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履带移动式吊装及调垂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1674发布日期:2019-01-22 21:39阅读:4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履带移动式吊装及调垂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管柱吊装及调垂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履带移动式吊装及调垂机。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为缓解人们日常生活出行的交通压力,减少汽车排放的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轨道交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地铁隧道的施工过程中,受外力因素影响,地表易发生沉降,影响周围建筑物及施工安全。城市施工存在空间小、建设周期短、条件复杂,就必须在保障施工安全及工程质量的条件下提升施工效率,缩短工期。

目前地铁施工技术逆做法与传统顺作法有明显区别,逆做法有着自身独立的施工体系及质量控制措施。由于中间支承柱对整体结构起支撑作用,而钢管柱的垂直度精度较难控制,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钢管柱调垂技术作为逆做施工法的关键与核心部分,直接影响整个体系的承载能力及稳定性。

钢管柱作为永久结构的竖向受力构件,垂直度的调节控制至关重要。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吊装调垂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履带移动式吊装及调垂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履带移动式吊装及调垂机,包括底盘、吊钩、折叠式吊架、卷扬机,所述卷扬机的钢丝绳绕过所述折叠式吊架的顶端与吊钩连接,所述底盘的四个角部设有液压调整装置,所述底盘上方设有可升降双锁紧卡环,所述可升降双锁紧卡装有工具节。

由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履带移动式吊装及调垂机,采用液压调整装置、可升降双锁紧卡环、工具节、可折叠式吊架、履带行走系统,机械结构简单,在工程应用中简单灵便,经久耐用,构件的安装拆卸方便,可重复利用,能实现在隧道的狭小空间内吊装与调垂工作一体化施工,实现吊装调垂机在空间狭小的隧道内灵活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履带移动式吊装及调垂机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履带移动式吊装及调垂机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本实用新型的履带移动式吊装及调垂机,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是:

包括底盘、吊钩、折叠式吊架、卷扬机,所述卷扬机的钢丝绳绕过所述折叠式吊架的顶端与吊钩连接,所述底盘的四个角部设有液压调整装置,所述底盘上方设有可升降双锁紧卡环,所述可升降双锁紧卡装有工具节。

所述可升降双锁紧卡环包括上下布置的上片锁紧卡环和下片锁紧卡环,所述上片锁紧卡环安装在竖直方向的滑轨上。

所述工具节通过螺栓安装于所述上片锁紧卡环上。

所述折叠式吊架和卷扬机的固定底座下部设有履带行走系统。

在待调垂的钢管柱的最下一节对称安装两个倾角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履带移动式吊装及调垂机,主要用于地铁桩基中钢管柱的吊装及垂直度调整,底盘为钢管柱的承压结构,液压调整装置为底盘平整度校正结构,履带行走系统为吊装调垂机的移动结构。通过卷扬机升降控制吊钩吊架,实现钢管柱的起重,其中吊架为折叠式吊架,调垂机在通过空间狭小的隧道时能进行伸缩。可升降锁紧卡环与工具节为钢管柱调垂结构,利用可升降双锁紧卡环对钢管柱进行调垂后,再利用工具节对钢管柱的垂直度进行校正,直至钢管柱被调节至孔中心位置。同时借助倾角传感器进行监控并调整钢管柱垂直度,实现钢管柱在隧道内不同导洞的吊装与垂直度调节工作。该装置的优点是移动方便,能快速、准确控制钢管柱的中心,在钢管柱发生位移或偏斜时能够及时调整,保障钢管柱在洞内的垂直度,适用性强,确保施工安全,提高施工效率。

具体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主要用于承压作用的底盘1、校正底盘平整度的液压调整装置2、调整钢管柱垂直度的可升降双锁紧卡环3、工具节4、吊钩5、折叠式吊架6、起重钢管柱的卷扬机7、履带行走装置8。

如图1所示,分节下放桩基钢筋笼后,使用履带行走装置8将移动式吊装调垂机移至孔口,调节液压调整装置2,将底盘1调整至水平,对中孔口并固定牢固。

如图2所示,采用洞内叉车运输方式将钢管柱运输归位,在起重钢管柱前将可升降双锁紧卡环3与工具节调至打开状态,通过控制卷扬机7的升降,利用吊钩5将钢管柱吊起。

结合图1与图2,钢管柱吊装至孔口内时,调节可升降双锁紧卡环3,将锁紧卡环3上片升起,钢管柱经锁紧卡环3的锁紧固定与调垂后,再调节工具节4,使工具节4锁紧钢管柱,增强调垂效果,并在钢管柱最下一节对称安装两个倾角传感器进行辅助调节,读取倾角传感器数据并记录,继续吊装下一节钢管柱,重复以上工作,直至钢管柱安装完毕。

采用“四点一线”辅助定位方法后,再次读取倾角传感器数据,取与第一次记录数据的差值,根据差值进行钢管柱垂直度再调整,完成后将钢管柱固定。分节下放浇筑混凝土导管,按照水下浇筑混凝土施工工艺浇筑10m桩基C30混凝土至桩顶。为保证浇筑钢管柱内C50混凝土时,混凝土不从钢管柱外壁和孔壁间上反,利用砂子回填钢管柱外壁和孔壁间隙,首次回填砂高度为6m。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实时监控倾角传感器数据,发现偏差及时调整。最后将导管拔至距桩混凝土面下1m处,混凝土换为C50,浇筑钢管柱内混凝土,直至工具节下方1m处。砼浇筑完成后,读取倾角传感器数据,可知钢管柱垂直度的偏差,调整后调垂机继续固定钢管柱,直至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移走调垂机后,每天至少两次利用精密水准仪和倾角传感器,对钢管柱的沉降和倾斜度进行监测,根据监测数据确定钢管柱的固定时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