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63165发布日期:2019-05-24 21:53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包装盒。



背景技术:

纸箱包装因具有价格低廉、质量可靠、操作简便、应用范围广、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可广泛用于物品的外观包装和物品的保护。但在物品参展时,因普通结构的纸箱通常是把物品放在纸箱里面,从而无法直观看到纸箱里面的物品,参展时再打开纸箱也不方便,同时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因此,现有技术有待提高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包装盒,以便于展示盒内物品。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包装盒,包括:

上盒,其底部敞开;

底盒,其顶部敞开、且其至少一侧面的面积小于对向侧的面积以露出物品;

所述底盒用于容纳物品,所述上盒用于套在所述底盒上。

所述的包装盒,其中,至少一侧面的面积与其对向侧的面积之比小于等于1:2。

所述的包装盒,其中,所述底盒的顶部形成的平面为斜面。

所述的包装盒,其中,所述底盒的侧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四个侧面围成矩形。

所述的包装盒,其中,所述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连接处形成折痕,所述第二侧面与第三侧面的连接处形成折痕,所述第三侧面与第四侧面的连接处形成折痕。

所述的包装盒,其中,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三侧面均为直角梯形,所述第二侧面和第四侧面均为矩形。

所述的包装盒,其中,所述第二侧面的一长边或短边与第一侧面的下底连接,且连接处形成折痕;所述第二侧面的另一长边或短边与第三侧面的下底连接,且连接处形成折痕;所述第三侧面的上底与第四侧面的一短边或长边连接,且连接处形成折痕。

所述的包装盒,其中,所述底盒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四侧面和第一侧面的第一折边;所述第一折边设置在第四侧面的另一短边或长边上、且连接处形成折痕,或者设置在第一侧面的上底上、且连接处形成折痕。

所述的包装盒,其中,第一侧面的底部连接有第二折边、且连接处形成折痕;第二侧面的底部连接有第三折边、且连接处形成折痕;第三侧面的底部连接有第四折边、且连接处形成折痕;第四侧面的底部连接有第五折边、且连接处形成折痕;所述第五折边具有突起部,所述第三折边具有与所述突起部适配的缺口部;所述第二折边、第三折边、第四折边和第五折边分别沿各自的折痕基本弯折90°,突起部插入缺口部形成底盒的底面。

所述的包装盒,其中,所述上盒和底盒均由纸板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包装盒,包括:上盒,其底部敞开;底盒,其顶部敞开、且其至少一侧面的面积小于对向侧的面积以露出物品;所述底盒用于容纳物品,所述上盒用于套在所述底盒上。在展会上需要将物品露出时,或需要将装在包装盒中的物品取出时,只需将上盒从底盒上取走,即可将物品外露在底盒的顶部敞开处和底盒的至少一侧面处,便于展示,相较于现有打开包装盒露出物品或取走物品时,需要将包装盒整体打开的方式,简化了操作人员打开的动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包装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盒的展开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盒的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装盒,具体是用于在参展时使用的包装盒。现有的包装盒大多是一个整体,该整体的包装盒的内部形成容纳物品的容置腔,物品放在容置腔内,在展会上展览时,需要将物品取出,因此需要将该整体的包装盒整个打开后方可露出物品。而本方案不同于现有技术的是,将包装盒设计为两个独立的个体,分别为上盒和底盒,其中,上盒套接在底盒上,底盒的至少一侧面被切去部分,以使该至少一侧面和与该侧面相对的相对侧面之间的面积之比小于等于一定比例,该比例以能够将物品的大部分外露为准,从而在展会上展出时,只需将上盒取走,即可将物品的大部分进行外露,以供参展人员观看,简化操作人员打开包装盒的动作。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包装盒包括:上盒10和底盒20。其中,上盒10用于套在底盒20上,上盒10的底部敞开,在上盒10的底部形成敞开口;底盒20用于容纳物品,底盒20的顶部敞开,在底盒20的顶部形成敞开口,并且底盒20的至少一侧面的面积小于该侧面相对的对向侧的面积,使得底盒20的该至少一侧面形成豁口,以在将上盒10从底盒20上取走时露出物品。物品露出于底盒20,具体指的是物品30从底盒20的顶部敞开口处和其至少一侧面的豁口处外露。相较于现有的物品放在一个整体的包装盒中,在展会上将物品展出时,需要将包装盒整体打开,才能取出物品,以供参展。而本方案简化了打开包装盒的过程,只需将上盒10取走,物品30即可露出于底盒20的顶部敞开口和底盒10的至少一侧面的豁口处,简化了操作人员打开纸箱的动作。

在一实施例中,上盒10的底部敞开口处的开口和底盒20的至少一侧面所形成的豁口处均为直线型,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开口处和该豁口处也可为其他诸如锯齿状、波纹状、抛物线状、圆弧状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本实施例中,上盒10和底盒20均由纸板制成。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上盒10和底盒20也可由其他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制成,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在一实施例中,为便于从底盒20上取走上盒10,可在上盒10的顶部上设置提手,或在上盒10的两个侧面上设置手持部,具体的提手和手持部的设置可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底盒20的内部形成为用于容纳物品的容置腔,物品整个占据该容置腔。若物品较小,而该容置腔较大,物品在放在容置腔中后,会因运输等造成物品的倾斜,从而会损坏物品,因此,可在容置腔内设置用于支撑物品的支撑部,该支撑部为在容置腔的底部设置一适于物品底部大小的凹槽,并在容置腔的腔壁上设置防止物品在搬运过程中倾斜的支撑杆,该支撑杆设置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例如可在容置腔内壁的四个壁上都设置支撑杆。

在其他实施例中,若物品为类似于薄板之类的物品时,可在容置腔的腔壁上设置多个隔板,相邻的两个隔板之间的距离适于将物品放入,也可防止物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倾斜。该多个隔板可在容置腔的内壁的两个相对侧设置,具体的隔板的设置可根据物品的实际大小进行设置,根据物品的大小以最有效、最节省空间的方式设置隔板。

本实施例中,底盒20的至少一侧面的面积和与该侧面相对的对向侧的面积之比小于等于1:2,具体指的是底盒20的两个相对侧面的面积之比小于等于1:2,以将物品的大部分外露。

参见图2所示,在底盒20的两个相对侧的面积之比小于等于1:2后,底盒20的另外两个相对侧面沿面积之比小于等于1:2的两个侧面的顶端切除而形成的,即图2中的A至B,从而使得底盒20的顶部形成的平面为斜面。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只设置底盒20的一个侧面的面积和与其相对的另一侧面的面积之比小于等于1:2,使得物品外露于底盒20的顶部敞开口处和其一侧面处。

在一种实施例中,底盒20的顶部形成的平面上的各线段以及底盒20的相对侧面(即面积比小于等于1:2的侧面)上的各线段可以为规则的直线型,也可为不规则的锯齿状、波纹状、抛物线状、圆弧状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参见图3所示,图中示出了底盒20的展开图,为加工底盒20的半成品。在本实施例中,底盒20的侧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面21,第二侧面22,第三侧面23和第四侧面24,在第一侧面21与第二侧面22的连接处形成折痕,在第二侧面22与第三侧面23的连接处形成折痕,在第三侧面23与第四侧面24的连接处形成折痕。该四个侧面沿相邻的侧面之间的折痕折叠后围成矩形形状,具体为立方体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侧面21和第三侧面23均形成直角梯形,第二侧面22和第四侧面24均形成矩形。其中的第二侧面22和第四侧面24的面积之比小于等于1:2。本实施方式中,直角梯形包括:上方的上底、下方的下底、以及上底和下底之间的两个腰线,两个腰线中的其中一个腰线均垂直于上底和下底,从而形成直角梯形。因此,第二侧面22的一长边或短边是与第一侧面21的下底连接,且在该连接处形成折痕;第二侧面22的另一长边或短边是与第三侧面23的下底连接,且在该连接处形成折痕;第三侧面23的上底与第四侧面24的一短边或长边连接,且连接处形成折痕。

底盒20还包括用于连接第四侧面24和第一侧面21的第一折边25,该第一折边25设置在第四侧面24的另一短边或长边上、且在该连接处形成折痕,或者第一折边25设置在第一侧面21的上底上、且在该连接处形成折痕。

继续参见图3所示,在第一侧面21的底部连接有第二折边26、且在该连接处形成折痕;在第二侧面22的底部连接有第三折边27、且在该连接处形成折痕;在第三侧面23的底部连接有第四折边28、且在该连接处形成折痕;在第四侧面24的底部连接有第五折边29、且在该连接处形成折痕;第五折边29具有突起部291,第三折边27具有与突起部291适配的缺口部271。在第一侧面21、第二侧面22、第三侧面23和第四侧面24分别沿相邻两侧面之间的折痕折叠围合后,第二折边26、第三折边27、第四折边28和第五折边29分别沿各自的折痕基本弯折90°,同时,突起部291插入缺口部271中,从而形成底盒20的底部。

在一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3所示,为便于对本包装盒的搬运和运输,也可不设置位于第一侧面21、第二侧面22、第三侧面23和第四侧面24同一侧的四个折边,使得四个侧面在围合后形成的底盒20的底部和顶部均敞开的结构,另外再设置一托盘,并且在托盘上设置用于将底盒20的底部敞开口插入的凹槽,使底盒20间接的固定在托盘上,从而便于对本包装盒的搬运和运输。

参见图4和图5所示,图4中示出了上盒10的结构,图5中示出了上盒10的展开图。在图5中,上盒10的侧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和第四侧板14,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和第四侧板14围合成上盒10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由于上盒10为规则的长方体结构,因此,其中一个相对的侧面第一侧板11和第三侧板13,以及其中的另一个相对的侧面第二侧板12和第四侧板14的形状均为矩形形状,且两两相对的侧板的面积大小一致。同时,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连接,且在该连接处形成折痕;第二侧板12和第三侧板13连接,且在该连接处形成折痕;第三侧板13和第四侧板14连接,且在该连接处形成折痕,从而便于各相邻的侧板之间的折叠。

继续参见图5所述,在第四侧板14的长边处设置与第一侧板11的长边相连接的折边,该折边与第四侧板14之间形成折痕;在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和第四侧板14的顶端均设置有折边,并且每个该折边和与其相连的侧板之间均形成有折痕。在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和第四侧板14沿各相邻侧板之间的折痕折叠后,各折边沿各自的折痕折叠,同时,分别位于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和第四侧板14顶端的各个折边沿各自的折痕折叠形成上盒的顶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包装盒,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上盒和底盒,底盒用于容纳物品,上盒用于套接在底盒上,底盒的至少一侧面的面积小于与该侧面相对的侧面的面积,以在将上盒从底盒上取走时,物品的部分外露于该侧面。相较于现有的大多为一整体的包装盒,在需要将物品取出时,需要将该整体的包装盒整体打开,才能将物品取出或外露,从而简化了操作人员打开包装盒的动作。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