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泥砖浸水吊笼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96244发布日期:2019-03-13 23:53阅读:5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泥砖浸水吊笼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泥砖测试设备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水泥砖浸水吊笼。



背景技术:

水泥砖由于强度高、质量轻、无需消耗黏土等优势,已经成为国家建筑部门推荐的建筑材料。但是为了确保建筑工程质量,我国对水泥砖的质量进行了规范,所有水泥砖生产厂家都必须对其生产的产品进行各种质量检测。例如,目前的水泥砖规格有单孔和多孔的,单孔的规格国标要求240x115x90mm,八孔的规格390*190*190mm,按照国标GB8239-97技术要求,水泥砖必须达到10MPA。为了测量水泥砖在浸水后的承压数值,在测试之前,必须要对水泥砖进行浸水。

传统对水泥砖的浸水作业方式相对简单,通常是将水泥砖直接放置在一个吊篮中,然后通过悬吊机构,将吊篮浸入水池中,接着经过至少24小时浸泡后,将吊篮提升,取出浸水后的水泥砖进行测试。这种吊篮一般采用金属框架结构,规格大小并不统一,通常都是生产厂家自己制作。也有采用藤编、竹编、塑料筐等简易产品作为吊篮。随着自动化装置的发展,水泥砖的测试作业也在向自动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吊篮无法适应自动化作业的需求。为了克服以上问题,本发明人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配合自动化测试的水泥砖浸水吊笼。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水泥砖浸水吊笼包括:左侧板和右侧板,一连接销轴设置在左、右侧板的上方;所述的左、右侧板之间均匀设置有多数个层板,所述的层板上成型有排水孔,通过层板将左右侧板之间分隔成大小相同的水泥砖放置腔体。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左侧板和右侧板上分别开设有排水孔。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前端分别形成有向外倾斜延伸的左侧边和右侧边。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层板前端一侧向下倾斜延伸形成有层板侧边。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于吊笼的后端面还固定有左挡板和右挡板,左挡板与左侧板的后侧边连接,右挡板与右侧板的右侧边连接。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层板与左、右侧板之间采用插接配合方式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产品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并且便于生产,可直接通过塑胶材料(例如PVC材料) 注塑成型。本实用新型的规格统一,便于实现配合自动化测试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横截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见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水泥砖浸水吊笼,该吊笼包括:左侧板1、右侧板2、层板3、连接销轴4、左挡板6和右挡板7。其中,左侧板1、右侧板2、层板3、左挡板6和右挡板7可采用塑胶材料注塑成型,也可采用金属板冲压成型。

左、右侧板1、2相对放置,连接销轴4设置在左、右侧板1、2的上方。连接销轴4用于与悬吊装置配合,将整个吊笼悬吊起来。

所述的左、右侧板1、2之间均匀设置有多数个层板3,通过层板3强左右侧板1、2之间分隔呈大小相同的水泥砖放置腔体5。本实施例中,腔体5的规格为可放置100mmX100mmX100mm的水泥砖。

为了便于排水,左侧板1、右侧板2和层板3上均开设有排水孔10、20、30。

所述的左侧板1和右侧板2的前端分别形成有向外倾斜延伸的左侧边11和右侧边21。左、右侧边11、21作为一个引导斜面,其呈“八”字形的开口,这样便于在后续的作业中,便于将水泥砖推入腔体5中。同样原理,所述的层板3 前端一侧向下倾斜延伸形成有层板侧边31。

于吊笼的后端面还固定有左挡板6和右挡板7,左挡板6和右挡板7的宽度较窄,其中左挡板6与左侧板1的后侧边连接,右挡板7与右侧板2的右侧边连接。左、右挡板6、7起到一个限位阻挡功能,通过左挡板6、右挡板7对腔体5 的后端开口进行一定的阻挡,从而对水泥砖进行限位,同时在水泥砖自动进料时,起到阻挡作用。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层板3与左、右侧板1、2之间采用插接配合方式连接。具体连接方式为:在左、右侧板1、2上对应的高度位置分别开设有插孔,层板3的左右两侧成型有与插孔配合的插片,通过插片与插孔的配合实现层板3 与左、右侧板1、2的连接。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其将与水泥自动测试设备配合使用,通过自动上料装置将水泥砖逐一推入每层的腔体5中,然后通过悬吊装置,通过连接销轴4强吊笼吊起,并浸入水池中进行浸泡。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并且便于生产。同时,本实用新型的规格统一,便于实现配合自动化测试设备。

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