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厢装饰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00115发布日期:2020-06-30 20:03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轿厢装饰顶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用于装饰电梯轿厢的装饰顶。



背景技术:

装饰顶安装在轿厢顶部,用于为轿厢内部环境提供照明或装饰作用。

为了满足用户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出现了箱体式装饰顶,这种装饰顶通常采用封闭的壳体结构,将壳体底壁设置为与箱内光源位置对应的凹凸结构,利用光线与这些凹凸结构的作用呈现出立体的视觉效果,提升装饰顶的美感。

对于封闭式壳体,其底壁的凹凸结构一般采用钣金折弯机加工形成。当底壁凹槽深度过大时,折弯过程中板料已折弯的部分容易与压力机的上模发生干涉,凹槽加工深度受到限制,立体效果不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轿厢装饰顶,对加工设备的要求较低,且能产生明显的立体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轿厢装饰顶,包括箱体以及安装在所述箱体内的多个灯具,所述轿厢装饰顶还包括:

透光口,开设于所述箱体的底壁;

支撑框,沿所述透光口的边缘布置,支撑框的下部与所述底壁连接;

透光板,水平搭置于所述支撑框上,在高度方向上所述透光板与所述箱体的顶壁之间形成照明室,所述透光板遮盖所述透光口的其中一部分,所述透光口被所述透光板遮盖的部分作为所述照明室的透射出光区,所述透光口未被所述透光板遮盖的部分作为所述照明室的反射出光区;

调节座,安装在所述箱体内;

第一灯具,高度可调的安装在所述调节座上,所述第一灯具用于向所述照明室投射光线且所述第一灯具与所述反射出光区在水平方向上错位布置。

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可选的,所述箱体的顶壁的下表面中,至少与所述反射出光区相对应的区域为粗糙的散射面。

可选的,所述支撑框由多个支撑条围成,各支撑条包括:

支撑立壁,由所述底壁在所述透光口的边缘处朝上延伸形成;

支撑顶壁,由所述支撑立壁的顶缘朝背向所述透光口的方向水平延伸形成;所述支撑顶壁上固定限位立柱,所述透光板搭置在所述支撑顶壁上,且所述限位立柱贯穿所述透光板。

可选的,在水平方向上,所述透光板的边缘延伸至所述支撑框的外侧,所述第一灯具水平方向的一侧面为出光面,该出光面邻近所述透光板的边缘。

可选的,所述第一灯具包括条形底座以及沿条形底座的一侧面排布的多个发光元件,各发光元件上朝向所述透光板的一侧面为所述出光面;各所述出光面在高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透光板的厚度。

可选的,所述支撑框中的支撑条包括并排的两横条以及连接在两横条之间的两纵条,各横条的两端延伸超出纵条的连接部位形成四个安装部;所述调节座为四个,分别固定于四个安装部;所述条形底座的两端分别与相应的调节座连接。

可选的,所述调节座包括与所述支撑框固定连接的固定件以及与所述第一灯具连接的活动件,所述固定件上带有沿高度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挂柱,所述活动件上带有与挂柱相配合的挂孔。

可选的,所述固定件包括一体成型的:

固定底板,该固定底板通过紧固件贴靠固定于所述支撑顶壁的顶面;

固定立板,由所述固定底板的边缘朝上延伸形成,该固定立板的板面与所述支撑立壁的壁面平齐,所述挂柱固定在所述固定立板上。

可选的,所述活动件包括一体成型的:

安装立板,贴靠固定于所述第一灯具的侧面;

两活动立板,由所述安装立板的水平两边朝背向所述第一灯具的方向延伸形成,各活动立板与相应侧的固定立板的位置对应;

连接顶板,由活动立板的顶缘的中部朝相应侧固定立板的方向水平延伸形成;

条形挂板,位于所述固定立板和相应侧的活动立板之间,由连接顶板的侧缘朝下延伸形成,所述挂孔设置于条形挂板;

水平调节螺钉,与所述活动立板螺纹配合,端部与相应侧的所述固定立板相抵。

可选的,所述透光板有两块,两块透光板之间为所述反射出光区,所述第一灯具设置有两套,分别安装在各所述透光板远离所述反射出光区的一侧;

所述透光板上邻近所述反射出光区的一侧贴合固定有加强条。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轿厢装饰顶,对加工设备的要求较低,且能产生明显的立体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轿厢装饰顶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轿厢装饰顶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轿厢装饰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轿厢装饰顶在另一视角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轿厢装饰顶在另一视角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区的放大图;

图7为图5中b区的放大图;

图8为轿厢装饰顶的顶壁的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9为图5中c区的放大图;

图10为图1中轿厢装饰顶的支撑框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轿厢装饰顶的边缘出光区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4中d区的放大图;

图13为图1中轿厢装饰顶的第二灯具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中轿厢装饰顶的除顶壁外的剩余部分的分解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透光口;11、透射出光区;12、反射出光区;13、边缘出光区;

2、支撑框;21、支撑立壁;22、支撑顶壁;23、限位立柱;24、横条;241、安装部;25、纵条;

3、透光板;31、加强条;

4、调节座;41、固定件;411、固定底板;412、固定立板;413、挂柱;42、活动件;421、安装立板;422、活动立板;423、连接顶板;424、水平调节螺钉;

5、第一灯具;51、条形底座;52、发光元件;

6、照明室;

7、漫反射板;71、槽底壁;72、槽侧壁;721、外延连接部;73、加强筋;74、吊挂安装条;741、吊挂条顶壁;742、吊挂条侧壁;743、吊挂条底壁;75、吊挂座;76、牵拉件;77、加强条;

81、横条;811、横条外顶壁;812、横条外侧壁;813、横条底壁;814、横条内侧壁;815、横条内顶壁;816、插口;82、纵条;821、纵条底壁;822、纵条端侧壁;823、纵条内侧壁;8231、纵条内顶壁;8232、避让槽;8233、插条;824、纵条外侧壁;825、长插槽;

91、透光板安装座;911、安装座顶壁;912、通孔;913、安装座内侧壁;914、安装座底壁;915、安装座外侧壁;92、边缘透光板;93、罩板;931、罩板顶壁;932、罩板侧壁;933、罩板底壁;934、罩板端壁;94、边缘固定件;95、边缘活动件;96、卡槽;97、第二灯具;98、遮挡条;99、应急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请。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4所示,轿厢装饰顶包括箱体以及安装在箱体内的多个灯具,轿厢装饰顶还包括透光口1、支撑框2、透光板3、调节座4和第一灯具5。

透光口1开设于箱体的底壁。支撑框2沿透光口的边缘布置,支撑框2的下部与底壁连接。

透光板3水平搭置于支撑框2上,在高度方向上透光板3与箱体的顶壁之间形成照明室6,透光板3遮盖透光口1的其中一部分,透光口1被透光板3遮盖的部分作为照明室6的透射出光区11,透光口1未被透光板3遮盖的部分作为照明室6的反射出光区12。

调节座4安装在箱体内。第一灯具5高度可调的安装在调节座4上,第一灯具5用于向照明室投射光线且第一灯具5与反射出光区12在水平方向上错位布置。

在不考虑底壁厚度的情况下,透光口1可以理解为位于箱体底面的平面区域,该区域不被箱体的底壁板材遮挡,从而允许箱体内的光线透出。

现有技术中,箱体底壁凹槽的正上方设置透光板,透光板的正上方设置灯具,灯具发出的光线向下穿过透光板后进入轿厢内,立体效果的明显程度取决于凹槽在高度方向的深度以及灯具与透光板的高度差,两者分别受限于折弯设备和轿厢空间,立体效果有限。

本实施例利用支撑框2的高度在透光板3和箱体的底壁之间形成第一高度差,照明室6内通过透光板3射出的光线需要经过一段距离到达透射出光区11,从而产生一定的立体效果。此外,本实施例还利用箱体的顶壁和透光板3之间空隙形成第二高度差,照明室6内的光线经过顶壁的反射后需要经过一段距离到达反射出光区12,进一步加强立体效果。

本实施例第二高度差的形成,利用的是透光板3和箱体顶壁之间自然形成空隙,不是依靠钣金工艺折弯形成的,因此对加工设备的要求较低。

本实施例的箱体顶壁的下表面直接暴露于乘客的视线范围内,对装饰顶的外观效果影响较大。因此,本实施例还将第一灯具5与反射出光区12错位布置。通过错位布置保证了第一灯具对于用户不可见,不影响装饰顶的外光,并且避免用户直视灯具伤害眼睛。

第一灯具5发出的光线一部分直接通过透光板3从透射出光区11进入轿厢内部环境,另一部分光线经过箱体顶壁的反射从反射出光区12进入轿厢内部环境。为了方便安装人员调节透射出光区11和反射出光区12分配到的光通量,平衡两个光区的相对亮度,本实施例还设置了调节座4,通过调节座4调节第一灯具5在箱体内的高度,从而调整透射出光区11和反射出光区12的亮度。

为了使反射出光区12发出的光线更加柔和,在一实施例中,箱体的顶壁的下表面中,至少与反射出光区12相对应的区域为粗糙的散射面。例如,在平直镜面的基础上通过磨砂、拉丝等处理可以减少镜面反射,从而形成漫反射的效果,只要顶壁的下表面不是与顶壁一体材质的光滑镜面即可。再例如,也可以在顶壁的下表面设置具有漫反射效果的贴膜。通过顶壁的漫反射,使光线的发射角度更加分散,避免刺眼。

支撑框2和箱体的底壁可以是分体结构并通过紧固件相互固定,支撑框2也可以是箱体底壁的边缘一体延伸形成的。为了使固定透光板3的紧固件对于乘客不可见,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示,支撑框2由多个支撑条围成,各支撑条包括支撑立壁21和支撑顶壁22。

支撑立壁21由底壁在透光口1的边缘处朝上延伸形成;支撑顶壁22由支撑立壁21的顶缘朝背向透光口1的方向水平延伸形成。支撑顶壁22上固定限位立柱23,透光板3搭置在支撑顶壁22上,且限位立柱23贯穿透光板3。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框2由箱体底壁的边缘部分一体弯折形成,故不需要使用紧固件,避免了紧固件对装饰顶外观的影响。透光板3通过限位立柱23固定在支撑框2的顶面,由于支撑顶壁22的延伸方向背向透光口1,使支撑顶壁22以及限位立柱23对于乘客不可见,不影响装饰顶外观。

具体的,在一实施例中,在透光板3的四角开安装孔,在支撑框2上与各安装孔对应处固定拉铆螺母,安装时,将透光板3搭置在支撑框2上,与此同时,限位立柱23穿入相应的安装孔内,限制透光板3的水平运动。

为了使箱体的顶壁和透光板均被投射到光线,可以在透光板的上方吊挂灯管灯泡等朝四周发射光线的灯具。在该结构下,为了避免乘客通过反射出光区12直接看到灯具而伤害眼睛,需要尽量减少灯具与透光板的距离,而两者距离过小又会影响透光板上不同区域的亮度均匀性。

为了更好的遮挡第一灯具,避免人眼直视第一灯具,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在水平方向上,透光板3的边缘延伸至支撑框的外侧,第一灯具水平方向的一侧面为出光面,该出光面邻近透光板的边缘。

通过将第一灯具设置在透光板的侧面,尽量增大了第一灯具与反射出光区12之间的水平距离,乘客需要在接近水平的视角下才可能直接看到第一灯具,大大避免了眼睛伤害的可能。

不同于通常的灯具光线至上而下穿透透光板,本实施例的光线是从透光板的侧面进入透光板。由于透光板侧面的受光面积较小,为了保证透射出光区11具有足够的亮度,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灯具的出光面贴近透光板的侧面,增加了进入透光板的光通量,从而提高了透射出光区11的亮度。

进一步的,为了使第一灯具的出光面尽可能贴近透光板的侧面,本实施例还设置透光板的边缘延伸至支撑框的外侧,使透光板的边缘悬挂在支撑顶壁22的外侧,从而避免支撑顶壁22的侧边阻挡第一灯具,使第一灯具容易接近面透光板的侧面。

由于透光板只要有一边与灯具对接即可照亮,显然,当透光板为多边形时,本实施例并不限定多边形的所有边线均位于支撑框的水平方向的外侧。

当第一灯具位于透光板3的侧面时,可以通过在水平方向上使第一灯具和透光板3之间保留一定间隙来使第一灯具发出的光线分别射向箱体顶壁和透光板的侧面,然而隔离间隙的存在会降低透射出光区11的亮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透射出光区11的亮度,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灯具包括条形底座51以及沿条形底座51的一侧面排布的多个发光元件52,各发光元件上朝向透光板的一侧面为出光面;各出光面在高度方向的尺寸大于透光板3的厚度。

条形底座51为刚性结构,利用刚性的条形底座51保证各发光元件52呈线性排布,从而保证透射出光区11各处亮度的均匀性。

本实施例中的出光面在高度方向的尺寸大于透光板3的厚度,使发光元件52即使与透光板3的侧面贴合,发光元件52仍有一部分出光面不被透光板3遮挡,该部分出光面发出的光线可投向箱体的顶壁,即实现了一个灯具同时为透射出光区11和反射出光区12提供光源,又保证了透射出光区11具有足够的亮度。

为了简化调节座的安装结构,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支撑框中的支撑条包括并排的两横条24以及连接在两横条24之间的两纵条25,各横条24的两端延伸超出纵条25的连接部位形成四个安装部241;调节座4为四个,分别固定于四个安装部241;条形底座51的两端分别与相应的调节座4连接。

使用状态下透光板3水平布置,故横条24和纵条25的顶面平齐。直接利用横条24的延伸部安装调节座,可以保证条形底座51的高度与透光板3侧边的高度基本一致,不需要额外设计支架来抬高条形底座51,结构紧凑。分别调整条形底座51两端的调节座4,可以调整条形底座51的高度到合适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图6、图7所示,调节座4包括与支撑框固定连接的固定件41以及与第一灯具连接的活动件42,固定件上带有沿高度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挂柱413,活动件上带有与挂柱相配合的挂孔。安装时,通过选择将活动件42挂在不同的挂柱上,可以调节第一灯具5的高度。

具体的,为了给不同高度的第一灯具提供支持,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固定件41包括一体成型的固定底板411和固定立板412。该固定底板411通过紧固件贴靠固定于支撑顶壁的顶面。固定立板412由固定底板411的边缘朝上延伸形成,该固定立板412的板面与支撑立壁21的壁面平齐,挂柱413固定在固定立板上。

固定件41安装在支撑框的顶部,利用支撑框的高度抬高了第一灯具的高度,使第一灯具与透光板基本处于同一高度位置。固定立板412由固定底板411的边缘朝上延伸,为第一灯具提供了向上调节的空间。支撑立壁21的壁面与固定底板411平齐,为第一灯具提供了向下调节的空间。

同一第一灯具两端的活动件可以不相互连接,这样方便单独调节第一灯具一端的高度,操作更加方便灵活。同一第一灯具两端的活动件也可以连接成一体结构,从而提高结构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活动件42包括一体成型的安装立板421、两活动立板422、连接顶板423、条形挂板和水平调节螺钉424。安装立板421贴靠固定于第一灯具5的侧面。两活动立板422由安装立板421的水平两边朝背向第一灯具5的方向延伸形成,各活动立板422与相应侧的固定立板412的位置对应。连接顶板423由活动立板422的顶缘的中部朝相应侧固定立板412的方向水平延伸形成。条形挂板(图7中未示出)位于固定立板412和相应侧的活动立板422之间,由连接顶板423的侧缘朝下延伸形成,挂孔设置于条形挂板。水平调节螺钉424与活动立板422螺纹配合,水平调节螺钉424的端部与相应侧的固定立板412相抵。

条形挂板的水平方向的尺寸较小,条形挂板的上端与连接顶板423固定,条形挂板的下端为悬空的自由端,从而使条形挂板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方便安装和拆卸活动件。

本实施例中,同一第一灯具两端的活动件通过安装立板421连接成一体结构,安装立板421的延伸长度与条形底座51的延伸长度一致。条形挂板挂在选定高度的挂柱上之后,通过交替调节第一灯具两端的水平调节螺钉424,可以将第一灯具的水平位置调整到与透光板对齐并将第一灯具的位置固定。

具体的,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透光板3有两块,两块透光板之间为反射出光区12,第一灯具设置有两套,分别安装在各透光板远离反射出光区12的一侧。透光板3上邻近反射出光区的一侧贴合固定有加强条31。进一步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加强条31为白镜面铅条。

具体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8所示,轿厢装饰顶的顶壁包括相互拼接的两块漫反射板7,漫反射板7整体为槽形,包括槽底壁71和底壁的边缘向上翻折形成的槽侧壁72。漫反射板7具有一水平横向和一水平纵向,两漫反射板7沿水平纵向相互拼接,拼接时,相应的两槽侧壁相互嵌合。拼接后,两漫反射板7的槽底壁的底面作为第一灯具5发出光线的反射面。各槽侧壁围成的边框内部设有加强筋73,各加强筋73朝水平横向延伸,各加强筋73的底面与槽底壁71的顶面贴靠固定。

两块漫反射板7的水平横向的相对两侧连接有吊挂安装条74,吊挂安装条74的水平纵向的两端固定有吊挂座75,本实施例的轿厢装饰顶通过吊挂座75以及吊挂座75上连接的牵拉件76固定在轿厢的顶部。

具体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漫反射板7的水平横向相对两侧的槽侧壁72的顶沿朝背向加强筋73的方向水平延伸形成外延连接部721。吊挂安装条74包括一体折弯形成的吊挂条顶壁741、吊挂条侧壁742和吊挂条底壁743。

吊挂条顶壁741在水平横向的延伸长度大于外延连接部721在水平横向的延伸长度,吊挂条顶壁741的一部分贴靠固定在外延连接部721的底面,被外延连接部721覆盖,吊挂条顶壁741的另一部分伸出外延连接部721的底面,不被外延连接部721覆盖。

吊挂条侧壁742由吊挂条顶壁741的靠近加强筋73方向的边缘朝下延伸形成,吊挂条侧壁742与槽侧壁72相贴靠。吊挂条底壁743由吊挂条侧壁742的底缘朝背向加强筋73的方向水平延伸形成,吊挂座75的底面通过紧固件固定于吊挂条底壁743的顶面。吊挂条底壁743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固定有安装块。为了提高吊挂安装条74的抗弯强度,吊挂条顶壁741和吊挂条底壁743之间连接有加强条77。

具体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轿厢装饰顶在透光口的边缘设有四根钣金条,包括相对布置的两横条81,和连接在两横条81之间的两纵条82。两横条81包括一体成型的横条外顶壁811、横条外侧壁812、横条底壁813、横条内侧壁814和横条内顶壁815。

横条外顶壁811通过紧固件贴靠固定于槽底壁71的底面,横条外侧壁812由横条外顶壁811的侧沿朝下延伸形成,横条底壁813由横条外顶壁811的底沿朝透光口的方向水平延伸形成,横条内侧壁814由横条底壁813的靠近透光口的边沿朝上延伸形成,横条内侧壁814的高度约为横条外侧壁812的高度的1/7~1/4,横条内顶壁815由横条内侧壁814的顶沿朝背向透光口的方向水平延伸形成。横条底壁813用于组成装饰顶箱体的底壁,横条内侧壁814和横条内顶壁815用于组成支撑框2。

纵条82包括一体成型的纵条底壁821、两纵条端侧壁822、纵条内侧壁823、纵条内顶壁8231和纵条外侧壁824。

纵条底壁821具有一长度方向,纵条底壁821的长度方向与水平纵向一致,纵条底壁82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横条外侧壁812的外侧。纵条底壁821沿水平纵向的相对两侧沿朝上延伸形成纵条端侧壁822,纵条端侧壁822的上部通过紧固件贴靠固定于横条外侧壁812两端的外侧,纵条内侧壁823由纵条底壁821的水平横向的靠近透光口的一侧朝上延伸形成,纵条内顶壁8231由纵条内侧壁823的顶沿朝背向透光口的方向水平延伸形成。纵条外侧壁824由纵条底壁821的水平横向的远离透光口的一侧朝上延伸形成。

为了使横条底壁813能够贴靠固定于纵条底壁821的顶面,减少漏光,纵条内侧壁823以及纵条内顶壁8231的水平纵向的两端设有避让槽8232。避让槽8232在高度方向上并不完全切除纵条内侧壁823,纵条内侧壁823的上半段被避让槽8232切除,纵条内侧壁823的下半段保留并形成插条8233,横条81上设有与插条8233相适应的插口816。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透光口的水平横向的两侧分别设有边缘出光区13。

具体的,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1、图12、图13所示,纵条82的水平横向的外侧连接有透光板安装座91,透光板安装座91上安装有边缘透光板92,透光板安装座91的水平横向的外侧安装有罩板93。本实施例中的外侧是指背向透光口的一侧。

透光板安装座91包括安装座顶壁911、通孔912、安装座内侧壁913、安装座底壁914和安装座外侧壁915。安装座顶壁911上开设有通孔912,安装座顶壁911的水平横向的两侧沿朝下延伸形成安装座内侧壁913,安装座内侧壁913的底沿朝背向安装座顶壁911的方向延伸形成安装座底壁914,安装座底壁914的水平横向的边沿朝上延伸形成安装座外侧壁915。

纵条底壁821的靠近透光板安装座91的一侧设有长插槽825。安装座底壁914贴靠固定于纵条底壁821的底面,靠近纵条82一侧的安装座外侧壁915朝上插入长插槽825内,并在箱体的内侧通过焊接与纵条底壁821固定。

外侧安装有罩板93包括罩板顶壁931、罩板侧壁932、罩板底壁933和罩板端壁934,罩板顶壁931通过紧固件贴靠固定于吊挂安装条74的底面,罩板侧壁932由罩板顶壁931的背向透光板安装座91的边沿朝下延伸形成。罩板底壁933由罩板侧壁932的底沿朝透光板安装座91一侧水平延伸形成。罩板端壁934由罩板侧壁932的水平纵向的两侧沿朝透光板安装座91一侧延伸形成。

罩板底壁933贴靠于安装座底壁的顶面并通过焊接固定,罩板侧壁932与安装座外侧壁915贴靠并作为箱体的侧壁。罩板端壁934的边沿与安装座顶壁911、安装座内侧壁913以及纵条外侧壁824相抵以密封装饰顶的水平纵向的侧壁。

边缘透光板92的靠近纵条82的侧边与纵条外侧壁824相抵限位,边缘透光板92的背向纵条82的侧边与罩板侧壁932相抵限位,边缘透光板92的水平纵向的侧边与罩板端壁934相抵限位。

纵条端侧壁822与罩板端壁934都通过紧固件与横条81固定,为了保证装饰顶外形美观,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14所示,吊挂条底壁743的底面通过紧固件固定有遮挡条98,遮挡条98遮挡在纵条端侧壁822与罩板端壁934的外侧。纵条底壁821的底面固定有应急灯99。

为了调节边缘出光区13的亮度,在一实施例中,罩板顶壁931的底面通过紧固件固定有边缘固定件94,边缘固定件94上设有沿高度方向排布的多个边缘挂孔,其中一个边缘挂孔上挂置有边缘活动件95,边缘活动件95的下方固定有开口朝下的卡槽96,卡槽96内固定有第二灯具97,第二灯具97朝边缘透光板92的方向投射光线。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