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编织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94532发布日期:2019-07-17 05:46阅读:723来源:国知局
一种编织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编织篮。



背景技术:

编织篮是指采用编织的方式制造的篮子,可以用于盛放物品。

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编织篮,包括底篮板和侧篮板,所述底篮板沿着底部周边设有底篮板卡条,所述侧篮板底部沿着底部周边设有卡钩,所述底篮板和侧篮板通过卡钩和卡条可拆卸式连接。该组合编织篮的底篮板和侧篮板可拆卸式设计,便于损坏篮板的更换;还可通过多层侧篮板的卡接,扩大编织篮的装载容量;且底部加强机构,提高了篮筐底部的承重力,有效延长编织篮的使用寿命。

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编织篮,包括篮筐和提手,篮筐由金属框架和柔性塑料带编织而成,筐底编织成网格状,且托空于篮筐底面,提手与篮筐用螺杆活动连接,柔性塑料带可用细柳条或细竹条替代,该编织篮采用金属框架,筐底采用柔性塑料带编织成网格状,既能减缓携带颠簸的冲力,减少磕碰,又结实耐用,篮筐四周和筐底可用不同颜色和编织方案,美观大方,该编织篮,成本低,经济环保,便于推广。

现有编织篮由于强度低一般仅能用于盛放较轻重量的物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编织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编织篮具有高强度,结实耐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编织篮,该编织篮包括原木篮底、沿轴向竖直设置的圆筒形支架、下固定环、上固定环和多条交错设置的编织条;

所述圆筒形支架直径由下至上逐渐增大且下端连接于所述篮底外周,所述下固定环固定连接于所述圆筒形支架底端的外周,所述上固定环固定连接于所述圆筒形支架顶端的外周;

所述编织条中部设置于所述圆筒形支架外侧,且上端由上固定环箍于所述圆筒形支架与上固定环之间,下端由下固定环箍于所述圆筒形支撑架与下固定环之间。

可选的,所述圆筒形支架包括上圆环、下圆环、连接上圆环和下圆环多根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上端向上凸出所述上圆环,所述固定杆下端向下凸出所述下圆环,所述上固定环和下固定环分别连接于所述固定杆上下两端的外侧。

可选的,所述编织条包括多条第一编织条和多条第二编织条,所述第一编织条之间相互平行,所述第二编织条之间相互平行,且第一编织条第二编织条之间交错形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

所述第一编织条均位于所述第二编织条的外侧。

可选的,所述编织条的内壁与所述上圆环和下圆环的外壁通过连接钉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固定杆固定连接于所述原木篮底和下固定环之间;

所述固定杆的底端与所述原木篮底、下固定环以及所述编织条的底端相齐平,所述固定杆的顶端与所述上固定环和所述编织条的顶端相齐平。

可选的,所述原木篮底为木底,所述圆筒形支架为木支架,所述下固定环、上固定环为木环,所述编织条为木条或竹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编织篮设置有原木篮底,并通过上下固定环将编织条固定在圆筒形支架外侧,从而极大提高了编织篮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编织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原木篮底 3下固定环 4上固定环

5编织条 21上圆环 22下圆环

23固定杆 51第一编织条 52第二编织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编织篮,如图1所示,该编织篮包括原木篮底1、沿轴向竖直设置的圆筒形支架、下固定环3、上固定环4和多条交错设置的编织条5;

所述圆筒形支架直径由下至上逐渐增大且下端连接于所述篮底外周,所述下固定环3固定连接于所述圆筒形支架底端的外周,所述上固定环4固定连接于所述圆筒形支架顶端的外周;

所述编织条5中部设置于所述圆筒形支架外侧,且上端由上固定环4 箍于所述圆筒形支架与上固定环4之间,下端由下固定环3箍于所述圆筒形支撑架与下固定环3之间。

本实施例编织篮的制作方法如下:先用雕刻机割原木篮底1,然后制作圆筒形支架,接着将下固定环3套在圆筒形支架下部外周,然后将编织条5编织在下固定环3内侧、圆筒形支架外侧,最后将上固定环4套在上端编织条5的外侧即可。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圆筒形支架,如图1所示,所述圆筒形支架包括上圆环21、下圆环22、连接上圆环21和下圆环22多根固定杆23,所述固定杆23上端向上凸出所述上圆环21,所述固定杆23下端向下凸出所述下圆环22,所述上固定环4和下固定环3分别连接于所述固定杆23上下两端的外侧。通过设置上下圆环和固定杆可以加强编织条的强度,提高编织篮的载重量。

进一步地,所述编织条5的内壁与所述上圆环21和下圆环22的外壁可以通过连接钉固定连接,连接钉可以通过机械钉枪进行定型,相接上下圆环和编织条之间均可打进机械钉。

另外,所述固定杆23可以固定连接于所述原木篮底1和下固定环3 之间;所述固定杆23的底端可以与所述原木篮底1、下固定环3以及所述编织条5的底端相齐平,所述固定杆23的顶端可以与所述上固定环4 和所述编织条5的顶端相齐平。从而防止固定杆损伤编织条,而且还可以提高固定杆的牢固性。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编织条,如图1所示,所述编织条5包括多条第一编织条51和多条第二编织条52,所述第一编织条51之间相互平行,所述第二编织条52之间相互平行,且第一编织条51第二编织条52之间交错形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所述第一编织条51均位于所述第二编织条52 的外侧。通过两条编织条可以相互交错提高编织条的强度,另外编织条之间形成有网格,从而提高编织网内部的透气性。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编织篮的材料,所述原木篮底1可以为木底,例如桉木,所述圆筒形支架可以为木支架,例如为桉木,所述下固定环3、上固定环4为木环,所述编织条5为木条或竹条,例如为柳条。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