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物流旋转式三工位终点工作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63349发布日期:2020-09-01 17:59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气动物流旋转式三工位终点工作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动物流传输系统,具体为一种气动物流旋转式三工位终点工作站。



背景技术:

气动物流传输系统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借助机电与微电脑技术自动控制,通过网络式管道传输物品,实现任意两个收发站之间安全、高效的物品传输,免除工作人员奔波之苦,节约大量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终点式工作站是气动物流传输系统中常见的收发站形式,目前所有的终点式工作站形式主要有横向平移切换工位、旋转平移切换工位或s弯转动切换工位几种形式,主要缺点是设备所占空间较大,且工位转换不灵活,导致气动传输效率低下,而且由于缓冲不足,在传输物品惯性的作用下,易造成物品对工作站造成巨大冲击。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了一种结构紧凑、灵活多变且可缓解冲击的气动物流旋转式三工位终点工作站。

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气动物流旋转式三工位终点工作站,其技术方案包括定子部件、转子部件和转子驱动部件,所不同的是:

1、所述定子部件包括上传输管和下传输管,上、下传输管的下端和上端分别套装有可轴向滑动的上密封环和下密封环。

2、所述转子部件包括设于上、下传输管中间的输送接收管,所述输送接收管包括同轴的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的上、下端分别安装有上压盘和下压盘,所述外管安装于左、右转轴上且设于上、下压盘之间,内管的上、下部均开设有圆周均布的透气孔,上端各透气孔设有阻止空气自外管向内管流动的小单向皮阀,下端各透气孔上方的内管中设有瓶托,所述瓶托内部均布开设有贯通气孔且瓶托上设有大单向皮阀阻止内管内的空气向下流动,在接收发过来的传输瓶时,可以在传输瓶底部与瓶托之间的内管中形成气阻。

3、所述转子驱动部件包括电机带动的皮带轮传动副和联动机构,一转轴同轴安装于皮带轮传动副的从动大皮带轮内,所述从动大皮带轮内设有径向相对且弹性卡嵌于转轴上对应开设的凹口ⅰ中的钢珠,所述联动机构包括同轴安装于从动大皮带轮上的凸轮,所述凸轮的上、下方设有分别安装于上、下密封环上的上连杆和下连杆,上、下密封环在对应设置的上、下弹簧元件的作用下将上连杆和下连杆的端头压紧在凸轮上径向相对开设的凹口ⅱ内。

4、设有将输送接收管限制在竖直上接收位的限位机构,于上接收位,转轴停止转动,上、下钢珠脱离对应凹口ⅰ,从动大皮带轮带动凸轮转动90°,上、下连杆的端头嵌入对应凹口ⅱ,上、下连杆带动上、下密封环压紧在上、下压盘上而实现上传输管和下传输管以及输送接收管三者之间的对接。

进一步,上、下密封环分别安装于对应设置的滑动导向机构上。

进一步,各密封环与对应压盘的压紧面为平面或为弧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气动物流旋转式三工位终点工作站具备三工位灵活变换的特性,接收发过来的传输瓶时可通过缓冲而减轻工作站承受的冲击力,实现了更加高效的气动传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3(a)为图1、图2中输送接收管处于上接收工位的示意图。

图3(b)为图1、图2中输送接收管处于投瓶位的示意图。

图3(c)为图1、图2中输送接收管处于卸瓶位的示意图。

图4(a)为图1实施方式中凸轮的轮廓示意图。

图4(b)为图1实施方式中一转轴的剖视图。

图号标识:1、上传输管;2、下传输管;3、上密封环;4、下密封环;5、内管;6、外管;7、上压盘;8、下压盘;9、透气孔;10、小单向皮阀;11、瓶托;12、滑动导向机构;13、大单向皮阀;14、转轴;15、电机;16、从动大皮带轮;17、凸轮;18、上连杆;19、下连杆;20、螺钉;21、钢珠;22、凹口ⅱ;23、凹口ⅰ;24、限位块;25、机架;26、弹性元件;27、皮带;28、主动小皮带轮;29、压缩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气动物流旋转式三工位终点工作站包括基于机架25设置的定子部件、转子部件和转子驱动部件,所述机架25为立式方形框架,包括左、右侧板和上、下面板,方形框架的前、后侧为开放式结构。

所述定子部件包括上传输管1和下传输管2,上传输管1的管体竖直安装于机架25的上面板上,与上传输管1同轴的下传输管2的管体竖直安装于机架25的下面板上,上面板下方的上传输管1下端上套装有可形成径向密封的上密封环3(滑套与密封圈的组合结构),所述上密封环3通过前、后滑动导向机构12安装于上面板下方,上面板与上密封环3之压装有前、后弹性元件26;下面板上方的下传输管2上端上套装有可形成径向密封的下密封环4(滑套与密封圈的组合结构),所述下密封环4也通过前、后滑动导向机构12安装于下面板上方,下面板与下密封环4之压装有前、后弹性元件26,如图1、图2所示。

所述转子部件包括设于上、下传输管1、2中间的输送接收管,所述输送接收管包括同轴的内管5和外管6,所述内管5的上端安装有上压盘7,内管5的下端安装有下压盘8,所述外管6设于上、下压盘7、8之间且外管6安装于左、右转轴14上,左转轴14安装于机架25的左侧板上,输送接收管转动至竖直位置(上接收工位)时与上、下传输管1、2同轴;内管5的上部开设有圆周均布的透气孔9,各透气孔9处设有小单向皮阀10,所述小单向皮阀10可阻止空气自外管6向内管5流动,内管5的下部也开设有圆周均布的透气孔9,下部透气孔9上方的内管5中设有瓶托11,所述瓶托11内部均布开设有贯通气孔,瓶托11上设有大单向皮阀13覆盖住贯通气孔以阻止内管5内的空气通过贯通气孔向下流动,如图1、图2所示。

所述转子驱动部件包括电机15、皮带轮传动副和联动机构,所述皮带轮传动副包括从动大皮带轮16和主动小皮带轮28,所述从动大皮带轮16的右侧轴端安装于机架25的右侧板上,右转轴14安装于从动大皮带轮16的左端轮体内,从动大皮带轮16的轮体上相对开设有径向孔,每个径向孔中自内而外分别设有钢珠21、压缩弹簧29和螺钉20,通过螺钉20的松紧程度而调节压缩弹簧29的弹簧力,压缩弹簧29的弹簧力将钢珠21压紧在右转轴14上对应开设的凹口ⅰ23中,而使从动大皮带轮16与右转轴14形成为一体同步转动;所述电机15安装于从动大皮带轮16下方的机架25的右侧板上,所述主动小皮带轮28安装于电机15的输出轴上,主动小皮带轮28通过皮带27连接从动大皮带轮16,如图1、图2、图4(b)所示。

所述联动机构包括凸轮17和上、下连杆18、19,所述凸轮17同轴安装于伸出机架25右侧板的从动大皮带轮16的右侧轴端上,上、下连杆18、19分别竖直设于凸轮17的上、下方,上连杆18的上端向左折弯后通过右侧板上对应的穿设孔与上密封环3连接,下连杆19的下端也向左折弯后通过右侧板上对应的穿设孔与下密封环4连接,在上、下弹性元件26的作用下,上、下密封环3、4将上、下连杆18、19的端头压紧在凸轮17的轮廓上,上、下连杆18、19端头设置的顶针卡嵌于凸轮17轮廓上对应开设的凹口ⅱ22中,两相对的凹口ⅱ22与两相对的凹口ⅰ23的相位角相差90°,如图1、图4(a)所示。

本实用新型具有三工位工作方式:

1、上接收工位(兼为上发瓶工位),如图3(a)所示。

电机15带动输送接收管在前、后方向上顺时针旋转,上压盘7被上密封环3上设置的限位块24阻挡而停留在竖直位置,输送接收管受阻停止转动,上、下钢珠21被右转轴14的轴体顶开而脱离凹口ⅰ23,从动大皮带轮16带动凸轮17继续顺时针转动90°(不带动转轴14的空转),当上、下连杆18、19的端头顶针卡嵌入凹口ⅱ22时电机15停机,上、下连杆18、19带动上、下密封环3、4相向移动(限位块24不会阻碍上密封环3的轴向移动)而将上密封环3压紧在上压盘7上和将下密封环4压紧在下压盘8上,从而使得上传输管1、输送接收管和下传输管2对接,上传输管1的气流经输送接收管的内、外管5、6的夹层连通下传输管2,在气流传输作用下,传输瓶经上传输管1进入输送接收管的内管5,由于内管5中的下部设有气阻而减缓传输瓶的进入速度,使得传输瓶缓慢到达瓶托11部位。

各密封环与对应压盘的压紧面可为如图1所示的平面,也可为如图2所示的弧面。

2、卸瓶工位,图3(c)所示。

电机15反向旋转,带动从动大皮带轮16和凸轮17逆时针转动,上、下连杆18、19的顶针被凸轮17的轮廓面顶开而脱离凹口ⅱ22,上、下连杆18、19端头顶针的间距增大而带动上、下密封环4背向移动,解除上、下密封环3、4与上、下压盘7、8的压紧,从动大皮带轮16逆时针回转过程中,上、下钢珠21重新嵌入凹口ⅰ23而带动输送接收管逆时针转动至内管5的上端口斜向左下方,内管5中接收的传输瓶在重力作用下移出输送接收管。

3、投瓶工位,图3(b)所示。

电机15反向旋转带动输送接收管顺时针转动至内管5的上端口斜向左上方,人工将传输瓶从上端口放置于输送接收管的内管5中;电机15继续带动输送接收管转动至上接收工位,待上、下密封环3、4压紧在上、下压盘7、8上后,下传输管2内的气流经瓶托11吹入内管5中而将传输瓶经上传输管1传送出去。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