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切割机构、胶囊和饮品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15582发布日期:2019-05-07 21:33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膜切割机构、胶囊和饮品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用电器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膜切割机构、带有该膜切割机构的胶囊和饮品机。



背景技术:

胶囊型的饮品机由于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卫生且饮品品质有保障等特点而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普及度逐步提升。其中,饮品机内装载有胶囊,通过往胶囊内注入具有一定压力的液体来酿造饮品,制成的饮品从胶囊出口流出至用户手持的盛液杯体中。

市面上的大部分胶囊自身无法提供保鲜保护,多采用包装保鲜,在胶囊酿造时需要先除去外包装,操作繁琐。少部分胶囊虽有自我保鲜功能,但存在明显缺陷,首先是蛋白质饮品粉无法有效溶解,酿造完后仍有少量饮品粉末无法溶解的问题;其次是由于酿造时,密封膜破裂结构不良,口部裂缝不均匀,导致出水不平衡,容易造成气泡、飞溅等出水问题。

例如,在常规的胶囊结构中,为保持胶囊填充物不受外界污染,在胶囊顶部开口和底部开口处均设有密封膜。当从胶囊的顶部开口注入压力流体时,胶囊内腔的液压压力攀升,从而可使底部开口的密封膜破裂,使得饮品流出胶囊。然而,为使得酿造充分,饮品流出顺畅、均匀,这种通过液压压力挤压使密封膜破裂以产生破口的方式对密封膜的要求较高,需要使膜破裂的临界承受压力设计合理,密封膜的破口位置选择适当。

也有采用刺破密封膜的方式,即一般将刺针设置于密封膜的下方,密封膜受胶囊腔内液压压力而下移并压靠刺针,进而使刺针被动刺穿密封膜。这种刺针模式固然可使得破口位置合理分布,但刺针需要设计为中空针,以利于流体顺着刺针孔流出。即便如此,刺破的破口也相对小,使得饮品流量小,刺针孔的孔隙大小不一,易于出现分布不均、流出不连续、不顺畅、甚至产生气泡、飞溅等的情形,也容易产生内腔积液。

研究人员也对此进行了各种的研究尝试。例如,在专利公告号为CN101466618A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减少滴液的胶囊。其中,在胶囊内设有阀装置,阀装置的外沿形成有柔性唇部,该柔性唇部偏压在胶囊内壁上,在胶囊的非酿造情况下,柔性唇部阻隔底部饮料出口与料腔的连通,实现保鲜功能。在胶囊酿造时,料腔的饮料流体压力可径向向内推动柔性唇部,以打开流动路径。一旦停止往料腔注入水,则柔性唇部关闭流动路径。然而柔性唇部也存在偏压问题,导致周向各处的变形量大小不等,即流体流通缝隙大小不均,造成出水流量不均。而且,这种胶囊的装配精度要求较高,制造成本也相应较高,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不适于大规模制造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或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膜切割机构以及带有该膜切割机构的胶囊和饮品机,膜切割方式和结构新颖,使得胶囊饮品的流出顺畅、连续,不存积液,从而极大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膜切割机构,该膜切割机构包括本体;支撑件,与所述本体一体成型;以及切割刀臂,连接于所述本体或所述支撑件上;其中,受压下移的所述本体能够通过所述支撑件的受压变形或移动而让所述切割刀臂接触需要切割的膜并对所述膜进行切割。

具体地,所述切割刀臂和所述支撑件一体设置形成切割件,所述支撑件相对所述本体所在的平面向下倾斜,所述切割件还包括低于所述本体的力臂支撑端,所述支撑件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与所述力臂支撑端的一端连接,所述力臂支撑端的另一端与所述切割刀臂连接,所述切割刀臂相对于所述力臂支撑端所在的水平面向上倾斜;其中,受压下移的所述本体能够通过所述支撑件的受压变形而推动所述力臂支撑端沿支撑面移动,并使得所述切割刀臂的末端的切割部产生移动切割。

本实用新型的膜切割机构采用了独特的移动切割方式以在保鲜膜上切割出线性切口,使得切口可更大、位置更合理,更符合出水设计需求。其中的覆膜、保鲜膜均可以是简单密封膜、薄膜或叠层薄膜等各种可选择的膜结构。

其中,切割件优选为呈V形、U形或W形等,但不限于此。切割件可优选地从本体的周缘沿径向向外伸出,当然切割件也可连接至本体的其他部位,例如从本体的底壁面伸出。伸出方向优选为径向,但也可略有偏斜。切割件优选为多个并沿本体的周缘布置,例如切割件的数量N1满足:0<N1≤15,优选为4≤N1≤12,支撑件和/或切割刀臂的水平倾角不小于30°且不大于70°。

本体只需能够受压变形并驱动切割件变形移动。本体可形成为呈圆盘状、圆环状或多边形状,当然也可以具有中心孔。本体的外轮廓还可以是非连续轮廓线等。此外,本体不限于是平整片体,为获得更好的变形移动效果,本体也可呈向上隆起的拱形。

优选地,切割部可包括尖锐端向上的切割形体。切割形体可以是能够划破膜的任何形状的切割元件,优选为锯齿状切割元件。每个切割件上的切割部可以是单个锯齿状切割元件,也可包括N2个切割形体,一般满足:0<N2≤10,优选为0<N2≤5。为获得更好的切割效果,锯齿状切割形体呈锯齿状且两侧利边的各自竖向倾角均不小于5°且不大于90°,优选为均不小于20°且不大于70°。另外,为便于受压变形,力臂支撑端以及支撑件与本体的连接端可分别设有结构弱化凹槽。

进一步地,为加强对流体的搅打、过滤,膜切割机构还可包括环绕本体的周缘设置的外沿过滤部,使得通过切口的流体经过膜切割机构时获得进一步的过滤。其中,优选地在膜切割机构的周缘部分形成滤槽。例如外沿过滤部贯穿设置有沿周向间隔分布的多道滤槽。或者,滤槽也可形成在外沿过滤部与切割件之间。

作为一种优选结构,膜切割机构包括从本体的周缘沿径向向外伸出且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切割件,外沿过滤部从本体的周缘沿径向一体伸出并包括多个过滤扇,每个过滤扇设有沿径向延伸的多道滤槽,多个切割件和多个过滤扇周向间隔交替布置。

其中,滤槽的径向长度与过滤扇的外径之间的比值不小于0.05且不大于0.25。

应用于饮品胶囊时,滤槽的最大宽度(即最大过滤直径)应不大于4mm。通常,滤槽的最大槽宽不小于0.05mm且不大于2mm。每个过滤扇上的滤槽的设置数量N3应不大于30,优选为不大于1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相应提供了一种胶囊,包括具有胶囊入口和胶囊出口的胶囊外壳、用于封盖胶囊入口的覆膜以及设置于胶囊外壳内的保鲜膜,保鲜膜与覆膜限定出用于填充消耗品的料腔。此外,胶囊还包括上述的膜切割机构,膜切割机构设置于保鲜膜的下方,切割部用于在保鲜膜上切割出线性切口。

其中,膜切割机构可拆卸且活动式安装于胶囊外壳的内腔底部。胶囊包括设置在保鲜膜的下方以将流体从保鲜膜导向胶囊出口的出口引流结构,出口引流结构的径向外侧设有沿环向布置的切割件支承台,膜切割机构可设置于出口引流结构的上方,切割件支承台的承台面可形成支撑力臂支撑端的支撑面。支撑面可形成为水平面或者径向向外的上坡面或者形成为水平面或者径向向外的下坡面;上坡面和下坡面的坡面倾角均优选为不大于20°。

胶囊外壳的内周壁还可形成有刀臂引导面,切割刀臂的切割部抵靠刀臂引导面,在本体的受压下移过程中,切割部沿刀臂引导面向上移动并产生径向向内的变形移动,从而在膜上切割出线性切口。在本体的受压下移状态,过滤扇与切割件支承台之间可形成有滤流容腔,料腔中的流体依次流过保鲜膜上的切口、滤槽和滤流容腔并进入出口引流结构。

从初始的未受压状态下移至受压下移状态,本体的下移距离优选为1mm~10mm。为获得对本体进行受压下移的限位支撑,本体的底面周缘可形成有向下凸出的过滤扇底部支撑台,在受压下移状态,过滤扇底部支撑台压靠于出口引流结构的顶面上。同理,本体的底面周缘可形成有向下凸出的切割件底部支撑台,在受压下移状态,切割件底部支撑台压靠于出口引流结构的顶面上。这都有利于形成滤流容腔,更有利的,切割件支承台的承台面可设计为不高于出口引流结构的顶面。

为避免过滤扇在受压下移过程中与胶囊内周壁产生机械干涉,在本体的未受压状态,过滤扇的外周缘与胶囊外壳的内周壁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0.05mm且不大于3.5mm,在本体的受压下移状态,过滤扇的外周缘与胶囊外壳的内周壁之间的距离不大于3.5mm,且优选为0mm。

为对切割件进行限位,切割件支承台上可形成有位于切割件的周向两侧的周侧限位筋,周侧限位筋的径向外端与胶囊外壳的内周壁之间形成有连通至滤流容腔的过流间隙。进一步地,周侧限位筋的径向内侧之间可设有挡流筋。两侧的周侧限位筋、胶囊外壳的内周壁与挡流筋可形成刀叶安装空间,刀叶安装空间内的流体通过上述的过流间隙连通滤流容腔。

其中,出口引流结构可由同心布置的多圈迷宫状筋墙组成,也可以是以提升流体流出性能方式布置的多根缓流柱。

可选择地,在部分的饮品胶囊中,胶囊外壳的内腔可设有流体分流件,例如需要均流增压的意式咖啡胶囊中。当然,部分饮品胶囊中无需设置流体分流件,例如冲泡咖啡胶囊中。

流体分流件优选为在胶囊内腔中居中设置。流体分流件与保鲜膜之间形成饮品萃取腔,流体分流件与覆膜之间形成为流体分流腔,消耗品容置于饮品萃取腔中,流体分流件包括分布有导流孔的外环导流部和相对于外环导流部的顶环面下凹的中心下凹部。中心下凹部可起到避让往胶囊内注入液体的中空管的作用,更可起到分散流体的功能。

一般地,胶囊的外径为35mm~70mm范围,胶囊的轴向高度为30mm~70mm范围。膜切割机构和覆膜之间的轴向距离与胶囊的轴向高度之间的比值为0.5~0.9,外环导流部和覆膜之间的轴向距离与胶囊的轴向高度之间的比值为0.1~0.5。此时,中心下凹部的最大下凹高度一般不小于1mm且不大于10mm。

优选地,外环导流部上设置的导流孔可呈轴向向下的扩口孔道,以实现更均匀的流体分布。为获得更好的流体分散效果,导流孔的最小通孔的孔径不小于0.05mm且不大于1mm,导流孔优选为呈圆锥状且圆锥角不大于80°。

外环导流部上设置的导流孔数量应不小于3个且不大于100个。在一种优选方式中,外环导流部包括同心布置且沿径向间隔排布的多圈导流孔圈,每圈导流孔圈包括沿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导流孔;

其中,任意两个相邻的导流孔圈之间的孔圈径向间距相等,或者任意两个的第一孔圈径向间距L1与第二孔圈径向间距L2满足:

或者

同一圈的导流孔圈内,任意两个相邻的导流孔之间的导流孔周向间距相等,或者任意两个的第一导流孔周向间距C1与第二导流孔周向间距C2满足:

或者

本实用新型的胶囊可以是饮品胶囊,也可以是其他功能的胶囊。胶囊的料腔中的消耗品可以是饮品粉末类的可溶性物体,也可以是其他任何的非可溶性物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还相应地提供了一种饮品机,该饮品机包括加压流体注入系统和上述的胶囊,加压流体注入系统向胶囊内注入加压流体。

其中,饮品机通常包括用于刺破覆膜以伸入胶囊内的中空管,中空管的刺破端的出水口端面优选地形成为倾斜面,该倾斜面的竖向倾角优选为20°~70°。

本实用新型的膜切割机构具有对胶囊的膜进行切割功能,形成的切口比刺破口更宽,有利于液体快速、大流量的流出。并且,膜切割机构的结构新颖,充分利用胶囊腔内的流体压力,可在压力下促使其支撑件产生变形或移动以驱动切割刀臂接触需要切割的膜,最终在膜上产生移动切割。在装配有这种膜切割机构的胶囊中,可使得胶囊饮品的流出更快速、顺畅和彻底,饮品流体呈持续不间断的线形流出。此外,膜切割机构的进一步的搅拌过滤功能,可使得萃取更充分,饮品更香醇,从而多方面地提升用户对胶囊及采用该胶囊的饮品机的满意度。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胶囊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为未受压状态的示图,图2显示受压下移状态的示图;

图3为图1中的U部分放大图;

图4为图2中的V部分放大图;

图5为图1中的膜剪切刀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俯视图;

图7为图5的仰视图;

图8为图5的整体剖视图;

图9A为图8中的W部分放大图;

图9B为单独显示图9A中的切割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A中的切割刀臂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A和图11B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胶囊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1A图示胶囊外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B显示胶囊外壳的俯视图;

图12为图11A中的X部分放大图;

图13A和图13B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胶囊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3A图示胶囊外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B显示胶囊外壳的俯视图;

图14为图13A中的Y部分放大图;

图15A和图15B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流体分流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5A显示流体分流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5B显示流体分流件的俯视图;

图16为图15A的整体剖视图;

图17为图16中的Z部分放大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优选实施方式的胶囊外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中的S部分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 膜切割机构 200 胶囊

231 切割部 911 导流孔

1 本体 2 切割件

3 过滤扇 4 胶囊外壳

5 覆膜 6 保鲜膜

7 出口引流结构 8 切割件支承台

9 流体分流件 10 中空管

11 过滤扇底部支撑台 12 切割件底部支撑台

21 力臂支撑端 22 支撑件

23 切割刀臂 24 结构弱化凹槽

31 滤槽 71 迷宫状筋墙

72 缓流柱 81 承台面

82 周侧限位筋 83 过流间隙

84 挡流筋

91 外环导流部 92 中心下凹部

A 利边 a 利边的竖向倾角

B1 胶囊入口 B2 胶囊出口

C 支撑面 D 料腔

D1 饮品萃取腔 D2 流体分流腔

E 刀臂引导面 F 滤流容腔

G 出水口端面 b 支撑件/切割刀臂的水平倾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方位词如“径向、轴向”、“内、外”通常是针对胶囊本体或胶囊腔体而言的。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首先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膜切割机构,该膜切割机构100包括:本体1、与本体1一体成型的支撑件22以及切割刀臂23,该切割刀臂23连接于本体或支撑件22 上;其中,受压下移的本体1能够通过支撑件22的受压变形或移动而让切割刀臂23接触需要切割的膜并对所述膜进行切割。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胶囊,使上述的新型膜切割机构装配于其中。参照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具体胶囊结构中,该胶囊200包括具有胶囊入口B1和胶囊出口 B2的胶囊外壳4、用于封盖胶囊入口B1的覆膜5以及设置于胶囊外壳4内的保鲜膜6,保鲜膜6与覆膜5限定出用于填充消耗品的料腔D。其中,胶囊200采用了上述的膜切割机构100,膜切割机构100设置于保鲜膜6的下方,切割部231用于在保鲜膜6上切割出线性切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胶囊中,采用了双膜密封设计。如图1所示,使胶囊内部的消耗品 (即饮品填充粉末或其他形态的填充物,例如咖啡粉、茶叶等)封存于覆膜5与保鲜膜6 之间的料腔D中,在胶囊的未使用期间可得到有效保存。如图2所示,在酿造时,通过刺破覆膜5的中空管10往料腔D注入加压流体以混融或冲泡消耗品,从而酿造出饮品流体。

其中,当本体1受压并向下移动时,支撑件22受压变形以用于支撑本体1和储能,当切割刀臂23连接于支撑件22上时,支撑件22经储能后能够给予切割刀臂23以反作用力,从而驱使切割刀臂23对保鲜膜6进行切割,而当切割刀臂23与本体1相连时,由下移的本体1直接驱动切割刀臂23切割保鲜膜6,支撑件22变形用于对本体1进行支撑。

可选地,当本体1受压下移动时,可促使与本体1相连的支撑件22在受压后产生移动,如此,当切割刀臂23连接于支撑件22上时,支撑件22受压后产生移动进而推动切割刀臂23对保鲜膜6进行切割;当切割刀臂23直接与本体1相连时,由下移的本体1 直接驱动切割刀臂23切割保鲜膜6,支撑件22受到来自本体1的下压力而移动。此外,将本体1和支撑件22优选地设置为一体成型,则在生产时就不需装配人员手工将本体1 与支撑件22进行组装,有利于提高膜切割机构100乃至胶囊的生产效率。

优选地,参照图5至图10,切割刀臂23和支撑件22一体设置形成切割件2,支撑件22相对本体1所在的平面向下倾斜,如图9A所示,切割件2还包括低于本体1的力臂支撑端21,支撑件22远离本体1的一端与力臂支撑端21的一端连接,力臂支撑端21 的另一端与切割刀臂23连接,切割刀臂23相对于力臂支撑端21所在的水平面向上倾斜。其中,受压下移的本体1能够通过支撑件22的受压变形而推动力臂支撑端21沿支撑面 C移动,并使得切割刀臂23的末端的切割部231产生移动切割。

其中,由于料腔D内的液压压力逐步增大,向下挤压保鲜膜6,进而使得膜切割机构100产生整体形变,促使切割件2的切割部231可在保鲜膜6上切割出切口,酿造流体可通过切口从胶囊外壳4底部的胶囊出口B2流出。

具体地,图1、图2所示的膜结构(即保鲜膜6)优选地位于膜切割机构100的上方,这样,当膜切割机构100的本体1受压下移时,切割件2的切割部231就可以方便可靠地向上移动并在膜结构上切割出切口。其中,膜切割机构100可以贴合地设置于保鲜膜6的下方,当本体1受压下移时,支撑件22受到来自本体1的下压力而产生变形,从而推动力臂支撑端21在受支撑的情况下沿着支撑面C(参见图12或图14)进行移动,进而带动切割刀臂23的末端的切割部231产生移动并在保鲜膜6上移动切割出长条状的切口。

显然,刀刃切割或剪切出的这种切口完全区别于刺破口,即现有的刺针被动刺穿保鲜膜6而形成的刺针孔。本实用新型方案采用独特的移动切割的方式能够在保鲜膜6上主动切割出长条状的切口,形成的切口更大,更符合酿造要求和出水需求。而且,切口位置的选择和排布可通过刀盘设计实现分布均匀,使得流体流出均衡。这样,在料腔D 内酿制而成的饮品就能够顺畅且均衡、连续地经由该长条状的切口从保鲜膜6流出,促使饮品平稳且连续地从胶囊出口B2流出进而落入用户的盛液杯体中,能够极大地提升用户的操作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能够产生移动切割的膜切割机构100不仅可运用于胶囊200中,还可扩展应用于其它需要在膜结构上产生切口的产品中,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膜结构可以为简单密封膜、薄膜或叠层薄膜等各种可选择的结构、材料。上述消耗品可以为可溶性的乳制品、多口味饮品粉、汤料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固体颗粒或者混合口味粉,例如奶茶、牛奶咖啡、热可可、蛋白粉、中药颗粒、维生素颗粒及其任意两者或两者以上的混合物;或者,所述消耗品也可以是不可溶性饮品,例如咖啡、茶、草本、纤维、燕麦及其两者或两者以上的混合物。总之,本实用新型不受限于消耗品的类型、形状、形态等。但为便于理解及清楚明确,以下仅以饮品粉末为例展开阐述。

以下结合附图更为具体地展开阐述本实用新型的膜切割机构和胶囊的优选实施方式。

在这种通过压力变形驱动刀片切割以形成切口的膜切割机构100中,图中受压变形的刀盘状本体1和切割件2等均可以具有多种适当形状和受压变形的形态。例如,图5 所示的切割件2呈V形(即具有1个力臂支撑端21),但也可扩展为呈W形(即具有2 个力臂支撑端21)、U形,甚至具有更多个力臂支撑端21的连续齿状等等,只要切割件 2中的支撑件22受压变形后能够推动力臂支撑端21产生移动,进而使切割刀臂23的切割部231能够移动并切割保鲜膜6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图示的力臂支撑端21为切割件 2的最底端,但在其他形状的切割件2中,支撑点也不限于是切割件2的最底端,例如在大致U形的切割件2中。

切割件2优选为从图中圆盘状的本体1的周缘沿径向向外伸出,如图8、图9A所示。这样,当本体1受向下压力时,切割件2在力臂支撑端21受到支撑时,可促使切割刀臂23产生较为明确的径向向外的变形,促使切割刀臂23的切割部231能够产生径向移动切割,可在膜上形成径向切口,可沿膜的周向形成均布的多道径向切口,使得各处的流体流出更均匀。如此,使得膜切割机构100从形状结构设计、形变设计到部件尺寸、切口尺寸设计都更为简单明确,产品的规模化通用制造也较为容易,成品率更高。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尽管在图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切割件2从本体1 的周缘沿径向向外伸出,即支撑件22的内端与本体1相连,但也可以是支撑件22的外端与本体1相连,切割件2从本体1的周缘沿径向向内伸出。另外,切割件2也不限于沿径向方向延伸,也不排除例如切割件2从本体1的周缘沿切向伸出等方式。

进一步地,参照图9B,支撑件22的水平倾角b应不小于30°且不大于90°。可以理解地,支撑件22的水平倾角b若过大,则本体1受压时给予支撑件22的较大的竖直向下的压力,致使力臂支撑端21具有较大的移动摩擦力。这样,为使力臂支撑端21 能够沿支撑面C移动就需要给予本体1较大的下压力,此时也较容易出现力臂支撑端21 未移动而支撑件22却出现受压弯折的情形;当然,支撑件22的水平倾角b若过小,则本体1在不受压或受压较小时(如轻轻上下晃动胶囊200,在消耗品的惯性作用下而给予本体1较小的下压力),容易使切割件2意外地轻易割破保鲜膜6。

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图9B,切割刀臂23的水平倾角b进一步优选为应不小于30°且不大于70°。这样,在力臂支撑端21移动时,有利于切割刀臂23的末端进行移动进而促使切割部231移动切割保鲜膜6。

具体地,切割件2可以为1个,也可以为多个并沿本体1的周缘等间隔布置,但切割件2的数量应不大于15个。一般地,胶囊200的外径越大,则膜切割机构100中所需设置的切割件2的数量就越多,切割件2具体的设置数量可视实际的工艺需求而定。优选地,参照图5和图6,切割件2的数量应不小于4个且不大于12个,进一步地,为避免从胶囊出口B2流出的饮品出现偏流的情形,切割件2应沿本体1的周缘间隔均布。

切割刀臂23及其切割部231可以是各种锋利刀叶、利边或者刀具等,通过其锋利刀刃以快捷方便地实现对保鲜膜6的切割,形成所需的切口。由于采用切割方式,不限于具有单一的锋利刃口。参照图5和图10,切割部231包括尖锐端向上的切割形体(例如刀刃部),图示的切割形体优选为尖锐端向上的锯齿状,这样,在切割刀臂23的末端进行移动时,锯齿尖端的锋利刃口就较容易割破保鲜膜6,进而在保鲜膜6上形成长条状的切口。当然,切割形体也不限于锯齿形状,可以是其他任何形状,例如刺针状、刀片状等。

其中,每个切割件2上的切割部231应包括不大于10个的锯齿刀刃。但切割部231 含有的锯齿刀刃的数量越多,膜切割机构100与保鲜膜6的接触点、接触面积、受力面积就越大,则切割部231更难以割破保鲜膜6。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割部231应包括不大于5个的锯齿刀刃。另外,继续参照图5和图10,锯齿刀刃的两侧利边A的各自竖向倾角a均应不小于5°且不大于90°,更优选为应不小于20°且不大于70°,这样便于锯齿状的切割部231割破并进一步移动切割保鲜膜6。

另外,本体1可以呈实心圆盘状,使得受压面积最大化,参见图5。当然,在受压变形的压力或压强足够时,本体1也可以呈圆环形,即具有中心圆孔。当然还可以呈其它的形状,只要本体1受压后能够给予支撑件22以相当的变形驱动力以促使支撑件22 变形以推动切割部231产生移动切割即可。本体1也不限于图示的圆盘状,可以是例如多边形形状或其他异形形状,本体1的外轮廓可以是连续的,也可是非连续的。

如图9A所示,力臂支撑端21以及支撑件22与本体1的连接端还优选地分别设有结构弱化凹槽24,使得切割件2在确定的下压力作用下更容易产生形变。

此外,由于胶囊腔体内的空间有限,本体1优选为呈向上隆起的拱形形状。即保鲜膜6焊接于胶囊腔底部后优选为向上隆起的拱形形状,本体1贴合保鲜膜6的向上隆起的中心部。这样,在切割件2的相同切割行程下,膜切割机构100的向下变形量更小,达到变形移动的行程更短、变形切割的力道更大,结构更为紧凑,空间利用率更高。具体地,整体呈向上拱形的本体1的盘面与保鲜膜6的膜面贴合,即本体1与保鲜膜6均为向上拱形。当然,也可以是保鲜膜6为平整膜,拱形的本体1具有中心平台,使得本体1与保鲜膜6为平面接触。

另外,由于切口相对更大,膜切割机构100设置在保鲜膜6下方时,通过切口流出的流体经过刀盘后可直接流出,为避免流出的饮品中存余杂质,膜切割机构100更进一步地兼具了过滤、加速搅拌以及刀盘上下方的通气功能。例如,图5至图7中图示的膜切割机构100包括环绕本体1的周缘设置的外沿过滤部,外沿过滤部贯穿设置有沿周向间隔分布的多道滤槽31。胶囊料腔D内的流体通过膜切割机构100在保鲜膜6切割出的切口后落到膜切割机构100上,进而可通过膜切割机构100的各道滤槽31进行充分过滤、加速搅拌,而后向下流出,以获得更好品质的饮品。

如图5至图7所示,膜切割机构100包括从本体1的周缘沿径向向外伸出且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切割件2,外沿过滤部从本体1的周缘沿径向一体伸出并包括多个过滤扇 3,每个过滤扇3设有沿径向延伸的多道滤槽31,多个切割件2和多个过滤扇3周向间隔交替布置,使得经过过滤扇3的滤槽31流出的流体沿周向分布均衡。

其中,滤槽31的径向长度过小,则流出慢,过滤功能差,滤槽31的径向长度过大,则本体1的受力面积变小。为此,滤槽31的径向长度与过滤扇3的外径之间的比值优选为不小于0.05且不大于0.25。考虑到待过滤的常规填充物、不可溶的渣粒的颗粒大小,滤槽31的最大槽宽优选为不大于4mm,不小于0.05mm且不大于2mm。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过滤扇3上的滤槽31的设置数量不大于30,优选为不大于10,图5所示为每个过滤扇3包括周向等间隔布置的4道滤槽31。

此外,可以想到的是,滤槽31也可以并非贯穿形成在外沿过滤部中,而是形成在外沿过滤部与切割件2之间。切割件2与过滤扇3也可形成区别于图5所示的沿周向的其他非规则布置方式。

图5至图7所示的膜切割机构100能够可拆卸地安装于图11A、图11B或图13A、图13B所示的胶囊外壳4的内腔底部中,即可拆式装配,而非刺孔方式的固定安装。这样,膜切割机构100可独立生产制造,简化胶囊本体的设计制造难度。其中,装配到胶囊后,膜切割机构100能够在受压力(例如手指按压)或压强作用下产生变形移动。因此膜切割机构100为活动式安装,而非固定式安装。

如图11A至图14所示,胶囊200还包括设置在保鲜膜6的下方以将流体从保鲜膜 6导向胶囊出口B2的出口引流结构7,出口引流结构7的径向外侧设有沿环向布置的切割件支承台8,膜切割机构100设置于出口引流结构7的上方,切割件支承台8的承台面 81形成有支撑力臂支撑端21的支撑面C。

膜切割机构100安装时,各个切割件2的力臂支撑端21可稳定支撑在切割件支承台8上。切割件支承台8用于形成环形的支撑面C,或者是环形间隔分布的多个支撑面C,如图11A、图11B、图12所示。图中的切割件支承台8从胶囊外壳4的内壁一体伸出,当然切割件支承台8也可与出口引流结构7一体形成。

在图5至图10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膜切割机构100中,支撑件22的内端与本体 1相连。参见图9A和图9B,可以想见,当本体1的顶面受下压力时,若支撑面C为水平面,则切割部231产生大致弧形形切割。此时,支撑面C也可优选为径向向外的上坡面,以推动力臂支撑端21沿坡面爬升,产生径向向内的变形移动,使切割部231向上且径向向内切割保鲜膜6,以提升切割效率。当然,同理的,若切割件2径向向内延伸,即支撑件22的外端与本体1相连时,支撑面C可形成为水平面或者径向向外的下坡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面C采用水平面的形式,若形成为坡面,则上坡面和下坡面的坡面倾角优选为不大于20°。若坡角过大,则本体1承受的下压力(即料腔液压)需要非常大。

在图1、图2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胶囊200中,内装的膜切割机构100包括从本体1的周缘沿径向向外伸出且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切割件2,即图5至图10所示的膜切割机构100。此时,胶囊外壳4的内周壁更优选地形成有刀臂引导面E,如图11A至图14所示。膜切割机构100装配到切割件支承台8上时,力臂支撑端21支撑在支撑面 C上,切割刀臂23的切割部231径向向外的抵靠在图示的大致竖向的刀臂引导面E,在本体1的受压下移过程中,刀臂引导面E构成限制径向向外移动的限位面,使得切割部231只能沿刀臂引导面E向上移动,以向上切割保鲜膜6,并在本体1的继续受压下移过程中,切割部231在保鲜膜6上的切口径向向内延伸,扩大切口。

其中,兼作限位结构和导向结构的刀臂引导面E可以是胶囊外壳4的内周壁,也可以是从胶囊外壳4的内周壁凸出的凸出结构的内壁面,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进一步地,当膜切割机构100还包括环绕本体1的周缘间隔设置的多个过滤扇3,即兼具过滤搅打功能的如图5至图10所示的膜切割机构100时,应在膜切割机构100装配后优化设计滤流流道。基本地,在本体1的受压下移状态,过滤扇3与切割件支承台8 之间应形成有滤流容腔F,以承接过滤扇3的滤流,参见图3、图4。料腔D中的流体依次流过保鲜膜6上的切口、滤槽31和滤流容腔F并进入出口引流结构7。

为形成滤流容腔F,参见图12或图14所示,位于过滤扇3正下方的承台面81可优选地形成为凹面,或者低于支撑面C,使得在膜切割机构100的受压下移状态下,即膜切割机构100的最大下移位置,过滤扇3也不会接触到正下方的承台面81,也就是能够在二者之间形成滤流容腔F。

在图12或图14中,显然支撑面C垫高,明显高于其他的承台面81部分。更进一步地,参见图7,本体1的底面周缘形成有向下凸出的过滤扇底部支撑台11,在受压下移状态,过滤扇底部支撑台11可压靠于出口引流结构7的最外环的迷宫状筋墙71的顶部,不仅加强对膜切割机构100,尤其是过滤扇3的有效支撑,而且在切割件支承台8 的承台面81不高于出口引流结构7的顶面时,可确保形成滤流容腔F。

同样的,参照图4、图7,本体1的底面周缘也形成有向下凸出的切割件底部支撑台12,在受压下移状态,切割件底部支撑台12压靠于出口引流结构7的次外环的迷宫状筋墙71的顶部,起到对刀盘的支撑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膜切割机构100从初始的未受压状态下移至最大下移位置的受压下移状态,本体1的下移距离优选为1mm~10mm。过小的变形下移距离不足以驱动切割部231有足够行程以在保鲜膜6上切割出切口,过大的变形下移距离则受限于胶囊内腔的有限安装空间和胶囊的整体高度。

参照图11A至图14,在切割件支承台8上还形成有位于切割件2的周向两侧的周侧限位筋82,周侧限位筋82的径向外端与胶囊外壳4的内周壁之间形成有连通至滤流容腔F的过流间隙83。周侧限位筋82可防止切割件2偏斜。过流间隙83可将刀叶安装空间内的流体倒入两侧的滤流容腔F中,尤其是在在支撑面C高于其他的承台面81时。

在图18、图19中,刀叶安装空间由两侧的周侧限位筋82、刀臂引导面E共同限定,进一步地,周侧限位筋82的径向内侧之间可设有挡流筋84,使得刀叶安装空间内的流体只通过过流间隙83全部流向滤流容腔F。

当切割件2在保鲜膜6上形成切口后,料腔D内的高压饮品流体通过切口向下流出,大部分经由图10所示的锯齿刀刃的两侧利边A溅射至两侧的过滤扇3上,经过过滤扇3 搅拌过滤后下落至其下方的滤流容腔F,小部分流体流入刀叶安装空间,再经由过流间隙83全部流向滤流容腔F,最终通过出口引流结构7持续、均衡地汇流至胶囊出口B2。

在膜切割机构100的受压变形过程中,为防止与其他构件产生机械干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本体1的未受压状态,过滤扇3的外周缘与胶囊外壳4的内周壁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0.05mm且不大于3.5mm,在本体1的最大下移位置的受压下移状态,过滤扇3 的外周缘与胶囊外壳4的内周壁之间的距离也应不大于3.5mm,否则过大的间距容易使得流体经过过滤扇3的外周缘与胶囊外壳4的内周壁之间的间距形成的过流间隙而流向滤流容腔F,而不通过滤槽31搅拌过滤,丧失过滤效果,使得大颗粒漏出。

其中,在本体1的最大下移位置的受压下移状态,过滤扇3的外周缘优选为接触胶囊外壳4的内周壁,即二者的距离为0mm,二者之间无间隙,不构成过流间隙。

出口引流结构7可以是图11A、图12所示的同心布置的多圈迷宫状筋墙71,或者,出口引流结构7也可以是图13A、图13B、图14所示的周向和径向均错位布置的多根缓流柱72。出口引流结构7起到减缓高压流体的流速,均衡周向各处的流量,使得汇总流出的流体更均衡、持续,避免饮品流体断续流出。

另外,参见图1、图2,胶囊外壳4的内腔设有流体分流件9,流体分流件9可设置在胶囊内腔的任何位置。优选地,流体分流件9与保鲜膜6之间形成饮品萃取腔D1,流体分流件9与覆膜5之间形成为流体分流腔D2,消耗品容置于饮品萃取腔D1中。

流体分流件9起到分散水流和增压作用。如图15A、图16所示,流体分流件9包括分布有导流孔911的外环导流部91和相对于外环导流部91的顶环面下凹的中心下凹部92。在图2中,中空管10伸入流体分流腔D2中并向下对齐中心下凹部92。中空管 10的出水口端面G的高压水流射入中心下凹部92的凹面,通过凹面的溅射后均布于流体分流腔D2内,再通过各个导流孔911均匀流向下方的饮品萃取腔D1。

带有导流孔911的流体分流件9的设置使得流体分流腔D2的液压增大,流体分流件9还会产生变形下移,可向下挤压饮品萃取腔D1内的填充物,这对于例如意式咖啡的萃取尤其有利。

中心下凹部92的设置为中空管10提供了避让空间,使得流体分流件9无需设置的过低而压缩饮品萃取腔D1的高度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6,中心下凹部92的最大下凹高度优选为不小于1mm且不大于10mm。

具体地,在饮品胶囊中,饮品粉末容置于饮品萃取腔D1中,流体分流件9的中心下凹部92的内凹面能够反溅下冲的液体,致使射入的液体可通过中心下凹部反射并分散溅入流体分流腔D2中。这样,可有效缩小液体施加于外环导流部91各区域的压力差异,有利于使外环导流部91各区域均匀受压,促使流体分流件9可均匀分流位于其上方的液体,使下漏的液体可均匀覆盖饮品粉末的表面,从而使饮品粉末萃取更充分,进而可避免饮品粉末出现浪费的情形,使饮品更香醇。

在本实施方式中,胶囊可以是家用型,也可以是商用型。胶囊200的外径优选为 35mm~70mm,胶囊200的轴向高度优选为30mm~70mm。其中,膜切割机构100和覆膜 5之间的轴向距离与胶囊200的轴向高度之间的比值优选为0.5~0.9,可根据胶囊上部的直径、高度的大小以及流体分流件9的设置高度等进行调整。外环导流部91和覆膜5之间的距离与胶囊200的轴向高度之间的比值优选为0.1~0.5,可根据胶囊的轴向高度进行调整。

特别地,外环导流部91上设置的导流孔911呈轴向向下的扩口孔道,如图17所示,使得通过导流孔911后的流体更均匀分散并覆盖饮品萃取腔D1的横截面。其中,扩口状的导流孔911的最小通孔的孔径应不小于0.05mm且不大于1mm,其取值与胶囊直径相关,如最大直径70mm的商用型胶囊中,导流孔911的孔径可为1mm。另外。导流孔911 优选为呈圆锥状且圆锥角不大于80°。圆锥角不宜过大,否则流体将不会沿内圆锥壁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分流效果的需要,外环导流部91上的导流孔911设置数量优选为不小于3个且不大于100个。

具体地,参见图15A、图15B,外环导流部91包括同心布置且沿径向间隔排布的多圈导流孔圈,每圈导流孔圈包括沿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导流孔911;其中,任意两个相邻的导流孔圈之间的孔圈径向间距相等,或者任意两个的第一孔圈径向间距L1与第二孔圈径向间距L2满足:或者

同一圈的导流孔圈内,任意两个相邻的导流孔911之间的导流孔周向间距相等,或者任意两个的第一导流孔周向间距C1与第二导流孔周向间距C2满足:

或者

上述的胶囊200可应用至饮品机中,饮品机的加压流体可通过注入系统向胶囊200 内注入加压流体。例如,例如通过图1、图2所示的中空管10注入。

优选地,饮品机包括用于刺破覆膜5以伸入胶囊200内的中空管10,中空管10的刺破端的出水口端面G形成为倾斜面,该倾斜面的竖向倾角优选为20°~70°,根据实际所需设计。

显然,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膜切割机构100、胶囊200后的饮品机,其流出饮品更顺畅、均衡、持续,且无积留,用户体验度更佳。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结合附图的实施方式中的胶囊定位为竖直向上,即胶囊入口为开口向上的顶部开口,但显然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胶囊也可横向定位,即胶囊入口为侧开口形式等等。

另外,胶囊的料腔D中的消耗品可以是可溶性的咖啡粉,非可溶性的茶叶,乃至过滤元件等均可,而不限于图示的饮品萃取型胶囊。

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胶囊和饮品机的其它构成以及作用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为了减少冗余,此处不做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