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饮料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15332发布日期:2020-05-12 17:40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饮料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料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饮料瓶。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销售有各种各样的加味饮料,例如茶饮料和果味饮料,大多数为通过纯净水中加入调味材料制成。为保证饮料品质,延长保质时间,加味饮料中大部分使用各种添加剂,不利于人体健康。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饮料的需求,市场上陆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即配式饮料,通过将调味品装在带容器腔室的即配式饮料瓶盖中,饮用时与瓶身内的水混合调制而成,实现即配即饮。

现有的即配式饮料瓶盖中容器腔室设有可刺破的隔挡片,隔挡片通常为热压在环状凸缘上的气密性封膜或粘贴在环状凸缘的铝片封膜,由于气密性封膜和铝片封膜容易一碰即破,饮料瓶盖的密封性不可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饮料瓶,达到其瓶盖密封性可靠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饮料瓶,包括瓶身,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离盖,所述分离盖包括外盖、内盖和升降仓,所述外盖套在所述瓶身的上端,且所述外盖可相对所述瓶身旋转,所述内盖位于所述外盖的内部,所述升降仓与所述外盖联动联接,所述内盖设有内盖外螺纹,所述升降仓设有与所述内盖外螺纹配合的升降内螺纹,所述升降仓的底部设有出口,所述升降仓的顶部设有可打开的小盖,所述内盖的底部的侧壁设有通孔;

该饮料瓶在初始状态时,所述升降仓的底部抵紧所述内盖的内底部,所述瓶身内的水与所述升降仓内的调味品相互隔离;该饮料瓶在使用时,旋转所述外盖,所述外盖带动所述升降仓相对所述内盖旋转且向上远离所述内盖移动,摇晃所述瓶身或倒置瓶身,瓶身内的水依次经过所述通孔和所述出口后与所述升降仓内的调味品混合。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所述瓶身的上部的外壁设有挡环,所述外盖的下部的内壁设有限位环,所述分离盖安装在所述瓶身后,所述挡环位于所述限位环的上方。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所述挡环的上端面的边缘的外侧为弧形圆周面,所述限位环的下端面的边缘的内侧设有由内向外斜向下设置的辅助斜面。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所述瓶身的上部设有瓶身外螺纹,所述内盖包括直筒部和外套部,所述外套部套在所述直筒部的下部,所述升降仓的下部插入至所述直筒部的内部,所述外套部的内壁设有内盖内螺纹,所述内盖内螺纹与所述瓶身外螺纹相匹配实现螺纹连接。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所述直筒部的内底部设有一圈环形的挡壁,该饮料瓶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升降仓的底部位于所述挡壁内。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所述外套部的上端面为环形平面,所述外盖的内壁绕圆周均匀间隔设有若干的拨块,所述拨块的上端接触所述外套部的上端面。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所述升降仓包括容纳仓和限位套,所述限位套套在所述容纳仓外,所述容纳仓的下部插入至所述直筒部的内部,所述升降内螺纹设于所述限位套的内壁,所述内盖外螺纹设于所述内盖的直筒部的上端的外壁。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所述限位套的外壁绕圆周均匀间隔设有若干的挡块,所述外盖旋转时,所述拨块推动所述挡块从而带动所述升降仓旋转。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所述外盖的上端设有开口,所述升降仓的限位套的尺寸小于所述外盖的开口的尺寸;该饮料瓶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升降仓位于所述外盖内,所述小盖的最上端的端面平于或略低于所述外盖的最上端的端面。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所述容纳仓的最底部和最底部上方分别套设有一个密封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饮料瓶在饮用前,旋转外盖,外盖带动所述升降仓相对内盖旋转且向上远离内盖移动,摇晃饮料瓶的瓶身或倒置瓶身,瓶身内的水依次经过通孔和出口后与所述升降仓内的调味品混合,打开小盖即可引用,由于内盖与升降仓之间为螺纹连接,其密封性和可靠性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中的饮料瓶在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中的饮料瓶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中的饮料瓶局部剖切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瓶身;11、挡环;12、瓶身外螺纹;2、分离盖;3、外盖;31、限位环;32、拨块;4、内盖;41、直筒部;411、通孔;412、内盖外螺纹;413、挡壁;42、外套部;421、内盖内螺纹;5、升降仓;51、容纳仓;511、出口;512、升降外螺纹;52、限位套;521、升降内螺纹;522、挡块;6、小盖;7、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饮料瓶包括瓶身1和套在瓶身1的上端的分离盖2,瓶身1用于盛装纯净水,分离盖2用于盛装调味料。如图2所示,分离盖2包括外盖3、内盖4和升降仓5,外盖3套在瓶身1的上端,且外盖3可相对瓶身1旋转。结合图3所示,瓶身1的上部的外壁设有挡环11,外盖3的下部的内壁设有限位环31,分离盖2安装在瓶身1后,挡环11位于限位环31的上方,由于挡环11的限位作用,虽然外盖3可以相对瓶身1转动,但是外盖3无法旋转脱离瓶身1。挡环11的上端面的边缘的外侧为弧形圆周面,限位环31的下端面的边缘的内侧设有由内向外斜向下设置的辅助斜面,弧形圆周面与辅助斜面的配合,便于外盖3安装在瓶身1的上端。

如图2和图3所示,瓶身1的上部在挡环11的上方设有瓶身外螺纹12。内盖4包括直筒部41和外套部42,外套部42位于直筒部41的下部且套接在直筒部41外,但内盖4整体为一体成型。外套部42的内壁设有内盖内螺纹421,内盖内螺纹421与瓶身外螺纹12相匹配实现螺纹连接。直筒部41的内部为中空,直筒部41的顶部为敞口设置,直筒部41的位于外套部42内的底部的侧壁开设有若干的用于进水的通孔411。外套部42的上端面为环形平面,外盖3的内壁绕圆周均匀间隔设有若干的拨块32,拨块32的下端接触内盖4的外套部42的上端面,拨块32限位阻止内盖4向上移动。升降仓5包括容纳仓51和限位套52,限位套52套在容纳仓51外,但升降仓5整体为一体成型。限位套52的内壁设有升降内螺纹521,内盖4的直筒部41的上端的外壁设有内盖外螺纹412,升降内螺纹521与内盖外螺纹412相互配合实现螺纹连接。限位套52的外壁绕圆周均匀间隔设有若干的挡块522,外盖3旋转时,通过拨块32推动挡块522从而带动升降仓5旋转。容纳仓51的内部为中空,容纳仓51用于容纳调味品,容纳仓51的底部开设有出口511,容纳仓51的下部插入至内盖3的直筒部31的内部。容纳仓51的顶部为敞口设置,容纳仓51的顶部的外壁设有升降外螺纹512,容纳仓51的顶部螺纹连接有小盖6。该饮料瓶处于初始状态即调味品未使用状态时,分离盖2处于初始状态,升降仓5的容纳仓51的底部抵紧内盖4的直筒部41的内底部,容纳仓51与直筒部41组成了密封的空间,瓶身1内的水与容纳仓51内的调味品相互隔离;在使用该饮料瓶时,旋转外盖3,外盖3通过拨块32推动挡块522而带动升降仓5旋转,由于内盖4被外盖3的拨块32限位,升降仓5旋转向上远离内盖4移动,升降仓5的容纳仓51的底部的出口与内盖4的直筒部41的内底部分离,摇晃瓶身1或倒置瓶身1,瓶身1内的水依次经过通孔411和开口511后与调味品混合,拧下小盖6,即可进行饮用。外盖3与升降仓5之间通过拨块32和挡块522相互配合,升降仓5与内盖4之间为螺纹配合,配合的可靠性高,密封性好。

作为优化,外盖3的上端设有开口,该饮料瓶处于初始状态时,升降仓5位于外盖3内,小盖6的最上端的端面平于或略低于外盖3的最上端的端面,在旋转外盖3后,升降仓5向上移动升起,小盖6露出从而可以拧下小盖。升降仓5的限位套52的尺寸大于外盖3的开口的尺寸,使得限位套52始终保持在外盖3内。作为优化,内盖4的直筒部41的内底部设有一圈环形的挡壁413,该饮料瓶处于初始状态时,升降仓5的容纳仓51的底部位于挡壁413内,进一步提高密封性。作为进一步优化,升降仓5的容纳仓51的最底部和最底部上方分别套设有一个密封圈7,进一步提高密封性。

以上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以上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