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整平的胶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87822发布日期:2019-08-09 21:26阅读:753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整平的胶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胶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整平的胶带。



背景技术:

胶带是一种日常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消耗品,其已经衍生出很多种类型,并被运用到各个领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胶带时,容易发生找不到胶带接头的困扰。无论是纸质胶带、布质胶带,还是透明胶带都容易出现难以找到接头的情况。通常,人们可以利用指甲,沿着胶带卷的圆周顺向或逆向刮动,从而找到胶带接头的所在。这样的方法非常费时,有时候要来回刮寻好几次才能找到胶带接头。

为了便于胶带的撕裂以方便使用,衍生出多种辅助部件以及可以直接撕裂的胶带,但是辅助部件一般设置有金属的刀口,容易对使用者造成人身伤害。而胶带主要包括侧面直线开口型,胶带带面打孔型两种结构,然而这两种类型的易撕胶带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侧面直线开口型容易在揭开胶带时从撕裂线处误撕,使撕裂的胶带无法满足使用要求,造成浪费;而带面打孔型撕开费力,且带面纵向强度不高,影响了胶带的使用范围。

申请号为201220170622.5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胶带,包括胶带芯和带有黏着面的带体环绕而成的胶带层,胶带层设置在胶带芯外,胶带芯与胶带层连接的面为凹凸不平的凹凸面,凹凸面中的凹面贯穿胶带芯与胶带层连接面的两侧,凹凸面中的凸面贯穿胶带芯与胶带层连接面的两侧,胶带层的带体每圈所环绕形成的形状与凹凸面所形成的形状相似。该实用新型胶带旨在便于寻找断口。

但是,很多情况下,粘贴好的胶带由于操作的原因而不平整,需要整平或压紧,目前多为人工比如用手部或其他工具进行压紧,操作任然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整平的胶带。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便于整平的胶带,可以在黏贴胶带后对不平整的地方进行整平。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便于整平的胶带,包括:胶带轴和套接在所述胶带轴外的胶带体,所述胶带轴包括内框、设置在所述内框外的外管以及连接所述内框与所述外管的环,在所述内框内设置有滚筒,所述滚筒的两端分别铰接在所述内框上,所述滚筒的周壁从所述内框两侧的开口向外突出,并伸出至所述胶带体两侧端面所在的两个平面中的至少一个外。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便于整平的胶带,可通过胶带上滚筒的滚动,对胶带黏贴后不平整的部分进行来回的辊压,从而将不平整的部分整平。

进一步的,所述滚筒具有中间凸出的弧形周侧壁,更进一步的,为鼓状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鼓状结构的滚筒周壁为弧形,使得滚筒不仅可以直线来回滚动,还可以在滚动的过程向两侧倾斜,从而适应在不平的物体表面对粘粘的不平整的胶带进行整平。

具体的,所述胶带体为环形。

进一步的,所述滚筒的轴垂直于所述胶带体的轴。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方便握持胶带来带动滚筒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滚筒的周壁从所述内框两侧的开口向外突出,并伸出至所述胶带体两侧端面所在的两个平面外。

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滚筒两侧均向外凸出,方便从胶带的任何一次用滚筒整平胶带。

总体上,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便于整平的胶带,可通过胶带上滚筒的滚动,对胶带黏贴后不平整的部分进行来回的辊压,从而将不平整的部分整平。滚筒的可两侧均向外凸出,方便从胶带的任何一次用滚筒整平胶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便于整平的胶带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便于整平的胶带的剖视图。

附图1、2中,各标号所代表的结构列表如下:

1、胶带轴,101、内框,102、外管,103、环,2、胶带体,3、滚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施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便于整平的胶带包括:胶带轴1和套接在所述胶带轴1外的环形的胶带体2。所述胶带轴1包括内框101、设置在所述内框101外的外管102以及连接所述内框101与所述外管102的环103,在所述内框101内设置有鼓状结构的滚筒3。所述滚筒3的轴垂直于所述胶带体2的轴。

如图2所示,所述滚筒3的两端分别铰接在所述内框101上。所述滚筒3的周壁从所述内框101两侧的开口向外突出,并伸出至所述胶带体2两侧端面所在的两个平面外。

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胶带进行黏贴时,可按照通常情况撕取交底并进行打包等。若在粘紧胶带的时候,有部分没有粘贴平整,可以将胶带平握,然后用滚筒的来回滚动来压平不平整的部位。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便于整平的胶带,可通过胶带上滚筒的滚动,对胶带黏贴后不平整的部分进行来回的辊压,从而将不平整的部分整平。滚筒的可两侧均向外凸出,方便从胶带的任何一次用滚筒整平胶带。胶带的使用不需要其他的工具或手工来压平不平整的部分,从而方便了胶带的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