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C软板摆盘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36392发布日期:2019-06-05 23:36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FPC软板摆盘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软板摆盘机,特别是涉及一种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电路板)软板摆盘机。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软板的要求越来越高,市面上也出现了许多软板机,但是大多数软板机是靠人工手动安装摆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且工作效率不高,操作复杂,人工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FPC软板摆盘机,其能够通过机器手臂将FPC软板自动抓取和摆放入FPC软板盘中,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升了安全性,且操作简单。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FPC软板摆盘机,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机器上外壳、机器下外壳、上外壳橱窗、电源接口、支撑脚、滚轮、下外壳橱门、红外传感器、机械手臂、输送带、自动卡爪、转轴、FPC软板盒固定架、机械手臂底座、支架、升降夹、FPC软板盒,机器上外壳位于机器下外壳的上面,上外壳橱窗位于上外壳的侧面上,电源接口位于机器下外壳的侧面上,支撑脚的一端与机器下外壳的底端相连,滚轮位于机器下外壳下面,下外壳橱门位于机器下外壳的正面上,红外传感器安装在升降夹上,机械手臂通过转轴实现与机械手臂底座转动连接,输送带在机器下外壳的顶端上且位于机械手臂底座的侧面,自动卡爪的一端与机械手臂相连,FPC软板盒固定架的一端与机器下外壳相连,机械手臂底座固定在机器下外壳的顶端上,支架固定在机器下外壳的顶端上,升降夹安装在支架上,FPC软板盒安装在FPC软板盒固定架上,红外传感器与机械手臂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输送带与一个电机连接。

优选地,所述自动卡爪上设有吸盘。

优选地,所述上外壳橱窗上设有透明玻璃。

优选地,所述输送带上设有凹纹。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机械手臂将FPC软板自动抓取和摆放入FPC软板盘中,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升了安全性,且操作简单,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FPC软板摆盘机包括机器上外壳1、机器下外壳2、上外壳橱窗3、电源接口4、支撑脚5、滚轮6、下外壳橱门7、红外传感器8、机械手臂9、输送带10、自动卡爪11、转轴12、FPC软板盒固定架13、机械手臂底座14、支架15、升降夹16、FPC软板盒17,机器上外壳1位于机器下外壳2的上面,上外壳橱窗3位于上外壳1的侧面上,电源接口4位于机器下外壳2的侧面上,支撑脚的一端与机器下外壳2的底端相连,滚轮6位于机器下外壳2下面,下外壳橱门7位于机器下外壳2的正面上,红外传感器8安装在升降夹16上,机械手臂9通过转轴实现与机械手臂底座14转动连接,输送带10在机器下外壳2的顶端上且位于机械手臂底座14的侧面,自动卡爪11的一端与机械手臂9相连,FPC软板盒固定架13的一端与机器下外壳2相连,机械手臂底座14固定在机器下外壳2的顶端上,支架15固定在机器下外壳2的顶端上,升降夹16安装在支架15上,FPC软板盒17安装在FPC软板盒固定架13上,红外传感器8与机械手臂电连接。

输送带10与一个电机18连接,这样可以方便驱动输送带。

自动卡爪11上设有吸盘,这样可以方便抓取FPC软板。

上外壳橱窗3上设有透明玻璃,这样方便工人观察机械工作情况。

输送带10上设有凹纹,这样可以增加摩擦力。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本实用新型的机器上外壳和机器下外壳用于保护机器内部元件不受到损坏,电源接口用于连接利交流电给机器提供能量,支撑脚用于稳固和支撑机器,滚轮在机器停止工作时用于搬运机器,这样更加省力和方便。下外壳橱门用于打开机器下外壳,红外传感器在机器运行时可以检测FPC软板位置再将信息传导至机械手臂,机械手臂可以通过左右旋转来完成红外传感器所传输的执行命令,即从输送带上抓取FPC软板并摆放入FPC软板盘中,转轴用于转动机械手臂,FPC软板盒固定架用于固定FPC软板盒,机械手臂底座用于稳固机械手臂,FPC软板盒用于摆放机械手臂所抓取的FPC软板,通过输送带用于将一个一个的FPC软板运输至工作台上,再由红外传感器发送指令给机械手臂,自动卡爪将会配合机械手臂当机械手臂向左旋转到指定位置时,会下降抓取FPC软板并上升一定高度,当回到初始位置时将会下降将FPC软板放置到FPC软板盒中,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安全性,且操作简单。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机械手臂将FPC软板自动抓取和摆放入软板盘中,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升了安全性,且操作简单。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