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纤维丝放线张力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47349发布日期:2019-08-03 16:54阅读:527来源:国知局
一种纤维丝放线张力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张力控制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纤维丝放线张力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电线电缆在生产过程中,内部需要加入纤维丝之后进行绞合,而在加入纤维丝时,需要对纤维丝的放线张力进行控制,原有方式主要是采用重物直接压住纤维丝的方式,但这种方式主要有以下问题:张力的大小主要靠压的物体重量的大小,无法进行微调,稳定性差;纤维丝跳动厉害,容易脱落,造成品质无法保证;不易操作,影响作业员的整体操作,不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背景技术所提出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纤维丝放线张力控制装置,该装置有效的解决了导体中加纤维丝张力控制不稳定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纤维丝放线张力控制装置,包括底座以及设置于底座上的压线装置和张力调节座,其中,所述所述张力调节座包括定位柱、张力调节旋钮、与张力调节旋钮连接的运动机构、与运动机构连接的夹手装置,其中,所述定位柱固定于底座上,所述夹手装置包括把手、把手连接机构,以及单体夹手,所述把手连接机构的一端与把手连接,另一端与单体夹手连接,同时,所述定位柱包括至少四根,同时,每根定位柱之间设置有一间距。

进一步的,所述压线装置包括固定于底座上底盘,同时,所述底盘上开设有一底盘通孔,所述通孔中穿过一底柱,所述底柱一端固定于底座上,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与一顶柱螺纹连接,同时,还包括一压盘,所述压盘也设置有压盘通孔穿过所述底柱,同时,所述顶柱的另一端连接有一转盘,且设置有一弹簧,弹簧的一端固定于压盘上,另一端固定于转盘上。

进一步的,所述运动机构为丝杆。

进一步的,所述单体夹手的数量比所述定位柱的数量多一个或少一个,同时,所述把手连接机构的数量与所述单体夹手的数量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把手至少包括两个。

进一步的,所述把手数量与所述单体夹手数量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运动机构上设置有张力刻度和张力指示针。

该装置具体工作时,将纤维丝放置于底盘上,然后转动转盘,从而使得顶柱相对于底柱转动,从而压缩弹簧的距离,进而压缩压盘与底盘的距离,使得纤维丝能够压紧,对纤维丝进行一个压线过程;之后通过把手将单体夹手打开,将纤维丝的设置于定位柱与单体夹手之间,松开把手,单体夹手复位便对纤维丝形成一个张力,如果允许工作中,觉得张力需要变化,可旋转张力调节旋钮,张力调节旋钮通过运动机构带动夹手装置水平运动,从而使得单体夹手的水平运动,从而可灵活控制张力。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张力控制装置只需要转动张力调节旋钮即可灵活的调节张力,比起现有技术来说,提高了张力的稳定性,同时也更容易控制。

同时,设置有多个把手,可以做到一个把手控制一个单体夹手,这样可以更灵活的控制某一段纤维丝的张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所述张力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定位柱和单体夹手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所述张力调节座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夹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底座,2、底盘,3、压盘,4、底柱,5、顶柱,6、弹簧,7、转盘,8、定位柱,9、单体夹手,10、张力调节旋钮,11、运动机构,12、把手,13、把手连接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结合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纤维丝放线张力控制装置,包括底座1以及设置于底座1上的压线装置和张力调节座,其中,所述所述张力调节座包括定位柱8、张力调节旋钮10、与张力调节旋钮10连接的运动机构11、与运动机构11连接的夹手装置,其中,所述定位柱8固定于底座1上,所述夹手装置包括把手12、把手连接机构13,以及单体夹手9,所述把手连接机构13的一端与把手12连接,另一端与单体夹手9连接,同时,所述定位柱8包括四根,同时,每根定位柱8之间设置有一间距。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压线装置包括固定于底座1上底盘2,同时,所述底盘2上开设有一底盘2通孔,所述通孔中穿过一底柱4,所述底柱4一端固定于底座1上,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与一顶柱5螺纹连接,同时,还包括一压盘3,所述压盘3也设置有压盘3通孔穿过所述底柱4,同时,所述顶柱5的另一端连接有一转盘7,且设置有一弹簧,弹簧的一端固定于压盘3上,另一端固定于转盘7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运动机构11为丝杆。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单体夹手9的数量比所述定位柱8的数量少一个,同时,所述把手连接机构13的数量与所述单体夹手9的数量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把手12包括三个,每个把手12控制一个单体夹手9。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把手12数量与所述单体夹手9数量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运动机构11上设置有张力刻度和张力指示针。

当然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主要技术方案的精神实质所做的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