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长材周转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60053发布日期:2019-03-08 17:57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长材周转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长材的物流仓储,尤其是指一种长材周转库。



背景技术:

长材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钢结构、机械、交通运输、船舶等领域,用作最终产品或中间产品。一般将塑性加工成形具有一定断面形状和尺寸的实心金属材称为长材或型钢。

现有技术中,长材的存储往往是直接堆放在仓库地面,或者是采用专用料架,零散分布或集中分布地放置在库区或库房。操作时通常采用全程人工吊装管理,完成放料或取料的动作,不仅需耗费大量的人力,而且周转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长材周转库,通过多种输送结构将长材入库排列在存放装置中,并通过输送结构将长材从存放装置中取出完成出库,不需要工作人员进行人工吊装管理,具有无需耗费大量人力且周转效率高的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长材周转库,其中,所述长材周转库包括库房,所述库房的内部设有存放装置,所述存放装置包括多列沿所述存放装置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的承置结构,每列所述承置结构均包括多个沿所述存放装置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料架,各所述料架均能承置长材;

每两列相邻的所述承置结构之间均设有穿梭堆垛车,所述穿梭堆垛车能移动并与相邻的两列所述承置结构的各所述料架对接;

所述存放装置的两端分别设有能带动所述长材沿所述存放装置的宽度方向往复运动的分配机构,各所述承置结构的两端与两所述分配机构之间均设有给料装置,所述给料装置能与所述分配机构、对应的所述承置结构的两侧的所述穿梭堆垛车对接;

所述存放装置的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提升移送车,所述提升移送车能移动并与所述分配机构对接,且沿所述存放装置的宽度方向,位于最外侧的所述给料装置及位于最外侧的所述承置结构的各所述料架均能与位于所述存放装置的对应侧的所述提升移送车对接;

所述存放装置的两侧分别设有入库台架和/或出库台架,各所述提升移送车均能与位于所述库房的同一侧的所述入库台架和/或所述出库台架对接。

如上所述的长材周转库,其中,各所述料架均包括多根竖直设置的立柱,各所述立柱沿所述存放装置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各所述立柱的下端分别通过底座固定于所述库房的地面上,且各所述立柱的上端分别与所述库房的房顶连接;

每两根相邻的所述立柱之间均连接有多根平行于水平面的平撑以及多根与水平面之间形成有夹角的斜撑;

各所述立柱的位于所述存放装置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连接有多根托梁,多根所述托梁由上至下间隔设置,各所述托梁均沿所述存放装置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并垂直于对应的所述立柱;各所述立柱上的所述托梁一一对应设置,且各所述立柱上相互对应的各所述托梁的上表面平齐,各所述立柱上相互对应的各所述托梁形成一组托架。

如上所述的长材周转库,其中,各所述料架均包括五根所述立柱。

如上所述的长材周转库,其中,所述托梁的上表面为沿着远离所述立柱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的斜面,且所述托梁的远离所述立柱的一端向上凸设形成有限位凸部。

如上所述的长材周转库,其中,各所述料架及各所述料架的各所述托架上均分别设有编号元件,所述穿梭堆垛车及所述提升移送车上分别设有能检测所述编号元件上的编号的检测元件。

如上所述的长材周转库,其中,所述分配机构包括导轨及分配车,所述导轨沿所述存放装置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分配车能沿所述导轨往复运动,所述分配车能与位于所述存放装置的同一端的各所述给料装置对接。

如上所述的长材周转库,其中,所述导轨设有两组,两组所述导轨沿纵向间隔设置,各组所述导轨上分别设有分配车;每列所述承置结构的两端分别对应设有两组沿纵向间隔设置的所述给料装置,位于所述承置结构的同一端的两组所述给料装置能分别与两所述分配车对接。

如上所述的长材周转库,其中,每个所述给料装置均包括两组给料辊道,两组所述给料辊道沿所述存放装置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且两所述给料辊道的输送方向与所述存放装置的长度方向平行;两所述给料辊道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向上凸伸的限位挡板。

如上所述的长材周转库,其中,所述入库台架与所述出库台架均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入库台架沿所述存放装置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设置于所述存放装置的一侧,多个所述出库台架沿所述存放装置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设置于所述存放装置的另一侧。

如上所述的长材周转库,其中,所述入库台架的上表面为沿着靠近所述存放装置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的斜面,所述出库台架的上表面为沿着远离所述存放装置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的斜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长材周转库,通过提升移送车、分配机构、给料装置及穿梭堆垛车的配合,将入库台架上待入库的长材均匀分配至存放装置的各个承置结构的各个料架上,从而完成长材的入库,同样地,通过穿梭堆垛车、给料装置、分配机构及提升移送车的配合,将各个料架上的长材输送至出库台架进行出库,在此过程中无需工作人员对长材进行人工吊装管理,无需耗费大量的人力即可完成长材的入库、存储及出库,大大提高周转效率。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长材周转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长材周转库的存放装置的承置结构的料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B-B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C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6是图4中D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库房;

2、存放装置;

21、承置结构;

211、料架;

2111、立柱;

2112、底座;

2113、平撑;

2114、斜撑;

2115、托梁;

21151、限位凸部;

3、穿梭堆垛车;

4、分配机构;

41、导轨;

42、分配车;

5、给料装置;

51、给料辊道;

511、限位挡板;

6、提升移送车;

7、入库台架;

8、出库台架;

9、长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目的和效果有更清楚的理解,现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长材周转库,其中,长材周转库包括库房1,库房1的内部设有存放装置2,存放装置2包括多列沿存放装置2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的承置结构21,即各列承置结构21纵向设置且间隔排列,每列承置结构21均包括多个沿存放装置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料架211,各料架211均能承置长材9;也可以理解为,存放装置2由多个纵向设置且在水平面内呈阵列状排列的料架211组成;

每两列相邻的承置结构21之间均设有穿梭堆垛车3,穿梭堆垛车3能在竖直平面内移动并与相邻的两列承置结构21的各料架211对接,即每两列相邻的承置结构21之间形成巷道,穿梭堆垛车3能在巷道里沿存放装置2的长度方向及高度方向穿行,其中,每两个相邻的承置结构21之间的巷道中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穿梭堆垛车3;

存放装置2的两端分别设有能带动长材9沿存放装置2的宽度方向往复运动的分配机构4,各承置结构21的两端与两分配机构4之间均设有给料装置5,给料装置5能与分配机构4、对应的承置结构21的两侧的穿梭堆垛车3对接;通过设置分配机构4能将待入库的长材9分配给各个给料装置5,并通过各个给料装置5对应的承置结构21两侧的穿梭堆垛车3将分配给各个给料装置5的长材9存入对应的各个承置结构21的各个料架211中,同样地,在出库时,各个穿梭堆垛车3从各个承置结构21的各个料架211上取出长材9并通过对应的给料装置5传递至分配机构4,并通过分配机构4进行后续出库作业;

存放装置2的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提升移送车6,提升移送车6能移动并与分配机构4对接,且沿存放装置2的宽度方向,位于最外侧的给料装置5及位于最外侧的承置结构21的各料架211均能与位于存放装置2的对应侧的提升移送车6对接,待入库的长材9能够通过提升移送车6输送至分配机构4,除此之外,待入库的长材9还能通过提升移送车6直接输送至位于最外侧的给料装置5以及位于最外侧的承置结构21的各料架211,同样地,在出库时,输送至分配机构4的各长材9通过提升移送车6进行出库,除此之外,位于最外侧的给料装置5及位于最外侧的承置结构21的各料架211上的长材9还可以通过提升移送车6直接进行出库;

存放装置2的两侧分别设有入库台架7和/或出库台架8,各提升移送车6均能与位于库房1的同一侧的入库台架7和/或出库台架8对接,长材9入库时,入库台架7上的长材9通过提升移送车6输送给分配机构4进行分配后输送至各料架211或通过提升移送车6直接输送至料架211,长才出库时,提升移送车6将料架211上的长材9直接输送至出库台架8或将各个穿梭堆垛车3输送至分配机构4的长材9输送至出库台架8。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长材周转库,其中,各料架211均包括多根竖直设置的立柱2111,各立柱2111沿存放装置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各立柱2111的下端分别通过底座2112固定于库房1的地面上,且各立柱2111的上端分别与库房1的房顶连接;

每两根相邻的立柱2111之间均连接有多根平行于水平面的平撑2113以及多根与水平面之间形成有夹角的斜撑2114,以保证各立柱2111之间的连接强度;

各立柱2111的位于存放装置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连接有多根托梁2115,多根托梁2115由上至下间隔设置,各托梁2115均沿存放装置2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并垂直于对应的立柱2111,托梁2115通过螺栓连接于对应的立柱2111上或直接焊接于对应的立柱2111上;各立柱2111上的托梁2115一一对应设置,且各立柱2111上相互对应的各托梁2115的上表面平齐,各立柱2111上相互对应的各托梁2115形成一组托架,托架用于承置长材9,即长材9置放于料架211上时,同时搭置于多根上表面平齐的托梁2115上,以保证长材9稳定的置放,同时设置多根托梁2115,能在其中部分托梁2115出现松动时仍然保证长材9稳定的置于料架211上,不会出现由于其中某根托梁2115故障而导致长材9掉落的情况。

作为优选,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长材周转库,其中,各料架211均包括五根立柱2111,相对应的每组托架由五根托梁2115组成,也就是说,每个长材9在存放时有五根托梁2115对其进行支撑,从而保证长材9稳定存放;需要说明的是,将立柱2111设为五根,也就是将每组托架设为由五根托梁2115组成,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立柱2111的个数还可以选用其他数目,只要能保证每组托架均有足够的托梁2115能稳定承托长材9即可,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作为优选,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长材周转库,其中,托梁2115的上表面为沿着远离立柱2111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的斜面,以保证各长材9在置于托梁2115上时有向远离立柱2111滚动的趋势,以便于穿梭堆垛车3从料架211上取长材9,且托梁2115的远离立柱2111的一端向上凸设形成有限位凸部21151,以对长材9进行限位,防止长材9从托梁2115的远离立柱2111的一端掉落。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长材周转库,其中,各料架211及各料架211的各托架(托梁)上均分别设有编号元件,穿梭堆垛车3及提升移送车6上分别设有能检测编号元件上的编号的检测元件,以便于穿梭堆垛车3和提升移送车6能准确地向某一料架211取放长材9。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长材周转库通过控制检测装置来检测各个料架211的长材9储存情况并控制提升移送车6、分配机构4、给料装置5及穿梭堆垛车3的运行,以保证长材9快速周转,达到智能周转的目的。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长材周转库,其中,分配机构4包括导轨41及分配车42,导轨41沿存放装置2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分配车42能沿导轨41往复运动,分配车42能与位于存放装置2的同一端的各给料装置5对接,如此分配车42在沿存放装置2的宽度方向运动的过程中将待入库的长材9分配给各个给料装置5,并收取从各个给料装置5输送过来待出库的长材9并输送给提升移送车6进行出库作业。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长材周转库,其中,导轨41设有两组,两组导轨41沿纵向间隔设置,即两组导轨41上下间隔设置,各组导轨41上分别设有分配车42;每列承置结构21的两端分别对应设有两组沿纵向间隔设置的给料装置5,位于承置结构21的同一端的两组给料装置5能分别与两分配车42对接,将导轨41及分配车42分别设为两个,能更进一步地提高长材9出入库效率,从而提高长材9周转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1、图4及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长材周转库,其中,每个给料装置5均包括两组给料辊道51,两组给料辊道51沿存放装置2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且两组给料辊道51的输送方向与存放装置2的长度方向平行,将每组给料装置5设为包括两个给料辊道51,用于分别与位于对应的承置结构21两侧的穿梭堆垛车3进行对接,从而保证各料架211的两侧的托梁2115上的长材9均能顺利输送;两给料辊道51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向上凸伸的限位挡板511,防止长材9在给料辊道51上移动时从给料辊道51的边缘处掉落。

作为优选,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长材周转库,其中,入库台架7与出库台架8均设有多个,将入库台架7与出库台架8设为多个有助于提高长材9入库出库效率,从而提高长材9周转效率,多个入库台架7沿存放装置2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设置于存放装置2的一侧,多个出库台架8沿存放装置2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设置于存放装置2的另一侧,即将所有长材9均从存放装置2的同一侧进行入库作业,并全部从存放装置2的另一侧进行出库作业,便于本实用新型与其他装置对接及库房1的布置。

作为优选,如图3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长材周转库,其中,入库台架7的上表面为沿着靠近存放装置2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的斜面,有利于长材9向靠近存放装置2的方向移动从而顺利与提升移送车6对接,出库台架8的上表面为沿着远离存放装置2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的斜面,有利于长材9向远离存放装置2的方向移动从而顺利出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长材周转库,通过提升移送车、分配机构、给料装置及穿梭堆垛车的配合,将入库台架上待入库的长材均匀分配至存放装置的各个承置结构的各个料架上,从而完成长材的入库,同样地,通过穿梭堆垛车、给料装置、分配机构及提升移送车的配合,将各个料架上的长材输送至出库台架进行出库,在此过程中无需工作人员对长材进行人工吊装管理,无需耗费大量的人力即可完成长材的入库、存储及出库,大大提高周转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