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79439发布日期:2021-03-09 11:27阅读:86来源:国知局
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梯装置,特别涉及地震发生时的控制。


背景技术:

2.以往,根据下式来设计针对地震的电梯设备的强度。
3.a
e
=a
i
×
m
4.a
i
=a
g
×
β
i
5.其中,a
e
是电梯设备所产生的加速度。此外,a
i
是电梯设备所在的i层的建筑物响应加速度。此外,m是建筑物与电梯设备的响应倍率、即共振倍率。此外,a
g
是输入到建筑物的地震加速度。此外,β
i
是建筑物的i层的加速度响应倍率。
6.在上式中,由于加速度响应倍率根据楼层而变化,因此,所需的设备强度也根据楼层而变化。但是,不知道电梯设备、特别是轿厢及对重在地震发生时正位于哪个楼层。因此,轿厢及对重的强度设计是假定轿厢及对重位于楼层响应加速度为最大的楼层的情况而实施的。
7.此外,地震探测器设置在井道或建筑物内的其它场所。于是,通过地震时地震探测器的输出是否超过基准值来判定能否进行自动诊断运转。自动诊断运转是自动地诊断在地震后是否能够重新开始电梯的通常运转的运转。
8.因此,在地震探测器的输出超过基准值的情况下,根据轿厢的位置,有时尽管到强度极限为止还有裕量,但仍判定为不能进行自动诊断运转。由此,直到电梯的通常运转重新开始为止花费时间。
9.对此,在现有的电梯从地震管制运转恢复的方法中,从多个特定电梯向管理部门传输作为地震探测器的输出数据的评价数据。此外,在现有的恢复方法中,根据各特定电梯或各地震探测器的设置条件来重新评价对应的评价数据,估计设置有各特定电梯的场所处的震级。于是,在现有的恢复方法中,根据估计出的震级来判定能否进行普通电梯的恢复运转(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10.现有技术文献
11.专利文献
12.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259645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13.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14.在如上所述的现有的从地震管制运转恢复的方法中,由于是根据震级来判定能否进行恢复运转,因此无法根据轿厢的位置来有效地利用强度的裕量,有时尽管到强度极限为止还有裕量,但仍判定为不能进行自动诊断运转。
15.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在地震发生时能够选择更高效的运转方法的电梯装置。
16.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7.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备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在地震发生时,根据作为至少1个电梯设备的监视对象设备所产生的设备响应加速度,判定能否进行自动诊断运转以及管制运转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18.此外,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备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在地震发生时,根据来自设定于建筑物的地震探测器的信号来判定能否进行地震应对运转,并且根据在井道中升降的升降体的位置,变更能否进行地震应对运转的判定基准,该地震应对运转是自动诊断运转以及管制运转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19.发明效果
20.根据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在地震发生时,能够选择更高效的运转方法。
附图说明
21.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
22.图2是示出图1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框图。
23.图3是示出图2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24.图4是示出图2的控制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25.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
26.图6是示出图5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框图。
27.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框图。
28.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框图。
29.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
30.图10是示出图9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框图。
31.图11是示出图10的加速度估计部中的楼层响应加速度的设定状态的一例的曲线图。
32.图12是示出高层楼宇中的楼层数和楼层响应加速度之间的关系的一例的曲线图。
33.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
34.图14是示出图13的建筑物摆动估计装置估计楼层响应加速度的估计方法的曲线图。
35.图15是示出图13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框图。
36.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
37.图17是示出图16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框图。
38.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
39.图19是示出图18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框图。
40.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
41.图21是示出轿厢对地震的响应加速度与轿厢位置之间的关系的一例的曲线图。
42.图22是示出对重对地震的响应加速度与对重位置之间的关系的一例的曲线图。
43.图23是使图21和图22重叠在一起而得到的曲线图。
44.图24是示出根据图23计算出的倍率的曲线图。
45.图25是示出轿厢及对重对各种输入地震波的响应加速度与轿厢及对重的位置之
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46.图26是示出图20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框图。
47.图27是说明图26的判定部的判定动作的说明图。
48.图28是示出图26的控制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49.图29是使将图21的轿厢的响应加速度上下反转而得到的对重的响应加速度与轿厢的响应加速度重叠在一起而得到的曲线图。
50.图30是示出根据图29计算出的倍率的曲线图。
51.图31是示出对3点进行直线近似而得到的倍率的曲线图。
52.图32是示出60m以下的建筑物的一般的响应加速度的曲线图。
53.图33是示出超过60m的高层建筑物的一般的响应加速度的曲线图。
54.图34是用直线近似表示图32的响应加速度的曲线图。
55.图35是示出图26的判定部的另一判定动作的流程图。
56.图36是示出在图35的判定动作中使用的倍率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57.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58.实施方式1.
59.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在图中,在建筑物1设有井道2及机房3。机房3设置在井道2的上部。
60.在井道2内设有轿厢4及对重5。此外,在井道2内设置有一对轿厢导轨6以及一对对重导轨7。轿厢4沿着一对轿厢导轨6在井道2内升降。对重5沿着一对对重导轨7在井道2内升降。
61.在机房3中设置有曳引机8。此外,曳引机8具有驱动绳轮9、未图示的电机以及未图示的制动器。电机使驱动绳轮9旋转。制动器保持驱动绳轮9的静止状态、或者对驱动绳轮9的旋转进行制动。
62.在机房3中设有偏导轮10。偏导轮10与驱动绳轮9隔开间隔地配置。
63.在驱动绳轮9及偏导轮10上绕挂有悬挂体11。作为悬挂体11,使用多条绳索或多条带。
64.轿厢4由悬挂体11悬吊在驱动绳轮9的一侧。对重5由悬挂体11悬吊在驱动绳轮9的另一侧。通过使驱动绳轮9旋转而使得轿厢4及对重5在井道2内升降。
65.在机房3中设置有控制装置12。控制装置12通过控制曳引机8来控制轿厢4的运行。
66.轿厢4、对重5以及设置于机房3中的设备是电梯设备。这些电梯设备在地震发生时会分别产生设备响应加速度。
67.在轿厢4设有轿厢传感器13。在对重5设有对重传感器14。在机房3的地面部设有机房传感器15。作为轿厢传感器13、对重传感器14以及机房传感器15,分别使用加速度传感器。
68.轿厢传感器13在地震发生时产生与轿厢4所产生的设备响应加速度对应的信号。对重传感器14在地震发生时产生与对重5所产生的设备响应加速度对应的信号。实施方式1的监视对象设备是轿厢4及对重5。
69.机房传感器15在地震发生时产生与机房3的地面部所产生的响应加速度对应的信号。
70.图2是示出图1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框图。控制装置12作为功能块,具有运行控制部16、加速度检测部17、判定部18、管制运转控制部19以及诊断运转控制部20。运行控制部16控制轿厢4的运行。
71.加速度检测部17在地震发生时,根据来自轿厢传感器13的信号来检测轿厢4所产生的设备响应加速度。此外,加速度检测部17在地震发生时,根据来自对重传感器14的信号来检测对重5所产生的设备响应加速度。此外,加速度检测部17在地震发生时,根据来自机房传感器15的信号来检测机房3所产生的响应加速度。
72.判定部18在地震发生时,根据轿厢4所产生的设备响应加速度、对重5所产生的设备响应加速度、以及机房3所产生的响应加速度,判定能否进行自动诊断运转以及管制运转。
73.在控制装置12中设定有作为判定部18中的判定基准的多个阈值。阈值包括与自动诊断运转有关的3个阈值和与管制运转有关的3个阈值。与自动诊断运转有关的3个阈值包括轿厢4的阈值、对重5的阈值以及机房3的阈值。与管制运转有关的3个阈值包括轿厢4的阈值、对重5的阈值以及机房3的阈值。
74.判定部18在轿厢4的设备响应加速度、对重5的设备响应加速度以及机房3的响应加速度全部在对应的自动诊断运转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定为能够进行自动诊断运转。此外,判定部18在轿厢4的设备响应加速度、对重5的设备响应加速度以及机房3的响应加速度中的任意一个以上比对应的自动诊断运转阈值高的情况下,判定为不能进行自动诊断运转。
75.判定部18在轿厢4的设备响应加速度、对重5的设备响应加速度以及机房3的响应加速度全部在对应的管制运转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定为能够进行管制运转。此外,判定部18在轿厢4的设备响应加速度、对重5的设备响应加速度以及机房3的响应加速度中的任意一个以上比对应的管制运转阈值高的情况下,判定为不能进行管制运转。
76.当在地震发生时,被判定部18判定为能够进行管制运转时,管制运转控制部19实施管制运转。管制运转是在地震发生时使轿厢4安全地停靠在最近楼层并使其开门的运转。
77.当在地震发生后,被判定部18判定为能够进行自动诊断运转时,诊断运转控制部20实施自动诊断运转。自动诊断运转是在地震后自动地诊断能否使电梯的通常运转重新开始的运转。自动诊断运转以及管制运转是地震应对运转。
78.在被判定为不能进行自动诊断运转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2使电梯装置保持运转中止的状态。
79.图3是示出图2的控制装置12的结构的一例的框图。控制装置12具有通信装置101、处理器102以及存储器103。控制装置12的功能通过图3所示的计算机来实现。存储器103中保存有执行控制装置12的功能的程序和作为判定部18中的判定基准的多个阈值。处理器102依照保存在存储器103中的程序来执行运算处理。
80.图4是示出图2的控制装置12的动作的流程图。当检测出设定震度以上的震度时,控制装置12开始图4的动作。当图4的动作开始时,控制装置12首先在步骤s1中检测监视对象设备的设备响应加速度。
81.接着,控制装置12在步骤s2中判定能否进行管制运转。
82.当在步骤s2中判定为不能进行管制运转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2在步骤s3中使轿厢4急停止。在轿厢4处于停止中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2使轿厢4保持停止的状态。之后,控制装置12在步骤s4中将未实施管制运转的意思通知给管理室。
83.当在步骤s2中判定为能够进行管制运转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2在步骤s5中实施管制运转。
84.之后,控制装置12在步骤s6中判定地震是否正在持续。即,控制装置12根据来自设置于建筑物1的内部或外部的地震探测器等的信号,判定地震的摆动是否正在持续,并待机直到摆动平息为止。
85.当地震的摆动平息时,控制装置12在步骤s7中判定能否进行自动诊断运转。
86.当在步骤s7中判定为不能进行自动诊断运转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2在步骤s4中将未实施自动诊断运转的意思通知给管理室。
87.当在步骤s7中判定为能够进行自动诊断运转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2在步骤s8中实施自动诊断运转,结束处理。另外,省略自动诊断运转实施后的动作的说明。
88.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控制装置12根据监视对象设备所产生的设备响应加速度,判定能否进行自动诊断运转以及管制运转。因此,能够更准确地判定地震发生时的电梯设备的状态,从而在地震发生时能够选择更高效的运转方法。
89.此外,控制装置12根据来自轿厢传感器13及对重传感器14的信号来检测所对应的设备响应加速度。因此,能够检测出更准确的设备响应加速度。
90.此外,控制装置12根据来自机房传感器15的信号来检测机房3所产生的响应加速度。因此,能够更准确地估计出曳引机8、控制装置12等所产生的设备响应加速度。
91.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了轿厢传感器13及对重传感器14,但也可以仅为任意一方。
92.此外,监视对象设备不限于轿厢4及对重5,也可以是轿厢导轨6、对重导轨7、曳引机8等。
93.实施方式2
94.接下来,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实施方式2的控制装置12根据与建筑物1的摆动有关的信息即建筑物摆动信息和监视对象设备的位置信息来估计在地震发生时监视对象设备所产生的设备响应加速度。
95.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在建筑物1的各个楼层设置有地震探测器21。作为各地震探测器21,使用了加速度传感器。此外,地震探测器21设置在包括轿厢4不停靠的楼层在内的轿厢4所升降的范围内的全部楼层。控制装置12将来自各地震探测器21的信号用作建筑物摆动信息。
96.实施方式2的监视对象设备包括轿厢4及对重5。轿厢4及对重5是在井道2中升降的升降体。控制装置12为了估计轿厢4的设备响应加速度而使用轿厢4的位置信息。此外,控制装置12为了估计对重5的设备响应加速度而使用对重5的位置信息。
97.图6是示出图5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框图。控制装置12作为功能块,具有运行控制部16、加速度估计部22、判定部18、管制运转控制部19以及诊断运转控制部20。即,实施方式2的控制装置12具有加速度估计部22来代替实施方式1的加速度检测部17。
98.加速度估计部22在地震发生时,根据来自各地震探测器21的信号、轿厢4的位置信息以及对重5的位置信息来估计轿厢4及对重5所产生的设备响应加速度。
99.轿厢4的位置信息能够从运行控制部16接收。此外,对重5的位置信息能够根据轿厢4的位置来计算。
100.加速度估计部22在地震发生时,根据来自轿厢4所在楼层的地震探测器21的信号来估计轿厢4所产生的设备响应加速度。此外,加速度估计部22在地震发生时,根据来自对重5所在楼层的地震探测器21的信号来估计对重5所产生的设备响应加速度。
101.判定部18使用设备响应加速度的估计值来代替实施方式1的设备响应加速度的检测值,判定能否进行管制运转以及自动诊断运转。即,实施方式2的控制装置12在图4的步骤s1中估计设备响应加速度。其它结构和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
102.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即使不在轿厢4及对重5上直接搭载传感器,也能够使用建筑物摆动信息和监视对象设备的位置信息来更准确地判定地震发生时的电梯设备的状态。由此,在地震发生时,能够选择更高效的运转方法。
103.此外,由于控制装置12将来自各地震探测器21的信号作为建筑物摆动信息使用,因此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建筑物1的摆动。
104.此外,控制装置12为了估计设备响应加速度而使用轿厢4及对重5的位置信息,因此能够更准确地估计轿厢4及对重5的设备响应加速度。
105.实施方式3
106.接下来,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框图。实施方式3的控制装置12作为功能块,具有运行控制部16、加速度估计部22、设备响应倍率存储部23、判定部18、管制运转控制部19以及诊断运转控制部20。设备响应倍率存储部23将每个监视对象设备的设备响应倍率的值存储在存储器103中。
107.设备响应倍率是根据建筑物1的楼层和监视对象设备的固有振动频率来设定的。此外,例如在文献「建築基準法及

同法関連法令昇降機技術基準

解説2016年度版(“建筑基准法及该法的关联法令升降机技术基准的解说2016年度版”)」中也示出了设备响应倍率。
108.此外,控制装置12为了估计监视对象设备的设备响应加速度而使用设备响应倍率的值。
109.这里,地震引起的轿厢4及对重5等监视对象设备的摆动实际上与地震引起的建筑物1的摆动并不相同。作为其主要原因,可以列举出通过未图示的轿厢引导装置实现的轿厢4的摆动的降低、承受轿厢4的摆动的轿厢导轨6的变形、以及承受对重5的摆动的对重导轨7的变形等。
110.对此,通过使用设备响应倍率的值,能够将针对地震的建筑物响应更准确地转换为针对地震的电梯响应。
111.控制装置12在监视对象设备是轿厢4的情况下,根据来自距轿厢4的位置最近的楼层处的地震探测器21的信号和距轿厢4的位置最近的楼层处的轿厢4的设备响应倍率来估计轿厢4的设备响应加速度。
112.此外,控制装置12在监视对象设备是对重5的情况下,与轿厢4同样地估计对重5的设备响应加速度。
113.此外,在监视对象设备是相对于建筑物1固定的电梯设备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2根据来自距监视对象设备的位置最近的楼层处的地震探测器21的信号和监视对象设备的设备响应倍率来估计设备响应加速度。其它结构和动作与实施方式2相同。
114.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为了估计监视对象设备的设备响应加速度而使用设备响应倍率的值,因此能够更准确地估计设备响应加速度。
115.另外,加速度估计部22也可以根据来自全部楼层的地震探测器21的信号和全部楼层的设备响应倍率求出全部楼层的设备响应加速度,并发送给判定部18。该情况下,判定部18只要选择与监视对象设备的位置对应的设备响应加速度,并将其与所对应的阈值进行比较即可。
116.实施方式4
117.接下来,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框图。实施方式4的控制装置12作为功能块,具有运行控制部16、加速度估计部22、设备振动模型存储部24、判定部18、管制运转控制部19以及诊断运转控制部20。设备振动模型存储部24将每个监视对象设备的振动模型存储在存储器103中。
118.此外,控制装置12将建筑物摆动信息作为输入,使用监视对象设备的振动模型来估计设备响应加速度。
119.此外,控制装置12在监视对象设备是轿厢4的情况下,将来自距轿厢4的位置最近的楼层处的地震探测器21的信号作为输入,使用轿厢4的振动模型来估计轿厢4的设备响应加速度。
120.此外,控制装置12在监视对象设备是对重5的情况下,与轿厢4同样地估计对重5的设备响应加速度。
121.此外,控制装置12在监视对象设备是相对于建筑物1固定的电梯设备的情况下,输入来自距监视对象设备的位置最近的楼层处的地震探测器21的信号,使用监视对象设备的振动模型来估计设备响应加速度。其它结构和动作与实施方式2相同。
122.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为了估计监视对象设备的设备响应加速度而使用振动模型,因此能够更准确地估计设备响应加速度。
123.另外,在实施方式2~4中,将来自全部楼层的地震探测器21的信号输入到加速度估计部22。但是,加速度估计部22也可以在取得轿厢4的位置以及对重5的位置之后,选择性地仅取得来自所需楼层的地震探测器21的信号。由此,能够减少控制装置12要处理的信息的量。
124.实施方式5
125.接下来,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在实施方式5中,不是在建筑物1的全部楼层,而是在一部分楼层设置有地震探测器21。控制装置12根据来自地震探测器21的信号求出设置有地震探测器21的楼层对地震的响应加速度即楼层响应加速度。此外,控制装置12将楼层响应加速度用作建筑物摆动信息。
126.在监视对象设备位于设置有地震探测器21的楼层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2将由所对应的地震探测器21检测出的加速度作为楼层响应加速度检测出来。
127.在设置有地震探测器21的楼层未设置监视对象设备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2根据检测出的楼层响应加速度来估计设置有监视对象设备的楼层的楼层响应加速度。
128.另外,建筑物1沿上下方向被分割为多个区域,这里被分割为区域1~3。各区域1~3包括设置有地震探测器21的1个楼层。
129.图10是示出图9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框图,除了地震探测器21的数量以外,与图6相同。控制装置12将来自地震探测器21的信号用作建筑物摆动信息。
130.但是,如图11所示,实施方式5的加速度估计部22假设在各区域1~3内发生相同的建筑物摆动。由此,加速度估计部22对未设置地震探测器21的楼层的楼层响应加速度进行估计。其它结构和动作与实施方式2相同。
131.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即使在地震探测器21仅设置在一部分楼层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来自地震探测器21的信号和监视对象设备的位置信息更准确地判定地震发生时的电梯设备的状态。由此,在地震发生时,能够选择更高效的运转方法。
132.特别是在建筑物1是高层楼宇的情况下,由于难以在全部楼层设置地震探测器21,因此实施方式5的结构是有效的。
133.另外,在60m以上的高层楼宇中,建筑物对地震的响应、即楼层响应加速度是在设计建筑物时预先计算的。图12是示出高层楼宇中的楼层响应加速度和楼层数之间的关系的一例的曲线图。在图12中,四边形表示地震探测器21的设置部位。
134.优选根据图12所示的计算结果在各区域内楼层响应加速度最大的楼层设置地震探测器21。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检测出建筑物1以及电梯设备所产生的最大摆动。
135.此外,在图9中,在各区域1~3的最下层设置有地震探测器21。但是,各区域1~3内的地震探测器21的设置楼层不限于最下层。
136.此外,在图9中,在各区域1~3内设置有1个地震探测器21。但是,为了提高检测精度,也可以在各区域1~3内设置2个以上的地震探测器21。
137.此外,区域的数量也可以是2个或4个以上。
138.此外,在图10中,地震探测器21的输出被直接输入到加速度估计部22。但是,加速度估计部22也可以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使用设备响应倍率的值来估计设备响应加速度。此外,加速度估计部22也可以与实施方式4同样地使用监视对象设备的振动模型来估计设备响应加速度。
139.实施方式6
140.接下来,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在实施方式6中,在建筑物1的2个以上的楼层,这里在3个楼层设置有地震探测器21。此外,在机房3中设置有控制装置主体12a。控制装置主体12a与实施方式3的控制装置12相同。
141.在建筑物1的最下层设置有建筑物摆动估计部25。建筑物摆动估计部25与控制装置主体12a分体地构成。此外,建筑物摆动估计部25例如由计算机构成。
142.实施方式6的控制装置12具有控制装置主体12a和建筑物摆动估计部25。
143.此外,建筑物摆动估计部25在地震发生时,根据来自地震探测器21的信号求出设置有监视对象设备的楼层的楼层响应加速度。
144.在设置有地震探测器21的楼层未设置监视对象设备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2根据检测出的楼层响应加速度来估计设置有监视对象设备的楼层的楼层响应加速度。
145.图14是示出图13的建筑物摆动估计部25估计楼层响应加速度的估计方法的曲线图。在图14中,四边形表示地震探测器21的设置部位。在实施方式6中,建筑物摆动估计部25
对由地震探测器21检测出的楼层响应加速度的值之间进行直线插补。
146.图15是示出图13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框图。来自各地震探测器21的信号被输入到建筑物摆动估计部25。建筑物摆动估计部25使用图14所示的估计方法求出建筑物1的全部楼层的楼层响应加速度。
147.全部楼层的楼层响应加速度的信息被输入到加速度估计部22。其它结构和动作与实施方式3相同。
148.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由建筑物摆动估计部25根据来自在建筑物1中设定有2个以上的地震探测器21的信号来估计全部楼层的楼层响应加速度。
149.因此,即使在地震探测器21仅设置在一部分楼层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来自地震探测器21的信号和监视对象设备的位置信息更准确地判定地震发生时的电梯设备的状态。由此,在地震发生时,能够选择更高效的运转方法。
150.另外,在实施方式6中,从建筑物摆动估计部25将全部楼层的楼层响应加速度输入到加速度估计部22。但是,在监视对象设备是轿厢4及对重5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轿厢4及对重5的位置信息输入到建筑物摆动估计部25,而仅将与位置信息对应的楼层的楼层响应加速度输入到加速度估计部22。
151.该情况下,轿厢4的位置信息可以从控制装置12取得,也可以从其它位置传感器取得。此外,对重5的位置信息可以通过建筑物摆动估计部25根据轿厢4的位置信息进行运算,也可以从其它位置传感器取得。
152.此外,在监视对象设备不是升降体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监视对象设备的位置信息预先设定在建筑物摆动估计部25中,而仅将所需的楼层响应加速度输入到加速度估计部22。
153.此外,加速度估计部22也可以根据全部楼层的楼层响应加速度和全部楼层的设备响应倍率求出全部楼层的设备响应加速度,并发送给判定部18。该情况下,判定部18只要选择与监视对象设备的位置对应的设备响应加速度,将其与所对应的阈值进行比较即可。
154.此外,在实施方式6中,加速度估计部22使用设备响应倍率估计出了设备响应加速度。但是,加速度估计部22也可以与实施方式4同样地使用监视对象设备的振动模型来估计设备响应加速度。
155.实施方式7
156.接下来,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此外,图17是示出图16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框图。在实施方式7中,仅在建筑物1的1个楼层设置有地震探测器21。
157.建筑物摆动估计部25作为功能块,具有建筑物振动模型存储部26。建筑物振动模型存储部26将建筑物1的振动模型存储在建筑物摆动估计部25的存储器中。
158.此外,建筑物摆动估计部25根据来自地震探测器21的信号求出全部楼层的楼层响应加速度。这时,虽然地震探测器21仅设置在1个楼层,但建筑物摆动估计部25将来自地震探测器21的信号作为输入,使用建筑物1的振动模型求出全部楼层的楼层响应加速度。然后,将楼层响应加速度的信息输出至控制装置主体12a。
159.加速度估计部22在地震发生时,根据所输入的楼层响应加速度和监视对象设备的位置信息来估计监视对象设备所产生的设备响应加速度。其它结构和动作与实施方式6相
同。
160.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使用建筑物1的振动模型来估计各个楼层的楼层响应加速度。因此,能够根据来自最低1个地震探测器21的信号估计出各个楼层的楼层响应加速度。
161.另外,实施方式7的建筑物摆动估计部25也可以使用来自2个以上的地震探测器21的信号。
162.此外,在实施方式7中,从建筑物摆动估计部25将全部楼层的楼层响应加速度输入到加速度估计部22。但是,在监视对象设备是轿厢4及对重5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轿厢4及对重5的位置信息输入到建筑物摆动估计部25,仅将与位置信息对应的楼层的楼层响应加速度输入到加速度估计部22。
163.该情况下,轿厢4的位置信息可以从控制装置12取得,也可以从其它位置传感器取得。此外,对重5的位置信息可以通过建筑物摆动估计部25根据轿厢4的位置信息进行运算,也可以从其它位置传感器取得。
164.此外,在监视对象设备不是升降体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监视对象设备的位置信息预先设定在建筑物摆动估计部25中,而仅将所需的楼层响应加速度输入到加速度估计部22。
165.实施方式8.
166.接下来,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此外,图19是示出图18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框图。在实施方式8中,在作为第1升降体的轿厢4设有轿厢传感器13。但是,在作为第2升降体的对重5未设置对重传感器14。此外,在机房3设有机房传感器15。
167.建筑物摆动估计部25与实施方式7同样地将来自地震探测器21的信号作为输入,使用建筑物1的振动模型求出全部楼层的楼层响应加速度。来自轿厢传感器13以及机房传感器15的信号被输入到控制装置主体12a。
168.加速度估计部22根据来自轿厢传感器13的信号来检测作为监视对象设备的轿厢4的设备响应加速度。此外,加速度估计部22根据来自机房传感器15的信号来估计设置于机房3的监视对象设备的设备响应加速度。
169.此外,加速度估计部22根据来自建筑物摆动估计部25的建筑物摆动信息和对重5的位置信息来估计作为监视对象设备的对重5的设备响应加速度。其它结构和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
170.根据这样的结构,也能够更准确地判定地震发生时的电梯设备的状态,从而在地震发生时,能够选择更高效的运转方法。
171.通常,虽然在对重5上没有布线,但是在轿厢4及机房3中已经设置有布线。因此,在轿厢4设置轿厢传感器13来直接检测轿厢4的设备响应加速度。此外,在机房3设置机房传感器15,以更准确地估计设置于机房3的监视对象设备的设备响应加速度。
172.另一方面,对重5通过与实施方式7相同的方法来估计设备响应加速度。由此,不需要在对重5上设置新的布线,能够抑制成本的增加。
173.另外,在实施方式8中,通过与实施方式7相同的方法来估计对重5的设备响应加速度,但是也可以通过实施方式2~6的方法进行估计。
174.此外,还可以在对重5上设置对重传感器14,而不在轿厢4上设置轿厢传感器13。
即,也可以是,对重5是第1升降体,轿厢4是第2升降体。
175.此外,实施方式6~8的建筑物摆动估计部25的设置场所没有特别的限定。
176.此外,实施方式6至8的建筑物摆动估计部25也可以与控制装置12一体化。即,也可以使控制装置12具有建筑物摆动估计部25的功能。
177.实施方式9.
178.接下来,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实施方式9的控制装置31在地震发生时,根据来自地震探测器21的信号来判定能否进行管制运转以及自动诊断运转。此外,控制装置31根据作为升降体的轿厢4的位置以及作为升降体的对重5的位置而变更能否进行管制运转以及自动诊断运转的判定基准。
179.此外,控制装置31根据轿厢4的位置以及对重5的位置而变更与能否进行管制运转以及自动诊断运转的判定中使用的值相乘的倍率。
180.这里,由于地震发生时的建筑物1的摆动根据楼层而不同,因此,电梯设备的摆动也根据设备所在的楼层而不同。因此,例如如图21所示,地震发生时的轿厢4的摆动、即响应加速度也根据在地震发生时轿厢4所处的楼层而不同。
181.但是,由于不知道轿厢4正位于哪个楼层时发生地震,因此轿厢4的强度是与最大的摆动对应地来设计的。这里,将在强度设计中使用的、使得轿厢4不会损坏的响应加速度假定为容许值。例如,在图21中,最下层的响应加速度成为容许值。
182.这样,轿厢4所能够容许的响应加速度为固定的值,与此相对,实际的轿厢4的摆动方式则取决于轿厢4所处的楼层。因此,根据地震发生时的轿厢4的位置,轿厢4所能够承受的地震的大小会发生变化。
183.例如,在图21中,与轿厢4位于最下层的情况相比,在轿厢4位于中间层的情况下,轿厢4在强度上能够承受更大的地震。
184.该情况对于对重5也是相同的。因此,使图21中所示的轿厢4的响应加速度和图22中所示的对重5的响应加速度重叠在一起,成为图23。如图23所示,在轿厢4位于中间层的情况下,轿厢4及对重5双方的响应加速度变小,因此轿厢4及对重5也能够承受更大的地震。
185.根据以上内容,将图23的最大响应加速度除以最小响应加速度,能够如图24那样计算出根据楼层而变化的倍率。在图24中,与轿厢4位于与地表相同的高度时相比,轿厢4位于中间层时倍率变高。
186.但是,地震发生时的建筑物1的摆动实际上会根据所输入的地震波的种类及大小而不同。因此,轿厢4及对重5的摆动实际上也根据地震波而不同,不限于是图21和图22所示的摆动。
187.因此,在实际的设计中,如图25所示,计算轿厢4及对重5对各种输入地震波的响应加速度。然后,将计算结果的最大值作为轿厢4及对重5的响应加速度,根据该响应加速度来计算倍率。
188.另外,设为倍率是在安装电梯装置时与建筑物1以及电梯装置对应地预先计算出来的。
189.图26是示出图20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框图。控制装置31作为功能块,具有运行控制部16、倍率存储部32、判定部33、管制运转控制部19及诊断运转控制部20。运行控制部16、管制运转控制部19以及诊断运转控制部20与实施方式1相同。
190.倍率存储部32将如上所述计算出的倍率存储在控制装置31的存储器103中。判定部33根据来自地震探测器21的信号、轿厢4的位置和倍率来判定能否进行管制运转以及自动诊断运转。
191.图27是说明图26的判定部33的判定动作的说明图。判定部中设定有与管制运转有关的容许值和与自动诊断运转有关的容许值。判定部33在地震发生时,选择与轿厢4的位置对应的倍率。
192.此外,判定部33在地震发生时,将与管制运转有关的容许值乘以所选择的倍率,得到与能否进行管制运转有关的第1阈值。此外,判定部33在地震发生时,将与自动诊断运转有关的容许值乘以所选择的倍率,得到与能否进行自动诊断运转有关的第2阈值。
193.例如,在倍率如图24所示那样变化的情况下,轿厢4位于与地表相同的高度时的阈值不同于轿厢4位于中间层时的阈值。具体而言,与轿厢4位于与地表相同的高度时的阈值相比,轿厢4位于中间层时的阈值更高。
194.此外,判定部33比较来自地震探测器21的输出值和第1阈值,在输出值为第1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定为能够进行管制运转。此外,判定部33在输出值超过第1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不能进行管制运转。
195.此外,判定部33比较来自地震探测器21的输出值和第2阈值,在输出值为第2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定为能够进行自动诊断运转。此外,判定部33在输出值超过第2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不能进行自动诊断运转。
196.图28是示出图26的控制装置31的动作的流程图。当检测出设定震度以上的震度时,控制装置31开始图28的动作。当图28的动作开始时,控制装置31首先在步骤s11中检测轿厢4的位置。
197.接着,控制装置31在步骤s12中选择与轿厢4的位置对应的倍率。然后,控制装置31在步骤s2中判定能否进行管制运转。
198.当在步骤s2中判定为不能进行管制运转的情况下,控制装置31在步骤s3中使轿厢4急停止。之后,控制装置31在步骤s4中将未实施管制运转的意思通知给管理室。
199.当在步骤s2中判定为能够进行管制运转的情况下,控制装置31在步骤s5中实施管制运转。
200.之后,控制装置31在步骤s6中判定地震是否正在持续。即,控制装置31根据来自地震探测器21的信号来判定地震的摆动是否正在持续,并待机直到摆动平息为止。
201.当地震的摆动平息时,控制装置31在步骤s7中判定能否进行自动诊断运转。
202.当在步骤s7中判定为不能进行自动诊断运转的情况下,控制装置31在步骤s4中将未实施自动诊断运转的意思通知给管理室。
203.当在步骤s7中判定为能够进行自动诊断运转的情况下,控制装置31在步骤s8中实施自动诊断运转,结束处理。另外,省略自动诊断运转实施后的动作的说明。此外,其它结构和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
204.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控制装置31根据轿厢4的位置而变更与能否进行管制运转有关的第1阈值和与能否进行自动诊断运转有关的第2阈值。因此,在地震发生时,能够选择更高效的电梯装置的运转方法。
205.此外,轿厢4位于与地表相同的高度时的阈值不同于轿厢4位于中间层时的阈值。
因此,在地震发生时,能够选择更高效的电梯装置的运转方法。
206.此外,控制装置31根据针对不同的多个输入地震波计算出的、各个楼层的轿厢4及对重5的多个响应加速度中的各个楼层的最大值来设定阈值。因此,能够针对所有地震选择更高效的电梯装置的运转方法。
207.另外,在上述例子中,分别单独地计算轿厢4的响应加速度和对重5的响应加速度。但是,在一般的电梯装置中,轿厢4和对重5为正好反转的位置关系。因此,将图21中所示的轿厢4的响应加速度上下反转,用作对重5的响应加速度。
208.并且,如图29所示,通过使该对重5的响应加速度与轿厢4的响应加速度重叠在一起,来作为轿厢4及对重5的响应加速度。根据该响应加速度,能够如图30所示那样计算出倍率。
209.图30所示的倍率成为以中间层为中心、在高度方向上对称的形状。
210.此外,假设轿厢4的摆动和对重5的摆动大致相等,如图30中所示,倍率成为上下对称的形状。因此,也可以是,如图31中所示,通过基于3点的值进行直线近似而将其作为倍率。3点是指与最下层处的轿厢4的响应加速度对应的倍率、与成为折返的中间层处的轿厢4的响应加速度对应的倍率、以及与最上层处的轿厢4的响应加速度对应的倍率。
211.此外,地震时的建筑物1的摆动通常根据建筑物1的高度而变化。一般而言,在60m以下的建筑物中,如图32所示,在最上层产生最大加速度。另一方面,在超过60m的高层建筑物中,如图33所示,从地面起越往最上层,加速度越小。
212.在图25中,基于详细的建筑物摆动计算出了倍率,但是,特别是在建筑物1为60m以下的情况下,也存在无法取得建筑物摆动的数据的情况。该情况下,还可以根据建筑物1的高度所设定的、建筑物1对地震的响应加速度来设定倍率。即,在建筑物1为60m以下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图32所示的一般的建筑物摆动的数据来设定倍率。
213.此外,如图34所示,通过对图32所示的建筑物摆动的数据进行直线近似,能够容易地计算倍率。
214.这样,即使在没有详细的建筑物摆动的数据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一般的建筑物摆动的数据得到通用的倍率。
215.另外,对于超过60m的高层建筑物,也可以根据图33所示的建筑物摆动的数据或者对图33进行直线近似得到的数据来设定倍率。
216.此外,在图27中是对容许值乘以倍率,但如图35所示,根据轿厢4的位置,对来自地震探测器21的信号、即传感器输出乘以倍率,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该情况下的倍率如图36所示,成为将图27中所示的倍率左右反转后的形状。
217.此外,在上述例子中,根据轿厢4的位置变更了倍率,但也可以根据对重5的位置而变更倍率。
218.此外,在上述例子中,对在能否进行地震应对运转的判定中使用的值乘以倍率,但是,根据轿厢4的位置而变更能否进行地震应对运转的判定基准的方法不限于乘以倍率的方法。
219.此外,在实施方式1~9中是判定能否进行自动诊断运转以及管制运转,但也可以仅判定能否进行其中某一方。
220.此外,判定能否进行地震应对运转的控制装置也可以与控制电梯装置的通常运转
的装置分开。
221.此外,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在同一建筑物内设置有多个电梯装置的情况。该情况下,通过对每个电梯装置判定能否进行地震应对运转,从而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作为建筑物1整体来选择更高效的电梯装置的运转方法。
222.此外,电梯装置整体的布局不限于图1等所示的布局。例如,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绕绳比为2:1方式的电梯装置。
223.此外,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电梯。例如,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无机房电梯、双层电梯或者单井道多轿厢式。单井道多轿厢式是上轿厢和配置在上轿厢的正下方的下轿厢各自独立地在共同的井道中升降的方式。
224.标号说明
225.1:建筑物;2:井道;4:轿厢(监视对象设备、第1升降体);5:对重(监视对象设备、第2升降体);12、31:控制装置;13:轿厢传感器;14:对重传感器;15:机房传感器;21:地震探测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