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长陡坡及盘山弯道安全运输设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74020发布日期:2019-11-08 21:10阅读:578来源:国知局
一种长陡坡及盘山弯道安全运输设施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陡峭公路及弯山公路运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长陡坡及盘山弯道安全运输设施。



背景技术:

公路运输向高速化、车辆重型化的发展已成为趋势。但长陡坡路段及盘山弯道重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已引起人高度重视。虽然公路及相关部门从不同层面采用了一些措施,比如加固护栏等,但对于这些“高危”路段事故的根治也是无能为力的。

专利文献中公开一种设置在山体盘山公路上的车辆下滑电梯,一种设置在山体盘山公路上的车辆下滑电梯,包括嵌于山体内部的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链圈,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通过链圈传动连接,第一齿轮传动连接有发电机,链圈上设有挡块;设置在山体盘山公路上的车辆下滑电梯与山体表面在同一斜面上,挡块的数量为若干个。

该文献中公开的这种车辆运输方式,虽然能够基本解决因为长陡坡和盘山弯道导致事故的问题,但其主要采用下滑电梯式结构,并在山体内设置多个齿轮连接传动机构,将车辆从低处运输至高处,或者从高处运输至低处。其基本原理类似于传送带式的运输方式。但实际情况是,在山体上设置运输机,施工难度极大。该种输送结构本身对于齿轮传动来说,损耗也极大,维护起来特别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长陡坡及盘山弯道安全运输设施,采用架桥连接升降装置的方式实现车辆及人货的运输,使跨越高山陡坡更加容易,维护容易。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长陡坡及盘山弯道安全运输设施,包括从坡顶至坡底的高架桥和建设在高架桥桥面上的升降装置。现有的山坡和盘山弯道均不设有高架桥,也没有升降装置。山坡修建盘山弯道,弯曲半径较小,视距较短,道路可视化范围小,甚至由于地形限制还达不到视距规范要求,增大了事故发生率,易发生重大事故。升降装置用于运输车辆、人及货物等,因升降装置的设置,车辆都设置在升降装置上,使来往车辆无法再发生碰撞,从根本上解决了来往车辆因视距和车速导致相撞或冲出山崖的缺陷,避免事故的发生。

首先,高架桥具有连续的桥面。

进一步地,升降装置包括铺设在桥面上的轨道、轨道车和控制轨道车上行和下行的施力装置。轨道车设置在轨道上,轨道车起运载功能,施力装置连接控制轨道车,保障轨道车在轨道上运行。

进一步地,桥面尽头处设有运转站台,施力装置即架设在运转站台上。运转站台可设置在轨道的顶部,即为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在山顶处或有需求的山腰处。

进一步地,轨道分为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轨道车分为第一轨道车和第二轨道车,第一轨道车架设在第一轨道上,第二轨道车架设在第二轨道上,第一轨道车和第二轨道车通过钢丝绳连接于施力装置。每个轨道车均可实现上升和下降,二者连接同一根钢丝绳用以实现轨道车的往复运动。

进一步地,第一轨道车和第二轨道车采用同一根钢丝绳连接。第一轨道车和第二轨道车为共同运行的,通过曳引机施力牵引运动。

进一步地,施力装置包括两台导辊,钢丝绳绕过导辊。导辊可帮助实现第一轨道车和第二轨道车的运行。

进一步地,为防止钢丝绳与桥面的摩擦及控制钢丝绳左右摆动,桥面设置钢丝绳支撑辊。

而沿山坡建设的桥和在桥面上架设的升降装置,桥面几乎是直的,桥墩建设的点呈直线排列,升降装置可保证正常运输。

桥面的两侧应设置人行检修道,单侧60cm宽,来往第一轨道车和第二轨道车间的车间距可设置为50-80cm。

另外,高架桥为分段式的桥面,包括多个水平高架桥,升降装置设置在相邻两水平高架桥之间,升降装置做竖直向运动。

进一步地,第一轨道车底部设有梯形框架,梯形框架上连接承载平台,承载平台上设有车厢,车厢包括前门和后门,前门与后门设置为下翻门。到站后,后门翻下,车厢门挂钩与地面扣紧,使汽车能安全进出车厢。

进一步地,升降装置包括电梯井,电梯井设置在桥墩旁侧,以保证电梯井的安全建设。

进一步地,电梯井内设有上行轿厢和下行轿厢,上行轿厢与下行轿厢采用一根钢绳连接,电梯井顶部设有曳引机和曳引机两侧的转向轮,钢绳绕接两侧的转向轮和中部的曳引机。

电梯包括轿厢,轿厢可容纳多辆车,保证提升效率。

本发明涉及的这种长陡坡及盘山弯道安全运输设施,目的是从排除事故发生的源头出发,用轨道轨道车将汽车从坡顶运到坡脚或从坡脚运到坡顶,避免了公路长陡坡及盘山弯道发生安全事故。这种陡坡架桥的方式,可将原有的弯曲公路基本变为直路,缩短了运输里程,加快了运输速度。还可节约能源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污染。在今后规划设计中还可改善公路线形及减少隧道工程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长陡坡及盘山弯道安全运输设施的平面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长陡坡及盘山弯道安全运输设施的立面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2长陡坡及盘山弯道安全运输设施的立面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长陡坡及盘山弯道安全运输设施的电梯井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2长陡坡及盘山弯道安全运输设施的电梯井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曳引机i;2-导辊:3-转向轮i;4-支撑辊;5-上行车辆;6-第一轨道车;7-滚轮;8-桥面i;9-下行车辆;10-第二轨道车;11-桥墩i;12-轨道;13-桥面ii;14-桥墩i;15-电梯井;16-桥墩ii;17-转向轮ii;18-曳引机ii;19-转向轮iii;20-外墙;21-轿厢i;22-轿厢ii;23-桥面ii。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视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为实施例1的结构图。在山体上建设高架桥,高架桥的桥墩可根据现有的山坡和盘山弯道的结构特点而建设。一般的山坡修建盘山弯道,弯曲半径小,人们视距短,车辆稍快即容易从弯道旁侧飞出,发生重大事故。如图1个图2所示,高架桥建设后,可建设成直线形高架桥。该高架桥缩短了山底到山顶的距离,但对于上桥和下桥的车辆来说,仍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桥面i8上设置起运载作用的升降装置。升降装置可用于运载车辆、人及货物等。该设施使来往车辆无法再发生碰撞,从根本上解决了来往车辆因过快行驶和视距短导致相撞或冲出山崖的问题,避免事故的发生。

升降装置包括铺设在桥面i8上的轨道、轨道车和控制轨道车上行和下行的施力装置。轨道车沿着轨道行驶,轨道车连接施力装置。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桥面i8上建设轨道,轨道分为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轨道车分为第一轨道车6和第二轨道车10,第一轨道车6顶部用于承载上行车辆,轨道车底部设有滚轮7,第二轨道车用于承载下行车辆9,第一轨道车6架设在第一轨道上,第二轨道车架设在第二轨道上,第一轨道车6和第二轨道车10通过钢丝绳连接于施力装置。第一轨道车6和第二轨道车10采用同一根钢丝绳连接。第一轨道车和第二轨道车为共同运行的,通过曳引机施力牵引运动。施力装置包括两台导辊2,钢丝绳绕过导辊2。导辊2可帮助实现第一轨道车和第二轨道车的运行。钢丝绳底部设置支撑辊4,用于支撑钢丝绳,防止钢丝绳与地面接触。支撑辊的设置一方面不影响钢丝绳的运动,减少摩擦阻力,另一方面可防止钢丝绳因重力而下沉。

在桥面i8尽头处设有运转站台,施力装置包括曳引机1、导辊2、支撑辊4、转向轮i3等均架设在运转站台上,转向轮i设有两个,分别连接于导辊旁侧。转向轮i3的设置有利于钢丝绳的转向运行。运转站台可设置在轨道的顶部,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在山顶处或有需求的山腰处。

而沿山坡建设的桥和在桥面i8上架设的升降装置,桥面几乎是直的,桥墩建设的点呈类直线排列,升降装置能够保证。

本发明从坡顶架设能容纳两条左右车道并行的轨道车轨道,轨道与坡脚夾角由坡顶与坡脚高差及两点间水平距离而定。为使轨道均衡受力,从坡顶下坡方向相邻两路面之间设立桥墩i11,桥墩i11顶面长度应包括两轨道车运行安全距离。轨道车车厢按进出方向前后设两扇翻倒门;车辆驶入车厢时,前门倒下设在前门两侧,挂钩扣住地面扣板,防止轨道车下滑。运行时前后门关闭锁定。反之到达终点,后门翻下与地面搭扣,车辆安全驶出。轨道车下部为梯形框架结构,上部与平台厢底固接,下部通过滚轮与轨道接触。曳引机机房设于坡顶,曳引机为永磁同步曳引机。曳引机钢丝绳两端通过转向轮分别与左右两轨道车连接,并形成互为对重平衡方式。曳引机正反转曳引轨道车上下运行。轨道设拱形安全廊道,以保障轨道车正常运行。

该实施例中,由公路坡顶路面a处向坡脚b处架设两条并行轨道,通过转向轮分别与左右车道轨道车连接形成平衡对重。曳引机正反转,将左右装载着汽车的轨道车运到坡脚或坡顶。沿斜轨设拱形安全廊道,保障轨道车安全运行。轨道车由矿山人车改造而成,车廂前后为下翻门,汽车进入车廂两门关闭,到达终点下翻门倒下与公路面搭接使汽车安全出入。两侧设防栏。轨道车下部为梯形框架结构,顶面与轨道车廂底连接使轨道车维持水平状态。轨道车改造可由矿山运输机械厂或起重设备厂承担。轨道和桥墩结构不复杂容易施工,可由公路工程队完成。施工周期不长,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少。

实施例2

如图3-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架设的高架桥形状不同。如图所述,包括从山顶至山脚的多个分开的水平高架桥,每相邻两个水平高架桥之间具有一定的高度差,在相邻两水平高架桥间建设升降装置。

首先建设桥墩iii16,且在桥墩iii16底部至桥墩顶部处建设电梯井。水平高架桥底部为桥墩ii14。

升降装置包括电梯井15,电梯井设置在桥墩iii16旁侧,以保证电梯井15的安全建设。

电梯井内设有上行的轿厢和下行的轿厢,上行的轿厢与下行的轿厢采用一根钢绳连接,电梯井顶部设有曳引机和曳引机两侧的转向轮,该转向轮分别为转向轮ii17和转向轮iii19,钢绳绕接两侧的转向轮ii、转向轮iii19和中部的曳引机ii18。

从公路坡顶问坡脚方向延伸一高架路段与设于坡脚电梯上层连接,通过电梯将汽车吊运至坡脚或坡顶。对于运输繁忙路段,可在同一平面设多台电梯。对于大落差路段,用梯级电梯分段克服高落差。

再者,轨道车与轨道车之间及轿厢与轿厢之间最好互为对重。

本实施例中,从坡顶处,向外延伸一条与坡顶处同一高程高架桥与设于坡脚处电梯上层连接,汽车从高架路段驶入设于坡脚轿厢后,通过垂直运输方式,汽车避开了危险弯道安全到达坡脚。按公路双向车道标准,两车道电梯间并列设置,如图轿厢由于上行和下行运动,设有轿厢i21和轿厢ii22,两轿厢互为对重。为满足繁忙运输需要,可像高速公路收费站一样,在同一平面可设置多台电梯同时运行。对于高落差路段,高架路及电梯间土木工程任务,公路工程队能完成。电梯改造由起重设备厂和电梯厂都可担任。以上两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了长陡坡和危险弯道事故。在保证安全的前题下,缩短了行车里程和时间起到节能减排,提高了运输效率的作用。另外,通过开发光伏,风电绿色能源和休闲等配套设施也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较益。公路运输的特点是运量小,频率高。通过这些设施,靠人工操作是无法胜任的,实现ai智能管理可达到安全高效运输的目的。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