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轨输送小车弯道自适应稳定导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76640发布日期:2019-05-03 20:03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轨输送小车弯道自适应稳定导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特别涉及一种双轨输送小车弯道自适应稳定导向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双轨输送小车弯道运行,由于内外轨道半径不同,经过弯道时,外侧行走轮向内侧偏移,引发小车运行不稳定;业内目前主流方案是内侧使用窄轨道,外侧使用宽轨道的方案;但此方案仅缓解了外侧车轮偏移不脱轨的问题,却没彻底解决此问题,也没有解决小车转弯时运行的稳定性降低的问题,并且此方案导致双轨小车输送系统内引入了两种轨道,不经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轨输送小车弯道自适应导向装置,使双轨小车在经过弯道时,外侧轮子导向随着弯道自动适应调节,保证小车运行稳定性,消除脱轨风险;同时又将双轨小车输送系统轨道简化为同一种窄轨道,降低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轨输送小车弯道自适应稳定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走轮主体、第一导向组件、第二导向组件、导轨、清理组件和通讯碳刷组件,所述行走轮主体底部设有弧形通道;所述第一导向组件设在所述行走轮主体上并位于所述弧形通道的内侧;所述第二导向组件与所述第一导向组件相对设置且位于所述弧形通道的外侧;所述导轨设在所述弧形通道内以使所述行走轮主体在所述导轨上运动;所述清理组件设在所述行走轮主体上并位于所述弧形通道一端的上方;所述通讯碳刷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导轨触接,所述通讯碳刷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行走轮主体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导向组件包括固定架、多个第二导向轮、支撑架和弹性组件,多个所述第二导向轮通过第二转轴对称设在所述固定架上,所述第二转轴的另一端与所述行走轮主体连接,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固定架连接且位于所述固定架的下侧,所述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架和所述支撑架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导向组件为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导向轮,所述第一导向轮与所述行走轮主体通过第一转轴连接,所述第一转轴设在所述行走轮主体上。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对称设置的多个弹簧、压缩板和导向轴,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压缩板和所述固定架上,所述压缩板与所述支撑架连接,所述导向轴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固定架上,另一端穿过所述压缩板,且所述导向轴和所述压缩板之间可相对滑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多个所述第二转轴之间设有一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二导向轮的下侧。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清理组件包括连接架、刮板和防静电刷,所述连接架设在所述行走轮主体上,所述刮板与所述连接架可转动连接,所述防静电刷设在所述刮板上。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刮板位于所述导轨正上方,且所述刮板的最低端与所述导轨的最高端相抵。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行走轮主体上设置第一导向组件、第二导向组件,使双轨小车在经过弯道时,外侧轮子导向随着弯道自动适应调节,保证小车运行稳定性,消除脱轨风险;同时又将双轨小车输送系统轨道简化为同一种窄轨道,降低成本。

第一导向组件、第二导向组件同时作用于外侧轨道内外两侧,保证外侧行走轮稳定的运行在外侧轨道上表面上,使得双轨小车运行稳定性得到保证,也使的双轨小车提速运行成为可能。

进一步的,通讯碳刷组件的设计可以保证双轨输送小车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方位上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4是第二导向组件的立体图;

其中,1、行走轮主体,2、第一导向组件,3、第二导向组件,4、导轨,5、清理组件,6、通讯碳刷组件,21、第一导向轮,22、第一转轴,31、固定架, 32、第二导向轮,33、支撑架,34、弹性组件,35、第二转轴,36、连接板, 341、弹簧,342、压缩板,343、导向轴,51、连接架、52、刮板,53、防静电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双轨输送小车弯道自适应稳定导向装置,包括:行走轮主体1、第一导向组件2、第二导向组件3、导轨4、清理组件5和通讯碳刷组件6,行走轮主体1底部设有弧形通道;第一导向组件2设在行走轮主体1上并位于弧形通道的内侧;第二导向组件3与第一导向组件2相对设置且位于弧形通道的外侧;导轨4设在弧形通道内以使行走轮主体1在导轨4上运动;清理组件5设在行走轮主体1上并位于弧形通道一端的上方,即位于行走轮主体行走前进方向的一端;通讯碳刷组件6的一端与导轨4触接,通讯碳刷组件6的另一端与行走轮主体1连接。

如图1所示,第一导向组件2为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导向轮21,第一导向轮21与行走轮主体1通过第一转轴22连接,第一转轴22设在行走轮主体上,且第一导向轮21的工作面与导轨4的侧面相抵接。

如图3、图4所示,第二导向组件3包括固定架31、多个第二导向轮32、支撑架33和弹性组件34,多个第二导向轮31通过第二转轴35对称设在固定架31上,其中,固定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到行走轮主体上,第二导向轮32的工作面与导轨4的侧面相抵接,第二转轴35的另一端与行走轮主体1连接,支撑架33与固定架31连接且位于固定架的下侧,弹性组件34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架31和支撑架33连接。

弹性组件34包括对称设置的多个弹簧341、压缩板342和导向轴343,弹簧341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压缩板342和固定架31上,压缩板342与支撑架33 连接,导向轴343的一端连接在固定架31上,另一端穿过压缩板342,且导向轴343和压缩板342之间可相对滑动。

多个第二转轴35之间设有一连接板36,连接板36位于第二导向轮32的下侧,连接板用于连接两个第二转轴并使第二转轴在运转过程中保持稳定。

清理组件5包括连接架51、刮板52和防静电刷53,连接架51设在行走轮主体1上,刮板52与连接架51可转动连接,防静电刷53设在刮板52上。

刮板52位于导轨4的正上方,且刮板52的最低端与导轨4的最高端相抵。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