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浅底坑的别墅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38242发布日期:2020-07-29 02:49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浅底坑的别墅电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浅底坑的别墅电梯。



背景技术:

国家标准gb7588-2003中对电梯护脚板提出了相关的要求:每一台电梯都应该装设护脚板,且宽度不得小于电梯层门入口的整个净宽度,高度不得小于0.75m,且安装好后其最低位置距离底坑地面不得低于0.5m。

现有的护脚板结构简单,为一块不可伸缩的护板,电梯护脚板固连在位于轿厢底板前端的轿厢地坎托架上,减小轿厢底板和层门地坎之间的间距,有效防止人在出电梯时不慎跌入电梯井道,能满足目前绝大部分的电梯井道需求。

但现在不少别墅电梯的底坑普遍较浅,对于井道底坑深度较小的情况下,这种传统轿厢护脚板在电梯运行至底层时轿厢护脚板会触及底坑地面而导致损坏,不能适应浅底坑的要求。

而且现有的护脚板都是固定在轿厢上的,当乘客不小心伸脚踢在护脚板上时,会产生较大的疼痛感,影响乘客的体验。

如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204569103u,于2015年8月19日公告的一种观光电梯组合式轿门护脚板,包括轿门地坎、轿门地坎托架和护脚板机构,护脚板机构由前面板和后背板构成,前面板上端固定在轿门地坎上,前面板两侧边缘均设置有第一折边,前面板下端设置有第二折边,后背板两侧边缘设置有与第一折边相扣合的第三折边,第一折边和第三折边固定连接,前面板和后背板嵌套形成一空腔,空腔内设置有一支撑杆,支撑杆上端固定在轿门地坎托架上,支撑杆下端固定在前面板内侧面上。虽然该实用新型的护脚板机构由前面板和后背板构成,支撑杆设置在空腔内,支撑杆对整个轿门护脚板进行辅助支撑,既保证了整个轿门护脚板的结构强度,又形成了良好的外观,提升了电梯的观光效果,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但是现在不少别墅电梯的底坑普遍较浅,对于井道底坑深度较小的情况下,传统轿厢护脚板在电梯运行至底层时轿厢护脚板会触及底坑地面而导致损坏,不能适应浅底坑的要求;而且现有的护脚板都是固定在轿厢上的,当乘客不小心伸脚踢在护脚板上时,会产生较大的疼痛感,影响乘客的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针对现在不少别墅电梯的底坑普遍较浅,在井道底坑深度较小的情况下,传统轿厢护脚板在电梯运行至底层时轿厢护脚板会触及底坑地面而导致损坏,不能适应浅底坑的要求;而且现有的护脚板都是固定在轿厢上的,当乘客不小心伸脚踢在护脚板上时,会产生较大的疼痛感,影响乘客体验的问题,提供一种浅底坑的别墅电梯,其中的护脚板可伸缩,适用于较浅的井道底坑,而且当乘客不小心伸脚踢在护脚板上时,不会产生较大的疼痛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下述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浅底坑的别墅电梯,包括设置在轿厢底部的前定位板与后定位板,所述的前定位板与后定位板之间设置有位于轿厢底部两侧的侧板,所述的侧板上通过定位轴转动连接有缓冲板,所述的后定位板的靠近缓冲板的一侧设置有具有第二气腔的缓冲壳体,所述的第二气腔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活塞,所述的缓冲板上设置有用于带动第二活塞移动的缓冲杆,所述的缓冲板内设置有第一气腔,所述的第一气腔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活塞,所述的第一活塞上连接有延伸至缓冲板下方的伸缩板,第一气腔与第二气腔之间通过导气管连接,所述的缓冲板的高度大于伸缩板的高度。前定位板与后定位板之间设置有位于轿厢底部两侧的侧板,侧板上通过定位轴转动连接有缓冲板,后定位板的靠近缓冲板的一侧设置有具有第二气腔的缓冲壳体,第二气腔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活塞,缓冲板上设置有用于带动第二活塞移动的缓冲杆,缓冲杆的一端铰接在缓冲板上,缓冲板内设置有第一气腔,第一气腔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活塞,第一活塞上连接有延伸至缓冲板下方的伸缩板,第一气腔与第二气腔之间通过导气管连接,当乘客不小心伸脚踢在缓冲板的位于定位转轴上方区域时,缓冲板受力能够通过缓冲杆带动第二活塞克服第二气腔内的气压从而移动,在缓冲板转动时,能够通过气压对乘客的脚步撞击力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防止乘客突然撞击而造成较大的疼痛感,由于缓冲板的转动程度较小,因此不会对乘客的安全造成影响;当乘客不小心伸脚踢在缓冲板的位于定位转轴下方区域时,缓冲板会抵在前定位板上从而不会转动,保证了安全性;当轿厢没有与底坑接触时,在第一气腔内部气压和伸缩板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伸缩板会移动至缓冲板的下方区域,从而使得缓冲板与伸缩板的整体高度符合国家标准;当轿厢移动至与底坑接触时,伸缩板受力从而克服第一气腔内的气压并移动到合适的位置,通过伸缩板的伸缩移动能够适应浅底坑的需求,在伸缩板移动时,第一气腔内的气体会沿着导气管进入第二气腔内,从而通过第二活塞和缓冲杆将缓冲板顶紧在前定位板上,使得伸缩板在进行伸缩移动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高,缓冲板的高度大于伸缩板的高度,稳定性好。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活塞与第一气腔的远离伸缩板的一侧之间连接有辅助弹簧。第一活塞与第一气腔的远离伸缩板的一侧之间连接有辅助弹簧,辅助弹簧的设置能够在轿厢升降移动时将伸缩板限制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上,防止伸缩板因为自重而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的前定位板上对应缓冲板设置有缓冲缺口。前定位板上对应缓冲板设置有缓冲缺口,缓冲缺口的设置能够增大缓冲板的位于定位转轴上方区域的受乘客踢力面积,实用性强。

作为优选,还包括设置在底坑上的用于与伸缩板相配合的支撑座。还包括设置在底坑上的用于与伸缩板相配合的支撑座,当轿厢移动到靠近底坑处时,伸缩板的底部会先抵在支撑座上,从而使得伸缩板受力移动,防止对底坑造成损坏。

作为优选,所述的伸缩板的底部对应支撑座设置有上缓冲层。伸缩板的底部对应支撑座设置有上缓冲层,上缓冲层的设置能够防止伸缩板直接与支撑座接触而造成损坏。

作为优选,所述的支撑座的顶部对应上缓冲层设置有下缓冲层。支撑座的顶部对应上缓冲层设置有下缓冲层,下缓冲层的设置能够防止支撑座直接与伸缩板接触而造成损坏。

作为优选,所述的上缓冲层由橡胶材料制成。上缓冲层由橡胶材料制成,橡胶材料具有较好的弹性,耐磨损性好,使用寿命长。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浅底坑的别墅电梯具备下述优点:本实用新型中的护脚板可伸缩,适用于较浅的井道底坑,而且当乘客不小心伸脚踢在缓冲板上时,不会产生较大的疼痛感,实用性强,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缓冲板、伸缩板与缓冲壳体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示说明:1-轿厢,2-后定位板,3-前定位板,4-定位转轴,5-缓冲板,6-上缓冲层,7-下缓冲层,8-支撑座,9-底坑,10-伸缩板,11-侧板,12-辅助弹簧,13-第一活塞,14-第一气腔,15-导气管,16-缓冲壳体,17-第二气腔,18-缓冲杆,19-第二活塞,20-缓冲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2、3所示,一种浅底坑的别墅电梯,包括设置在轿厢1底部的前定位板3与后定位板2,前定位板3与后定位板2之间设置有位于轿厢1底部两侧的侧板11,侧板11上通过定位轴转动连接有缓冲板5,后定位板2的靠近缓冲板5的一侧设置有具有第二气腔17的缓冲壳体16,第二气腔17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活塞19,缓冲板5上设置有用于带动第二活塞19移动的缓冲杆18,缓冲杆18的一端铰接在缓冲板5上,缓冲板5内设置有第一气腔14,第一气腔14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活塞13,第一活塞13上连接有延伸至缓冲板5下方的伸缩板10,第一气腔14与第二气腔17之间通过导气管15连接,当乘客不小心伸脚踢在缓冲板5的位于定位转轴4上方区域时,缓冲板5受力能够通过缓冲杆18带动第二活塞19克服第二气腔17内的气压从而移动,在缓冲板5转动时,能够通过气压对乘客的脚步撞击力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防止乘客突然撞击而造成较大的疼痛感,由于缓冲板5的转动程度较小,因此不会对乘客的安全造成影响;当乘客不小心伸脚踢在缓冲板5的位于定位转轴4下方区域时,缓冲板5会抵在前定位板3上从而不会转动,保证了安全性;当轿厢1没有与底坑9接触时,在第一气腔14内部气压和伸缩板10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伸缩板10会移动至缓冲板5的下方区域,从而使得缓冲板5与伸缩板10的整体高度符合国家标准;当轿厢1移动至与底坑9接触时,伸缩板10受力从而克服第一气腔14内的气压并移动到合适的位置,通过伸缩板10的伸缩移动能够适应浅底坑9的需求,在伸缩板10移动时,第一气腔14内的气体会沿着导气管15进入第二气腔17内,从而通过第二活塞19和缓冲杆18将缓冲板5顶紧在前定位板3上,使得伸缩板10在进行伸缩移动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高,缓冲板5的高度大于伸缩板10的高度,稳定性好。

第一活塞13与第一气腔14的远离伸缩板10的一侧之间连接有辅助弹簧12,辅助弹簧12的设置能够在轿厢1升降移动时将伸缩板10限制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上,防止伸缩板10因为自重而移动。

前定位板3上对应缓冲板5设置有缓冲缺口20,缓冲缺口20的设置能够增大缓冲板5的位于定位转轴4上方区域的受乘客踢力面积,实用性强。

还包括设置在底坑9上的用于与伸缩板10相配合的支撑座8,当轿厢1移动到靠近底坑9处时,伸缩板10的底部会先抵在支撑座8上,从而使得伸缩板10受力移动,防止对底坑9造成损坏;伸缩板10的底部对应支撑座8设置有上缓冲层6,上缓冲层6的设置能够防止伸缩板10直接与支撑座8接触而造成损坏;支撑座8的顶部对应上缓冲层6设置有下缓冲层7,下缓冲层7的设置能够防止支撑座8直接与伸缩板10接触而造成损坏;上缓冲层6由橡胶材料制成,橡胶材料具有较好的弹性,耐磨损性好,使用寿命长;下缓冲层7由橡胶材料制成,橡胶材料具有较好的弹性,耐磨损性好,使用寿命长。

应理解,该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