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换盘双拉杆配合拉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66318发布日期:2019-09-25 00:20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自动换盘双拉杆配合拉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动换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换盘双拉杆配合拉线机构。



背景技术:

在漆包线生产中都是通过收线装置收线,现行的收线方式大多为力矩收线,普遍采用人工手动换盘方式,对操作工的个人技能要求较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并且人工手动换盘效率很低,随着设备效率的不断提高,生产速度的不断加快,人工手动换盘越来越困难,已经无法满足生产的需求。

为此,本申请人研发出一种名称为“采用定盘收线方式的自动换盘装置”,专利号为“201620070369.4”的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采用定盘收线方式的自动换盘装置,其包括有排线导轮、两组收线机构,线材绕经排线导轮后收卷在其中一组收线机构上,另一组收线机构上设有捕线器,排线导轮与收线机构之间设有拉线机构。工作时,其虽然能实现在其中一组收线机构收线完成后,拉线机构启动将线材拉动到另一组收线机构的捕线器可捕捉到的位置,捕线器会自动捕线并切断,使线材顺畅卷绕到另一组收线机构上,实现从一组收线机构换到另一组收线机构的自动换盘动作,相对传统工艺有效提升换盘效率,但是仍有改进的空间。由于拉线机构位于两组拉线机构的中间位置,拉线机构在后退拉线时,在将线材拉动至其中一组收线机构的捕线器可捕捉到的位置时,线材的另一部分也同时被拉到至另一组收线机构的捕线器可捕捉到的位置上,容易出现误操作,影响到正常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巧妙、合理,换盘效果好的自动换盘双拉杆配合拉线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动换盘双拉杆配合拉线机构,其包括排线导轮、并排设置在排线导轮下方位置的两收线机构和并排设置在两收线机构之间位置的两组拉线组件,两组拉线组件均包括有直线驱动装置、安装架、挡线杆和拉线杆,所述安装架设置在直线驱动装置的驱动部件上,并受直线驱动装置的驱动作前后移动动作,所述挡线杆和拉线杆按由前至后的顺序间隔垂直设置在安装架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直线驱动装置为气缸、油缸或直线电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直线驱动装置为双杆气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安装架包括竖直部和与该竖直部一端相连接的水平部,所述竖直部上设有安装孔,所述水平部上设有长条形调节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挡线杆的下端设有螺杆部,该螺杆部的上部拧有上螺母,下部穿过所述长条形调节孔,并拧有下螺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拉线杆的下端设有螺杆部,该螺杆部的上部拧有上螺母,下部穿过所述长条形调节孔,并拧有下螺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收线机构包括收线底盘及设置在该收线底盘边缘位置的调心捕线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排线组件包括滑架和排线导轮,所述调心捕线器包括安装块、捕线板、弹簧、调节螺杆和调节螺母,安装块的正面设有与所述捕线板的外形轮廓相适配的装配凹腔,该装配凹腔下部具有开口形成捕线入口,装配凹腔的底面上设有通孔,捕线板位于装配凹腔内,该捕线板的下部从捕线入口处伸出形成捕线部,该捕线部的背面由上至下逐渐远离所述安装块形成夹线斜坡,所述收线底盘的正面周缘位置设有用来安装所述安装块的固定凹位,该安装块设置在固定凹位内,该固定凹位的底面设有与所述通孔相对正的开孔,调节螺杆的首端连接在安装块的背面,尾端依次贯穿通孔、开孔并延伸至收线底盘的背面,调节螺母拧在调节螺杆的尾端,弹簧套设在调节螺杆上,且一端顶压在调节螺母上,另一端顶压在安装块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巧妙,合理设有两组拉线组件,拉线组件上设有挡线杆和拉线杆,当其中一组收线机构收线完成后,其一侧位置的拉线组件不工作,而另一拉线组件开始缩回,通过其上的拉线杆将线材拉动到另一组收线机构的捕线位置,而相应的,不工作的拉线组件上的挡线杆对线材进行阻挡,避免线材被拉到已完成收线的收线机构的捕线位置,杜绝出现误操作现象,进而提高换盘成功率,保证工作正常进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操作简单,省时省力,利于广泛推广应用。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拉线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拉线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收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调心捕线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5,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换盘双拉杆配合拉线机构,其包括排线导轮1、并排设置在排线导轮1下方位置的两收线机构2和并排设置在两收线机构2之间位置的两组拉线组件3,两组拉线组件3均包括有直线驱动装置31、安装架32、挡线杆33和拉线杆34,所述安装架32设置在直线驱动装置31的驱动部件上,并受直线驱动装置31的驱动作前后移动动作,所述挡线杆33和拉线杆34按由前至后的顺序间隔垂直设置在安装架32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直线驱动装置31优选为双杆气缸,双杆气缸的活塞杆上设有安装块。采用双杆气缸,其的工作平稳性高,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直线驱动装置31也可以为普通气缸、油缸或直线电机。

具体的,所述安装架32包括竖直部321和与该竖直部321一端相连接的水平部322,所述竖直部321上设有安装孔,通过螺丝穿过安装孔拧入安装块的螺纹孔,实现固定将安装架32固定在直线驱动装置31的驱动部件上的目的。

所述水平部322上设有长条形调节孔。设有长条形调节孔,能灵活调节挡线杆33和拉线杆34的位置,以满足不同规则的收线机构2配合工作需求。

具体的,所述挡线杆33的下端设有螺杆部,该螺杆部的上部拧有上螺母,下部穿过所述长条形调节孔,并拧有下螺母。在将挡线杆33调节到预定位置后,再拧紧下螺母,使挡线杆33定位固定在安装架32上。

所述拉线杆34的下端设有螺杆部,该螺杆部的上部拧有上螺母,下部穿过所述长条形调节孔,并拧有下螺母。在将拉线杆34调节到预定位置后,再拧紧下螺母,使拉线杆34定位固定在安装架32上。

所述收线机构2包括收线底盘21及设置在该收线底盘21边缘位置的调心捕线器22。具体的,所述排线组件包括滑架和排线导轮1,所述调心捕线器22包括安装块221、捕线板222、弹簧223、调节螺杆224和调节螺母225,安装块221的正面设有与所述捕线板222的外形轮廓相适配的装配凹腔,该装配凹腔下部具有开口形成捕线入口,装配凹腔的底面上设有通孔,捕线板222位于装配凹腔内,该捕线板222的下部从捕线入口处伸出形成捕线部,该捕线部的背面由上至下逐渐远离所述安装块221形成夹线斜坡,所述收线底盘21的正面周缘位置设有用来安装所述安装块221的固定凹位,该安装块221设置在固定凹位内,该固定凹位的底面设有与所述通孔相对正的开孔,调节螺杆224的首端连接在安装块221的背面,尾端依次贯穿通孔、开孔并延伸至收线底盘21的背面,调节螺母225拧在调节螺杆224的尾端,弹簧223套设在调节螺杆224上,且一端顶压在调节螺母225上,另一端顶压在安装块221上。较佳的,在所述弹簧223与安装块221之间设有垫片226,使得装配更为稳定,配合紧密,工作稳定性好。

工作时,参见图6,当左侧位置的收线机构2完成收线后,左侧位置在拉线组件3预先在缩回状态,其不工作。而右侧位置的拉线组件3预先在伸出状态,其作出缩回动作,通过右侧位置的拉线组件3上的拉线杆34将线材拉动到右侧位置的收线机构2的预定捕线位置。而相应的,左侧位置的拉线组件3上的挡线杆33对线材进行阻挡,避免线材被拉到左侧位置的收线机构2的捕线位置,杜绝出现误操作现象,进而提高换盘成功率,保证工作正常进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采用与其相同或相似结构的其它机构,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