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28859发布日期:2019-09-21 00:12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起重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起重系统。



背景技术:

起重机是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垂直提升或水平搬运重物的多动作起重机械,又称天车、航吊、吊车。其能够横架于车间、仓库和料场的上空进行物料吊运。它的横梁能够沿铺设在两侧高架上的轨道运行,使挂设在横梁上的物料在一定高度移动,而不受地面设备的阻碍,实现吊运作业。

横梁的两端通常设有移动机构,移动机构分别在两侧轨道上移动,移动机构移动,从而带动横梁移动。然而,移动机构在移动的过程中存在移动精度差等问题,导致横梁的两端移动幅度不一致,造成吊装的位置精度差;同时,移动机构还容易打滑,尤其是在雨雪天气情况下,很容易产生不安全因素,无法保证施工安全,更无法保证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起重系统。该起重系统可以有效防止打滑,安装成本低,且移动精度和安全性更高,施工效率高。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起重系统,包括支撑机构,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第一支撑架上设有第一链条,第二支撑架上设有第二链条,第一链条和第二链条并行设置;移动机构,移动机构包括移动横梁、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分别可转动地设于移动横梁的两端,第一链轮与第一链条配合传动,第二链轮与第二链条配合传动;及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轴、第二驱动轴和驱动器,第一驱动轴的一端与第一链轮连接,第二驱动轴的一端与第二链轮连接,第一驱动轴的另一端和第二驱动轴的另一端均与驱动器连接,驱动器驱动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转动、使第一驱动轴带动第一链轮沿第一链条移动且使第二驱动轴带动第二链轮沿第二链条移动、以使移动横梁移动。

上述起重系统,驱动器同时驱动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转动,保证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的同步转动,从而保证了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的转速相同,由于第一链轮和第一链条配合传动,第二链轮和第二链条配合传动,链轮和链条传动不会出现打滑的问题,进而保证了移动横梁的移动精度;同时,链轮和链条的配合对安装精度要求低,同时也降低了安装成本。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机构还包括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第一轨道设于第一支撑架,第二轨道设于第二支撑架,移动机构还包括第一行走车和第二行走车,第一链轮可转动地设于第一行走车,第二链轮可转动地设于第二行走车,第一链轮与第一链条配合传动、使第一链轮带动第一行走车沿第一轨道移动,第二链轮与第二链条配合传动、使第二链轮带动第二行走车沿第二轨道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行走车包括第一车架和转动设于第一车架的第一车轮,第一车轮能够沿第一轨道移动,第一车架的两侧还分别转动设有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分别与第一轨道的两侧滚动配合;

第二行走车包括第二车架和转动设于第二车架的第二车轮,第二车轮能够沿第二轨道移动,第二车架的两侧还分别设有第三导向轮和第四导向轮,第三导向轮和第四导向轮分别与第二轨道的两侧滚动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移动机构还包括第一箱体,第一箱体设于第一车架,第一链轮转动设于第一箱体内,第一箱体设有第一开口、使第一链轮能够与第一链条配合传动;

移动机构还包括第二箱体,第二箱体设于第二车架,第二链轮转动设于第二箱体内,第二箱体设有第二开口、使第二链轮能够与第二链条配合传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链轮设有至少两个、并分别为第一主动链轮和至少一个第一从动链轮,第一主动链轮与第一驱动轴连接;

第二链轮设有至少两个、并分别为第二主动链轮和至少一个第二从动链轮,第二主动链轮与第二驱动轴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驱动机构还包括控制器,驱动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移动机构还包括定位器,定位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定位器设于第一链轮或/和第二链轮、以用于确定移动横梁的移动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链条设有两条,第一链轮设有两个、并与第一链条对应设置;

第二链条设有两条,第二链轮设有两个、并与第二链条对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架设于楼体的顶端的一侧,第二支撑架设于楼体的顶端的另一侧,移动横梁移动、并在楼体的顶端将物料搬运至预设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架上还设有第一张紧架,第一链条的两端设于第一张紧架;

第二支撑架上还设有第二张紧架,第二链条的两端设于第二张紧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张紧架还设有第一调节螺杆和与第一调节螺杆对应的第一调节螺孔,第一链条的一端固设于第一调节螺杆的一端;

第二张紧架还设有第二调节螺杆和与第二调节螺杆对应的第二调节螺孔,第二链条的一端固设于第二调节螺杆的一端。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的起重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实施例中起重系统的第一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实施例中起重系统的第二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3实施例中第一车架及车轮爆炸图;

图5为图1实施例中第一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实施例中第一主动链轮、第一从动链轮与第一链条的安装图;

图7为图6实施例中第一主动链轮的截面结构图;

图8为图1实施例中第一链条的张紧结构图;

图9为图1实施例中起重系统的搭设结构图;

图10为图9实施例中起重系统的使用结构图。

附图标注说明:

110、第一支撑架,111、第一链条,112、第一张紧架,113、第一调节螺杆,120、第二支撑架,121、第二链条,130、第一轨道,140、第二轨道,211、第一主动链轮,212、第一从动链轮,213、第一箱体,214、定位器对接部,220、第一行走车,221、第一车架,222、第一车轮,223、第一导向轮,224、第二导向轮,225、导向安装架,230、第二行走车,240、移动横梁,310、第一驱动轴,320、第二驱动轴,330、驱动器,340、联轴器,400、楼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称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固定”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与另一个元件“连接”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照图1、图9和图10,一种起重系统,包括支撑机构,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架110和第二支撑架120,第一支撑架110上设有第一链条111,第二支撑架120上设有第二链条121,第一链条111和第二链条121并行设置;移动机构,移动机构包括移动横梁240、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分别可转动地设于移动横梁240的两端,第一链轮与第一链条111配合传动,第二链轮与第二链条121配合传动;及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轴310、第二驱动轴320和驱动器330,第一驱动轴310的一端与第一链轮连接,第二驱动轴320的一端与第二链轮连接,第一驱动轴310的另一端和第二驱动轴320的另一端均与驱动器330连接,驱动器330驱动第一驱动轴310和第二驱动轴320转动、使第一驱动轴310带动第一链轮沿第一链条111移动且使第二驱动轴320带动第二链轮沿第二链条121移动、以使移动横梁240移动。

该起重系统,驱动器330同时驱动第一驱动轴310和第二驱动轴320转动,保证第一驱动轴310和第二驱动轴320的同步转动,从而保证了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的转速相同,由于第一链轮和第一链条111配合传动,第二链轮和第二链条121配合传动,链轮和链条传动不会出现打滑的问题,进而保证了移动横梁240的移动精度;同时,链轮和链条的配合对安装精度要求低,同时也降低了安装成本。

起重系统通常采用自行走式、钢丝绳牵引式或齿轮齿条传动的方式实现移动横梁240的移动,然而,这几种方式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打滑或磨损的情况,从而影响到移动精度,无法实现起吊搬运物料时精准定位,打滑还可能导致空中作业时的不安全;同时,前述三种方式对起重系统的安装空间要求较高,成本较高。

本实施例提供起重系统,支撑机构安置在施工场所,通常会设置一定的高度,以支撑其上的移动机构,如图9中,起重系统安置于架体结构之上,图10中,起重系统通过架体结构支撑于楼体400的顶部;移动横梁240能够在支撑机构上移动,从而将挂设在其上的物料移动或起吊至指定位置;驱动机构用来驱动移动机构移动,提供起重系统的动力源。

第一链条111和第一链轮应该理解为广义的结构,也即:第一链条111属于条带结构上设置有多个成排的孔槽结构,而第一链轮为轮结构上设有与前述孔槽结构对应的凸起结构,这种结构在工作时,若轮结构转动,则其上的凸起结构与条带结构上的孔槽结构配合产生作用力,从而使轮结构沿条带结构移动,因此,在满足该原理的情况下,如履带式结构、带有齿的皮带结构等,均可等同于第一链条111和第一链轮的技术特征,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第二链条121和第二链轮的结构同理,不再赘述。

第一支撑架110和第二支撑架120可以是梁架结构,如可以是承轨梁,两者并行设置,使第一支撑架110和第二支撑架120形成对移动横梁240的支撑作用;其上分别设置第一链条111和第二链条121,以分别与移动横梁240上的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配合传动;由于链轮和链条的配合传动不会存在打滑的问题,从而保证了移动横梁240在移动尤其是大跨距移动时的位置精准度,从而保证移动横梁240在起吊或搬运物料时的精准度;另外,相比传统设置,链条的安装精度要求低,而与链轮配合时的精度高,这就大大降低了安装成本,链条只要按照一定精度安装即可,占用空间也小。

驱动器330可以是任意能够提供动力源的驱动结构,尤其是能够直接提供旋转动力的驱动结构,如驱动电机,驱动器330能够同时驱动第一驱动轴310和第二驱动轴320转动,从而使第一驱动轴310和第二驱动轴320的运动保持一致,进而实现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的同步运动,相比传统结构中两侧行走驱动不同步的情况,本实施例不会出现两者运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进一步保证了移动横梁240的运动精准度。

进一步地,驱动器330的输出端设有将一个输出动力转换为两个同步输出动力的转换结构,如通过主动齿轮和两个从动齿轮的设置,主动齿轮与驱动器330的输出轴对接,两个从动齿轮分别与主动齿轮的两侧啮合,齿轮为锥形齿轮,从而将一个输出动力转换为两个输出动力,并分别提供给两侧的第一驱动轴310和第二驱动轴320作为动力源进行驱动转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采用任意领域的任意现有技术实现将一个输出动力转换为两个同步输出动力的转换结构,以满足实际的需要,不再赘述。

当然,实际设置时,如图3所示,还可以在驱动器330的输出端与第一驱动轴310和第二驱动轴320之间设置联轴器,在第一驱动轴310和第一链轮之间、第二驱动轴320和第二链轮之间也均设置联轴器340,以实现正好的动力传输。联轴器340可以是万向联轴器。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时,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第一驱动轴310和第二驱动轴320也可以是联轴器的一部分,此时,该联轴器起到将驱动器330的输出动力直接一分为二、并传输给对应的第一链轮111和第二链轮121,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2、图4和图6,支撑机构还包括第一轨道130和第二轨道140,第一轨道130设于第一支撑架110,第二轨道140设于第二支撑架120,移动机构还包括第一行走车220和第二行走车230,第一链轮可转动地设于第一行走车220,第二链轮可转动地设于第二行走车230,第一链轮与第一链条111配合传动、使第一链轮带动第一行走车220沿第一轨道130移动,第二链轮与第二链条121配合传动、使第二链轮带动第二行走车230沿第二轨道140移动。

第一轨道130沿第一支撑架110的长度方向铺设,第二轨道140沿第二支撑架120的长度方向铺设,第一链条11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轨道130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第二链条121的长度方向与第二轨道140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第一行走车220和第二行走车230形成起重系统的行走机构;驱动器330驱动第一驱动轴310和第二驱动轴320同步转动,第一驱动轴310同步驱动第一链轮在第一链条111上移动,第二驱动轴320同步驱动第二链轮在第二链条121上移动,在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分别沿第一链条111和第二链条121的移动带动第一行走车220和第二行走车230在第一轨道130和第二轨道140上的移动,从而使移动横梁240沿第一轨道130的长度方向或第二轨道140的长度方向实现移动,进而实现对物料的搬运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更精准的实现移动横梁240的移动,第一轨道130上可以设置与第一行走车220配合限位的限位结构,第二轨道140上可以设置与第二行走车230配合限位的限位结构。

请参照图3和图4,第一行走车220包括第一车架221和转动设于第一车架221的第一车轮222,第一车轮222能够沿第一轨道130移动,第一车架221的两侧还分别转动设有第一导向轮223和第二导向轮224,第一导向轮223和第二导向轮224分别与第一轨道130的两侧滚动配合。

第一车架221固设在移动横梁240的一端,第一车架221可以呈倒扣的箱体结构设置,起到与移动横梁240连接、并安装第一车轮222的作用;第一车轮222可以设置两个或多个,第一轨道130的轨面可以设置限位凸条,第一车轮222的轮面可以设置与限位凸条配合的限位凹槽,以实现更好的限位,提高移动精准度。

第一车架221上还可以设置导向安装架225,第一导向轮223和第二导向轮224分别转动设于导向安装架225的两侧,第一导向轮223和第二导向轮224分别设于第一轨道130的两侧,且分别与第一轨道130的两个轨道侧面滚动配合,在第一车轮222沿第一轨道130移动时,将第一车轮222与第一轨道130之间的部分摩擦配合转换为滚动配合,从而避免了跑偏及啃轨等问题的发生。

第一导向轮223和第二导向轮224可以设置两对或多对,以起到更好的技术效果。

当然,相应地,第二行走车230可以同理设置:

第二行走车230包括第二车架和转动设于第二车架的第二车轮,第二车轮能够沿第二轨道140移动,第二车架的两侧还分别设有第三导向轮和第四导向轮,第三导向轮和第四导向轮分别与第二轨道140的两侧滚动配合。

请参照图5至图7,移动机构还包括第一箱体213,第一箱体213设于第一车架221,第一链轮转动设于第一箱体213内,第一箱体213设有第一开口、使第一链轮能够与第一链条111配合传动。

第一箱体213相当于链轮安装箱,用于安装第一链轮。由于起重系统的工作环境复杂多变,第一箱体213可以起到对第一链轮的保护作用,提升使用寿命,同时也避免其他零部件对其工作的干扰。

参照图2至图4、图6和图8,第一链轮的底部高度可以低于第一车轮222的底部高度,第一链轮与第一链条111配合实现第一链轮的转动,从而使第一车轮222与第一轨道130配合移动,因此,第一链条111并不起到对移动横梁240及第一行走车220的支撑作用,起到支撑作用的是第一支撑架110及其上的第一轨道130,不再赘述。

同理,移动机构还包括第二箱体,第二箱体设于第二车架,第二链轮转动设于第二箱体内,第二箱体设有第二开口、使第二链轮能够与第二链条121配合传动。

请参照图5和图6,第一链轮设有至少两个、并分别为第一主动链轮211和至少一个第一从动链轮212,第一主动链轮211与第一驱动轴310连接。

至少两个第一链轮与第一链条111配合传动,保证了链条和链轮之间传动的精准性,如其中一个磨损导致传动精度下降时,另一个的正常配合则保证了整体的传动精度。

同理,第二链轮设有至少两个、并分别为第二主动链轮和至少一个第二从动链轮,第二主动链轮与第二驱动轴320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主动链轮211的两侧均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从动链轮212,第一链条111绕设于第一从动链轮212的下侧且第一链条111绕设于第一主动链轮211的上侧。

此时,也即设有至少三个第一链轮,第一主动链轮211的两侧均设有第一从动链轮212,而如图6所示,第一主动链轮211的上侧与第一链条111配合传动,而第一从动链轮212的下侧与第一链条111配合传动,这样设置,使第一主动链轮211主要负责动力的传输,而第一从动链轮212主要负责保持链轮和链条之间的传动稳定性,并起到一定的张紧作用,从而保证移动精准性和运动稳定性。

同理,第二主动链轮的两侧均设有至少一个第二从动链轮,第二链条121绕设于第二从动链轮的下侧且第二链条121绕设于第二主动链轮的上侧。

请参照图5,驱动机构还包括控制器,驱动器330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移动机构还包括定位器,定位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定位器设于第一链轮或/和第二链轮、以用于确定移动横梁240的移动位置。

定位器可以是能够通过第一链轮或第二链轮的运动确定移动横梁240当前位置的任意器件。如定位器可以是编码器,第一链轮上设有与编码器的轴对接的定位器对接部214,从而通过编码器对第一链轮的转动运动的检测,判断第一链轮在第一链条111上的移动距离,从而判断移动横梁240的当前移动位置。

编码器可以是旋转编码器,定位器对接部214为设在一个第一从动链轮212的轮轴上的对接结构如对接槽结构,旋转编码器的对接轴与第一从动链轮212的轮轴对接,从而在第一从动链轮212转动过程中,旋转编码器通过对第一从动链轮212的转动圈数信息转换为信号传输至控制器,使控制器进一步根据预设规则计算出移动横梁240的当前移动距离;编码器还可以是任意能够通过不限于光电信号转换的方式通过第一链轮的转动能够最终与控制器配合计算得到移动横梁240移动位置的现有器件结构,这里不再赘述。

控制器可以是任意能够实现对驱动器330的控制,并能够接收和处理定位器的信息或进一步控制定位器的控制件,如可以是设在操作端的控制板,也可以是集成在驱动器330内的控制板,也可以是远程端的控制终端,驱动器330和定位器的信息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传输至控制终端,以实现对整体起重系统的控制操作,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8,第一链条111设有两条,第一链轮设有两个、并与第一链条111对应设置。双链轮和双链条结构进一步提升了移动精度。

同理,第二链条121设有两条,第二链轮设有两个、并与第二链条121对应设置。

请参照图10,第一支撑架110设于楼体400的顶端的一侧,第二支撑架120设于楼体400的顶端的另一侧,移动横梁240移动、并在楼体400的顶端将物料搬运至预设位置。

图10中,第一支撑架110和第二支撑架120分别支撑固定在楼体400的顶层的相对两侧,移动横梁240架设在第一支撑梁110和第二支撑梁120之间,并移动,以在楼体400的顶层进行物料的运送作业。

请参照图8,第一支撑架110上还设有第一张紧架112,第一链条111的两端设于第一张紧架112。

第一张紧架112用于安装及张紧第一链条111,在第一支撑架110的两端分别布置一个第一张紧架112,第一链条111的两端分别设于对应端的第一张紧架112。

同理,第二支撑架120上还设有第二张紧架,第二链条121的两端设于第二张紧架。

请参照图8,第一张紧架112还设有第一调节螺杆113和与第一调节螺杆113对应的第一调节螺孔,第一链条111的一端固设于第一调节螺杆113的一端。

旋转第一调节螺杆113时,第一调节螺杆113在第一张紧架112上实现伸缩运动,从而实现对第一链条111的张紧调节作用。

当然,第一调节螺杆113还可以是螺栓结构,只要是能够实现伸缩调节的结构即可,不再赘述。

第一支撑架110两端的第一张紧架112上均可以设置第一调节螺杆113。

在第一链条111设有至少两条时,第一调节螺杆113的端部设有用于连接只是两个第一链条111的一端的连接件或固定件,以起到同时对至少两个第一链条111张紧的技术效果,不再赘述。

同理,第二张紧架还设有第二调节螺杆和与第二调节螺杆对应的第二调节螺孔,第二链条121的一端固设于第二调节螺杆的一端。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