卸式连接,便于拆装,便于维修。

因此,本实施例的保温箱箱体,通过在外板焊接处的内壁上固定内衬板,提高了外板的强度,避免外板因焊接变形。

在本实施例中,内板1和外板3均由钢板制成,内衬板4由碳钢制成,预埋在发泡层2内,通过用丙烯酸AB胶将内衬板4粘贴固定到外板3的内壁上,简单易操作。

为了便于安装座F与加气设备的连接固定,安装座F包括盒体5以及固定于盒体5内部的套筒6,套筒6内部具有所述的通孔6-1;盒体5与外板3的外壁焊接在一起,盒体5与加气设备可拆卸式连接,参见图4至图9所示。

为了提高盒体5与外板3的连接稳定性,通气孔包括第一段通气孔9和第二段通气孔10,第一段通气孔9和第二段通气孔10连通,且连接处位于发泡层内,第一段通气孔9的直径大于第二段通气孔10的直径。第一段通气孔9穿过外板3、内衬板4、部分发泡层;第二段通气孔10穿过内板1、另一部分发泡层,与第一段通气孔9连通。盒体5的一端穿过第一段通气孔9,并位于发泡层2内第一段通气孔9与第二段通气孔10的连接处;通孔的一端与第二段通气孔10连通,第二段通气孔10与箱体本体内部空间连通。盒体5的另一端位于箱体本体P外部,通孔的另一端与箱体本体P外部连通。

由于盒体5的一端伸入到发泡层2内,盒体5的侧壁受到发泡层2、内衬板4的挤压力作用,提高了盒体5与外板3的连接稳定性。

安装座F还包括盖体7,盖体7盖设在盒体5上,与盒体5可拆卸式连接。当需要加气时,将盖体7拆卸下来,盒体5与加气设备固定;当不需要加气时,将盖体7固定在盒体5上,用于封住通孔6-1,避免保温箱内部气体及热量流失。

盒体5和套筒6位于泡沫层2内的端面分别称为盒体5的内端面和套筒6的内端面,盒体5和套筒6位于箱体本体外部的端面分别称为盒体5的外端面和套筒6的外端面。盒体5的内端面和套筒6的内端面在同一平面上,盒体5的外端面和套筒6的外端面也在同一平面上。盒体5的内端面和套筒6的内端面焊接在一起。

为了便于盒体5与加气设备的固定连接,盒体5位于箱体本体P外部的端面上形成有翻边5-1,在翻边5-1上开设有多个螺钉孔5-1-1,翻边5-1通过螺钉与加气设备固定。通过螺钉实现盒体5与加气设备的可拆卸式连接,拆装方便,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实现。具体来说,加气设备的喷气管的管口具有法兰,翻边5-1通过螺钉与法兰固定。由于法兰一般为圆形,因此,翻边5-1上的多个螺钉孔5-1-1呈圆周排布,与法兰结构适配。

盒体5位于箱体本体P外部的端面向所述端面中心方向弯折并延伸,形成所述的翻边5-1,以避免翻边5-1占用过多空间,避免由于翻边导致的盒体体积过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翻边5-1与套筒6的筒壁连接,即翻边5-1一端与盒体的外端面固定,另一端与套筒固定;既提高了翻边5-1的支撑强度,提高了翻边与加气设备的连接稳定性,又提高了套筒6与盒体5的连接稳定性。

在盖体7上开设有多个螺钉孔,与翻边5-1上的多个螺钉孔一一对应,螺钉8穿过对应的螺钉孔,实现盖体7与翻边5-1的螺钉连接,即通过螺钉8实现盖体7与盒体5的可拆卸式连接,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实现。

在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盒体5与外板3的焊接,盒体5为方形体,相适配的,第一段通气孔9为方形孔,由此,内衬板4上具有方形孔,内衬板4为回字形板。

在实施例中,内衬板4的厚度为4mm~10mm,既避免厚度过小导致强度小,又避免厚度过大影响发泡层的保温效果;因此,内衬板4选择该厚度范围,既提高了自身强度,进而提高了外板3的强度,避免外板3因焊接而变形,又尽量降低对发泡层保温效果的影响。

为了降低第一段通气孔9对内衬板4强度的影响,内衬板4的外侧边距离盒体5的距离d≥40mm,即内衬板4的外侧边距离第一段通气孔的距离≥40mm。

基于上述保温箱箱体的设计,本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保温箱,包括所述的保温箱箱体。

通过在保温箱中设计所述的保温箱箱体,避免箱体外板因焊接而变形,延长了箱体的使用寿命,进而延长了保温箱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