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焦炭料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89625发布日期:2020-04-21 21:56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一种焦炭料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送料设备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焦炭料斗装置。



背景技术:

焦化厂在进行焦炭装车时大多采用固定式溜槽进行装车,依靠焦炭仓室的焦炭压力和焦炭的自由落体作为动力源进行输送装车;装车运行费用低,溜槽免维护,节能效果明显等优点,因此使用范围较广。但是装车时,在焦炭从固定式溜槽落到车厢内时,就会慢慢的形成上边小,下边大的锥形,锥形越来越高会影响后续装车,一般解决办法要么通过人工把固定式溜槽出口下方的焦炭转移到旁边,要么就移动固定式溜槽,但是这样比较麻烦,人工转移费时费力,效率慢;移动固定式溜槽也很麻烦,固定式溜槽一般比较重,体积比较大,所以移动起来不方便;所以这就很影响装车效率;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一种焦炭料斗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焦炭料斗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焦炭料斗装置:包括漏斗、滚轮装置和动力装置,所述滚轮装置对称设置在漏斗侧端,所述动力装置侧端和漏斗侧端连接,所述滚轮装置和动力装置通过皮带连接;

所述滚轮装置包括外滚筒、内滚筒、滚轴、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一带轮,所述外滚筒内壁和内滚筒外壁通过支撑板连接,所述外滚筒上设有长方形板,所述内滚筒和滚轴配合,所述滚轴的一端设有第一轴承,所述滚轴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轴承,所述滚轴上设有第一轴承的一端和第一带轮中部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和漏斗侧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和第一轴承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和漏斗侧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和第二轴承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和漏斗侧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和第一轴承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和漏斗上设有第一支撑杆端的相邻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和第一轴承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三支撑杆和第四支撑杆,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一端和漏斗侧端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的另一端和第二轴承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的一端和漏斗上设有第三支撑杆端的相邻端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的另一端和第二轴承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关于漏斗对称。

作为改进,所述动力装置包括齿轮箱和电机,所述齿轮箱下端和电机上端连接,所述齿轮箱上对称设有第二带轮,所述第二带轮和第一带轮通过皮带连接,所述电机和漏斗侧端通过固定块连接,所述固定块设有多个。

作为改进,所述漏斗下端对称设有挡板。

作为改进,所述皮带外侧设有外壳。

作为改进,所述支撑板环绕内滚筒设有六个。

作为改进,所述长方形板环绕外滚筒设有多个。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设有滚轮装置和漏斗,焦炭从漏斗进入车箱内,如果漏斗口下方的焦炭堆积过高,接触到滚轮装置时,滚轮装置就会把焦炭分散到漏斗两侧,使漏斗下方一直有空,这样就可以一直装车,可以提高装车效率,节省时间,装置体积小,移动运输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焦炭料斗装置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焦炭料斗装置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焦炭料斗装置的仰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焦炭料斗装置的左视图。

图5是本发明一种焦炭料斗装置的不带外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种焦炭料斗装置的不带外壳状态下的后视图。

图7是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发明一种焦炭料斗装置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1、漏斗,2、滚轮装置,3、动力装置,4、皮带,5、外滚筒,6、内滚筒,7、滚轴,8、第一支架,9、第二支架,10、第一带轮,11、支撑板,12、长方形板,13、第一轴承,14、第二轴承,15、第一支撑杆,16、第二支撑杆,17、第三支撑杆,18、第四支撑杆,19、齿轮箱,20、电机,21、第二带轮,22、固定块,23、挡板,24、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一种焦炭料斗装置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结合附图1-8,一种焦炭料斗装置,包括漏斗1、滚轮装置2和动力装置3,所述滚轮装置2对称设置在漏斗1侧端,所述动力装置3侧端和漏斗1侧端连接,所述滚轮装置2和动力装置3通过皮带4连接;

所述滚轮装置2包括外滚筒5、内滚筒6、滚轴7、第一支架8、第二支架9和第一带轮10,所述外滚筒5内壁和内滚筒6外壁通过支撑板11连接,所述外滚筒5上设有长方形板12,所述内滚筒6和滚轴7配合,所述滚轴7的一端设有第一轴承13,所述滚轴7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轴承14,所述滚轴7上设有第一轴承13的一端和第一带轮10中部连接,所述第一支架8的一端和漏斗1侧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架8的另一端和第一轴承13连接,所述第二支架9的一端和漏斗1侧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架9的另一端和第二轴承14连接。

所述第一支架8包括第一支撑杆15和第二支撑杆16,所述第一支撑杆15的一端和漏斗1侧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15的另一端和第一轴承13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16的一端和漏斗1上设有第一支撑杆15端的相邻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16的另一端和第一轴承13连接。

所述第二支架9包括第三支撑杆17和第四支撑杆18,所述第三支撑杆17的一端和漏斗1侧端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17的另一端和第二轴承14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18的一端和漏斗1上设有第三支撑杆17端的相邻端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18的另一端和第二轴承14连接。

所述第一支架8和第二支架9关于漏斗1对称。

所述动力装置3包括齿轮箱19和电机20,所述齿轮箱19下端和电机20上端连接,所述齿轮箱19上对称设有第二带轮21,所述第二带轮21和第一带轮10通过皮带4连接,所述电机20和漏斗1侧端通过固定块22连接,所述固定块22设有多个。

所述漏斗1下端对称设有挡板23。

所述皮带4外侧设有外壳24。

所述支撑板11环绕内滚筒6设有六个。

所述长方形板12环绕外滚筒5设有多个。

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时,如图8所示,使用前,先把焦炭料斗装置放到架子上;然后把调整架子,使焦炭料斗装置处于车厢中间,使用时,把电机20接通电源,为装置提供动力,电机20会通过皮带4带动滚轮装置2转动,此时两个滚轮装置2的转动方向是相反的,一个顺时针转动,一个逆时针转动,都是可以把焦炭分散到漏斗1两侧;焦炭从漏斗1进入车厢,焦炭进入车厢后,会慢慢的堆积形成锥形堆,当焦炭形成锥形堆接触到滚轮装置2上的长方形板12时,因为长方形板12随着滚轮装置2是一直转动的,所以接触到长方形板12的焦炭就会被长方形板12扒向漏斗1两侧,因此漏斗1下方一直有空间,一直可以装车,直至把车装满。

以上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