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编机车间内的挡车工用助力小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52170发布日期:2019-05-15 21:32阅读:118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针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经编机辅助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经编机车间内的挡车工用助力小车。



背景技术:

挡车工是纺织行业操作织机的一类操作工,服务项目主要是检查机器有无异响、各纱路是否通畅、张力是否恒定、布面和卷取是否正常,解决经编机工作过程中一切可能出现的布面问题,对维护经编机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常规情况下,经编机放置在车间内,挡车工需要不停的在所管理的机台之间穿梭巡检,当接收到断纱等经编机故障报警消息时,需第一时间快速赶到发生故障的经编机旁边,及时的处置故障,从而保证经编机在车间内的正常生产。在大型的织造车间内,需要设置超百台的经编机,形成集群式大的经编机织造机器群,从而节约占地面积,因此需同时配备多个挡车工,人力成本比较高,且在现有技术下,挡车工在管控经编机时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挡车工对经编机进行管控时,需要不停的在所管控的机台之间穿梭,导致每日挡车工步行数超3万步,疲劳强度大,挡车工易疲劳,降低工作效率;

2.现有经编机稳定性很高,一个挡车工操作的机台数量可以达10台,但在确保机器的稳定性和不超出人员的耐疲劳强度的情况下,每个挡车工在现实情况下大多只可以同时对3~4台经编机进行有效管控,制约了人力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和单人工产能的进一步提升;

3.从现有的织造车间看,依然是以劳动密集型技能型工作模式为主,无法进行智能自动化改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经编机车间内的挡车工用助力小车,方便挡车工对机器的管控,减小挡车工的体力消耗,有效提升生产效率,本发明构思精巧,具有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和可靠性高的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发明涉及一种经编机车间内的挡车工用助力小车,数个经编机在车间内纵向排列,在经编机外围铺设环形的踏步板导轨,所述踏步板导轨包括内外侧的两条移动轨道和中间的踏步板槽,助力小车置于踏步板导轨上方,所述助力小车从下至上依次包括平移小车、升降机构和座椅横移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平移小车包括车架、滚轮和伺服电机,所述滚轮通过销轴安装在车架的四角位置且置于相应一侧的移动轨道上方,所述伺服电机安装在车架内侧、通过销轴与滚轮连接,在车架上靠近经编机的一侧设有踏步板,所述踏步板置于踏步板槽上。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构从上至下依次包括平板、两组升降剪刀杆和升降伺服电缸,每组所述升降剪刀杆包括两块杆板且两块杆板通过销轴活动连接形成剪刀状,两组升降剪刀杆的中部通过升降中心轴搭成升降结构,组成升降剪刀杆的杆板的上端均通过升降角座与平板底部连接,其中一个杆板的底端通过升降角座与车架连接、另一个杆板的底端安装有升降滚轮,两组升降剪刀杆的升降滚轮间通过销轴一连接,所述升降伺服电缸安装在车架上,升降伺服电缸的输出端连接有升降拉杆,所述升降拉杆的另一端与销轴一上的连接套相连。

作为优选,升降机构也可由平板和设在其底部的顶推油缸构成,平板底部与顶推油缸顶部的活动轴相连接,顶推油缸固定在车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座椅横移机构包括座椅和设在座椅底部两侧且与平板顶部固定连接的固定横移槽板,在固定横移槽板的上方设有端部闭口的横移槽,在横移槽内设有滑移块,在滑移块的上方固定连接横移板,所述滑移块由横移电缸控制沿横移槽移动。

进一步地,在助力小车的外侧设有保护棚,保护棚顶部设有向经编机所在方向延伸的保护挡板。

进一步地,在平移小车、升降机构和座椅横移机构的外部均设有保护壳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经编机车间内的挡车工用助力小车,具有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和可靠性高等特点;该助力小车是在常规经编机摆放布局和设计模式的基础上设计的,结构小巧紧凑,挡车工坐在小车上巡视经编机,减小挡车工的体力消耗,使得挡车工可将有限的精力放在管控更多机台上,劳动效率显著提升;通过该助力小车的使用,企业可减少挡车工的聘用人数,降低人力成本,有益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安装了助力小车后的车间总览图;

图2为本发明公开的助力小车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公开的助力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公开的助力小车在去掉保护壳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公开的平移小车和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公开的平移小车和升降机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公开的座椅横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公开的座椅横移机构在去掉座椅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经编机,2-踏步板导轨,3-助力小车,4-平移小车,5-升降机构,6-座椅横移机构,7-移动轨道,8-踏步板槽,9-保护棚;

41-车架,42-滚轮,43-伺服电机,44-踏步板;

51-平板,52-升降剪刀杆,53-升降伺服电缸,54-升降中心轴,55-升降角座,56-升降滚轮,57-销轴一,58-升降拉杆,59-连接套;

61-座椅,62-固定横移槽板,63-滑移块,64-横移板,65-横移电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1-8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实际统计数据表明,一个挡车工管控四台经编机时,每天的步行数会超三万步,这完全超出人体的疲劳极限,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挡车工劳动强度大、监控经编机数量有限的问题,也为了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本发明设计一种经编机车间内的挡车工用助力小车,数个经编机1在车间内纵向排列,在经编机1外围铺设环形的踏步板导轨2,所述踏步板导轨2包括内外侧的两条移动轨道7和中间的踏步板槽8,助力小车3置于踏步板导轨2上方,所述助力小车3从下至上依次包括平移小车4、升降机构5和座椅横移机构6。

所述平移小车4包括车架41、滚轮42和伺服电机43,所述滚轮42通过销轴安装在车架41的四角位置且置于相应一侧的移动轨道7上方,所述伺服电机43安装在车架41内侧、通过销轴与滚轮42连接,在车架41上靠近经编机1的一侧设有踏步板44,所述踏步板44置于踏步板槽8上。

所述升降机构5从上至下依次包括平板51、呈内外侧排布的两组升降剪刀杆52和升降伺服电缸53,每组升降剪刀杆52包括两块杆板且两块杆板通过销轴活动连接形成剪刀状,两组升降剪刀杆52的中部通过升降中心轴54搭成升降结构,组成升降剪刀杆52的杆板的上端均通过升降角座55与平板51底部连接,其中一个杆板的底端通过升降角座55与车架41连接、另一个杆板的底端安装有升降滚轮56,两组升降剪刀杆52的升降滚轮56间通过销轴一57连接,所述升降伺服电缸53安装在车架41上,升降伺服电缸53的输出端连接有升降拉杆58,所述升降拉杆58的另一端与销轴一57上的连接套59相连。

所述座椅横移机构6包括座椅61和设在座椅61底部两侧且与平板51顶部固定连接的固定横移槽板62,在固定横移槽板62的上方设有端部闭口的横移槽,在横移槽内设有滑移块63,在滑移块63的上方固定连接横移板64,所述滑移块63由横移电缸65控制沿横移槽移动。

当助力小车在轨道上横移时,为了提升对挡车工身体的保护作用,在助力小车3的外侧设有保护棚9,保护棚9顶部设有向经编机1所在方向延伸的保护挡板。

在平移小车4、升降机构5和座椅横移机构6的外部均设有保护壳板,一方面起到防尘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避免机械结构外露的情况下,挡车工的衣物或者车间内的纱线钩在设备上导致设备毁坏或者误伤操作人员。

具体操作流程为:当挡车工坐在助力小车3里工作时,主要是对经编机纱线进行导纱理线,当挡车工站立在阻力小车3里时,头部向经编机延伸,手也向前延伸,此时是处理经编机成圈断纱的时刻,升降机构5中的升降伺服电缸53就会推动升降拉杆58水平拉动连接升降滚轮56的销轴一57上的连接套59,从而使得升降剪刀杆52搭成的升降结构托举平板51上升,同时平板51上的横移电缸65启动控制横移板64向经编机1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安装在横移电缸64上的座椅61也向经编机1方向移动,形成对挡车工的座位托举,在处理成圈断纱故障时,助力小车3是不允许沿踏步板导轨2横移的,当成圈断纱处理完毕后,挡车工坐落下来,其座椅横移机构6和升降机构5自动回复到原始状态,挡车工坐到相应的位置后,助力小车3才被允许横移。

当纵向上的任一经编机1发生故障报警,助力小车3可在伺服电机43的驱动下沿踏步板导轨2快速响应到对应的故障机台位置,节约挡车工的体力,使得挡车工管控的机台数量可从四台增长至十台,从而达到节约人工成本,提升生产效率的作用。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升降机构5的升降并非通过升降剪刀杆52和升降伺服电缸53的配合来实现,本实施例中公开的升降机构5主要包括平板51和设在其底部的顶推油缸,平板51底部与顶推油缸顶部的活动轴相连接,顶推油缸固定在车架41上。需要升高座椅61时,启动顶推油缸可直接带动设在平板51上的座椅61上升,这种升降方式更加快速方便。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优点。但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专利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