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紧凑的两栋楼层共用式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18424发布日期:2019-01-15 23:18阅读:6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结构紧凑的两栋楼层共用式电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结构紧凑的两栋楼层共用式电梯。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居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居民的住宅区中高层建筑也越来越多,因此,电梯的使用是非常的常见,但是由于其井道安装有对重装置后,其占用一定的空间,致使轿厢的使用空间非常小。

然后,特别是针对未预先规划安装电梯的老小区而言,若后期补装电梯,一幢楼层一部电梯的话,其使用成本较高,若相邻的两栋楼层能够共用一部电梯,那可以节约一半的建造成本和使用维修费用,其带来的价值也是十分显著的,本公司为客户制造安装成功并投入使用,效果良好,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两栋楼层共用式电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凑的两栋楼层共用式电梯,其包括井道、导轨、轿厢架、轿厢、曳引系统和对重装置、以及操控系统,其中轿厢架为背包架,该背包架包括水平设置的底座、自底座的一侧向上延伸的两根吊臂,用于将两根吊臂上部相固定连接的连接臂,轿厢自底部定位在底座上、自轿门的相对侧定位在吊臂上,连接臂位于轿厢的顶部,对重装置位于两根吊臂、以及轿门相对侧轿壁与对应侧井道侧壁之间;井道位于两栋楼层之间,且在井道底部的一侧形成供乘客进出轿厢的进出通道、在进出通道上方的相对两侧形成有与楼层连通的层门,轿厢对应进出通道和层门所在侧分别设置有进出门,其中在层门所在侧轿厢壁上安装有分别通向两栋楼层的左进出门和右进出门,操控系统包括分别设置在轿厢内部的左侧操控单元和右侧操控单元,当左侧的用户和右侧用户同时或分别操控左侧操控单元和右控制单元时,若到达的目标楼层相同时,左进出门和右进出门同时打开;若到达的目标楼层不同或分别单独操控到达的目标楼层时,左侧用户只能自左进出门到达目标楼层,右侧用户只能自右进出门到达目标楼层。

优选地,导轨包括位于两根吊臂之间的左导轨和右导轨,在两根吊臂的内侧分别设有与左导轨和右导轨配合的左导靴和右导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左导轨和右导轨对称设置,左导轨包括与吊臂形成设置的第一面板、自第一面板的中部向左侧吊臂延伸的第二面板。

优选地,左导靴和右导靴对称设置,左导靴包括固定在左侧吊臂上的定位板、设置在定位板上形成有与第二面板相匹配滑槽的模块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模块组件包括固定在定位板上且与第二面板相匹配缺口槽的定位模块、位于定位模块的缺口槽所在侧且绕着水平方向转动的导向轮,其中缺口槽沿着吊臂的长度方向延伸,导向轮至少有一个,且导向轮与缺口槽之间的区域形成滑槽,当左导靴在左导轨上下滑动时,导向轮在第二面板的侧面上滚动。

优选地,位于左侧吊臂上的左导靴有两个,其中一个位于上部、一个位于下部,且位于上下部的两个左导靴的定位模块和导向轮的位置进行互换设置;位于右侧所述吊臂上对称设有右导靴。具体的,通过形成滑槽的定位模块和导向的位置互换,使得背包架在升降运动中受力相对均匀和稳定。

优选地,对重装置包括位于左导轨和右导轨之间的左对重轨道和右对重轨道、分别自左两侧滑动设置在左对重轨道和右对重轨道上的对重模块,其中在对重模块的两侧分别设有与左对重轨道和右对重轨道相匹配的左对重导靴和右对重导靴,左对重轨道与左导轨对称设置,右对重轨道与右导轨对称设置,且左对重轨道紧靠左导轨,右对重轨道紧靠右导轨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曳引系统包括设置在井道顶部搁机梁上的曳引机;设置在对重装置上的对重轮;设置在连接臂上的轿顶轮、两端部搁固定在搁机梁上且依次绕过对重轮、曳引机的曳引轮、以及轿顶轮的钢带,其中在曳引轮转动下,带动对重轮和轿顶轮相对移动,实现轿厢的升降。

优选地,对重轮、曳引轮、轿顶轮三者之间相互平行设置,且对重轮和轿顶轮位于曳引轮的相对两侧。防止钢带的扭曲,使得传动更加平稳。

此外,两根吊臂分别位于轿门对应侧轿厢壁的相对两侧,且在每根吊臂上还设有能够将吊臂与导轨相对锁定的安全锁。当发生紧急情况时,由安全锁的动作将背包架和导轨相对锁死,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优选地,在层门所在侧的轿厢壁上形成位于左右两侧的相独立两个缺口,左进出门和右进出门分别设置在缺口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位于左侧的左进出门自右侧向左运动开门、自左侧向右运动闭门。

优选地,左进出门包括多节依次伸缩的左门板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位于右侧的右进出门自左侧向右运动开门、自右侧向左运动闭门。

优选地,右进出门包括多节依次伸缩的右门板体。

优选地,左侧操控单元设置在左进出门所在轿厢壁的左侧,右侧操控单元设置在右进出门所在轿厢壁的右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左侧操控单元和右侧操控单元结构相同,均包括楼层控制面板、输入模块、运行识别模块、以及设置在层门和进出通道外侧设有召唤模块,当召唤模块发出召唤指令后,轿厢运动至召唤位置,进出门打开,待用户进入轿厢并由运行识别模块获得认可信息后,通过输入模块输入目标楼层指令后电梯运行,待到达目标楼层后,进出门打开轿门。

优选地,运行识别模块包括用户信息数据库、人脸识别单元、校验单元、以及运行指令单元,其中运行指令单元与校验单元和楼层控制面板相连通,当运行指令单元获得校验单元比对认可信息后,楼层控制面板电路连通,电梯运行。

或者,运行识别模块为磁卡系统,用户采用与之匹配的磁卡与磁卡系统匹配时,运行识别模块才能获得认可信息。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将对重装置布局在背包架、轿厢臂以及井道内臂形成的区域内,节省电梯安装的空间,从而最大化增加了轿厢的使用空间;另一方面在节约一半的建造成本和使用维修费用的前提下,使得两栋楼层用户共用一部电梯,且在某一栋用户使用时,该用户是无法进入另一栋楼层的,结构简单,实施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共用乘客电梯的主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共用乘客电梯的俯视示意图(放大);

图3为图2中左侧操控单元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梯的背包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梯的对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梯的曳引系统原理示意图;

附图中:A、B,楼层(栋);1、井道;10、进出通道;10a、通道门;11、层门;2、导轨;21、左导轨;211、第一面板;212、第二面板;3、轿厢;30、进出门;30a、左进出门;300a、左门板体;30b、右进出门;300b、右门板体;3A、轿厢架(背包架);30A、底座;31A、吊臂;a、左导靴;a1、定位板;a2、模块组件;a20、定位模块;a200、缺口槽;a21、导向轮;b、右导靴;32A、连接臂;4、操控系统;4a、左侧操控单元;4b、右侧操控单元;c、楼层控制面板;d、输入模块;e、运行识别模块;f、召唤模块;5、曳引系统;50、搁机梁;51、曳引机;510、曳引轮;52、对重轮;53、轿顶轮;54、钢带;6、对重装置;60、左对重轨道;61、右对重轨道;62、对重模块;620、对重架;621、对重块;63、左对重导靴;64、右对重导靴;7、安全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相邻两栋楼层共用的乘客电梯,其包括设置在两栋楼层(A和B)之间的井道1、导轨2、轿厢3、轿厢架3AA、操控系统4、曳引系统5、对重装置6。

具体结合图2所示,井道1在底部的一侧形成供乘客进出轿厢3的进出通道10、在进出通道10上方的相对两侧形成有与楼层连通的层门11,轿厢3对应进出通道10和层门11所在侧分别设置有进出门30,其中在层门11所在侧轿厢壁上安装有分别通向两栋楼层(A和B)的左进出门30a和右进出门30b,操控系统4包括分别设置在轿厢内部的左侧操控单元4a和右侧操控单元4b,当左侧的用户和右侧用户同时或分别操控左侧操控单元4a和右控制单元4b时,若到达的目标楼层相同时,左进出门30a和右进出门30b同时打开;若到达的目标楼层不同或分别单独操控到达的目标楼层时,左侧用户只能自左进出门30a到达目标楼层,右侧用户只能自右进出门30b到达目标楼层。

具体的,在层门11所在侧的轿厢壁上形成缺口,左进出门30a和右进出门30b分别设置在缺口处。

同时,在进出通道10形成有通道门10a,当轿厢运动至底层时,位于井道1底部的通道门10a和进出门30打开后,用户可以进出轿厢,或者自底层进入轿厢后,当到达目标楼层时,左进出门30a和/或右进出门30b打开,对应的层门11同步打开,用户走出轿厢,即完成乘坐。

本例中,位于左侧的左进出门30a自右侧向左运动开门、自左侧向右运动闭门;位于右侧的右进出门30b自左侧向右运动开门、自右侧向左运动闭门。其主要考虑到如何最大化的变大出门空间的同时,也便于轿门的打开和闭合运作。

具体的,左进出门30a和右进出门30b之间对称设置,且左进出门30a包括多节依次伸缩的左门板体300a;右进出门30b包括多节依次伸缩的右门板体300b。

本例中,便于实际操作,将左侧操控单元4a设置在左进出门30a所在轿厢壁的左侧,右侧操控单元4b设置在右进出门30b所在轿厢壁的右侧。这样方便用户使用时能够快速的进出轿厢3。

具体的,左侧操控单元4a和右侧操控单元4b结构相同,均包括楼层控制面板c、输入模块d、运行识别模块e、以及设置在层门和进出通道外侧设有召唤模块f,当召唤模块f发出召唤指令后,轿厢3运动至召唤位置,进出门打开,待用户进入轿厢3并由运行识别模块e获得认可信息后,通过输入模块d输入目标楼层指令后电梯运行,待到达目标楼层后,进出门打开轿门。

本例中,运行识别模块e有两种方式:

①、人脸识别模式

该运行识别模块e包括用户信息数据库、人脸识别单元、校验单元、以及运行指令单元,其中运行指令单元与校验单元和楼层控制面板相连通,当运行指令单元获得校验单元比对认可信息后,楼层控制面板电路连通,电梯运行。

②、刷卡模式

运行识别模块为磁卡系统,用户采用与之匹配的磁卡与磁卡系统匹配时,运行识别模块才能获得认可信息。

在此,通过运行识别模块阻止无关人员乘坐电梯,确保电梯使用环境的安全。

同时,本实施例的最终目的,还是使得两栋楼层用户共用一部电梯,且在某一栋用户使用时,该用户是无法进入另一栋楼层的,因此,其能够节约一半的建造成本和使用维修费用,非常实用,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然后,本申请的电梯还可以用于特殊构造的商场,比如通过隔墙隔开的两栋楼,自隔墙处安装该电梯,这样一来,乘客可以根据目标楼层选择自左进出门和/或右进出门出轿厢,到达想要的位置。

本例中,对导轨2、曳引系统5、对重装置6进行新的布局,其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具体的,轿厢架3A为背包架,该背包架包括水平设置的底座30AA、自底座30A的一侧向上延伸的两根吊臂31A,用于将两根吊臂31A上部相固定连接的连接臂32A,轿厢4自底部定位在底座30A上、自轿门的相对侧定位在吊臂31A上,连接臂32A位于轿厢4的顶部。

两根吊臂31A分别位于轿门对应侧轿厢壁的相对两侧,也就是图1中的左右两侧。

对重装置6位于两根吊臂31A、以及轿门相对侧轿壁与对应侧井道侧壁之间。

而实现对重装置6的布局,本例中,导轨2包括位于两根吊臂31A之间的左导轨21和右导轨22,在两根吊臂31A的内侧分别设有与左导轨21和右导轨22配合的左导靴a和右导靴b。

左导轨21和右导轨22对称设置。根据对称原理,申请人只对其中一个导轨进行详细产生,则另一个显然也是清楚的,在此不对其重复叙说。

具体的,左导轨21包括与吊臂31A平行设置的第一面板211、自第一面板211的中部向左侧吊臂31A延伸的第二面板212。

左导靴a和右导靴b对称设置,根据对称原理,申请人只对其中一个导靴进行详细产生,则另一个显然也是清楚的,在此不对其重复叙说。

具体的,左导靴a包括固定在左侧吊臂31A上的定位板a1、设置在定位板a1上形成有与第二面板212相匹配滑槽的模块组件a2。

模块组件a2包括固定在定位板a1上且与第二面板212相匹配缺口槽a200的定位模块a20、位于定位模块a20的缺口槽a200所在侧且绕着水平方向转动的导向轮a21,其中缺口槽a200沿着吊臂31A的长度方向延伸,导向轮a21有两个,且导向轮a21与缺口槽a200之间的区域形成滑槽,当左导靴a在左导轨21上下滑动时,导向轮a21在第二面板212的侧面上滚动。

具体的,两个导向轮a21并排设置,同时形成的滑槽与第二面板212嵌入端部完全匹配。

同时,位于左侧吊臂31A上的左导靴21有两个,其中一个位于上部、一个位于下部,且位于上下部的两个左导靴21的定位模块a20和导向轮a21的位置进行互换设置;位于右侧吊臂22上对称设有右导靴22。具体的,通过形成滑槽的定位模块和导向的位置互换,使得背包架在升降运动中受力相对均匀和稳定,减少晃动。

对重装置6包括位于左导轨21和右导轨22之间的左对重轨道60和右对重轨道61、分别自左两侧滑动设置在左对重轨道60和右对重轨道61上的对重模块62,其中在对重模块62的两侧分别设有与左对重轨道60和右对重轨道61相匹配的左对重导靴63和右对重导靴64。

具体的,左对重导靴63和右对重导靴64参见图3所示,为本领域的常规设置模式,在此不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同时,本例中左对重轨道60与左导轨21对称设置,右对重轨道61与右导轨22对称设置,且左对重轨道60紧靠左导轨21,右对重轨道61紧靠右导轨22设置,如图2中背靠背的模式,这样可以装在一副支架上,布局更加合理,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强导轨和对重轨的强度。

对重模块62包括对重架620和对重块621,其中对重块621层叠在对重架620中,左对重导靴63和右对重导靴64分别设置在对重架620的相对两侧。

曳引系统5包括设置在井道1顶部搁机梁50上的曳引机51;设置在对重装置6上的对重轮52;设置在连接臂32A上的轿顶轮53、两端部搁固定在搁机梁50上且依次绕过对重轮52、曳引机51的曳引轮510、以及轿顶轮53的钢带54,其中在曳引轮510转动下,带动对重轮52和轿顶轮53相对移动,实现轿厢4的升降。

对重轮52、曳引轮510、轿顶轮53三者之间相互平行设置,且对重轮52和轿顶轮53位于曳引轮510的相对两侧。防止钢带54的扭曲,使得传动更加平稳。

此外,两根吊臂31A分别位于轿门对应侧轿厢壁的相对两侧,且在每根吊臂31A上还设有能够将吊臂31A与导轨2相对锁定的安全锁7。当发生紧急情况时,由安全锁7的动作将背包架3和导轨2相对锁死,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综上所述,本申请是一种结构紧凑的两栋楼层共用式电梯,一方面,在很多情况下,电梯的井道面积非常狭小,造成电梯无法安装进去,为此我公司设计、制造了一种结构非常紧凑的两栋楼层共用式电梯,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困难,同时还能最大化改善轿厢的使用空间;另一方面,使得两栋楼层用户共用一部电梯,且在某一栋用户使用时,该用户是无法进入另一栋楼层的,因此,其能够节约一半的建造成本和使用维修费用,非常实用,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同时,本梯的特点是使电梯的对重导轨和轿厢导轨设计在一个平面上,电梯的对重架安排在电梯的轿厢架内部,这样的结构型式使整个井道可以省去对重架所占据的面积空间,从而达到结构紧凑的目的。而为了达到这一设计要求,我们在结构设计中进行了精心安排,将对重架的导轨面距适当减小,轿厢架采用背包架的结构形式,轿厢架的导轨与对重架的导轨背靠背装在一副支架上,轿厢架上的导靴与在外边的轿厢导轨配合作上下移动,对重架上的导靴与里边的对重导轨配合作上下运动,可以在相互不干涉的情况下正常工作,达到既节省空间,又安全可靠的目的。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