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钩挂的编织包装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6851发布日期:2019-08-13 21:12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钩挂的编织包装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袋,特别涉及一种防钩挂的编织包装袋。



背景技术:

编织袋主要来讲是塑料编织袋,其是以聚丙烯为主要原料,经挤出、拉伸成扁丝,再经织造、编制、制袋而成。现有编织袋的袋体由塑料丝编织而成,其在面对冲击和挤压时,相互贴靠的塑料丝可发生挪移,以分散受力,由此编织袋具有较良好的抗冲击和抗挤压能力。

但由于塑料丝之间仅依靠编织时叠压关系固定,在编织袋的表面不可避免的存在有塑料丝松弛隆起的情况,松弛隆起的塑料丝易于外界物体发生钩挂,而导致编织袋移动受到阻碍,故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钩挂的编织包装袋,防止松弛隆起的塑料丝与外界直接接触,避免编织袋发生钩挂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防钩挂的编织包装袋,包括袋体,所述袋体包括内侧的编织层和位于外侧的防漏层,所述编织层由条形带交错编织而成,所述防漏层贴合格压附在编织层的外侧,且所述防漏层外侧形成有与编织层表面纹理相匹配的栅格纹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漏层位于编织层外侧,防止松弛隆起的塑料丝与外界直接接触,进而避免编织袋发生钩挂的现象。同时防漏层压附在编织层上而形成的栅格纹理,使本编织包装袋在装填有物料并相互堆叠时,两叠压的编织包装袋通过彼此表面的栅格纹理相互抵接,防止堆叠的编织包装袋发生滑塌。

作为优选的,所述条形带分为纵经带和横纬带,所述袋体还包括粘合层,所述粘合层位于防漏层与编织层之间,所述粘合层朝向防漏层的一侧与防漏层贴合粘接,所述粘合层朝向编织层的一侧与直接接触的所述纵经带或横纬带的侧面贴合粘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粘合层将防漏层与编织层相粘接固定,防止编织层与防漏层之间发生摩擦,减少编织层和防漏层磨损破洞的可能。

作为优选的,所述袋体外表面包括正面、反面和两折叠侧面,所述折叠侧面位于正面和反面之间且连接正面和反面,所述正面和反面的宽度相等,且所述正面的宽度大于折叠侧面的宽度,所述折叠侧面上设置有供观察袋体内部的透视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装填有物料的编织包装袋在码放或堆放时,编织包装袋的正面和反面被另一编织包装袋或地面所遮挡,故透视区设置在折叠侧面上,避免观察的视线受到阻挡,便于人员透过透视区观察编织包装袋内物料的如颜色、颗粒度等性质。

作为优选的,所述袋体的两端均设置有袋口,所述袋体的外表面包括正面、反面和折叠两侧面,所述折叠侧面位于正面和反面之间且连接正面和反面,所述正面和反面的宽度相且大于折叠侧面的宽度,所述折叠侧面可向袋体内部折叠,所述折叠侧面上设置有握持袋,所述握持袋的袋口背向相邻的袋体的袋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袋体使用时,先将一端袋口封闭,再在袋体内加入物料后,封闭另一袋口;由于袋体内填入物料,袋体胀开,折叠侧面带动握持袋展开,人手可插入握持袋内,以拉动袋体,便于装有物料的编织包装袋移动;未填有物料时,袋体收拢,袋体的折叠侧面相袋体内部折叠,握持袋随折叠侧面向袋体内部收纳,避免握持袋被外界物体钩挂。

作为优选的,所述折叠侧面以垂直折叠侧面宽度的中线为界分为第一折叠区和第二折叠区,所述握持袋包括与折叠侧面固定的外侧片,所述外侧片位于折叠侧面长度方向的端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侧片位于折叠侧面长度方向的端部,袋体填有物料时,人手插入握持袋,自袋体的一端相拉动方向拉动袋体,拉动方便;同时当袋体为填有物料而收拢时,外侧片位于第一折叠区的端部和第二折叠区的端部之间,避免使与握持袋相邻的袋口完全贴合闭合,便于人手打开袋口填装物料;并且袋体内填装物料后,封闭袋体两端的袋口,贴靠于袋体内侧面区域的填装密度小于袋体中心的填装密度,握持袋位于袋体的四角,填装密度小,便于人手插入握持袋内。

作为优选的,所述外侧片的外沿同时与第一折叠区、第二折叠区相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折叠侧壁折叠时,外侧片随折叠侧壁一同发生折叠,第一折叠区和第二折叠区之间的间距为外侧片厚度的两倍,进一步时使与握持袋相邻的袋口闭合程度减小,便于袋体的袋口打开。

作为优选的,所述握持袋数量为四,所述外侧片包括固定区和活动区,所述固定区平行折叠侧面长度方向的两侧以及靠近相邻袋体袋口的一侧均与折叠侧面固定,所述活动区位于固定区原料相邻袋体袋口的一侧,且所述活动区的宽度大于折叠侧面宽度的二分之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袋体填装物料时,先封闭一端的袋口,将袋体带有封闭袋口的一端朝向下,袋体带有未封闭袋口朝上,从上方向袋体内填装物料;填装前可位于下方的两握持袋的活动区向握持袋内部翻折,活动区翻折如握持袋内部后支持固定区,使固定区带动折叠侧面的下端展开,便于物料填实袋体的下端,避免物料填装时将袋体下端压扁而未填实。

作为优选的,所述活动区呈梯形,且所述活动区远离固定区的一侧宽度小于活动区靠近固定区一侧的宽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动区翻折入握持袋内时,活动区宽度较小的一侧朝向握持袋内部,便于活动区翻入握持袋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防漏层位于编织层外侧,防止松弛隆起的塑料丝与外界直接接触,进而避免编织袋发生钩挂的现象;

2.防漏层压附在编织层上而形成的栅格纹理,使本编织包装袋在装填有物料并相互堆叠时,两叠压的编织包装袋通过彼此表面的栅格纹理相互抵接,防止堆叠的编织包装袋发生滑塌;

3.透视区设置在折叠侧面上,避免装填有物料的编织包装袋在码放或堆放时观察的视线受到阻挡,便于人员透过透视区观察编织包装袋内物料的如颜色、颗粒度等性质;

4.折叠侧面上设置有握持袋,袋体内填入物料,袋体胀开,人手可插入握持袋内,以拉动袋体,便于装有物料的编织包装袋移动;当袋体为填有物料而收拢时,外侧片位于第一折叠区的端部和第二折叠区的端部之间,避免使与握持袋相邻的袋口完全贴合闭合,便于人手打开袋口填装物料;

5.握持袋包括外侧片,外侧片分为固定区和活动区,活动区可翻折入握持袋内部后支撑固定区展开,袋体填装物料时,先封闭一端的袋口,将袋体带有封闭袋口的一端朝向下,袋体带有未封闭袋口朝上,从上方向袋体内填装物料;填装前可位于下方的两握持袋的活动区向握持袋内部翻折,使固定区带动折叠侧面的下端展开,便于物料填实袋体的下端,避免物料填装时将袋体下端压扁而未填实。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袋体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实施例一中袋体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实施例一中编织包装袋填装物料后叠放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袋体收拢时体现第一折叠区和第二折叠区结构的剖视图;

图5为实施例一中体现编织层、粘合层、防漏层结构的剖视图;

图6为实施例一中体现防漏层外侧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二中袋体和握持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袋体;11、第一袋口;12、第二袋口;13、正面;14、反面;15、折叠侧面;15a、第一折叠区;15b、第二折叠区;151、透视区;16、编织层;161、条形带;161a、纵经带;161b、横纬带;17、防漏层;171、栅格纹路;18、粘合层;2、握持袋;21、外侧片;211、固定区;212、活动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附图1所示,一种防钩挂的编织包装袋,包括袋体1。袋体1的两端均设置有敞开的袋口,两袋口分别记为第一袋口11和第二袋口12。袋体1在第一袋口11和第二袋口12未封闭而膨胀开时,袋体1呈长方体状,此处第一袋口11位于袋体1的上端,第二袋口12位于袋体1的下端。

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袋体1的外表面分为正面13、反面14和两折叠侧面15。正面13和反面14位于袋体1相背的两侧面,两折叠侧面15分别位于正面13的两侧,且折叠侧面15连接正面13和反面14。正面13、反面14和两折叠侧面15的长度相等,正面13和反面14的宽度相等。正面13的宽度大于折叠侧面15的宽度。

折叠侧面15上设置有透视区151,袋体1在透视区151部位为透明,可透过透视区151观察到袋体1内部,透视区151的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此处透视区151的面积与折叠侧面15的面积相等。

如附图3所示,编织包装袋使用时,将袋体1的一端袋口封闭,并将袋体1带有封闭袋口的一端朝下,袋体1带有未封闭袋口的一端朝上,自袋体1上端未封闭的袋口内加入物料,直至物料填充满后封闭袋体1上端的袋口。装填有物料的编织包装袋在码放或堆放时,编织包装袋的正面13和反面14被另一编织包装袋或地面所遮挡,透视区151设置在折叠侧面15上,避免观察的视线受到阻挡,便于人员透过透视区151观察编织包装袋内物料的如颜色、颗粒度等性质。

如附图1和附图4所示,同时折叠侧面15还以垂直折叠侧面15宽度的中线分为第一折叠区15a和第二折叠区15b,第一折叠区15a和第二折叠区15b为一体。当袋体1未填装有物料而收拢时,第一折叠区15a和第二折叠区15b可向袋体1内侧翻折,使折叠侧面15向袋体1内折叠。

如附图5所示,袋体1所用材质包括相等位于袋体1内侧的编织层16、相对位于袋体1外侧的防漏层17以及位于编织层16和防漏层17之间的粘合层18。编织层16由条形带161编织而成,条形带161的编织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此处条形带161分为多根纵经带161a和横纬带161b,纵经带161a与纵经带161a的长度方向相平行,横纬带161b与横纬带161b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纵经带161a与横纬带161b相垂直。纵经带161a与横纬带161b相交错编织,一纵经带161a沿其长度方向经过多根横纬带161b;当纵经带161a经过相邻的两横纬带161b时,纵经带161a位于其中一横纬带161b的一侧,例如横纬带161b朝向防漏层17的一侧,纵经带161a经过另一横纬带161b时位于该横纬带161b的另一侧,如横纬带161b背向防漏层17的一侧;同时相邻的两纵经带161a经过同一横纬带161b时,两纵经带161a分别位于横纬带161b的两侧,由此交错编织。

粘合层18与编织层16朝向防漏层17的一侧相贴合,其铺展于编织层16的表面,厚度小于编织层16的四分之一。粘合层18为粘合性物质固化而成,粘合性物质为现有的胶粘剂。纵经带161a和横纬带161b直接与粘合层18接触的一面与粘合层18相粘合固定。

防漏层17与粘合层18贴合粘合,可使用热辊滚动压附,避免防漏层17与粘合层18之间分布有不规则的气泡。粘合层18将防漏层17与编织层16相粘接固定,防止编织层16与防漏层17之间发生摩擦,减少编织层16和防漏层17磨损破洞的可能。

如附图6所示,防漏层17压附在编织层16的外侧,防漏层17外侧表面形成有与编织层16表面纹理相匹配的栅格纹路171。

实施例一的工作原理:

防漏层17位于编织层16外侧,防止松弛隆起的塑料丝与外界直接接触,进而避免编织袋发生钩挂的现象。同时防漏层17上的栅格纹理使本编织包装袋在装填有物料并相互堆叠时,两叠压的编织包装袋通过彼此表面的栅格纹理相互抵接,防止堆叠的编织包装袋发生滑塌。

实施例二,

如附图7所示,一种防钩挂的编织包装袋,基于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其区别之处在于,折叠侧面15上设置有握持袋2。握持袋2位于折叠侧面15的端部,握持袋2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为一、二、三或四,此处握持袋2数量为四。

握持袋2包括与折叠侧面15固定的外侧片21。外侧片21分为固定区211和活动区212。

固定区211位于外侧片21靠近相邻袋体1袋口一侧,固定区211的形状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此处固定区211为矩形。固定区211的宽度与折叠侧面15的宽度相等,固定区211平行折叠侧面15长度方向的两侧和固定区211靠近相邻袋体1袋口的一侧均固定于折叠侧面15上,固定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此处为缝纫固定。

活动区212位于外侧片21远离相邻袋体1袋口一侧,活动区212与固定区211相连,活动区212不与折叠侧面15固定,使握持袋2的袋口背向相邻的袋体1袋口。活动区212的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活动区212平行折叠侧面15宽度方向的最大宽度大于折叠侧面15的二分之一,此处活动区212成梯形,活动区212靠近固定区211一侧的宽度与固定区211的宽度相等,活动区212远离固定区211一侧的宽度小于活动区212另一侧的宽度。

实施例二的工作原理:

未填有物料时,袋体1收拢,袋体1的折叠侧面15相袋体1内部折叠,握持袋2随折叠侧面15向袋体1内部收纳,避免握持袋2被外界物体钩挂,并且外侧片21位于第一折叠区15a的端部和第二折叠区15b的端部之间,避免使与握持袋2相邻的袋口完全贴合闭合,便于人手打开袋口填装物料。

袋体1填装前,将位于下方的两握持袋2的活动区212向握持袋2内部翻折,活动区212翻折如握持袋2内部后支持固定区211,使固定区211带动折叠侧面15的下端展开,便于物料填实袋体1的下端,避免物料填装时将袋体1下端压扁而未填实。

袋体1内填入物料,袋体1胀开,折叠侧面15带动握持袋2展开,人手可插入握持袋2内,自袋体1的一端相拉动方向拉动袋体1,便于装有物料的编织包装袋移动。

上述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