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锁气功能的新型空气缓冲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54983发布日期:2020-08-07 17:43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具有锁气功能的新型空气缓冲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缓冲体结构的包装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锁气功能的新型空气缓冲体。



背景技术:

空气缓冲体是用自然空气填充的、被广泛用于产品包装运输的新型包装系统。常见的空气缓冲体多指具有独立结构的气柱袋,其具有一次充气,全排充满,气柱之间独立存在,遇到破损时只有相应气柱失效,其它气柱不受影响的优异特点。近年来,由于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气柱袋的使用也得到了高速发展。

现有气柱袋种类和样式较多,外观形状也根据所包装的产品而在不断发展变化,如现有的q型、l型、u型等等常见形状;但其主要结构,尤其是锁气结构基本都是一样的,都采用在气阀膜上的耐热油墨条位置热压充气圆点,充气圆点与上薄膜和下薄膜分别热封在一起,而由于气阀膜中间有耐热油墨节,从而在气阀膜中间形成气柱充气入口,气体充入后充气圆点便会自动开启,从而完成充气。专利号“200610067311.5”介绍了一种具有密封体闭气锁气装置的空气缓冲体及其制作方法,较为详尽的公开了气柱袋锁气结构特征,对两片内膜、两片外膜,一片内膜、两片外膜组合都作了具体实施例的阐述,其最突出的技术特征是采用等距离施予热封点,并通过热封点的开启形成进气通道,该技术特征也是目前市场上所有气柱袋很难绕开的技术壁垒;尽管如此,该专利在早期的实施效果并不佳,而是近几年随着自动气柱成型机专有设备的开发,其生产成本的大幅降低,才使得气柱袋开始投入市场,并进入规模化生产和使用。归根结底,是其等距离施予热封点技术存在很大的控制难点,热封点一定要在耐热节顶部的中间位置,生产过程中一个小小的张力变化,都会导致热封点移位,使得气柱袋无法完成开启造成报废;所以虽然该专利技术公开的空气缓冲体结构简单、锁气效果好,但真正的生产工艺控制要求却非常之高,这也导致现有该种结构的气柱袋成品率仍然不高,材料浪费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锁气功能的新型空气缓冲体,通过横向热封线上移,优化耐热油墨节结构,取消耐热油墨节上的热封点,避免了热封点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困难、产品成品率低的问题;同时进一步简化了空气缓冲体结构,使得充气后开启更加顺畅,使用更加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锁气功能的新型空气缓冲体,包括连续式密封体,其内含有两片外膜、两片气阀膜,气阀膜位于两片外膜中间;所述气阀膜中的一片内面顶端等间距设有耐热油墨节;在外膜与耐热油墨节处设有第一热封横线,所述第一热封横线上端距离耐热油墨节顶端的距离≤9mm;在外膜上端还设有第二热封横线,与所述第一热封横线形成充气通道,所述充气通道设有充气口;所述第一热封横线设有与之相交的气柱热封线,从而形成储气型腔;在一片外膜和气阀膜上设有热封图案,作为空气进入储气型腔的路径;在所述气柱热封线另一端还设有第三热封横线,从而形成独立型腔的连续式密封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所述第一热封横线与耐热油墨节重合处形成入气口,所述入气口采用以下方式:一个密封体一个入气口,一个密封体多个入气口,或一个充气通道并联多个密封体,其中个别密封体可选择一个入气口或多个入气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所述热封图案位于储气型腔的中间,可采用不同的形状、大小和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所述气阀膜通过热封图案与密封体的上薄膜贴着,而与下薄膜隔开。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所述气阀膜采用单片式结构,通过热封图案与上薄膜或下薄膜热封贴着,即单片内膜贴于其中一片外膜。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所述入气口以热封线延伸适当距离形成集合区的集气井,该集合区只设一个充气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所述密封体搭配成不同形状、尺寸,或大小交错或上下曲折不一的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所述连续式密封体由连续性薄膜卷制成或非连续的单片式膜制成的密封体,其包含一个充气口和一个或多个能自动开启的入气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所述第一热封横线、第二热封横线和第三热封横线互相平行,且与气柱热封线垂直。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所述气阀膜采用电晕处理的自粘塑料薄膜。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所述储气型腔表面热封有弯折点,可使空气缓冲体弯折呈立体包装袋结构。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为:一种具有锁气功能的新型空气缓冲体,具有结构简单,充气方便、锁气效果好、生产合格率高的特点。采用热封横向上移的独特设计,取消了耐热油墨节上的热封点开启结构,用线代替点实现自动开启功能,大大降低了生产工艺控制要求,提高了空气缓冲体的合格率;同时,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开启效率,防止开启不畅,将热封横线上端控制在与耐热油墨节顶端距离9mm以内,一般选择3~5mm;另外,通过采用电晕处理的自粘性薄膜为气阀膜,在充气后自粘性可以有效阻隔回气路径,使得缓冲体具有良好的锁气效果,能够长时间锁气而不发生漏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两片气阀膜的断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单片气阀膜的断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体不同入气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8中:1a、上薄膜,1b、下薄膜,2(2a、2b)、气阀膜,3、耐热油墨节,4、第一热封横线,5、第二热封横线,6、充气通道,7、充气口,8、气柱热封线,9、入气口,10、热封图案,11、第三热封横线,12、储气型腔,13、集气井,14、延伸通道,15、弯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锁气功能的新型空气缓冲体,包括连续式密封体,其内含有两片外膜(上薄膜1a和下薄膜1b)、两片气阀膜(2a、2b),两片气阀膜(2a、2b)位于上薄膜1a和下薄膜1b之间;气阀膜(2a)或气阀膜(2b)的内面顶端等间距设有耐热油墨节3;在两片外膜(上薄膜1a和下薄膜1b)与耐热油墨节3处设有第一热封横线4,所述第一热封横线4上端距离耐热油墨节3顶端的距离≤9mm,优选的控制在3~5mm;在第一热封横线4与耐热油墨节3重合处形成入气口9;在两片外膜(上薄膜1a和下薄膜1b)上端还设有第二热封横线5,与所述第一热封横线4形成充气通道6,所述充气通道6设有充气口7;所述第一热封横线4设有与之相交的气柱热封线8,从而形成储气型腔12;在一片外膜(上薄膜1a)和两片气阀膜(2a、2b)上设有热封图案10,先将它们粘结在一起,作为空气进入储气气柱体的行进路径,再与另一外膜(下薄膜1b)叠合;所述热封图案10位于耐热油墨节3的下方,在所述气柱热封线8另一端还设有第三热封横线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热封横线4、第二热封横线5和第三热封横线11互相平行,且与气柱热封线8垂直。当从充气口7充气时,充气通道6膨胀拉开气阀膜(2a、2b),使入气口9开启,空气从热封图案10组成的路径进入储气型腔12,储气型腔12因气压升高而压迫储气区的气阀膜转折,使气阀膜将入气口9顶住而封闭,从而保证空气只入不出。又因储气型腔12内气压升高压紧了空气行进路径,且气阀膜采用电晕处理的自粘性塑料薄膜,一片外膜(上薄膜1a)与两片气阀膜(2a、2b)紧密贴合,从何实现锁气;该实施例的空气缓冲体为内膜贴壁结构,同时采用两片膜组成的气阀膜,锁气效果好,可长时间使用不漏气。

如图4所示,进一步的,空气缓冲体的单个储气型腔可同时设置一个入气口和两个入气口,且储气型腔尺寸可大小不一。

进一步的,在所述储气型腔12的中间位置,热封有弯折点15,弯折点15可以是不同形状、大小的点,优先椭圆形或方形结构,弯折点可以设置一排或多排,从而使空气缓冲体弯折成u型、l型、q型等不同立体结构的包装袋,对不同结构的产品起到缓冲包装的作用。

实施例2: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锁气功能的新型空气缓冲体,包括连续式密封体,其内含有两片外膜(上薄膜1a和下薄膜1b)、两片气阀膜(2a、2b),两片气阀膜(2a、2b)位于上薄膜1a和下薄膜1b之间;气阀膜(2a)或气阀膜(2b)的内面顶端等间距设有耐热油墨节3;在两片外膜(上薄膜1a和下薄膜1b)与耐热油墨节3处设有第一热封横线4,所述第一热封横线4上端距离耐热油墨节3顶端的距离≤9mm,优选的控制在4~6mm;在第一热封横线4与耐热油墨节3重合处形成入气口9;在两片外膜(上薄膜1a和下薄膜1b)上端还设有第二热封横线5,与所述第一热封横线4形成充气通道6,所述充气通道6设有充气口7;所述第一热封横线4设有与之相交的气柱热封线8,从而形成储气型腔12;在气阀膜2a和气阀膜2b上设置热封图案10,先将它们粘结在一起,作为空气进入储气气柱体的行进路径,再与两片外膜(上薄膜1a和下薄膜1b)叠合,形成两片气阀膜(2a、2b)中置结构;所述热封图案10位于耐热油墨节3的下方,在所述气柱热封线8另一端还设有第三热封横线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热封横线4、第二热封横线5和第三热封横线11互相平行,且与气柱热封线8垂直。当从充气口7充气时,充气通道膨胀拉开气阀膜(2a、2b),使入气口9开启,空气从热封图案10组成的路径进入储气型腔12,储气型腔12因气压升高而使气阀膜2a、2b互相迫紧贴合,且气阀膜是采用电晕处理过的自粘性塑料薄膜,自粘性好,不易分开,从而有效阻断空气行径通路,形成锁气。

实施例3:

如图3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锁气功能的新型空气缓冲体,包括连续式密封体,其内含有两片外膜(上薄膜1a和下薄膜1b)、单片气阀膜(2a),单片气阀膜(2a)位于上薄膜1a和下薄膜1b之间;单片气阀膜(2a)内面顶端等间距设有耐热油墨节3;在两片外膜(上薄膜1a和下薄膜1b)与耐热油墨节3处设有第一热封横线4,所述第一热封横线4上端距离耐热油墨节3顶端的距离≤5mm,优选的控制在2~4mm;在第一热封横线4与耐热油墨节3重合处形成入气口9;在两片外膜(上薄膜1a和下薄膜1b)上端还设有第二热封横线5,与所述第一热封横线4形成充气通道6,所述充气通道6设有充气口7;所述第一热封横线4设有与之相交的气柱热封线8,从而形成储气型腔12;在气阀膜(2a)和一片外膜(下薄膜1b)设有热封图案10,先将它们粘结在一起,作为空气进入储气气柱体的行进路径,再与另一片外膜(上薄膜1a)叠合,形成单片气阀膜(2a)贴壁结构;所述热封图案10位于耐热油墨节3的下方,在所述气柱热封线8另一端还设有第三热封横线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热封横线4、第二热封横线5和第三热封横线11互相平行,且与气柱热封线8垂直。当从充气口7充气时,充气通道6膨胀拉开单片气阀膜(2a),使入气口9开启,空气从热封图案10组成的路径进入储气型腔12,储气型腔12因气压升高而压迫储气区的气阀膜转折,使气阀膜将入气口9顶住而封闭,从而保证空气只入不出。又因储气型腔12内气压升高压紧了空气行进路径,单片气阀膜(2a)和一片外膜(下薄膜1b)紧密贴合,使内部气阀膜空气行径通路迫紧而塞住通路,从何实现锁气。弯折点15的设置,及空气缓冲体弯折成立体包装结构同实施例1一样。

实施例4:

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锁气功能的新型空气缓冲体,包括连续式密封体,其内含有两片外膜(上薄膜1a和下薄膜1b)、两片气阀膜(2a、2b),两片气阀膜(2a、2b)位于上薄膜1a和下薄膜1b之间;气阀膜(2a)或气阀膜(2b)的内面顶端等间距设有耐热油墨节3,从而形成上薄膜1a、气阀膜2a、耐热油墨节3、气阀膜2b、下薄膜1b的排列结构,如图2所示;在两片外膜(上薄膜1a和下薄膜1b)与耐热油墨节3处设有第一热封横线4,所述第一热封横线4上端距离耐热油墨节3顶端的距离≤9mm,优选的控制在0~3mm;在第一热封横线4与耐热油墨节3重合处形成入气口9;在两片外膜(上薄膜1a和下薄膜1b)上端还设有第二热封横线5,与所述第一热封横线4形成充气通道6,所述充气通道6设有充气口7;所述第一热封横线4设有与之相交的气柱热封线8,从而形成储气型腔12;在一片外膜(上薄膜1a)和两片气阀膜(2a、2b)上设有热封图案10,先将它们粘结在一起,作为空气进入储气气柱体的行进路径,再与另一外膜(下薄膜1b)叠合;所述热封图案10位于耐热油墨节3的下方,在所述气柱热封线8另一端还设有第三热封横线11,当充气通道6一次充多个气柱体时,充气时间长,因此设置集气井13及延伸通道14,并保持一个充气口7,再用热封制作各气路的直接通路即延伸通道14,充气时空气沿充气口7进入并集中在集气井13,再通过各个延伸通道14进入各个气柱的入气口9,最后填充至储气型腔12,这样设置可有效缩短充气时间,其余入气口的气阀膜结构设置与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所示的内容相同。弯折点15的设置,及空气缓冲体弯折成立体包装结构同实施例1一样。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很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中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