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钢丝绳跳槽脱槽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28409发布日期:2020-08-05 01:20阅读:1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钢丝绳跳槽脱槽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梯钢丝绳跳槽脱槽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依靠钢丝绳传动的电梯是以驱动主机为动力源,通过曳引钢丝绳实现电梯轿厢的上下移动。一定根数的曳引钢丝绳被限制在绳轮的绳槽中,正常运转时各钢丝绳互不干涉。电梯企业通常在绳轮上配置挡绳杆,挡绳杆对钢丝绳的位置具有保护作用。但由于安装误差、保养不当、长期磨损等原因,电梯往往会出现挡绳杆失效后钢丝绳跳槽和脱槽的情况。此情况对电梯带来安全隐患,如不能及时发现解决甚至会引发安全事故。

现有技术中,针对电梯钢丝跳槽脱槽的情况,如授权公告号cn203976155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的一种电梯防跳绳检测装置,装置安装在电梯机架上,通过钢丝绳在跳槽时钢丝绳在打杆处的相对位移来触发打杆动作,从而带动微动开关动作检知钢丝绳跳槽现象。该方案安装位置局限,对安装精度要求较高。如申请公布号cn106395537a实用新型专利公开的一种无机房电梯钢丝绳脱槽检测方法及装置及电梯,通过将绳头处的钢丝绳压在绳槽中,通过绳槽底部的压力传感器检测钢丝绳的张力,与正常张力数值对比判断钢丝绳的状态。该方案成本较高,钢丝绳正常张力不均匀时会有误判可能。又如申请公布号cn108861933a实用新型专利公开的用于电梯主机的曳引件的防跳脱装置及设有该装置的电梯,仅适用于带式曳引绳。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梯钢丝绳跳槽脱槽检测装置,使得电梯钢丝绳在绳轮上发生跳槽和脱槽现象时,可以及时检知钢丝绳的异常状态,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种电梯钢丝绳跳槽脱槽检测装置,包括:

支架;

活动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旋转辊,所述的旋转辊由曳引轮上的曳引绳跳出绳槽后触动旋转;

由所述旋转辊转动后触发的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输出曳引绳发生跳槽的信号;

活动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摆动杆,所述的摆动杆由曳引绳从曳引轮上脱落后触发摆动;

由所述摆动杆动作后触发的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输出曳引绳发生脱槽的信号。

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可选的,所述旋转辊的转轴与曳引轮的轮轴平行。

可选的,所述旋转辊的长度不小于所述曳引轮的轮面宽度。

可选的,所述旋转辊的两端通过轴套与支架转动配合,所述旋转辊的周面设有增加摩擦力的包覆层。

可选的,所述的包覆层为橡胶层。

可选的,所述旋转辊的周面与绳槽内曳引绳间的距离小于曳引绳的直径。

可选的,所述旋转辊的端部设有检测部,所述第一传感器为与检测部键槽配合的旋转传感器。

可选的,所述的摆动杆安装在曳引轮一侧或两侧的支架上。

可选的,所述摆动杆的中部通过转轴与支架连接。

可选的,所述摆动杆的一端为曳引绳脱槽下压的受力部,所述的第二传感器为由摆动杆的另一端位移后触发的位置开关。

本申请的电梯钢丝绳跳槽脱槽检测装置安装位置自由,可用于任何可能发生钢丝绳跳槽脱槽的绳轮位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不受钢丝绳张力不均匀的影响;故障检知可靠,并且可以判别钢丝绳的跳槽和脱槽工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中电梯钢丝绳跳槽脱槽检测装置示意图;

图2为旋转辊的结构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曳引轮;2、曳引绳;3、绳槽;4、槽肩;5、支架;6、摆动杆;7、转轴;8、第二传感器;9、第一传感器;10、旋转辊;11、轴套;101、检测部;102、安装部;103、轴肩;104、轴心;105、包覆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电梯钢丝绳跳槽脱槽检测装置,包括:支架5;

活动设置在所述支架5上的旋转辊10,该旋转辊10由曳引轮1上的曳引绳2跳出绳槽3后触动旋转;

由所述旋转辊10转动后触发的第一传感器9,所述第一传感器9用于输出曳引绳2发生跳槽的信号;

活动设置在所述支架5上的摆动杆6,所述的摆动杆6由曳引绳2从曳引轮1上脱落后触发摆动;

由所述摆动杆6动作后触发的第二传感器8,所述第二传感器8用于输出曳引绳2发生脱槽的信号。

本申请中,采用两套机构分别检知曳引绳在曳引轮上的跳槽和脱槽,具体是,根据曳引绳在跳槽和脱槽后的位置改变,并触发相应的动作件(包括旋转辊和摆动杆),由传感器检测后,根据信号来识别跳槽和脱槽。

本实施例的装置安装在曳引轮1的外侧,可由直接用曳引轮的固定支架作为支架,即检测装置安装在曳引轮上;也可设置为单独的支架5,即图1中布置在曳引轮1的两侧。

曳引轮1的周向表面有曳引槽(即绳槽3),曳引绳2在正常状态下处于绳槽内,牵引电梯轿厢升降。曳引绳2发生跳槽,是指曳引绳2越过槽肩4到达相邻的绳槽3内。当曳引轮1上的曳引绳2发生跳槽现象时,跳槽的过程由于需要越过槽肩4,曳引绳2的中心位置会跳出曳引轮1的表面,此时可带动旋转辊10转动,被第一传感器9检测到后,输出曳引绳2发生跳槽的信号。曳引绳2发生脱槽,是指曳引绳2脱出所有的绳槽3,即脱出曳引轮1的周面;脱槽后的曳引绳2向曳引轮1的轮轴处收缩,触动摆动杆6,摆动杆6的动作被第二传感器8检测到后,输出曳引绳2发生脱槽的信号。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传感器9和第二传感器8发出的信号可直接进入电梯控制柜,由电梯控制柜根据该信号进行进一步指示,例如以光、电、声等形式发出,或在相应的屏幕进行显示。

由于旋转辊10是在曳引绳2跳槽时触发,则旋转辊10的安装位置应与曳引绳2跳槽的位置变换相关,因此旋转辊10的位置靠近曳引轮1的周面。

如图1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摆动杆6安装在曳引轮1一侧的支架5上;或同时安装在曳引轮1两侧,曳引绳2脱出任何一侧,都能被摆动杆6所检测到。

摆动杆6的中部通过转轴7与支架5连接。摆动杆6穿过支架5并延伸至曳引轮1的轮辐内,可以绕着转轴7在一定范围内转动,摆动杆6的另一端压在支架5侧面的第二传感器8的触点上。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摆动杆6的一端为曳引绳2脱槽下压的受力部,的第二传感器8为由摆动杆6的另一端位移后触发的位置开关。

当曳引轮1上的曳引绳2发生脱槽现象时,曳引绳2脱离所有的绳槽3落入支架5与曳引轮1端面的间隙中,曳引绳2在张力作用下向上收缩动作摆动杆6,摆动杆6通过转轴7将位置开关(第二传感器8)动作,输出信号检知并判断钢丝绳脱槽。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旋转辊10的转轴与曳引轮1的轮轴平行,更加容易被跳槽的曳引绳2触动。旋转辊10的长度不小于曳引轮1的轮面宽度,覆盖所有绳槽3和多条曳引绳2,使每条曳引绳2的跳槽动作都被检测到。

如图2所示,旋转辊10设计成阶梯辊轴,分别为检测部101、安装部102、轴肩103、轴心104和包覆层105。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支架5的下方设置有一对共轴的通孔,用于安装轴套11,旋转辊10的两端通过轴套与支架转动配合。安装部102与轴套11的内控配合构成旋转副。轴肩103与轴套11的端面配合完成辊轴的轴向定位;包覆层105设置在旋转辊10的周面,具体为包裹轴心104外层且可增加摩擦力的橡胶层。

旋转辊10的端部设有检测部101,所述第一传感器9为与检测部101键槽配合的旋转传感器。旋转辊10的检测部101设置有键槽,通过键与旋转传感器9连接传动。旋转传感器9、轴套11、旋转辊10共轴线安装在固定架5下方的一对通孔上,旋转传感器9的外端与固定架5固定,轴套11与固定架5下方的通孔过盈配合,旋转辊10安装于轴套11内并可在轴套11内转动。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旋转辊10的周面与绳槽3内曳引绳2间的距离小于曳引绳2的直径。

当曳引轮1上的曳引绳2发生跳槽现象时,原本在绳槽3内运行的曳引绳2会越过绳槽3的槽肩4到达相邻的绳槽内,曳引绳2在跳槽的过程中,由于需要越过槽肩4,曳引绳2在竖直平面内的中心位置将发生向下移动,又由于旋转辊10外廓与绳槽3内的曳引绳2外廓之间的最小距离保持小于钢丝绳3的直径,曳引绳2将会与旋转辊10上的包覆层105接触并压缩包覆层105,曳引绳2随曳引轮1继续转动时将带动整个旋转辊10在轴套11内转动,从而通过旋转辊10端部的检测部101使旋转传感器(第一传感器9)检知转动,输出信号检知并判断钢丝绳跳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