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竖井施工用升降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62103发布日期:2020-06-20 15:29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一种竖井施工用升降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竖井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竖井施工用升降平台。



背景技术:

水库经过长时间使用后,会导致竖井出现渗漏情况,工作竖井井壁渗漏水点较多,大部分渗漏水点位于分段浇筑的砼接头部位,分段浇筑时新老砼结合面处理不当,砼振捣不密实,部分施工缝周边砼存在蜂窝、麻面等质量缺陷,渗漏点轻的出现渗水,重的形成漏水。

由于竖井空间狭小,又属于超高竖井,在对竖井进行防渗处理施工时不能有较好的施工平台,现有的施工平台通常是在竖井底部作为基面建施工架,但由于竖井内长宽太窄,高度过高,本身在建施工架时就存在较大的困难,且防渗点如果为不同高度的多个,需要对施工架进行拆卸方能对高度进行调节,费时费力,操作不便。如果采用现有的吊笼作为施工平台,吊笼的边缘必然要与竖井内壁存在较大的间距才能便于吊笼进行上下升降,这样会使在施工时施工人员距离竖井内壁较远,钻孔时容易出现偏差,影响施工效果,且吊笼容易出现晃动,影响施工人员的施工用力平衡,防渗施工效果较差,会造成二次修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竖井施工用升降平台,其具有升降方便,稳固性强,不易出现晃动,便于施工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竖井施工用升降平台,包括桁架、吊笼以及卷扬机,所述卷扬机设置于桁架上端,所述卷扬机位于竖井的正上方,所述卷扬机的下端通过钢丝绳与吊笼连接,所述吊笼包括底座以及设置于底座四周的围栏,所述底座开设有上安装腔以及下安装腔,所述上安装腔内滑动设置有两块上支撑板,所述下安装腔内滑动设置有两块下支撑板,所述上支撑板与下支撑板滑移的方向垂直设置,所述底座的上安装腔内设置有用于使两块上支撑板相互靠近或远离的上驱动组件,所述底座的下安装腔内设置有用于使两块下支撑板相互靠近或远离的下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卷扬机和钢丝绳的配合对吊笼在竖井内进行升降,驱动上驱动组件,使两块上支撑板从底座的上安装腔内滑出并抵接于竖井的内侧壁,驱动下驱动组件,使两块下支撑板从底座的下安装腔内滑出并抵接于竖井的内侧壁,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滑出的方向垂直设置,通过两块上支撑板和两块下支撑板分别抵接于竖井的不同侧的侧壁,可以使吊笼的稳定性强,施工人员在施工的时候不会出现晃动,同时施工人员可以站在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上,方便对竖井的侧壁进行施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上支撑板的上滑移板、设置于上滑移板的第一齿槽以及设置于第一齿槽的第一齿轮,所述上滑移板与上支撑板相对应,两块所述上滑移板平行且均与上支撑板垂直设置,所述第一齿槽位于两块上滑移板相对的一侧,第一齿轮位于两块上滑移板的第一齿槽之间,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槽相啮合,所述下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下支撑板的下滑移板、设置于下滑移板的第二齿槽以及设置于第二齿槽的第二齿轮,所述下滑移板与下支撑板相对应,两块所述下滑移板平行且均与下支撑板垂直设置,所述第二齿槽位于两块下滑移板相对的一侧,第二齿轮位于两块下滑移板的第二齿槽之间,第二齿轮与第二齿槽相啮合,所述底座设置有用于使上驱动组件和下驱动组件同时运动的转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齿轮位于两块上滑移板的第一齿槽之间,第一齿轮转动的时候,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槽啮合,第一齿轮由此带着两块上滑移板相互靠近或远离,第二齿轮位于两块下滑移板的第二齿槽之间,第二齿轮转动的时候,第二齿轮与第二齿槽啮合,第二齿轮由此带着两块下滑移板相互靠近或远离,通过控制转动件可以同时控制上驱动组件和下驱动组件同时运动,节省了人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件为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竖直设置,转动轴的下端顺次穿过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后与下安装腔的底壁转动连接,转动轴的上端延伸出底座的上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对转动轴进行转动,通过转动转动轴可以带动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同轴心转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上支撑板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上容纳槽,所述上支撑板位于上安装腔内时,所述上滑移板远离与上支撑板连接的一端滑进另一上支撑板的上容纳槽内,两个所述下支撑板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下容纳槽,所述下支撑板位于下安装腔内时,所述下滑移板远离与下支撑板连接的一端滑进另一下支撑板的下容纳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支撑板滑出上安装腔外的面积跟上滑移板的移动长度有关,上滑移板可以滑进上容纳槽内,由此可以延长上滑移板的移动距离,从而增大上滑移板带动上支撑板滑出上安装腔外的面积,下支撑板滑出下安装腔外的面积跟下滑移板的移动长度有关,下滑移板可以滑进下容纳槽内,由此可以延长下滑移板的移动距离,从而可以增大下滑移板带动下支撑板滑出下安装腔外的面积,使施工人员有更多的支撑面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安装腔的侧壁设置有第一导向轨,所述上支撑板的侧边开设有第一导向槽,所述上支撑板的第一导向槽与第一导向轨滑移连接,第一导向轨与第一导向槽相适配,所述下安装腔的侧壁设置有第二导向轨,所述下支撑板的侧边开设有第二导向槽,所述下支撑板的第二导向槽与第二导向轨滑移连接,第二导向轨与第二导向槽相适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导向轨和第一导向槽的配合,可以使上支撑板的滑移更稳定,通过第二导向轨和第二导向槽的配合,可以使下支撑板的滑移更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支撑板与围栏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柱,所述下支撑板与底座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包括设置于底座的第一套杆以及套设于第一套杆的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套杆的一端与底座的顶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套管的一端套设于第一套杆且沿第一套杆的轴线往复滑移,所述第一套管的另一端与上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柱包括设置于底座的第二套杆以及套设于第二套杆的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杆的一端与底座的顶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套管的一端套设于第二套杆且沿第二套杆的轴线往复滑移,所述第二套管的另一端与下支撑板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支撑板从上安装腔内滑出的同时,与上支撑板连接的第一套管沿第一套杆的轴线滑动,第一套管和第一套杆在滑动的同时进行转动,由此,上支撑板滑至抵接竖井的侧壁时,通过第一套管和第一套杆的配合对上支撑板进行拉力作用,使上支撑板的稳定性更强,下支撑板从下安装腔内滑出的同时,与下支撑板连接的第二套管沿第二套杆的轴线滑动,第二套管和第二套杆在滑动的同时进行转动,由此,下支撑板滑至抵接竖井的侧壁时,通过第二套管和第二套杆的配合对下支撑板进行拉力作用,使下支撑板的稳定性更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柱以及第二连接柱均设置为两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增强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轴的上端设置有手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手轮的设置方便对转动轴进行转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卷扬机和钢丝绳的配合对吊笼在竖井内进行升降,驱动上驱动组件,使两块上支撑板从底座的上安装腔内滑出并抵接于竖井的内侧壁,驱动下驱动组件,使两块下支撑板从底座的下安装腔内滑出并抵接于竖井的内侧壁,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滑出的方向垂直设置,通过两块上支撑板和两块下支撑板分别抵接于竖井的不同侧的侧壁,可以使吊笼的稳定性强,施工人员在施工的时候不会出现晃动,同时施工人员可以站在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上,方便对竖井的侧壁进行施工;

2.上支撑板滑出上安装腔外的面积跟上滑移板的移动长度有关,上滑移板可以滑进上容纳槽内,由此可以延长上滑移板的移动距离,从而增大上滑移板带动上支撑板滑出上安装腔外的面积,下支撑板滑出下安装腔外的面积跟下滑移板的移动长度有关,下滑移板可以滑进下容纳槽内,由此可以延长下滑移板的移动距离,从而可以增大下滑移板带动下支撑板滑出下安装腔外的面积,使施工人员有更多的支撑面积;

3.手轮的设置方便对转动轴进行转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座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a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驱动组件与下驱动组件之间配合关系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驱动组件与下驱动组件之间配合关系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中,1、桁架;2、卷扬机;21、钢丝绳;3、吊笼;31、围栏;32、底座;321、上安装腔;3211、第一导向轨;322、下安装腔;4、上支撑板;41、上容纳槽;42、第一导向槽;5、下支撑板;51、下容纳槽;52、第二导向槽;61、上滑移板;62、第一齿槽;63、第一齿轮;71、下滑移板;72、第二齿槽;73、第二齿轮;8、转动轴;81、手轮;9、第一连接柱;91、第一套管;92、第一套杆;10、第二连接柱;101、第二套管;102、第二套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竖井施工用升降平台,如图1所述,包括桁架1、吊笼3以及卷扬机2,卷扬机2在桁架1上端固定安装,通常采用焊接固定,桁架1为均匀分布有槽钢加筋肋的工字钢,工字钢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墙体上或架体上,使桁架1固定牢固,卷扬机2为电动卷扬机,卷扬机2位于竖井的正上方,卷扬机2的下端通过钢丝绳21与吊笼3连接。

参照图1、图2,吊笼3包括矩形底座32和围栏31,围栏31围绕底座32的四周设置,底座32开设有上安装腔321以及下安装腔322,上安装腔321位于下安装腔322的上方,上安装腔321连通底座32相对的两侧,下安装腔322连通底座32另外相对的两侧。

上安装腔321内滑动设置有两块上支撑板4,两块上支撑板4平行设置,下安装腔322内滑动设置有两块下支撑板5,两块下支撑板5平行设置,上支撑板4与下支撑板5滑移的方向垂直设置。底座32的上安装腔321内设置有用于使两块上支撑板4相互靠近或远离的上驱动组件,底座32的下安装腔322内设置有用于使两块下支撑板5相互靠近或远离的下驱动组件。

结合图1、图2、图4,上驱动组件包括两块上滑移板61、开设于滑移板的第一齿槽62以及第一齿轮63,两块上滑移板61平行且均与上支撑板4垂直设置,两块上滑移板61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与两块上支撑板4焊接,上滑移板61与上支撑板4整体呈l型设置。第一齿槽62分别开设在两块上滑移板61相对的一侧,第一齿槽62沿上滑移板61滑移的方向设置,第一齿轮63位于两块上滑移板61的第一齿槽62之间,第一齿轮63与第一齿槽62相啮合,第一齿轮63转动的时候,两块上滑移板61的第一齿槽62在第一齿轮63啮合的作用下相互远离或靠近。

两块上支撑板4相对的一侧分别开设有上容纳槽41,上容纳槽41与上滑移板61相适配,上支撑板4位于上安装腔321内时,上滑移板61滑进于另一上支撑板4的上容纳槽41内。

上安装腔321的两内侧壁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轨3211(参照图3),第一导向轨3211沿上滑移板61滑移的方向设置,上支撑板4的两侧边分别开设有第一导向槽42,第一导向轨3211位于上支撑板4的第一导向槽42内并与第一导向槽42滑移连接,第一导向轨3211与第一导向槽42相适配。

下驱动组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下滑移板71、开设于下滑移板71的第二齿槽72以及第二齿轮73,两个下滑移板71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与两块下支撑板5焊接,下滑移板71与下支撑板5垂直设置,下滑移板71与下支撑板5整体呈l型设置。第二齿槽72分别开设在两块下滑移板71相对的一侧,第二齿槽72沿下滑移板71滑移的方向设置,第二齿轮73位于两个下滑移板71的第二齿槽72之间,第二齿轮73与第二齿槽72相啮合,第二齿轮73转动的时候,两块下滑移板71的第二齿槽72在第二齿轮73啮合的作用下相互远离或靠近。

两块下支撑板5相对的一侧分别开设有下容纳槽51(参照图5),下容纳槽51与下滑移板71相适配,下支撑板5位于下安装腔322内时,下滑移板71滑进于另一下支撑板5的下容纳槽51内。

下安装腔322的两内侧壁分别设置有第二导向轨(图示未示出),第二导向轨沿下滑移板71滑移的方向设置,下支撑板5的两侧边分别开设有第二导向槽52,第二导向轨位于下支撑板5的第二导向槽52内并与第二导向槽52滑移连接,第二导向轨与第二导向槽52相适配。

底座32上设置有用于使上驱动组件和下驱动组件同时运动的转动件,转动件为转动轴8,转动轴8竖直设置,转动轴8的下端顺次穿过第一齿轮63、第二齿轮73后与下安装腔322的底壁转动连接,转动轴8的上端延伸出底座32的上表面,转动轴8与第一齿轮63、第二齿轮73同轴心转动,转动轴8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手轮81。

上支撑板4与底座32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柱9,下支撑板5与底座32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柱10。

第一连接柱9包括第一套杆92以及第一套管91,第一套杆92的一端与底座32上端的外表面转动连接,第一套管91的另一端套设于第一套杆92且沿第一套杆92的轴线往复滑移,第一套管91的另一端与上支撑板4的上表面转动连接。

第二连接柱10包括第二套杆102以及第二套管101,第二套杆102的一端与底座32上端的外表面转动连接,第二套管101的一端套设于第二套杆102且沿第二套杆102的轴线往复滑移,第二套管101的另一端与下支撑板5的上表面转动连接。

第一连接柱9以及第二连接柱10均设置为两组,两组第一连接柱9分别位于上支撑板4的两侧,两组第二连接柱10分别位于下支撑板5的两侧。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对竖井内进行施工时,通过卷扬机2将升降平台放入竖井内,到达需要修复的位置时停止,此时,手动转动手轮81,手轮81带着转动轴8进行周向的转动,转动轴8在转动的同时会带着第一齿轮63、第二齿轮73同步进行转动,上滑移板61的第一齿槽62与第一齿轮63相啮合,第一齿轮63转动的同时会使两块上支撑板4相互远离并从上安装腔321内滑出至上支撑板4的末端与竖井的侧壁相抵接,第一连接柱9的第一套管91在第一套杆92上进行滑动,上滑移板61在滑出的同时,第一套管91在第一套杆92上进行轴向的滑移,第一连接柱9起到对上支撑板4进行拉力作用,下滑移板71的第二齿槽72与第二齿轮73相啮合,第二齿轮73转动的同时会使两块下支撑板5相互远离并从下安装腔322内滑出至下支撑板5的末端与竖井的侧壁相抵接,第二连接柱10的第二套管101在第二套杆102上进行滑动,下支撑板5在滑出的同时,第二套管101在第二套杆102上进行轴向的滑移,第二连接柱10起到对下支撑板5进行拉力作用,通过两块上支撑板4、两块下支撑板5分别抵接于竖井的内侧壁,可以使吊笼3更加的稳定,避免出现晃动,施工人员能够踩在上支撑板4或下支撑板5上靠近竖井内壁,施工方便。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