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蜜蜂转场用蜂箱搬运夹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39007发布日期:2020-02-07 21:44阅读:563来源:国知局
一种蜜蜂转场用蜂箱搬运夹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养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蜜蜂转场用蜂箱搬运夹钳。



背景技术:

蜜蜂不仅可以采花酿蜜,还可以传花授粉提高粮食产量和保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是最有价值的一种昆虫。人工养殖的蜜蜂大多寄居于木制的蜂箱当中,常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植物的开花周期追花逐蜜、转地放养,达到蜂蜜高产的目的。

蜂箱是养蜂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常用的蜂箱大多为长方体结构,用杉木质制成,且蜂箱前后设有便于搬运的把手,主要有凹型把手和凸型把手两种类型,由于蜂箱的体积和重量通常较大,在转移和运输上下车过程中,仅用手或绳子搬运,比较费时费力,需要搬运夹来提高搬运效率。

然而,现有技术中常用的蜂箱搬运夹,通常存在如下弊端:1、现有的搬运夹通常只能为蜂箱提供支撑力,而不能为蜂箱提供夹紧力,从而使得在搬运的过程中,蜂箱非常容易相对于搬运夹晃动、甚至脱落,尤其是当蜂箱的重量分布不均时,更容易出现不稳的情况;例如,中国专利cn205023720u公开的一种蜂箱搬运夹,只能通过弯折板为蜂箱提供竖直向上的支撑力,而不能夹紧蜂箱,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蜂箱容易晃动或脱落,此外,该蜂箱搬运夹,在搬运过程中,连接在枢接管上的吊绳,实际上很难确保正好处于枢接管的中心位置处,从而非常容易引起整个搬运夹和蜂箱的倾斜;2、现有的搬运夹通常不适用于设置凹型把手的蜂箱,即不能勾住凹型把手,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为改善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现有的搬运夹不能为蜂箱提供夹紧力,使得在搬运过程中,蜂箱不稳,容易晃动、甚至脱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蜜蜂转场用蜂箱搬运夹钳,包括第一夹持部、及与所述第一夹持部相互铰接的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一端分别设置有用于连接挂绳的接头,另一端分别设置有用于勾住蜂箱把手的钩头。本方案所提供的搬运夹钳,在搬运蜂箱时,两个夹持部上的钩头分别勾在蜂箱的把手上,一方面,便于工作人员安装和拆卸本搬运夹钳,省时省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护蜂箱,使得蜂箱的受力平稳、,搬运时晃动小,因为蜂箱上把手的设计本身就是便于搬运时承载整个蜂箱的重量的,把手位于蜂箱的前后(或左右)中轴线位置,只有通过把手搬运蜂箱,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持蜂箱平稳;通过将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进行铰接,使得在搬运蜂箱时,尤其是通过与接头相连的挂绳担起或抬起蜂箱时,由于杠杆作用的原理(与剪刀的原理类似),另一端的两个钩头不仅会对蜂箱产生向上的支撑力,而且还会对内侧的蜂箱产生夹紧力,使得蜂箱被夹紧在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之间,从而使得蜂箱可以被固定得更牢靠,在搬运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晃动、偏斜、脱落的问题,此外,根据受力分析可知,本搬运夹钳对蜂箱的夹紧力与蜂箱自身的重量有关,可以根据蜂箱重量的不同而改变,蜂箱越重夹得越紧,从而使得有利于本搬运夹钳的夹持效果更好。

在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相互对称设置。

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分别包括杆一和杆二,其中,所述两个杆一相互铰接,所述接头分别设置于所述杆一的一端,杆一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杆二相连,所述钩头分别设置于所述杆二的另一端。

为避免在使用过程中方便的安装(即勾在)在不同型号的蜂箱上,在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杆一与杆二的夹角大于90度。由于蜂箱通常为规则的长方体形结构,侧面与顶面之间的夹角通常等于90度,故通过将杆一与杆二的夹角设置为大于90度,可以方便的进行安装,可以有效避免安装过程中出现与蜂箱的结构相干涉、安装不上的问题,此外,通过增加杆一与杆二的夹角,还有利于本搬运夹钳适用于搬运宽度更大的蜂箱(即蜂箱上设置把手的两个面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杆一与杆二的连接处设置有弧形过渡段。

优选的,所述杆一和杆二分别采用圆杆。

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杆一上分别设置有用于构成铰接的铰接孔,且铰接孔处的杆一为扁平结构。通过销轴依次穿过两个铰接孔可以方便的实现铰接;采用扁平结构,有利于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更好的实现铰接,同时有利于本搬运夹钳的结构更加紧凑。

在另一种方案中,所述第一夹持部的杆一上设置有转轴,转轴垂直于所述杆一,且转轴的侧面设置有用于连接螺母的外螺纹或设置有用于设置开口销的通孔,所述第二夹持部的杆一上设置有与所述转轴相适配的铰接孔。通过铰接孔与转轴的配合,可以方便的实现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之间的铰接,然后利用螺母或开口销可以锁紧第二夹持部,使得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形成稳定的铰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分别采用铁或钢制成。

为便于连接挂绳,在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接头采用的是挂钩或带有通孔的支耳。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挂钩或通孔,使用者可以方便的将挂绳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两端的接头上。

优选的,所述支耳可以采用螺母。

一种方案中,所述接头、杆一、杆二为一体成型构件。

另一种方案中,所述接头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杆一,和/或所述钩头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杆二。

为了更好的支撑蜂箱,在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钩头包括用于向内夹紧蜂箱的侧板、及用于支撑蜂箱的底板,所述侧板分别与所述底板及所述杆二相连。

优选的,所述底板垂直于所述侧板。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钩头采用的角钢。

由于现有技术中,凹型把手通常为具有弧度的凹槽,现有的搬运夹钳通常不适用于这种凹型把手,从而不便于对蜂箱进行搬运,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搬运夹钳不适用于设置有凹型把手的蜂箱搬运,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底板上远离所述侧板的外缘为弧形结构。通过设置弧形结构,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底板外缘的宽度,从而使得钩头可以与凹型把手相适配,并可以方便的钳入凹型把手的凹槽内并勾住蜂箱的把手;另一方面,在利用钩头勾蜂箱的把手的过程中,弧形结构导向功能,有利于钩头更方便、快速的钳入凹槽并勾住蜂箱的把手。

优选的,所述弧形结构可以优先采用圆弧形结构。

为解决搬运夹钳适用于不同型号的蜂箱把手的问题,在优选的方案中,所述钩头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之间采用的是可拆卸连接。通过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使得本搬运夹钳中的钩头可以根据蜂箱把手的大小、型号进行更换,从而使得本搬运夹钳可以适用于不同型号的蜂箱。

在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侧板上设置有螺杆,所述杆二上远离所述杆一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螺杆相适配的连接孔,所述螺杆穿过所述连接孔,并通过螺母进行固定。

为使钩头与夹持部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更牢靠,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杆二上远离所述杆一的一端为扁平状结构,所述连接孔设置于所述扁平状结构内。通过设置扁平状结构,使得杆二与侧板之间的接触为面接触,从而有利于杆二与侧板之间通过螺杆连接得更牢靠。

与现有技术相比,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蜜蜂转场用蜂箱搬运夹钳,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搬运夹钳,结构紧凑,便于安装和拆卸,在搬运蜂箱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杠杆原理为蜂箱提供夹紧力,使得蜂箱被夹紧在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之间,从而使得蜂箱可以被固定得更牢靠,避免在搬运的过程中出现晃动、脱落等问题。

2、本搬运夹钳,通过将钩头的外缘设置为弧形结构,不仅可以适用于设置凸型把手的蜂箱,而且在利用钩头勾蜂箱把手的过程中,弧形结构可钳入凹型把手内,有利于钩头的侧板与底板更加紧密的与蜂箱把手接触,既勾得更牢也夹得更紧。

3、本搬运夹钳中,钩头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进行固定,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更换,从而使得本搬运夹钳可以适用于不同把手类型的蜂箱,适用范围更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搬运夹钳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图。

图3为采用实施例1中所提供的搬运夹钳搬运蜂箱时的示意图(该蜂箱是凸型把手)。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搬运夹钳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搬运夹钳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搬运夹钳中,接头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搬运夹钳中,钩头的局部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提供的一种搬运夹钳中,钩头的局部示意图。

图9为采用实施例2中所提供的搬运夹钳搬运蜂箱时的示意图(该蜂箱是凹型把手)。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提供的一种搬运夹钳中,钩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提供的一种搬运夹钳中,杆一的局部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提供的一种搬运夹钳中,钩头安装在杆一上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提供的一种搬运夹钳中,钩头安装在杆一上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

第一夹持部101,第二夹持部102,接头103,钩头104,挂绳105,蜂箱106,把手107,

杆一201,杆二202,弧形过渡段203,铰接孔204,扁平结构205,销轴206,转轴207,外螺纹208,扁平状结构209,连接孔210,

支耳301,通孔302,

侧板401,底板402,弧形结构403,螺杆404,螺母40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蜂箱106搬运夹钳,包括第一夹持部101、及与所述第一夹持部101相互铰接的第二夹持部102,所述第一夹持部101和第二夹持部102的一端分别设置有用于连接挂绳105的接头103,另一端分别设置有用于勾住蜂箱把手的钩头104。本方案所提供的蜂箱106搬运夹钳,在搬运蜂箱106时,两个夹持部上的钩头104分别勾在蜂箱106的把手107(蜂箱106上的把手107通常是在蜂箱106侧面设置的凹槽(凹型把手)或凸起(凸型把手),作为举例,在本实施例中,把手107采用的是凸型把手)上,如图3所示,一方面,便于工作人员安装和拆卸本搬运夹钳,省时省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护蜂箱106,使得蜂箱106的受力平稳,搬运时晃动小,因为蜂箱106上把手107的设计本身就是便于搬运时承载整个蜂箱106的重量的,把手107位于蜂箱的前后(或左右)中轴线位置,只有通过把手107搬运蜂箱106,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持蜂箱106平稳;通过将第一夹持部101与第二夹持部102进行铰接,利用挂绳105将两个接头103连在一起,并在挂绳105上施加竖直向上的外力(如图中f所示),使得在搬运蜂箱106时,尤其是通过与接头103相连的挂绳105担起或抬起蜂箱106时,由于杠杆作用的原理(与剪刀的原理类似),另一端的两个钩头104不仅会对蜂箱106产生向上的支撑力(如图中f1所示),而且还会对内侧的蜂箱106产生夹紧力(如图中f2所示),使得蜂箱106被夹紧在第一夹持部101与第二夹持部102之间,从而使得蜂箱106可以被固定得更牢靠,在搬运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晃动、偏斜、脱落的问题,此外,根据受力分析可知,本搬运夹钳对蜂箱106的夹紧力与蜂箱106自身的重量有关,可以根据蜂箱106重量的不同而自动改变,蜂箱越重夹得越紧,从而使得有利于本搬运夹钳的夹持效果更好,适用范围更广。

如图2或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101与第二夹持部102相互对称设置。

如图1或图2所示,在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一夹持部101与第二夹持部102分别包括杆一201和杆二202,其中,所述两个杆一201相互铰接,所述接头103分别设置于所述杆一201的一端,杆一20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杆二202相连,所述钩头104分别设置于所述杆二202的另一端。

为便于在使用过程中方便的安装(即勾在)在不同型号的蜂箱106上,在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杆一201与杆二202的夹角大于90度。由于蜂箱106通常为规则的长方体形结构,侧面与顶面之间的夹角通常等于90度,故通过将杆一201与杆二202的夹角设置为大于90度,可以方便的进行安装,可以有效避免安装过程中出现与蜂箱106的结构相干涉、安装不上的问题,此外,通过增加杆一201与杆二202的夹角,还有利于本搬运夹钳适用于搬运宽度更大的蜂箱106(即蜂箱106上设置把手107的两个面之间的距离);作为举例,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本实施例中,所述杆一201与杆二202的夹角为105度。

如图2所示,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杆一201与杆二202的连接处设置有弧形过渡段203。弧形过渡段203的设置可以有效避免杆一201与杆二202的连接处应力集中的问题,可以既可以使得夹持部的结构更加美观,又可以有效应力集中,使得夹持部的结构更稳定,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

在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杆一201和杆二202分别采用方杆或圆杆;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杆一201和杆二202分别采用的是圆杆,相比于方杆,圆杆既有利于美观,又可以消除棱角,防止损伤蜂箱106。

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优选方案中,所述杆一201上分别设置有用于构成铰接的铰接孔204,且铰接孔204处的杆一201为扁平结构205,如图4所示;在构成铰接时,通过将销轴206依次穿过两个铰接孔204,从而可以方便的实现第一夹持部101与第二夹持部102的铰接;采用扁平结构205,有利于第一夹持部101与第二夹持部102更好的实现铰接,同时有利于本搬运夹钳的结构更加紧凑。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一夹持部101和第二夹持部102可以分别采用铁或钢制成;作为举例,在本实施例中,杆一201与杆二202采用一根钢条通过折弯成型;且杆一201上设置铰接孔204的位置处通过机械挤压的方式将杆一201压扁,并形成所述扁平结构205。

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一夹持部101的杆一201上设置有转轴207(转轴207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于杆一201),转轴207垂直于所述杆一201,且转轴207的侧面设置有用于连接螺母405的外螺纹208或设置有用于设置开口销的通孔302,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夹持部102的杆一201上设置有与所述转轴207相适配的铰接孔204。通过铰接孔204与转轴207的配合,可以方便的实现第一夹持部101与第二夹持部102之间的铰接,然后利用螺母405或开口销可以锁紧第二夹持部102,使得第一夹持部101与第二夹持部102形成稳定的铰接。

为便于连接挂绳105,在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接头103采用的是挂钩或带有通孔302的支耳301,如图6所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挂钩或通孔302,使用者可以方便的将挂绳105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夹持部101与第二夹持部102两端的接头103上。

在一种低成本的方案中,所述支耳301可以采用螺母405,螺母405焊接于杆一201。

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种方案中,所述接头103、杆一201、杆二202可以为一体成型构件,所述挂钩可以是杆一201的末端通过折弯成型,如图1或图2或图3所示。

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种方案中,所述接头103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杆一201,和/或所述钩头104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杆二202。

为了更好的支撑蜂箱106,在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钩头104包括用于向内夹紧蜂箱106的侧板401、及用于支撑蜂箱106的底板402,所述侧板401分别与所述底板402及所述杆二202相连;如图7所示,在优选的方案中,所述底板402与侧板401的夹角可以小于或等于90度;在实际生产中,所述钩头104可以采用角钢,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底板402的外缘为平面(没有设置弧度),从而使得本搬运夹钳尤其适用于搬运设置有凸型把手的蜂箱。

可以理解,底板402的宽度小于或等于凸型把手的宽度,以便在搬运过程中可以为凸型把手提供夹紧力,实现夹紧。

实施例2

由于现有技术中,凹型把手通常为具有弧度的凹槽,现有的搬运夹钳通常不适用于这种凹型把手,从而不便于对蜂箱进行搬运;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搬运夹钳不适用于设置有凹型把手的蜂箱搬运,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蜂箱搬运夹钳搬运夹钳,包括实施例1中提供的钩头104,且所述底板402上远离所述侧板401的外缘为弧形结构403,如图8所示,通过设置弧形结构403,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底板外缘的宽度,从而使得钩头可以与凹型把手相适配,并可以方便的钳入凹型把手的凹槽内并勾住蜂箱的把手;另一方面,在利用钩头104勾蜂箱106的把手107的过程中,弧形结构403具有导向功能,有利于钩头104更方便、快速的钳入凹槽并勾住蜂箱的把手107;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搬运夹钳,不仅适用于搬运设置有凸型把手的蜂箱,尤其适用于搬运设置有凹型把手的蜂箱,在使用过程中,钩头104可以更方便的卡入凹型把手内,如图9所示。

如图8所示,在一种方案中,所述弧形结构为在底板402外缘棱角处加工出来的弧形过渡,此时,底板402的外缘包括两个弧形面和夹在两个弧形面之间的平面;在另一种方案中,所述弧形结构可以优先采用圆弧形结构,即整个底板402的外缘为圆弧形面。

可以理解,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搬运夹钳也可以用于设置有凸型把手的蜂箱,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3与上述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蜜蜂转场用蜂箱搬运夹钳中,所述钩头104与所述第一夹持部101及第二夹持部102之间采用的是可拆卸连接。通过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使得本搬运夹钳中的钩头104可以根据蜂箱把手的大小、型号、把手类型等进行更换,从而使得本搬运夹钳可以适用于不同型号的蜂箱106把手,适用范围更广。例如,可以分别做出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所涉及的钩头104,在实际使用时,使用者可以根据蜂箱上把手的类型(凸型把手和凹型把手)选择更合适的钩头104安装到夹持部。

如图10、图11、图12、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优选方案中,所述侧板401上设置有螺杆404(即设置有外螺纹的圆杆),所述杆二202上远离所述杆一201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螺杆404相适配的连接孔210,所述螺杆404穿过所述连接孔210,并通过螺母405进行固定;从而实现可拆卸连接,便于进行更换。

为使钩头104与夹持部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更牢靠,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杆二202上远离所述杆一201的一端为扁平状结构209,如图11所示,所述连接孔210设置于所述扁平状结构209内。通过设置扁平状结构209,使得杆二202与侧板401之间的接触为面接触,从而有利于杆二202与侧板401之间通过螺杆404连接得更牢靠。

可以理解,所述扁平状结构209可以是杆一201的一端采用机械挤压的方式压扁的,也可以是单独的一个平板,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杆一201的一端,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