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36009发布日期:2019-12-27 15:53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把手的制作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7年12月15日提交的两个第29/629,802号和第29/629,808号美国外观设计申请的权益,且所述两个美国外观设计申请以全文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

本发明大体上涉及把手,且更确切地说,涉及与饮料容器一起使用的把手。



背景技术:

像保温瓶等饮料容器通常具有把手。这些把手中的一些被配置成在存放位置与携带位置之间移动。因此,需要新型把手设计。被配置成在存放位置与携带位置之间转换的把手是尤其合乎需要的。本申请从以下详细描述和附图提供这些以及其它优点将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以存放配置说明的把手组合件的饮料容器的透视图。

图2是具有以携带配置说明的把手组合件的饮料容器的透视图。

图3是呈存放配置的把手组合件的放大侧视图。

图4是呈携带配置的把手组合件的放大侧视图。

图5是把手组合件的分解视图。

图6是以存放配置说明的把手组合件的把手以及上部和下部锚固件的透视图。

图7是以存放配置说明的把手组合件的把手以及上部和下部锚固件的横截面图。

已在附图中使用了相同附图标记来标识相同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2说明具有侧壁102和附连到侧壁102的把手组合件104的饮料容器100。尽管饮料容器100已说明为常规保温瓶,但这并不是要求。把手组合件104可选择性且手动地从存放配置(见图1和3)转变到携带配置(见图2和4),且反之亦然。把手组合件104的特征可以是可从携带配置(见图2和4)折叠成存放配置(见图1和3)。

图5是把手组合件104的分解视图。如图5中示出,把手组合件104包含把手110以及上部锚固件112和下部锚固件114。视情况,把手组合件104可包含上部托架116和下部托架118。参考图3和4,上部托架116和下部托架118可通过一个或多个紧固件120(见图5)附连到侧壁102。

参考图3,在所说明实施例中,上部托架116和下部托架118各自包含上部部分122和下部部分124。中间部分126定位于上部部分122与下部部分124之间并将其互连。参考图5,上部部分122和下部部分124可各自是大体上平面的,并可包含被配置成收纳紧固件120的一个或多个开口128。参考图3,在所说明实施例中,上部部分122和下部部分124附连到侧壁102(例如,通过图5中所说明的紧固件120)。上部托架116和下部托架118的中间部分126可弯曲或成曲面以限定u形。上部托架116的中间部分126与侧壁102间隔开,并在上部托架116与侧壁102之间限定上部间隙130。类似地,下部托架118的中间部分126与侧壁102间隔开,并在下部托架118与侧壁102之间限定下部间隙132。

把手

参考图3和4,把手110具有面朝侧壁102的内部部分136和背离侧壁102的外部部分138。把手110具有与下部连接器部分142相对的上部连接器部分140。握把144定位于上部连接器部分140与下部连接器部分142之间。握把144被配置成由用户抓握。

上部连接器部分140和下部连接器部分142分别包含横向延伸的上部通槽150和下部通槽152。上部通槽150和下部通槽152定位于把手110的内部部分136与外部部分138之间。参考图4,上部通槽150限定用于上部锚固件112的第一行进路径(由箭头p1标识),且下部通槽152限定用于下部锚固件114的第二行进路径(由箭头p2标识)。参考图3,上部通槽150和下部通槽152中的每一个具有面向侧壁102的内部表面154。

参考图7,把手110包含可各自实施为片簧的一个或多个偏置部件160和162。在所说明实施例中,把手110包含上部偏置部件160和下部偏置部件162,所述偏置部件分别朝外延伸到上部通槽150和下部通槽152中。上部偏置部件160沿着由上部通槽150限定的第一行进路径(由箭头p1标识)延伸,且下部偏置部件162沿着由下部通槽152限定的第二行进路径(由箭头p2标识)延伸。参考图6,在所说明实施例中,偏置部件160和162分别定位于上部通孔164和下部通孔166中。上部通孔164和下部通孔166分别从把手110的内部部分136延伸到上部通槽150和下部通槽152中。因此,参考图7,上部偏置部件160可沿着第一朝外方向(由箭头a1标识)和与第一朝外方向相对的第一朝内方向在上部通孔164(见图5和6)和上部通槽150内弯曲。类似地,下部偏置部件162可沿着第二朝外方向(由箭头a2标识)和与第二朝外方向相对的第二朝内方向在下部通孔166(见图5和6)和下部通槽152内弯曲。

上部和下部锚固件

参考图5,上部锚固件112与下部锚固件114大体上彼此相同。在所说明实施例中,上部锚固件112和下部锚固件114各自具有大体上矩形的外部形状。上部锚固件112和下部锚固件114各自具有与远端部分172相对的近端部分170。

近端部分170连接到饮料容器100(见图1和2)。参考图3,上部锚固件112和下部锚固件114的近端部分170分别定位于上部间隙130和下部间隙132内部,分别限定于侧壁102与上部托架116和下部托架118之间。因此,上部托架116在侧壁102(见图1到4)的第一(上部)位置处定位上部锚固件112的近端部分170。类似地,下部托架118在侧壁102(见图1到4)上的第二(下部)位置处定位下部锚固件114的近端部分170。上部锚固件112和下部锚固件114的近端部分170被配置成分别可在上部间隙130和下部间隙132内部旋转。参考图4,当从存放配置(见图1和3)转变到携带配置(见图2和4)时,上部锚固件112在第一旋转方向(由曲面箭头a3标识)上旋转。上部锚固件112在从携带配置转变到存放配置时在与第一旋转方向相对的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下部锚固件114在从存放配置(见图1和3)转变到携带配置(见图2和4)时在第三旋转方向(由曲面箭头a4标识)上旋转。下部锚固件114在从携带配置转变到存放配置时在与第三旋转方向相对的第四旋转方向上旋转。

参考图3和图4,上部锚固件112和下部锚固件114的远侧部分172分别延伸穿过把手110的上部通槽150和下部通槽152。参考图5,上部锚固件112和下部锚固件114各自具有将近端部分170与远端部分172连接在一起的第一侧部分180和第二侧部分182。参考图6,在所说明实施例中,近端部分170包含使近端部分170分叉并限定相对的端部分176与178的间隙174。第一侧部分180将近端部分170的第一部分184连接到远端部分172,且第二侧部分182将近端部分170的第二部分186连接到远端部分172。第一部分184从第一侧部分180延伸到第一端部分176。第二部分186从第二侧部分182延伸到第二端部分178。

参考图5,作为非限制性实例,上部锚固件112和下部锚固件114可各自通过弯曲杆或线以限定大体上矩形的外部形状来得以形成。举例来说,第一杆或线可插入到把手110的上部通槽150中。接着,可弯曲第一杆或线以限定上部锚固件112的远端部分172。接下来,可弯曲第一杆或线以限定上部锚固件112的近端部分170的第一侧部分180和第二侧部分182以及第一部分184和第二部分186(见图6)。接着,上部锚固件112的第一侧部分180以及第二侧部分182可远离彼此朝外弯曲以扩宽间隙174(见图6)并使末端部分176与178(见图6)更远地扩散开。当上部锚固件112的端部分176与178(见图6)充分地间隔开时,可将所述端部分插入到上部间隙130(见图3)中。接着,可允许上部锚固件112的第一侧部分180和第二侧部分182返回到其正常形状。替代地,参考图3,在上部托架116附接到侧壁102之前,上部托架116的中间部分126可邻近于上部锚固件112的远端部分172而定位。接着,上部托架116可附接到侧壁102,从而在上部间隙130中捕获上部锚固件112的远端部分172。

类似地,参考图5,第二杆或线可插入到把手110的下部通槽152中。接着,可弯曲第二杆或线以限定下部锚固件114的远端部分172。接下来,可弯曲第二杆或线以限定下部锚固件114的近端部分170的第一侧部分180和第二侧部分182以及第一部分184和第二部分186(见图6)。接着,下部锚固件114的第一侧部分180以及第二侧部分182可远离彼此朝外弯曲以扩宽间隙174(见图6)并使端部分176与178(见图6)更远地扩散开。当下部锚固件114的端部分176与178(见图6)充分地间隔开时,可将所述端部分插入到下部间隙132(见图3)中。接着,可允许下部锚固件114的第一侧部分180和第二侧部分182返回到其正常形状。替代地,参考图3,在下部托架118附接到侧壁102之前,下部托架118的中间部分126可邻近于下部锚固件114的远端部分172而定位。接着,下部托架118可附接到侧壁102,从而在下部间隙132中捕获下部锚固件114的远端部分172。

作为非限制性实例,上部锚固件112和下部锚固件114可各自实施为d环或类似结构。

操作

参考图7,当把手组合件104从存放配置(见图1和3)转变到携带配置(见图2和4)时,箭头p1(标识第一行进路径)指示上部锚固件112的远端部分172的上部第一行进方向。另一方面,当把手组合件104从携带配置(见图2和4)转变到存放配置(见图1和3)时,上部锚固件112的远端部分172在与上部第一行进方向相对的上部第二行进方向上行进。

类似地,当把手组合件104从存放配置(见图1和3)转变到携带配置(见图2和4)时,箭头p2(标识第二行进路径)指示下部锚固件114的远端部分172的下部第一行进方向。当把手组合件104从携带配置(见图2和4)转变到存放配置(见图1和3)时,下部锚固件114的远端部分172在与下部第一行进方向相对的下部第二行进方向上行进。

当用户希望使把手110从存放位置(见图1和3)转变到携带位置(见图2和4)时,用户朝外拉动把手110。上部偏置部件160和下部偏置部件162便于把手110朝外且远离侧壁102(见图1到4)扣合。上部偏置部件160在第一朝外方向(由箭头a1标识)上将第一偏置力施加到上部锚固件112的远端部分172。第一偏置力使上部锚固件112的远端部分172朝向上部第一行进方向(由箭头p1指示)偏置。同时,下部偏置部件162在第二朝外方向(由箭头a2标识)向下部锚固件114的远端部分172施加第二偏置力。第二偏置力使下部锚固件114的远端部分172朝向下部第一行进方向(由箭头p2指示)偏置。因此,当用户开始将把手110从(折叠)存放位置(见图1和3)移动到(展开)携带位置(见图2和4)时,上部偏置部件160和下部偏置部件162分别沿着上部第一行进方向(由箭头p1指示)和下部第一行进方向(由箭头p2指示)分别推动上部锚固件112和下部锚固件114的远端部分172。当上部锚固件112和下部锚固件114的远端部分172分别沿着上部第一行进方向(由箭头p1指示)和下部第一行进方向(由箭头p2指示)分别在上部通槽150和下部通槽152内滑动时,在第一和第三旋转方向(在图4中分别由曲面箭头a3和a4标识)上,上部锚固件112和下部锚固件114的近端部分170分别在上部间隙130和下部间隙132中旋转。当这发生时,上部锚固件112和下部锚固件114的远端部分172朝外推动把手110,从而致使把手110从存放位置(见图1和3)弹出到携带位置(见图2和4)。

当用户希望使把手110从携带位置(见图2和4)转变到存放位置(见图1和3)时,用户以充足的力朝向侧壁102(见图1到4)按压把手110以克服第一和第二偏置力两者。这致使上部锚固件112和下部锚固件114的远端部分172分别在上部和下部第二行进方向上行进,所述第二行进方向分别与由箭头p1和p2指示的上部和下部第一行进方向相对。因此,上部锚固件112和下部锚固件114的远端部分172分别在上部和下部第二行进方向上分别在上部通槽150和下部通槽152内滑动。当上部锚固件112和下部锚固件114在这些方向上移动时,在第二和第四旋转方向(在图4中分别与由曲面箭头a3和a4标识的第一和第三旋转方向相对)上,上部锚固件112和下部锚固件114的近端部分170分别在上部和下部间隙130和132中旋转。此移动朝向侧壁102(见图1到4)朝内拉动把手110并在存放位置中放置把手110。以此方式,把手组合件104从携带配置(见图2和4)折叠成存放配置(见图1和3)。

上部偏置部件160和下部偏置部件162可有助于分别阻止上部锚固件112和下部锚固件114颤动,这是因为上部偏置部件160和下部偏置部件162分别向上部锚固件112和下部锚固件114的远端部分172分别持续施加第一偏置力和第二偏置力。因此,上部锚固件112和下部锚固件114的远端部分172分别抵靠着上部通槽150和下部通槽152的内部表面154。在所说明实施例中,上部通槽150的内部表面154在上部第一行进方向(由箭头p1指示)上沿着第一行进路径朝侧壁102倾斜(见图1到4),且下部通槽152的内部表面154在下部第一行进方向(由箭头p2指示)上沿着第二行进路径朝侧壁102倾斜。

前述实施例描绘含有在不同的其它部件内或与不同的其它部件连接的不同部件。应理解,此类所描绘架构仅是示范性的,且实际上可建构实现相同功能性的许多其它架构。从概念意义上说,实现相同功能性的部件的任何布置实际上是“相关联的”使得实现期望功能性。因此,在本文中被组合以实现特定功能的任何两个部件都可以被视为彼此“相关联”,从而实现所期望的功能,而不管架构或中间部件如何。同样,如此相关联的任何两个部件还可以被视为彼此“可操作地连接”或“可操作地耦合”来实现期望功能性。

尽管已示出并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显而易见,基于本文中的教示,可在不脱离本发明和其更广泛方面的情况下做出进一步改变和修改,并且因此,所附申请专利范围意图涵盖在其范畴内,所有此类改变和修改在本发明的真实精神和范畴内。此外,应理解,本发明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单独限定。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一般来说,本文中且尤其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例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主体)中所使用的术语通常意图为“开放性”术语(例如,术语“包含”应解释为“包含但不限于”,术语“具有”应解释为“至少具有”等)。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应理解,如果希望特定数目的所引入权利要求列举,那么将在所述权利要求中明确陈述这一意图,并且在不存在这类列举的情况下,不存在这种意图。举例来说,为了辅助理解,以下所附权利要求书可含有介绍性短语“至少一个”和“一个或多个”的使用,以便引入权利要求叙述。然而,此类短语的使用不应解释为暗示通过不定冠词“一”引入权利要求叙述将含有如此引入的权利要求叙述的任何特定权利要求限于仅含有一个此类叙述的发明,即使当同一个权利要求包含介绍性短语“一个或多个”或“至少一个”和例如“一”等不定冠词时也如此(例如,“一”通常应解释为意味“至少一个”或“一个或多个”);这同样适用于使用定冠词来引入权利要求叙述的情况。另外,即使明确陈述特定数目的所引入权利要求列举,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将认识到,这类列举通常应被解释为意指至少所列举的数目(例如,在没有其它修饰语情况下,“两个列举”的直接列举通常意味至少两个列举或两个或更多个列举)。

因此,本发明不受除所附权利要求书之外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