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药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05268发布日期:2019-02-01 20:45阅读:5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药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护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药盒。



背景技术:

患者在服药治疗期间,通常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片或胶囊,不管是家庭还是医院,患者需要每天至少两次从不同的药瓶里取出药物服用,尤其是老年患者,视力差,无法明确辨认出药品名称和服用量,极易出差错,另一方面,患者出行时,携带多种药瓶很不方便,部分药品包装脆弱,受重压时极易压到药物,造成药物损坏,某些药品服用完毕后,如若未及时盖上瓶盖,药品极易受潮,影响药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药盒,将不同的药物集中分类,不仅可以防潮,还能承受重压,便于携带,使用方便。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分药盒,包括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与下盖盖合形成一空腔,所述空腔内至少放置有一个容纳盒,所述容纳盒具有一盒本体,所述盒本体内至少具有一个收容腔,每个所述收容腔上端对应设有一盒盖,所述上盖下端卡接有一用于密封所述空腔的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容纳盒一体成型,所述盒盖自由端与所述盒本体对应端卡合连接,打开或关闭盒盖时,所述盒盖绕所述盒盖与盒本体之间的连接部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下表面绕所述空腔外围开设有一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底部间隔向下延伸有多个U形片,所述U形片高度小于所述环形凹槽深度。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圈具有一中心设有空腔的基部,所述基部向上延伸有一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厚度小于所述基部厚度,所述基部卡接于所述环形凹槽两侧壁,所述突出部位于所述U形片下端的凹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凹槽内侧壁高度大于所述环形凹槽外侧壁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下盖上表面设有一与所述环形凹槽内侧壁对应的U形槽,以便上下盖精确定位,所述U形槽内侧壁高度小于所述U形槽外侧壁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下盖一端与所述上盖一端枢接,所述下盖另一端通过一侧扣与所述上盖另一端连接,所述侧扣下端与所述下盖主体前端面枢接,所述侧扣上端挂接于所述上盖上。

进一步的,所述下盖具有一下盖主体,所述下盖主体底部卡合安装有一底盖。

进一步的,所述下盖主体下表面设有一用于安装所述底盖的凹槽,所述凹槽长度方向上的凹槽宽度大于所述凹槽宽度方向上的凹槽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底盖向上延伸有与所述凹槽对应卡接的卡接部,所述卡接部外侧面抵接所述凹槽内侧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分药盒,通过在上下盖的空腔内至少放置一个容纳盒,每个容纳盒内至少设有一个用于放置药品的收容腔,每个收容腔上对应设有一个盒盖,多种药物分开存放在不同的收容腔内,有效的将不同的药物集中分类,隔离不同时间段需服用的药物,通过在上盖与下盖之间增设密封圈,有效的阻止水或湿气进入空腔内,防止收容腔内药品受潮,下盖一端与上盖枢接,另一端通过一侧扣与上盖另一端连接,结构牢固、简单,有效防止盒内物品受重压变形或损坏,不仅使用方便,而且便于携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分药盒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分药盒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分药盒处于关闭状态时另一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分药盒中的一个容纳盒立体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分药盒去掉容纳盒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分药盒去掉容纳盒的另一视角立体分解图。

图示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阐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附图仅供参考和说明使用,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

参照图1,一种防潮物品放置盒,包括上盖1和下盖2,上盖1与下盖2盖合形成一空腔3,该空腔3内至少放置有一个容纳盒4,该容纳盒4具有一盒本体41,每个盒本体41内至少具有一个收容腔411,每个收容腔411上端对应设有一盒盖42,上盖1上卡接有一用于密封空腔3的密封圈5,该密封圈5分布于空腔3外围,当上盖1处于打开状态时,密封圈5下端部分显露于上盖1下表面,当上盖1与下盖2扣合后,密封圈5下端变形并抵接下盖2上表面。

参照图2至图4,容纳盒4一体成型,盒盖42自由端向下延伸有一倒钩,盒本体41侧面设有方便打开盒盖42的凹槽,该凹槽对应盒盖42倒钩所在位置设有一凸起412,盒盖42自由端通过倒钩与盒本体41对应端的凸起412卡合,打开或关闭盒盖42时,盒盖42绕盒盖42与盒本体41之间的连接部旋转。

参照图1、图2、图5和图6,上盖1一体成型,上盖1下表面绕空腔3外围开设有一环形凹槽11,该环形凹槽11底部间隔向下延伸有多个用来支撑密封圈5的U形片12,每个U形片12下端均设有起导向作用的凹槽,该U形片12高度小于环形凹槽11深度,以便密封圈5可固定于环形凹槽11内,环形凹槽11内侧壁高度大于环形凹槽11外侧壁高度,环形凹槽11内侧壁下表面设有一台阶,该台阶与空腔3连通,上盖1一长度方向上间隔设有多个旋转台,上盖1另一长度方向上向外延伸有一挂台13。

参照图2,密封圈5由硅胶制成,密封圈5上端形状与U形片12的下端形状对应,密封圈5具有一基部52,基部52中心设有一空腔,以便上下盖盖合时,基部52比较容易变形,增加密封圈5与下盖2的接触面积,提升密封性能,该基部52向上延伸有一起定位作用的突出部51,该突出部51厚度小于基部52厚度,突出部51位于U形片12下端的槽内,基部52外侧面与环形凹槽11内侧面抵接,以便密封圈5与环形凹槽11紧密配合。

参照图2、图3、图5和图6,下盖2具有一下盖主体21,下盖主体21由塑胶材料一体成型制成,该下盖主体21底部卡合安装有一底盖22,该底盖22由塑胶材料一体成型制成,下盖主体21上表面设有一与环形凹槽11内侧壁对应的U形槽211,U形槽211内侧壁高度小于U形槽211外侧壁高度,U形槽211内侧壁与台阶对应,上下盖盖合时,环形凹槽11内侧壁底面抵接U形槽211底部,同时,台阶抵接U形槽211内侧壁,达到上下盖盖合时准确定位的目的,下盖主体21下表面设有一用于安装底盖22的凹槽212,该凹槽212长度方向上的凹槽宽度大于凹槽212宽度方向上的凹槽宽度,以便整个下盖主体21壁厚均匀,底盖22向上延伸有与凹槽212对应的卡接部221,该卡接部221外侧面抵接凹槽212内侧面,底盖22长度方向上的卡接部221上表面设有凹槽,防止卡接部221局部过厚影响底盖22成型,下盖主体21一端与上盖1一端枢接,下盖主体21另一端通过一侧扣6与上盖1另一端连接。

参照图2、图5和图6,侧扣6下端设有多个第一倒钩61,下盖主体21侧面的多根转轴分别对应穿过多个第一倒钩61,以便整个侧扣6绕多根转轴转动,侧扣6上端设有一第二挂钩62,侧扣6绕多根转轴靠近上盖1转动至竖直方向时,第二倒钩62挂接于挂台13上。

参照图1至图6,当上下盖处于打开状态时,上盖1与下盖主体21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侧扣6与下盖主体21对应侧面的夹角为锐角,密封圈5下端部分显露于上盖1下表面,打开容纳盒4的盒盖42,根据需要取出容纳盒4的收容腔411内的药物服用,服用完毕后,关上盒盖42,旋转上盖1,直至上盖1下表面与下盖主体21上表面抵触,环形凹槽11内侧壁下表面抵接U形槽211底面,此时,密封圈5下端受上下盖的盖合力而变形,导致该密封圈5下表面与下盖主体21的上表面接触面积增加,阻止外界湿气或水进入空腔3,使空腔3密封,旋转侧扣6,直至第二倒钩62挂接于挂台13上,上下盖关闭,当需要取药时,反向旋转侧扣6,使第二倒钩62与挂台13分离,反向旋转上盖1,打开对应容纳盒4的盒盖42,取出药品服用,如此不断反复循环。

本实用新型容纳盒4的数量优选七个,与一周的时间相对应,其中四个容纳盒颜色与余下三个容纳盒颜色不同,以便不同颜色的容纳盒间隔放置,便于区分药品,每个容纳盒优选具有三个收容腔411,与药物服用时间早、中、晚对应,每个收容腔411对应的盒盖42上标有药物服用时间提示符号,可按顺序用太阳自山上升起、太阳、月牙图标依次代表早、中、晚需服用药物,防止老年患者忘记或服错药物,使用前,需提前按标示和药物服用周期将药物放置于对应的收纳盒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上下盖的空腔内至少放置一个容纳盒,每个容纳盒内至少设有一个用于放置药品的收容腔,多种药物分开存放在不同的收容腔内,有效的将不同的药物集中分类,隔离不同时间段需服用的药物,每个收容腔上对应设有一个盒盖,防止药物混搭或数量混乱,上盖与下盖之间增设密封圈,有效防止放置盒内物品受潮,密封圈中心设有有空腔,不仅有效增强密封效果,还能减小上下盖扣合压力,防止上下盖扣合过程中变形,下盖一端与上盖枢接,另一端通过一侧扣与上盖另一端连接,结构牢固,有效防止盒内物品受重压变形或损坏,同时使用方便,便于携带。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