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袋装饲料投放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09928发布日期:2019-07-06 11:56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袋装饲料投放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投放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袋装饲料投放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袋装饲料基本都是采用人工方式装车的,基本的装车流程是人工把袋装产品从托盘上卸下,通过一个滑道输送到一台倾斜输送机上。在货车车厢内的另外一个装车人员接住袋装产品后进行人工码垛装车。这种装车模式的弊端主要有三点:

一是体力劳动强度大,袋装饲料通常采用40kg包装,完成一辆30吨货车的装车需要完成750包的搬运;

二是人工装车码垛难以保证比较整齐的码垛效果;由于装车人员面临较大的工作强度,由于责任心或者体力等原因,难以保证从头至尾比较好的码垛质量;

三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装车单位的人工成本越来越高,而且人员越来越难以寻找并且管理难度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一种袋装饲料投放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体力劳动强度大、码垛效果差、成本越来越高、管理难度大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降低体力劳动强度、提高码垛效果、降低成本、易于管理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袋装饲料投放系统,包括:传送带、导轨、行走机构、框架本体、侧导板及升降码垛机构总成;所述导轨与所述传送带平行设置;所述行走机构设置在所述导轨中;所述框架本体与所述行走机构连接;所述侧导板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上,且位于所述传送带的上方;所述升降码垛机构总成也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上;所述升降码垛机构总成的入料端在所述侧导板的出料端。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码垛机构总成具体包括:分料机构、水平传输机构及升降机构;所述分料机构与所述框架本体连接;所述分料机构的入料端在所述侧导板的出料端;所述水平传输机构的入料端在所述分料机构的出料端;所述升降机构的入料端在所述水平传输机构的出料端。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码垛机构总成还包括:过渡滚筒组;所述过渡滚筒组的入料端在所述侧导板的出料端;所述分料机构的入料端在所述过渡滚筒组的出料端。

进一步地,所述分料机构包括:推板和动力缸;所述推板设置在所述动力缸的伸缩杆上;所述推板位于所述过渡滚筒组的上方;所述推板的移动方向与所述过渡滚筒组中滚筒的轴线平行;所述动力缸与所述框架本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水平传输机构包括:传送皮带、滚筒及动力输出部件;所述滚筒设置在所述传送皮带中;所述动力输出部件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传送皮带、所述滚筒的动力输入端连接;所述升降机构的入料端在所述滚筒的出料端。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构至少包括:第一级料仓、第二级料仓及升降执行机构;所述第一级料仓的入料端设置在所述滚筒的出料端;所述第二级料仓的入料端设置在所述第一级料仓的出料端;所述第二级料仓与所述升降执行机构的升降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可伸缩框架;所述可伸缩框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级料仓连接,所述可伸缩框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级料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可伸缩框架包括:固定支架和滑动支架;所述固定支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级料仓连接;所述滑动支架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支架的第二端滑动连接,所述滑动支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级料仓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器;在所述第一级料仓和/或所述第二级料仓中设置有物体监测部件;所述物体监测部件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行走机构、所述分料机构、所述动力输出部件、所述升降执行机构的信号输入端通信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对待投放区域进行测量的监测部件;所述监测部件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通信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通过侧导板将传送带上的物料导入升降码垛机构总成,进而实现物料的投放。另外,行走机构可以带动侧导板沿着传送带移动,从而可以在任意位置从传送带上取料,实现了饲料的自动化投放,由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体力劳动强度大、码垛效果差、成本越来越高、管理难度大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降低体力劳动强度、提高码垛效果、降低成本、易于管理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袋装饲料投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监测部件,2-传送带,3-框架本体,4-行走机构,5-导轨,6-过渡滚筒组,7-侧导板,8-分料机构,9-滚筒,10-第一级料仓,11-第二级料仓升降执行机构,12-第二级料仓可伸缩框架,13-第二级料仓,14-第三级料仓升降执行机构,15-第三级料仓可伸缩框架,16-第三级料仓,17-第三级料仓行走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袋装饲料投放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体力劳动强度大、码垛效果差、成本越来越高、管理难度大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降低体力劳动强度、提高码垛效果、降低成本、易于管理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通过侧导板将传送带上的物料导入升降码垛机构总成,进而实现物料的投放。另外,行走机构可以带动侧导板沿着传送带移动,从而可以在任意位置从传送带上取料,实现了饲料的自动化投放,由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体力劳动强度大、码垛效果差、成本越来越高、管理难度大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降低体力劳动强度、提高码垛效果、降低成本、易于管理的技术效果。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袋装饲料投放系统,包括:传送带2、导轨5、行走机构4、框架本体3、侧导板7及升降码垛机构总成;导轨5与传送带2平行设置;行走机构4设置在导轨5中;框架本体3与行走机构4连接;侧导板7设置在框架本体3上,且位于传送带2的上方;升降码垛机构总成也设置在框架本体3上;升降码垛机构总成的入料端在侧导板7的出料端。

传送带2可以沿投放区域的边界(如货车长度方向)布置,传送带2可以将袋装饲料沿投放区域输送至所需的任意装车位置。行走机构4可以沿导轨5行走,从而可以带动框架本体3上的侧导板7及升降码垛机构总成沿车辆货厢长度方向移动,并根据不同的装车位置进行位置调整。

对升降码垛机构总成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升降码垛机构总成具体包括:分料机构8、水平传输机构及升降机构;分料机构8与框架本体3连接;分料机构8的入料端在侧导板7的出料端;水平传输机构的入料端在分料机构8的出料端;升降机构的入料端在水平传输机构的出料端。

对升降码垛机构总成的结构进行进一步说明,升降码垛机构总成还包括:过渡滚筒组6;过渡滚筒组6的入料端在侧导板7的出料端;分料机构8的入料端在过渡滚筒组6的出料端。

对分料机构8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分料机构8包括:推板和动力缸;推板设置在动力缸的伸缩杆上;推板位于过渡滚筒组6的上方;推板的移动方向与过渡滚筒组6中滚筒的轴线平行;动力缸与框架本体3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动力缸可以是液压缸或气压缸。

对水平传输机构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水平传输机构包括:传送皮带、滚筒9及动力输出部件;滚筒9设置在传送皮带中;动力输出部件的动力输出端与传送皮带、滚筒9的动力输入端连接;升降机构的入料端在滚筒9的出料端。

在本实施例中,动力输出部件为电机。

对升降码垛机构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升降码垛机构至少包括:第一级料仓、第二级料仓及升降执行机构;第一级料仓的入料端设置在滚筒9的出料端;第二级料仓的入料端设置在第一级料仓的出料端;第二级料仓与升降执行机构的升降端连接。可以根据装车高度通过升降执行机构调整第二级料仓的垂直高度。

具体地,可以在推板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第一级料仓,并在各第一级料仓的下方各设置一个相应的第二级料仓,并配置相应的升降执行机构。当分料机构8的动力缸的伸缩杆伸出时,可将分料区内的料包推入滚筒9一侧存储区。当分料机构8的动力缸的伸缩杆缩回时,可将分料区内的料包推入滚筒9另一侧的存储区。传送皮带带动滚筒9水平向前运行至第一级料仓上方的投料位置,滚筒9再进行正向旋转并同时由传送皮带带动向后水平运动,将料包同时投入左右两侧的第一级料仓,进而落入其下方的第二级料仓,从而可以同时对两个饲料袋包进行投放操作,提高了投放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投放需求,设置更多级料仓,并配套设置相应的升降执行机构以实现升降,而不仅局限于第一级料仓和第二级料仓的两级料仓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升降执行机构为卷扬机构和/或起重机构。

对升降机构的结构进行进一步说明,升降机构还包括:可伸缩框架;可伸缩框架的一端与第一级料仓连接,可伸缩框架的另一端与第二级料仓连接。

对可伸缩框架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可伸缩框架包括:固定支架和滑动支架;固定支架的第一端与第一级料仓连接;滑动支架的第一端与固定支架的第二端滑动连接,滑动支架的第二端与第二级料仓连接。

为了提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袋装饲料投放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还包括:控制器;在第一级料仓和/或第二级料仓中设置有物体监测部件;物体监测部件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通信连接;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与行走机构4、分料机构8、动力输出部件、升降执行机构的信号输入端通信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物体监测部件为红外对射传感器。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袋装饲料投放系统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还包括:用于对待投放区域进行测量的监测部件1;监测部件1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通信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监测部件1为激光传感器。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袋装饲料投放系统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为了避开货车栏板,将袋装饲料通过传送带2输送至高于货车顶部约1.5米的位置,传送带2可以将饲料袋包沿货车货厢全程进行输送。当在传送带2上传输的袋装饲料遇到侧导板7后,进行90度转向并进入过渡滚筒组6。侧导板7和过渡滚筒组6均安装固定在框架本体3上,并可随框架本体3在导轨5上运动,从而能够在任意位置从传送带2上取料。位于过渡滚筒组6上方的分料机构8将饲料袋包左右分配到水平传输机构中的滚筒9上。具体地,当过渡滚筒组6上的料包到达预设位置后,并检测到水平传输机构中的滚筒9上的袋包暂存区为空置状态时,分料机构8将袋包分别推送到水平传输机构中的滚筒9上的两个袋包暂存区,滚筒9上的两个袋包暂存区位于分料机构8的两侧。滚筒9的前下方两侧安装有两个第一级料仓10(顶部料仓)。待滚筒9上的两个袋包完全落位并且检测到两个第一级料仓10内为空时,水平传输机构中的传送皮带通过电机驱动向前运动,当料包到达投放位置后,滚筒9开始向前旋转,同时电机驱动传送皮带向后运动,从而将饲料袋包投放到第一级料仓10内。第一级料仓10的底部安装有可控制启闭的仓门,在两个第一级料仓10的正下方对应位置分别安装有一个第二级料仓13(中间过渡料仓)。在检测到第二级料仓13内为空时,第一级料仓10的仓门打开,两个袋包同时落入各第二级料仓13内。需要说明的是,料包在下落的过程中做自由落体运动,从而可以提高输送速度。在第一级料仓10和第二级料仓13之间还安装有第二级料仓可伸缩框架12,以提高料包投放过程中第二级料仓13的稳定性。第二级料仓13与第二级料仓升降执行机构11的升降端连接,以实现对第二级料仓13垂直高度的调节。在第二级料仓13的底部也安装有可控制启闭的仓门。在每个第二级料仓13的下方各安装有一个第三级料仓16(码垛料仓),第三级料仓16安装在第三级料仓行走轨道17上,通过电机可以驱动第三级料仓16在第三级料仓行走轨道17上运动,以实现在车宽方向调整码垛装车位置。在检测到第三级料仓16内为空并且停放位置在第二级料仓13的正下方时,打开第二级料仓13的仓门,将两个饲料袋包分别投放至第三级料仓16内。在第三级料仓16与第二级料仓13之间也安装有第三级料仓可伸缩框架15。在饲料袋包投入第三级料仓16后,根据控制器的指令沿第三级料仓行走轨道17运行到需码垛装车的位置。再开启第三级料仓16底部的可控制启闭的仓门,饲料袋包下落到货车车厢中,完成码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两个第三级料仓16在沿货厢长度方向背对背成对布置,并且共用一个第三级料仓行走轨道17,通过电机驱动第三级料仓16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任意位置定位并进行饲料袋包的投放。第三级料仓16与第三级料仓升降执行机构14的升降端连接,以实现对第三级料仓16垂直高度的调节,即调整第三级料仓16距离车厢底板的距离以匹配合适的装车高度。

【技术效果】

1、通过侧导板7将传送带2上的物料导入升降码垛机构总成,进而实现物料的投放。另外,行走机构4可以带动侧导板7沿着传送带2移动,从而可以在任意位置从传送带2上取料,实现了饲料的自动化投放,由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体力劳动强度大、码垛效果差、成本越来越高、管理难度大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降低体力劳动强度、提高码垛效果、降低成本、易于管理的技术效果。

2、将侧导板7和升降码垛机构总成都安装在框架本体3上,框架本体3安装在行走机构4上,形成悬臂式结构,悬臂式结构可以有效利用装车区域空间,避免了立柱结构影响货车行驶。此外,行走机构4可以根据实际的装车需求在导轨5上自动移动,从而可以自动调整装车位置。

3、通过设置多级垂直料仓和升降执行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投放需求调整各料仓之间的垂直间距,相邻两级料仓间的垂直间距可以限制在1.2米左右,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袋包的投放高度,做到与现有人工装车投放高度一致,而且还可以避免粉化率降低饲料品质和包装破裂的风险。同时,由于袋装饲料在自重作用下进行自由落体运动,不需要使用额外的起重机构来对袋包进行垂直方向上的输送,因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垂直输送速度,进而提高装车效率。

4、通过对控制器的应用,提高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袋装饲料投放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可以控制硬件机构进行装车,自动统计装车报表,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难度,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背对背安装的两个第三级料仓16同时装车的设计,从而可以使第三级料仓16完全沉入货车货厢内,可以无死角覆盖全货厢进行装车,装车前不需要拆除任何的货车护栏来给投放设备提供工作空间,进一步减少了辅助工作量和提高了装车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从货车货厢的顶部进行装车,顶部输送可以有效避免货车车厢的结构限制,并且高效地将袋装饲料平行于货车输送至待装车位置。在水平方向上,采用传送带2和滚筒9等连续式输送方式,在垂直方向上,基于料包的自由落体运动,提高了饲料袋包的输送效率,可以实现60吨/小时的装车速度。同时采用了悬臂式结构,提高了装车场地的空间利用率。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