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型轨道吊移腿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156868发布日期:2020-03-24 20:38阅读:5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型轨道吊移腿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轨道吊移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型轨道吊移腿方法。



背景技术:

轨道吊有固定的轨道,起吊货物的重量可以很大,一般是在港口码头。轨道吊与轮胎吊最大的不同是在于,轨道吊仅在轨道上行驶,虽然机动性差,但是它比轮胎吊更坚固耐用,维护少。

轨道吊不是对称结构,刚性腿的一侧的大梁会伸出刚性腿外侧,造成刚性腿和柔性腿两边的不对称,在装船进行整机发运时,不对称结构会造成船体的受重不均匀,使得船体产生倾斜等,容易有安全隐患。实际装船前,需要先将轨道吊的支腿进行移位,使得轨道吊呈现对称结构,便于装船整机发运,降低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大型轨道吊移腿方法,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轨道吊不对称结构容易造成船体倾斜、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包括以下工序:准备工作及部件拆除、浪风绳及台车安装、牵引系统布置、吊装l架、移腿、安装发运撑杆;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准备工作及部件拆除:断电前将小车架运行至锚定位置,吊具放置好,锚定插销固定,按照发运状态安装小车锚定发运工装,四角利用手拉葫芦拉紧,确保移位时不会有位移;然后将整机断电并确认;将柔性腿至码头的距离调整至12-15m,避免需要向陆侧移位;按电装工艺要求拆除相关电气件、电缆,做好保护,移腿前确认电装安全;拆除船运发运撑杆、斜梯、直梯;

s2、浪风绳及台车安装:在柔性腿两侧布置配重,并将配重与柔性腿通过浪风绳连接,保证柔性腿位置固定;在刚性腿侧下横梁的底部布置台车支座、台车,拧紧各螺栓组,检查焊接各处抗剪块;顶升台车,抽出大车下部轨道;在大梁侧向布置两台牵引用叉车,叉车与大梁之间通过浪风钢丝绳连接;

s3、牵引系统布置:在两刚性腿的内侧分别布置牵引车,在两刚性腿的外侧分别布置叉车,牵引车与刚性腿侧下横梁之间设置牵引钢丝绳,叉车与刚性腿侧下横梁之间设置保护钢丝绳;

s4、吊装l架:将浮吊移动到位,固定好锚桩,穿好钢丝绳,钢丝绳的一端与柔性腿上部大梁连接,钢丝绳不受力时,拆开柔性腿与大梁连接的销轴;浮吊拎起大梁及刚性腿门框组成的l架,使大梁高于柔性腿法兰面1500mm,碳刨去除柔性腿法兰上的抗剪块,将法兰面及抗剪块磨平整,销轴、挡板、衬套及螺栓组、抗剪块装箱待发运用户现场后安装;

s5、移腿:两台牵引车同步牵引刚性腿侧下横梁,浮吊保证位置,降下吊钩保证大梁与柔性腿间隙1500mm,牵引车每牵引2m即平稳停止,调整浮吊臂架俯仰使浮吊钢丝绳垂直受力;l架移到位后,浮吊平稳放平大梁,利用侧向浪风吊耳调整大梁横向位置,使大梁法兰垂直在支腿法兰上方,大梁与柔性腿存在110mm的间隙,放松柔性腿跨距内侧浪风绳手拉葫芦,同时收紧外侧手拉葫芦,利用引销配合,使大梁与柔性腿螺栓孔对上,按照预紧力矩完成螺栓组终拧;顶升台车,在刚性腿大车下部垫30mm厚钢板及轨道,降下台车使刚性腿侧大车落轨,焊接大车两侧车档;拆除牵引钢丝绳、保护钢丝绳,拆除台车;

s6、安装发运撑杆:柔性腿下横梁筋板处下方垫胎架,顶升110mm,同时放松两侧手拉葫芦;激光测量刚性腿、柔性腿大车连接销轴在同一水平面,柔性腿下部塞枕木,间隔500mm每档,拆除顶升胎架,拆除浪风绳;检查大车两侧车档均焊接牢固;最后将船运发运撑杆安装。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中,牵引车可以被替换为卷扬机,在两刚性腿的内侧分别布置钢板、卷扬机、配重,卷扬机、配重与钢板焊接,卷扬机与刚性腿侧下横梁之间通过滑车、牵引钢丝绳连接,在两刚性腿的外侧分别布置叉车,叉车与刚性腿侧下横梁之间设置保护钢丝绳。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吊具放置离地面20m。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中,拆开柔性腿与大梁的连接销轴后,销轴一端用麻绳绑好,防止掉落;柔性腿销轴拆开前,在台车两端布置车档,防止台车位移;浮吊抬高时,观察台车轴承处受力有无异常,待抬高l架1500mm后,静止10min无异常,方可移腿。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6中,如船运发运撑杆如安装尺寸偏差过大,无法调整,需在地面刨除节点板、封板与撑管焊缝,打磨平整后点焊牢固,吊装上天后根据实际尺寸完成装焊;大梁上总装吊耳因发运至用户场地上也需移腿,待移腿完成后留根3mm割除,打磨平整。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在进行移腿前,先将小车架位置固定,防止移腿时产生晃动,将可以后期安装的零部件进行拆除,还需将柔性腿固定,防止移动,然后对刚性腿进行台车的安装和牵引系统的布置,再通过浮吊将l架吊起进行移位,使得柔性腿、刚性腿和大梁呈对称结构,保证在装船进行整机发运时的稳定性,对称的结构避免船体产生倾斜等,降低安全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轨道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浪风绳、台车安装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向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牵引车安装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卷扬机安装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浮吊与l架连接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l架吊起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l架移动后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发运撑杆安装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i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下面的实施例可以使本专业的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以下工序:准备工作及部件拆除、浪风绳及台车安装、牵引系统布置、吊装l架、移腿、安装发运撑杆;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如图1所示,准备工作及部件拆除:断电前将小车架4运行至锚定位置,吊具放置好,锚定插销固定,按照发运状态安装小车锚定发运工装,四角利用手拉葫芦拉紧,确保移位时不会有位移;然后将整机断电并确认;将柔性腿1至码头的距离调整至12-15m,避免需要向陆侧移位;按电装工艺要求拆除相关电气件、电缆,做好保护,移腿前确认电装安全;拆除船运发运撑杆5、斜梯、直梯;

s2、如图2和图3所示,浪风绳及台车安装:在柔性腿1两侧布置配重,并将配重与柔性腿1通过浪风绳连接,保证柔性腿1位置固定;在刚性腿3侧下横梁的底部布置台车支座6、台车,拧紧各螺栓组,检查焊接各处抗剪块;顶升台车,抽出大车下部轨道;在大梁2侧向布置两台牵引用叉车7,叉车7与大梁2之间通过浪风钢丝绳连接;

s3、如图4所示,牵引系统布置:在两刚性腿3的内侧分别布置牵引车8,在两刚性腿3的外侧分别布置叉车7,牵引车8与刚性腿3侧下横梁之间设置牵引钢丝绳,叉车7与刚性腿3侧下横梁之间设置保护钢丝绳;

s4、如图6和图7所示,吊装l架:将浮吊10移动到位,固定好锚桩,穿好钢丝绳,钢丝绳的一端与柔性腿1上部大梁2连接,钢丝绳不受力时,拆开柔性腿1与大梁2连接的销轴;浮吊10拎起大梁2及刚性腿3门框组成的l架,使大梁2高于柔性腿1法兰面1500mm,碳刨去除柔性腿1法兰上的抗剪块,将法兰面及抗剪块磨平整,销轴、挡板、衬套及螺栓组、抗剪块装箱待发运用户现场后安装;

s5、如图8所示,移腿:两台牵引车8同步缓慢牵引刚性腿3侧下横梁,浮吊10保证位置,缓慢降下吊钩保证大梁2与柔性腿1间隙1500mm,牵引车8每牵引2m即平稳停止,调整浮吊10臂架俯仰使浮吊钢丝绳垂直受力;l架移到位后,浮吊10平稳放平大梁2,利用侧向浪风吊耳调整大梁2横向位置,使大梁2法兰垂直在支腿法兰上方,大梁2与柔性腿1存在110mm的间隙,放松柔性腿1跨距内侧浪风绳手拉葫芦,同时收紧外侧手拉葫芦,利用引销配合,使大梁2与柔性腿1螺栓孔对上,按照预紧力矩完成螺栓组终拧;顶升台车,在刚性腿3大车下部垫30mm厚钢板及轨道,降下台车使刚性腿3侧大车落轨,焊接大车两侧车档;拆除牵引钢丝绳、保护钢丝绳,拆除台车,完成移腿操作,使得轨道吊呈现对称结构;

s6、如图9和图10所示,安装发运撑杆:柔性腿1下横梁筋板处下方垫胎架11,顶升110mm,同时放松两侧手拉葫芦;激光测量刚性腿3、柔性腿1大车连接销轴在同一水平面,柔性腿1下部塞枕木12,间隔500mm每档,拆除顶升胎架11,拆除浪风绳;检查大车两侧车档均焊接牢固;最后将船运发运撑杆5安装。

如图5所示,所述步骤s3中,牵引车8可以被替换为卷扬机9,在两刚性腿3的内侧分别布置钢板、卷扬机9、配重,卷扬机9、配重与钢板焊接,卷扬机9与刚性腿3侧下横梁之间通过滑车、牵引钢丝绳连接,在两刚性腿3的外侧分别布置叉车7,叉车7与刚性腿3侧下横梁之间设置保护钢丝绳,牵引车8可以对l架进行牵引,卷扬机9也可实现将l架牵引实现移动的作用。

所述步骤s1中,吊具放置离地面20m。

所述步骤s4中,拆开柔性腿与大梁的连接销轴后,销轴一端用麻绳绑好,防止掉落;柔性腿销轴拆开前,在台车两端布置车档,防止台车位移;浮吊抬高时,观察台车轴承处受力有无异常,待抬高l架1500mm后,静止10min无异常,方可移腿。

所述步骤s6中,如船运发运撑杆如安装尺寸偏差过大,无法调整,需在地面刨除节点板、封板与撑管焊缝,打磨平整后点焊牢固,吊装上天后根据实际尺寸完成装焊;大梁上总装吊耳因发运至用户场地上也需移腿,待移腿完成后留根3mm割除,打磨平整。

本具体实施方式在进行移腿前,先将小车架位置固定,防止移腿时产生晃动,将可以后期安装的零部件进行拆除,还需将柔性腿固定,防止移动,然后对刚性腿进行台车的安装和牵引系统的布置,再通过浮吊将l架吊起进行移位,使得柔性腿、刚性腿和大梁呈对称结构,保证在装船进行整机发运时的稳定性,对称的结构避免船体产生倾斜等,降低安全风险。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以及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