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悬挂输送线的输送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94614发布日期:2020-06-30 19:56阅读:98来源:国知局
用于悬挂输送线的输送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悬挂输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悬挂输送线的输送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悬挂输送线的输送车一般上车体和下车体结合,采用两对行走轮方式悬挂输送,上车体和下车体之间采用上下分体的导辊进行导向承重较小,不适合拐弯,输送不够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悬挂输送线的输送车,以解决现有的悬挂输送线的输送车承重较小,不适合拐弯,输送不够稳定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悬挂输送线的输送车,包括:

上车架、中部结构和下车架;

上车架位于输送车的上部,上车架外侧面一侧设置有第一行走轮、第一辅助轮和第二辅助轮,上车架外侧面另一侧设置有第二行走轮、第三辅助轮和第四辅助轮;

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同轴设置,第一辅助轮和第三辅助轮同轴设置,第二辅助轮和第四辅助轮同轴设置且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的轴、第一辅助轮和第三辅助轮的轴、第二辅助轮和第四辅助轮的轴都位于水平方向;

中部结构包括第一导辊、第二导辊和连接板;

第一导辊中部包含第一连接轴,第一连接轴连接于上车架和下车架之间,并且位于第一辅助轮和第三辅助轮下方且第一连接轴与第一辅助轮和第三辅助轮的轴互相垂直并位于同一竖平面上,第一导辊套设在第一连接轴上;

第二导辊中部包含第二连接轴,第二连接轴连接上车架和下车架之间,并且位于第二辅助轮和第四辅助轮下方且第二连接轴与第二辅助轮和第四辅助轮的轴互相垂直并位于同一竖平面上,第二导辊套设在第二连接轴上;

连接板固定连接于上车架和下车架之间且位于第一导辊和第二导辊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辅助轮和第二辅助轮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且关于第一行走轮左右对称;

第三辅助轮和第四辅助轮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且关于第二行走轮左右对称。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大小相等,结构相同;

所述的第一辅助轮、第二辅助轮、第三辅助轮和第四辅助轮大小相等,结构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的最低点低于第一辅助轮、第二辅助轮、第三辅助轮和第四辅助轮的最低点。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行走轮的直径为第一辅助轮的直径的3-5倍。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导辊和第二导辊大小相等,结构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辊的高度大于第一导辊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辊的直径等于第一辅助轮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的连接板的厚度小于第一导辊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中都设置有双排滚珠轴承。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输送车上车架和下车架之间设置一体式的导辊,加大了导辊的强度,使输送车承重较大;输送车一对行走轮的结构使输送车在运输过程中拐弯更加灵活,能适合重型悬挂输送进行拐弯,配合保证输送稳定,提高输送车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悬挂输送线的输送车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悬挂输送线的输送车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悬挂输送线的输送车的左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悬挂输送线的输送车的右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悬挂输送线的输送车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悬挂输送线的输送车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1、上车架;11、第一行走轮;12、第二行走轮;13、第一辅助轮;14、第二辅助轮;15、第三辅助轮;16、第四辅助轮;21、第一导辊;22、第二导辊;23、连接板;3、下车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悬挂输送线的输送车,包括:

上车架1、中部结构和下车架3;

如图1、图5和图6所示,上车架1位于输送车的上部,上车架1外侧面一侧设置有第一行走轮11、第一辅助轮13和第二辅助轮14,上车架1外侧面另一侧设置有第二行走轮12、第三辅助轮15和第四辅助轮16;上车架1是两个行走轮和四个辅助轮的载体,起支撑作用;

第一行走轮11和第二行走轮12同轴设置,第一辅助轮13和第三辅助轮15同轴设置,第二辅助轮14和第四辅助轮16同轴设置且第一行走轮11和第二行走轮12的轴、第一辅助轮13和第三辅助轮15的轴、第二辅助轮14和第四辅助轮16的轴都位于水平方向,两个行走轮起输送和主要支撑作用,四个辅助轮起辅助运输和支撑作用,在拐弯和负荷较大时,起平衡和稳定的作用;每侧设一个行走轮,转弯灵活;

如图2所示,中部结构包括第一导辊21、第二导辊22和连接板23;起连接上车架1和下车架的作用,以及拐弯时的导向作用;

如图1、图3所示,第一导辊21中部包含第一连接轴,第一连接轴连接于上车架1和下车架3之间,并且位于第一辅助轮13和第三辅助轮15下方且第一连接轴与第一辅助轮13和第三辅助轮15的轴互相垂直并位于同一竖平面上,第一导辊21套设在第一连接轴上;

如图1、图4所示,第二导辊22中部包含第二连接轴,第二连接轴连接于上车架1和下车架3之间,并且位于第二辅助轮14和第四辅助轮16下方且第二连接轴与第二辅助轮14和第四辅助轮16的轴互相垂直并位于同一竖平面上,第二导辊22套设在第二连接轴上,连接轴连接上车架1和下车架3,起连接稳固作用;第一导辊21和第二导辊22设置在上车架1和下车架3之间,使得上车架1和下车架3之间的导辊为上下一体式,加大了导辊的强度,适合重型悬挂输送进行拐弯;适合在工字钢的轨道上行走;

连接板23固定连接于上车架1和下车架3之间且位于第一导辊21和第二导辊22之间,连接板23连接上车架1和下车架3,使输送车结构更加稳固。

进一步地,第一辅助轮13和第二辅助轮14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且关于第一行走轮11左右对称;

第三辅助轮15和第四辅助轮16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且关于第二行走轮12左右对称,这样的设置使其更好配合稳定运输。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行走轮11和第二行走轮12大小相等,结构相同;

所述的第一辅助轮13、第二辅助轮14、第三辅助轮15和第四辅助轮16大小相等,结构相同,相同的大小结构使运输过程平稳且四个辅助轮都能发生作用,也便于制作和更换。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行走轮11和第二行走轮12的最低点低于第一辅助轮13、第二辅助轮14、第三辅助轮15和第四辅助轮16的最低点,这样的设置使第一行走轮11和第二行走轮12起主要运输作用和承重作用,第一辅助轮13、第二辅助轮14、第三辅助轮15和第四辅助轮16起辅助支撑和辅助运输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行走轮11和第二行走轮12的直径为第一辅助轮13、第二辅助轮14、第三辅助轮15和第四辅助轮16的直径的3-5倍,第一行走轮11和第二行走轮12的直径大是因为第一行走轮11和第二行走轮12是主要的承重载体,合适的比例有利于在提高行走轮的强度,提高承载重量。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导辊21和第二导辊22大小相等,结构相同,有利于第一导辊21和第二导辊22的在拐弯时导向输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辊21和第二导辊22的高度大于第一导辊21和第二导辊22的直径,这样的设置使第一导辊21和第二导辊22的强度增加,例如,第一导辊21的高度是第一导辊21的直径的2倍,3倍,甚至4倍或4倍以上适合输送车负荷较大情况下,在工字钢的轨道上顺利拐弯行走。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辊21和第二导辊22的直径等于第一辅助轮13、第二辅助轮14第三辅助轮15和第四辅助轮16的直径,这样的直径设置不致于使第一导辊21和第二导辊22的直径过大而影响输送车的输送过程,也不致于使第一导辊21和第二导辊22的直径过小而不能产生辅助输送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的连接板23的厚度小于第一导辊21和第二导辊22的直径,这样的结构设置使输送车在拐角处转弯灵活,不致于使输送车产生磕碰,降低输送车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行走轮11和第二行走轮12中都设置有双排滚珠轴承,双排滚珠轴承比单排滚珠轴承称重好,使输送车能承受更重的重量,提高输送车的性能。

应该明白,公开的过程中的步骤的特定顺序或层次是示例性方法的实例。基于设计偏好,应该理解,过程中的步骤的特定顺序或层次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得到重新安排。所附的方法权利要求以示例性的顺序给出了各种步骤的要素,并且不是要限于所述的特定顺序或层次。

在上述的详细描述中,各种特征一起组合在单个的实施方案中,以简化本公开。不应该将这种公开方法解释为反映了这样的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实施方案需要比清楚地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陈述的特征更多的特征。相反,如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本实用新型处于比所公开的单个实施方案的全部特征少的状态。因此,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特此清楚地被并入详细描述中,其中每项权利要求独自作为本实用新型单独的优选实施方案。

为使本领域内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者使用本实用新型,上面对所公开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这些实施例的各种修改方式都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本文定义的一般原理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保护范围的基础上适用于其它实施例。因此,本公开并不限于本文给出的实施例,而是与本申请公开的原理和新颖性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