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纺布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48485发布日期:2020-05-22 20:37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纺布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纺布制造产品,具体涉及一种无纺布袋。



背景技术:

无纺布袋是一种绿色产品,坚韧耐用、造型美观,透气性好,可重复使用、可洗涤,可丝印广告、唛头、使用期长。

产品以无纺布为原料,它是新一代环保材料,具有防潮、透气、柔韧、质轻、不助燃、容易分解、无毒无刺激性、色彩丰富、价格低廉、可循环再用等特点。该材料置于室外90天可自然分解,置于室内使用寿命长达5年,燃烧时无毒、无味、且无任何遗留物质,从而不污染环境。

现有的无纺布袋包括袋体及提手,其中,袋体内设置有用于装载物品的袋腔以及取放袋腔内的物品的开口,另外,提手固定设置于袋体,从而使用者通过提拉提手来使用无纺布袋。

现有的无纺布袋由于开口处于开放状态,因此当无纺布袋侧翻的情况下,袋腔内的物品将会从开口处掉出,使得物品散落,因此使用不便,而现有的带有封闭开口的无纺布袋一般采用拉链、纽扣等方式实现封闭,但是由于在启闭开口过程中均需要进行较为繁杂的启闭操作,而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品进料时沿重力方向延伸至进出口而出料时沿重力方向远离进出口,从而实现自由进料顺畅,且防止自由出料的一种无纺布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袋体及提手,所述袋体内设置有用于装载物品的袋腔以及取放袋腔内的物品的开口,所述提手设置于袋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袋腔位于开口侧设置有用于启闭开口的封口组件,所述封口组件包括封口布、配重块及滑移圈,所述封口布设置有与袋体固定连接的固定端及背离固定端的启闭端,所述配重块固定设置于启闭端,所述袋腔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安装位及第二安装位,所述第一安装位与第二安装位相对设置,且第一安装位与开口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二安装位与开口之间的间距,所述固定端固定设置于第一安装位,所述滑移圈固定设置于第二安装位,所述封口布滑移设置于滑移圈内,且固定端与启闭端位于滑移圈的两侧,所述封口布位于启闭端侧设置有进出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1.袋腔内封口组件的设置,使得通过封口布的固定端固定于离开口较近的第一安装位,且封口布朝向第一安装位对立面侧的离开较远的第二安装位延伸,使得封口布呈倾斜设置,且封口布在第二安装位侧开设有进出口,从而实现物品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封口布移动至进出口,并进入袋腔,而在无纺布袋侧翻的情况下,物品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封口布移动远离进出口而无法脱离开口;2.配重块配合滑移圈的设置,使得封口布的启闭端为非固定设置,因此,可通过牵扯袋体,使得袋腔被撑紧涨开,从而使得更大面积的进出口穿过滑移圈而进入固定端侧,便于大型物品放入袋腔内,且便于取出物品,而在取放完毕之后,配重块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牵引固定端,使得固定端侧的进出口穿越滑移圈而使固定端侧的进出口面积缩小,从而实现物品难以进入及脱离袋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袋腔位于第二安装位背离开口侧固定设置有隔断布,所述隔断布与封口布之间设置有隔断腔,所述配重块设置于隔断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断布的设置,使得配重块置于隔断腔内而无法与袋腔内的物品接触,起到隔断作用,防止配重块与物品之间的相互干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提手包括第一提绳及第二提绳,所述第一提绳包括位于两端的第一安装端及位于中间的第一提拉端,所述第二提绳包括位于两端的第二安装端及位于中间的第二提拉端,所述第一提拉端与开口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二提拉端与开口之间的间距。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手分为长度较短的第一提绳及长度较长的第二提绳,因此,使得无纺布袋的使用范围更加的广泛,实现如提携式使用或者挂肩式使用的多种状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袋体位于各第一安装端位置设置有供第一提绳穿设并滑移的第一穿设孔,各所述第一安装端设置有防止第一提绳脱离第一穿设孔的第一绳结,所述袋体位于各第二安装端位置设置有供第二提绳穿设并滑移的第二穿设孔,各所述第二安装端设置有防止第二提绳脱离第二穿设孔的第二绳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穿设孔及第一绳结的设置,使得第一提绳在需要提拉使用的情况下,通过拉紧第一提拉端而使各第一绳结相抵对应的第一穿设孔完成拉紧使用,而在第一提绳无需使用时,通过拉紧各第一安装端实现第一提绳的收束,使得多余部分竖向垂挂而防止与周边事物勾扯,第二穿设孔与第二绳结同理设置,此处不过重复说明。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提绳的数量为两根,两根所述第一提绳对称设置于开口两侧,所述第二提绳的数量为两根,两根所述第二提绳对称设置于开口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提绳的数量为两根,使得四个第一安装端形成的平面起到有效、稳定的支撑作用,另外,两根第一提绳以开口对称设置,则使得排列更加的有序,且四个第一安装端对应的平面与开口朝向对应,保证了开口在提拉过程中的稳定性,进一步保证袋腔内的物品不易从开口内倒出,两根第二提绳同理设置,此处不过重复说明。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各所述第二安装端沿背离第二提绳端的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三延伸段,所述袋体背离开口侧设置有供各第三延伸段穿设的第三穿设孔,当各所述的第三延伸段位于第三穿设孔内时,所述第一提拉端与开口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二提拉端与开口之间的间距。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延伸段及第三穿设孔的设置,使得第二提绳在收束过程中可将第三延伸段穿设进入第三穿设孔,并将第三延伸段通过打结的方式固定于第三穿设孔内,此时,第一提拉端与开口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二提拉端与开口之间的间距,则可同时牵引第一提绳及第二提绳,不但使得提手的强度更优,而且第一提绳的承载作用力为袋体靠近开口侧而第二提绳的承载作用力为袋体远离开口侧,使得袋体不同部位受力而更加的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袋体对应各第三穿设孔设置有开孔布,各所述开孔布包括连接部及开孔部,各所述连接部与袋体固定连接,各所述第三穿设孔设置于开孔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物品进入袋腔后,将会汇聚于袋腔背离开口侧,而开孔布的设置使得第三穿设孔开设与开孔布上的开孔部,因此,袋体位于背离开口侧的周壁不存在开孔,防止物品从开孔掉出。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使用状态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使用状态图;

图3为图1中a的放大图;

图4为图2中b的放大图;

图5为图1中c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袋体、滑移圈、隔断布装配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封口布、配重块的装配图;

图9为图6中d的放大图;

图10为图6中e的放大图;

图11为图8中f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纺布袋,包括袋体1及提手2,其中袋体1由无纺布材质通过缝合的方式制成,使得袋体1内形成一袋腔11,且袋腔11朝上设置有开口12,从而物品通过开口12进入袋腔11进行存放,且可通过开口12将袋腔11内的物品取出。

另外,结合图3-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提手2包括长度较短的第一提绳21及长度较长的第二提绳22,其中,第一提绳21包括位于长度两端的第一安装端211及位于中间的第一提拉端212,同理,第二提绳22包括位于长度两端的第二安装端221及位于中间的第二提拉端222,另外,袋体1位于各第一安装端211位置开设有与第一提绳21形状大小相适配的第一穿设孔13,使得第一提绳21的两第一安装端211穿设对应的第一穿设孔13,且对应的,各第一安装端211设置有形状大小大于第一穿设孔13的第一绳结213,使得在第一绳结213的阻挡下,第一提绳21无法脱离第一穿设孔13而实现第一提绳21与袋体1的连接,同理,袋体1位于各第二安装端221位置开设有与第二提绳22形状大小相适配的第二穿设孔14,使得第二提绳22的两第二安装端221穿设对应的第二穿设孔14,且对应的,各第二安装端221设置有形状大小大于第二穿设孔14的第二绳结223。因此,根据使用不同长度的提手2可实现不同的使用方式。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各第二安装端221沿背离第二提绳22端的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三延伸段224,且袋体1背离开口12侧对应各第三延伸段224设置有开孔布15,其中,各开孔布15分为连接部151与开孔部152,连接部151通过与袋体1缝合的方式实现开孔布15与袋体1的固定连接,而开孔部152上开设有第三穿设孔1521,使得第三延伸段224可穿设进入第三穿设孔1521内,并通过打结的方式实现与第三穿设孔1521的固定,而此时,第一提拉端212与开口12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二提拉端222与开口12之间的间距,使得可同时提拉第一提绳21及第二提绳22而使提拉更加的稳定。

因此,本实施例可实现提手2的三种使用方式:1.单独使用第一提绳21,且可通过第二安装端221将第二提绳22收束;2.单独使用第二提绳22,且可通过第一安装端211将第一提绳21收束;3.将第三延伸段224结绳于第三穿设孔1521内,实现第一提绳21与第二提绳22的组合使用。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提绳21的数量为两根,且两根第一提绳21对称设置于开口12两侧,同理,第二提绳22的数量为两根,且两根第二提绳22对称设置于开口12两侧。因此,通过多组第一提绳21或者第二提绳22使起到更加有效及稳定的支撑。

结合图6-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袋腔11位于开口12侧设置有用于启闭开口12的封口组件3,其中,封口组件3包括封口布31、配重块32及滑移圈33,封口布31设置有固定端311及启闭端312,以及对应的,袋腔11的内壁上设置有相互对立的第一安装位16及第二安装位17,且第一安装位16距离开口12较近而第二安装位17距离开口12较远,因此,使得封口布31通过固定端311与第一安装位16采用缝合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而滑移圈33通过与第二安装位17粘接或者缝合的方式进行连接,其中,结合图9,滑移圈33呈扁平的方形金属板体,且滑移圈33沿厚度方向开设有一呈长条形的通孔331,使得启闭端312可通过通孔331贯穿滑移圈33而实现封口布31滑移挂设于滑移圈33,另外,结合图10-图11,配重块32为多件,且各配重块32上端带有一呈方形的挂件321,挂件321内开设有一呈圆孔322,对应的,封口布31位于启闭端312对应各圆孔322设置有连接绳313,连接绳313穿设对应的圆孔322,并折回封口布31通过缝合的方式实现固定,另外,封口布31位于启闭端312侧开设有呈方形的进出口314。因此,外界的物品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封口布31移动至进出口314,并进入袋腔11,而在无纺布袋侧翻的情况下,物品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封口布31移动远离进出口314而无法脱离开口12,且更优的,使用者可通过牵扯袋体1,使得袋腔11被撑紧涨开,从而使得更大面积的进出口314穿过滑移圈33而进入固定端311侧,便于大型物品放入袋腔11内,且便于取出物品,而在取放完毕之后,配重块32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牵引固定端311,使得固定端311侧的进出口314穿越滑移圈33而使固定端311侧的进出口314面积缩小,从而实现物品难以进入及脱离袋腔11。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袋腔11位于第二安装位17背离开口12侧通过缝合等方式固定设置有隔断布4,其中,隔断布4与封口布31之间设置有隔断腔41,使得配重块32设置于隔断腔41内而无法与袋腔11内的物品接触,起到隔断作用,防止配重块32与物品之间的相互干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